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在糖尿病護理中實行全程健康教育的價值作用效果分析

2021-11-10 13:16張冬青
康頤 2021年11期
關鍵詞:糖尿病護理

張冬青

【摘要】目的:探討糖尿病護理中社區全程健康教育的實施價值。方法:選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19年9月~2020年9月接收的100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組,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例,分別給予常規健康教育和全程健康教育,觀察護理效果。結果:干預前,兩組血糖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血糖低于對照組,糖尿病相關知識掌握程度、自我管理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社區護理糖尿病患者時,實行全程健康教育后,可顯著增加患者掌握的糖尿病相關知識,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確保血糖控制在良好水平。

【關鍵詞】糖尿病;護理;全程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47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1.058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主要病理表現為糖代謝紊亂,基礎病理為胰島素分泌功能受損,環境因素、遺傳因素與該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糖尿病多發生于中老年群體,但近年來其發病年齡呈現出年輕化的發展趨勢,而導致這種發展趨勢出現的原因除飲食習慣、生活方式改變外,缺乏相關認知也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1]。因此,臨床治療及護理糖尿病患者時,要十分注重疾病認知的干預。健康教育是干預患者認知的重要手段,然而傳統健康教育模式僅僅是簡單的灌輸知識,對于個體的獨特性并未充分關注,導致不能獲得明顯的教育效果。有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從入院開始,全程給予系統化的健康教育后,可使患者認知水平有效提高,并具備一定的自我護理技能,進而提高生活質量[2]。本社區在護理糖尿病患者過程中即實行全程健康教育,效果較理想。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19年9月~2020年9月接收的100例糖尿病患者,男56例,女44例;年齡51~80歲,平均(60.3±3.5)歲;病程2~18年,平均(10.5±2.9)年。納入標準:(1)與診斷標準相符;(2)思維清晰,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3)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排除標準:(1)有精神病史,或合并精神疾病;(2)存在認知障礙;(3)重要臟器功能嚴重不全。隨機分組,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例,兩組差異不顯著(P>0.05)。

1.2方法

對照組健康教育常規開展,包含指導用藥、飲食、運動,簡單介紹疾病知識等;

此基礎上,觀察組給予全程健康教育,具體方法如下:(1)完善認知體系:糖尿病相關知識以多樣化的方式介紹給患者,如發放宣傳手冊、播放相關知識視頻、舉辦健康講座,具體內容包含可誘發疾病的因素、可影響血糖控制效果的因素、遵醫囑用藥的必要性等,促進患者知識體系不斷的完善,以能良好的控制血糖;(2)提高自我效能:收集每位患者關心的問題,從中分析出聚焦問題,再結合患者病情、性格特點等,制定適宜的自我管理疾病、控制血糖方法,制定后仔細的指導給患者,讓患者準確的掌握,通過自我管理的開展,促進患者掌控感的增強,從而提升血糖治療及控制的依從性;(3)預防并發癥:糖尿病會不良影響患者的神經系統、眼睛和內臟,使各種并發癥發生,護理人員要將各種常見的并發癥告知患者,并系統的講解各種并發癥的發生機制、誘發因素、預防方法,幫助患者樹立良好的預防意識,降低各并發癥發生風險;(4)康復指導:先對患者飲食習慣、興趣愛好做出全面的了解,再結合血糖水平、機體耐受能力制定科學的飲食方案、運動方案、社交活動方案,患者飲食要堅持多樣化的原則,可將紅豆、燕麥等食材加入米飯中,瓜果蔬菜平時要多食用,“三高”食品禁止食用,膳食纖維攝入量適當增加,糖分、脂肪攝入量要嚴格控制,運動時采取室內運動與室外運動結合的方式,室內運動方式為蹲下起立(開始時每次15-20個,逐漸增加,直到每次100個)、仰臥起坐(開始時每次5個,逐漸增加,直到每次25-50個),室外運動方式為散步、慢跑、太極拳、韻律操、游泳等,如患者體質較弱,可選擇在床上運動,主要是運動上下肢,每次運動30~60min,每周至少4次,社交活動的適當進行有助于提升患者生活質量,社交活動包含組織患者看電視、聽音樂、聊天等,每次60min,每周3次以上。

1.3觀察指標

評估糖尿病相關知識掌握程度,利用自制問卷調查,共4個項目,分別為基礎知識、風險因素、飲食及運動調節、預防并發癥,每天0~10分,正向評分;觀察血糖控制效果,干預前、后各1次,包含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評價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包含血糖監測、控制飲食、合理運動、遵醫囑用藥。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統計分析,平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利用t檢驗,數(n)和率(%)表示計數資料,利用x2檢驗,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糖尿病相關知識掌握程度比較

觀察組基礎知識、風險因素、飲食及運動調節、預防并發癥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干預前后血糖水平比較

干預前,兩組血糖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血糖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自我管理水平比較

觀察組血糖監測、控制飲食、合理運動、遵醫囑用藥患者占比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 討論

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如果正規治療未能有效開展,隨著病情的進展,可導致多種嚴重并發癥的發生,甚至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健康教育是疾病及治療相關知識傳播的主要手段,通過干預,可使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增加,并規范自身的行為,提高自我管理水平,進而促進疾病康復[3]。傳統健康教育模式下,采取統一的教育方式,灌輸給患者的內容也是相同的,此種簡單的教育方法容易形成片面化的問題,再加上缺乏針對性,導致教育效果無法達到預期,且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也不能良好的開展,造成血糖波動,增加相關并發癥的發生風險[4]。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下,教育內容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傳播,增強了傳播的有效性,再加上教育內容與患者既有的知識水平相適應,有助于提升患者掌握糖尿病相關知識的程度,同時,教育針對患者個體化特征開展,使患者內心需求得到充分的滿足,由此一來,患者會逐漸主動的去了解自身疾病的相關知識,提高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5]。本研究糖尿病相關知識掌握程度觀察結果顯示,觀察組基礎知識、風險因素、飲食及運動調節、預防并發癥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全程健康教育可增加患者所掌握的相關知識。疾病相關知識掌握程度提升后,能夠有效的規范患者自身的行為,讓其主動控制自身的飲食、運動等,并能遵照醫囑科學的服用藥物,這些舉動有利于進一步降低血糖水平,控制血糖處于平穩狀態,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本研究血糖控制效果及自我管理水平觀察結果顯示,經全程健康教育干預后,觀察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顯著低于對照組,而血糖監測、控制飲食、合理運動、遵醫囑用藥患者占比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全程健康教育有助于增強血糖控制效果,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綜上,社區護理糖尿病患者時,應用全程健康教育后,可顯著提升健康教育的科學性及系統性,預防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建平.全程多樣化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及其效果[J].臨床與病理雜志,2020,40(11):2945-2949.

[2]黃帥.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價值體會[J].中國農村衛生,2020,12(21):50-51.

[3]陳敏.探討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護理干預中的應用效果[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20,8(31):93-99.

[4]鐘愛蘭,李小婷,鄭丹鳳.糖尿病患者行全程健康教育護理對FPG、HbA1c的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20,23(21):37-39.

[5]黃玲.個體化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患者護理中的作用[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9(05):66-67.

猜你喜歡
糖尿病護理
骨科護理的安全隱患及人性化護理的探討
中醫治療糖尿病的療效觀察
論Ⅱ型糖尿病的形成與調治
骨科護理的安全隱患及人性化護理的探討
個體化護理在感染科中的護理應用
妊高癥護理中優質護理的應用
舒適護理在肝癌介入護理中的應用
跟蹤導練(一)(5)
Ending teen smoking
舒適護理在神經內科護理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