?

初中歷史教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學策略研究

2021-11-10 16:13段成寶
文學天地 2021年6期
關鍵詞:根本任務落實初中歷史教學

段成寶

摘要:初中歷史教師在傳授知識與提升學生能力的過程中,應重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歷史核心素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領域所熱議的話題,初中歷史如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學策略已成為所有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诖?,本篇文章對初中歷史教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學策略進行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學策略

引言

在社會主義教育事業中,立德樹人是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關鍵所在,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核心教育思想。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接班人,需要以教育為立足點,圍繞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培養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能力。國民教育體系的構建與完善離不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滲透,因此歷史教師應重視立德樹人這一根本教育任務,通過實踐不斷總結科學的教育方法。

1遵循初中歷史立德樹人教學原則

1.1科學性與思想性原則

科學性與思想性原則指的是,在落實立德樹人任務前,教師應深入了解任務的根本教育要求,掌握課程標準和學生認知特點,在遵循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統一的基礎上,精心設計初中歷史課程教學活動,確保落實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過程符合客觀教學規律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

1.2階段性與差異性原則

初中歷史教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可存在假大空或高大全現象,德育滲透需要長期持續進行才可收獲效果,而并非短期強行灌輸教育,更不可為了追求實現“德育”教學目標而刻意增強歷史知識的德育價值。初中歷史教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應具有針對性,遵循階段性原則,關注不同階段學生心理發展需求與教學任務,使“立德樹人”教學設計更加符合學生所呈現出的德育需求。初中階段的學生是首次系統化學習歷史知識,所以在初始教學階段應高度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關注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發展動態,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歷史知識體系,加強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如中國近代史所涉及的民眾責任與擔當,也是當代社會對學生品德發展的基本要求。此外,教師必須認識到學生所存在的個體差異性,如德育需求、德育認知及德育能力等差異,因此不可采取“一刀切”的教學模式。

2在初中歷史教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教學策略分析

2.1樹榜樣人物,真實中感真情

歷史教科書里記錄著豐富的歷史事件,事件中蘊藏著杰出的歷史人物,只進行簡單的人物描述,學生僅停留在知道的層面,不能打動他們的內心,也不能很好地達到道德教育的目的。面對部分學生“明星夢”的人生目標,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要樹立歷史榜樣,感悟歷史真情,吸取前人的智慧和經驗,提高是非善惡美丑的認識辨別能力,引領他們形成積極的人生目標和健康的個人品質。

教科書中的人都是真實歷史人物,他們的聚合匯成了歷史這條長河。在歷史教學中要讓學生了解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目標、毛澤東“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的誓言、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英雄氣概……更要講述歷史偉人背后的真實故事,左宗棠70歲抬棺西征的責任與擔當,霍去病“匈奴不滅,何以為家”的家國情懷,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唯物論徹底改變了人類對歷史和社會的認識……在真實的歷史事件中,引導學生感悟歷史人物的偉大貢獻與精神境界,哺育學生精神成長。歷史偉人浩氣長存,普通人生平凡偉大。歷史課本中的黃繼光、邱少云、王進喜、雷鋒等英雄,都是在普通的崗位上詮釋著平凡的偉大人生。鄉土資料往往也是落實歷史立德樹人的重要幫手,在講抗日戰爭時,可以增添安康市費廷瑞、費廷緯兄弟變賣家產,組織游擊隊,開倉放糧,救濟窮人的故事。在鄉土歷史人物故事中,感悟榜樣的力量。樹立榜樣人物,體悟歷史的真情與溫度,引領學生快樂學習,健康成長。在教學歷史人物、樹立學習榜樣時,教師必須對歷史事件與人物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用情感共鳴,學生才能在歷史學習中有感、有情,正確的是非善惡美丑之念才能在他們心中扎根發芽開花。

2.2加強教師師德修養、引導學生素質發展

在新時代的發展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面臨著更高的教學要求,對于教師來說,應在不斷強化自身政治意識、社會意識與國家意識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民族意識與國際意識。正確認識到歷史教育工作與學生成長乃至未來發展之間存在的關聯性,時刻關心民族的未來與國家的發展前途,為弘揚社會主義發展理念培養合格的建設者。教師應著重培養自身的師德修養,實踐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將培育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放在重要地位,提升歷史學科的德育教育層次。在課堂教學階段,教師應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為其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礎。作為教師,應嚴格遵守重教為先與傳道為本的教育理念,認識到立德與樹人的重要性,在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不斷拓寬自身的知識面,完善自身的專業知識體系,以充實的學識著力提升教育水平,遵守師規與愛崗敬業的精神要求,以高度的事業心與責任感成為學生的學習榜樣。對于每一位學生,教師應具有尊重與關愛之心,通過對學生的理解與愛護了解學生獨特的優勢特性與內在品格,挖掘其潛在的閃光點與優秀品質,借助于歷史課程的學科特點,將思想教育融入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帶動其學習知識內容的積極性。

2.3結合歷史事件,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結合歷史事件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是落實立德樹人教學任務的重要途徑。部編版初中歷史教材中有大量的歷史事件是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良好素材,如體現保家衛國的鄭成功收復臺灣、戚繼光抗倭、抗日戰爭等;體現民族融合的遼宋和戰、文成公主入藏、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政策等。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深入挖掘歷史事件背后的國家意志、主權意識、依法治國等理念,強化對學生的家國主權意識教育、民族團結統一意識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還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他們從歷史事件中自主感悟家國情懷,進而增強他們保護家國的意識。

例如,在講授“絲綢之路”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張騫出使西域”的具體史實,提出以下問題:“根據史實可以知道,張騫出使西域的過程中先后兩次被匈奴抓獲。十年扣押期間,單于不僅沒有殺他反而為他娶妻生子,采用威逼利誘的方式挽留他。如果換作你,你會怎樣做?還會繼續完成國家的西行使命嗎?”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將自己“化身”為張騫,設身處地地進行思考。結合史實創設問題教學情境的方法,能夠增強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歷史人物之間的情感共鳴。學生雖然難以真正體會到張騫當時的真實想法,但是能夠在教學情境中產生自己的想法,如面對同樣的歷史環境,有的學生會猶豫,有的學生會堅持。正是在這種“如何取舍”的自主思考中,學生才能從內心深處體會到歷史事件所蘊含的深刻的家國情懷,從而樹立良好的家國意識,達到立德樹人的教學目的。

結束語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歷史教學被賦予了更為豐富的教育使命,因此應充分發揮歷史課堂的德育作用,不斷充實學生文化知識內涵,引導其形成知行合一、積極向上的良好品質,完善自身人格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正玲.基于“立德樹人”理念的初中歷史教學[J].科普童話,2020(28):95.

[2]鄭格麗.立德樹人理念下初中歷史家國情懷培養探討[J].智力,2020(03):127-128.

[3]周秀娟.初中歷史教學中的立德樹人教育[J].科幻畫報,2020(01):200.

[4]張澤春.初中歷史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踐[J].天津教育,2019(12):125-126.

[5]張曉紅.淺談初中歷史教學落實立德樹人的有效途徑[J].讀寫算,2019(03):18.

猜你喜歡
根本任務落實初中歷史教學
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機制研究
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
初中歷史探究式學習的教學途徑
初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情感的培養策略
教若三“點”成線 注定別開“生”面
發揮基層一線黨代表作用是關系執政黨建設的根本性任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