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課改視角下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思考

2021-11-12 21:13
戲劇之家 2021年5期
關鍵詞:高師課程內容課程體系

(曲阜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山東 日照 276800)

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擔負著為社會培養復合型音樂教學人才的重任,合理化的課程設置是培養學生綜合藝術素質的關鍵。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建設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保證”。隨著素質教育的持續推進,后來又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藝術課程標準》及《音樂課程標準》,標志著我國的素質教育逐步進入了飛速發展的時代。面對新課改的全新理念,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必須適應音樂課程改革和發展的需求。

由于目前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在課程設置方面對“新課程標準”的認識比較欠缺,導致課程設置缺乏針對性,滯后的教育理念也使得高師在課程設置上缺乏與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的聯系。鑒于此,本文將圍繞新課改的“六大改變”,探索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推行全方位、多層次的課程體系改革的可行性措施。

一、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結構失衡

師范類院校和音樂專業院校的音樂專業的培養目標是不一樣的,而課程結構的設置直接關系到是否能實現培養目標。長期以來,我國師范類院校與音樂專業院校所開設課程基本上雷同,課程往往以基礎知識與基礎技能為核心,片面強化了窄、專、深的課程體系。這種以“專業知識為本”的價值取向造成了課程結構設置上的不合理。一是課程門類少,基本采用傳統的三大模塊,即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和技能素質課程。二是課時比例失衡,學科專業課程在整個課程中所占的比重過大,擠占了其他課的課程時間,少有或沒有選修課,導致學生缺乏實踐經驗,違背了提升學生綜合藝術素質的要求,從而造成了學生知識面狹窄,教育教學能力較弱的局面。

(二)課程內容缺乏創新,與中小學音樂教育實際脫節

課程內容的更新是一個逐步推進和積累的過程,與課程結構的優化互相配合、互為補充?,F行的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內容單一、陳舊及觀點老化,具體表現如下:一是開設的與音樂相關的姊妹藝術課程較少,如詩歌、舞蹈、戲劇、影視、美術、建筑等課程很少,與音樂相關的人文、社會等課程更是少之又少,導致教學內容不利于學生打下堅實的多學科基礎,不利于掌握綜合性的基礎知識與能力。二是一些教師的教案幾十年如一日,學生雖然在校期間系統地學習了教育教學的理論知識和方法,但是由于教學觀點老化、內容陳舊,使得學生在進入中小學后很難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學以致用”。

(三)課程教學方法單一,理念陳舊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多媒體技術成為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首先,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課程教學還是一本教案、一個黑板、一支粉筆、一臺錄音機的傳統教學模式,陳舊的教學理念必然會被新時代所淘汰。其次,教學方法單一,使用傳統的“傳授——受教”式教學方法,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這使學生習慣性地被動接受知識,久而久之便失去創造性能力,一旦脫離教師,自己難以進行獨立思考。

(四)課程教材審美功能的缺失

“音樂教育是以音樂藝術為媒介,以審美為核心的一種教育形式?!苯陙?,國家出臺的幾項政策都將美育列入了教育方針,中小學音樂教育更是注重美育教育。由于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在性質與價值取向上存在偏差,導致過去的音樂教材并沒有真正地強調美育,從教材內容到教材結構,都缺少美的因素。片面強調音樂的政治思想內涵,使音樂呈現出理性化的教學特點,忽視了感性化的音樂審美功能,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難以激發學習的熱情。

(五)課程評價的主體、方式和內容單一

課程評價不僅是對學生不同時期的學習成績做出評估,同時也是檢查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目前課程評價在高師音樂教育專業領域還未得到應有的重視,這對高師音樂教育的發展十分的不利。從課程評價的現狀來看,評價主體、方式和內容比較單一。一是評價主體只強調對學生的評價,忽視對教師的教學評價;二是評價方式過分強調結果,忽視過程,基本采取終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很少用到;三是評價內容過于注重學生的學科成績,忽視綜合能力。

二、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措施及建議

(一)課程結構——均衡性

課程結構的調整與重建是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課程改革的重大課題。要想培養出訓練有素、達到專業化水平的教師,重中之重就是要重新構建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課程結構。保證課程門類選擇、課程時間分配的均衡性,培養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復合型音樂教育人才。這就要求:一是在課程門類的選擇方面按照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專業課程、教育理論與技能課程、實踐能力培養課程、綜合素質課程五大模塊來確定門類,通過強化教育類課程的開設、構建合理的實踐課程體系、加大綜合素質課程的開發力度等組建起新的核心課程。二是在課程時間的分配方面重新調整主干課和基礎課、必修課和選修課的課程比例。減少主干課程的比重,增加教育理論與技能課、實踐能力培養課和綜合素質課的比重,適當壓縮必修課的課時,增設選修課程,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發展個性,選擇最有興趣、最為需要的課程,在主動選擇中形成自身的知識結構與能力。

(二)課程內容——綜合性

當今社會需要的是具有綜合素質的音樂人才,由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培養的基礎教育階段的音樂教師更是要具有綜合素質?!兑魳氛n程標準》在理論上“提倡學科綜合”、“理解多元文化”和“弘揚民族音樂”,在內容上“強調音樂與姊妹藝術及其他相關文化的聯系”。這就要求:一是解決課程內容單一的問題,針對目前高師教學內容與基礎教育新課程標準脫節的現狀,加強音樂與詩歌、舞蹈、戲劇、影視、美術、建筑等姊妹藝術學科的融合,以及與音樂相關的人文、社會等學科的融合,從而提高師范生的綜合素質。二是解決課程內容陳舊的問題,提高高師院校教師的自身修養和科研能力,及時更新教案,要求教師全面掌握和理解音樂教學各領域的內容及其相互聯系,進而在教學中將其融合成有機整體,以全面提高師范生的綜合素質,體現課程內容的綜合性。

(三)課程教學——時代性

課程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所提出的要求。一是將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設施引進課堂中,應用現代科技手段,對音樂的創編、欣賞等課程進行直觀的、多樣化的講授,通過對聲音、圖像、文字進行輸入、識別、處理等,融入音樂課程的理論與實踐內容,讓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感受豐富多彩的音響和圖像效果,提高學習的實效性。二是更新教學方法,要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倡導啟發性、討論性、探究性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精選和精講教學內容,著重培養師范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師范生學會自主學習和主動發展。

(四)課程教材——審美性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審美功能在中小學音樂教材中日益占有重要的地位。郭聲健教授曾在《美,音樂教材的首要追求》一文中指出:“音樂教材的美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即作品內容美、體例結構美、創造空間美、視覺裝幀美?!鄙鲜鲆魳方滩牡膶徝榔犯耠m然針對的是中小學音樂教材,但是對于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教材來說也同樣適用。所以,高師的音樂教材除了包括理論知識與技能方法外,還要使音樂教材本身成為一件藝術品,培養學生的個性,啟迪學生的智慧,讓學生擁有感受美、創造美、鑒賞美、表現美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五)課程評價——多樣性

課程構建和課程評價始終是密切聯系的兩項工作,在課程建設前、建設中和建設后的整個過程中都需要評價的參與。這就要求:一是評價主體要強調對教師的評價,不僅要對學生不同時期的學習成績進行評估,同時也要檢測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質量。通過評價診斷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從而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二是明確評價方式,不僅要強調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更要強調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三是注重評價內容,以學生多方面的綜合素質為評價標準,不僅要評價學生的音樂理論與技能,還要評價學生的舞蹈編創能力、審美辨別能力、實踐能力、教育教學能力等,強調學生在文化修養、審美趣味、價值觀、人生態度等方面獲得綜合發展。

綜上所述,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畢業生是我國基礎教育階段音樂師資的主力軍,該專業的課程設置是確保師資質量的關鍵。隨著素質教育的持續推進,基礎教育對全面型、綜合型、創新型的音樂教師的渴求更加迫切,而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對提升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應正視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不足之處,緊跟新課改的步伐,從課程結構的均衡性、課程內容的綜合性、課程教學的時代性、課程教材的審美性、課程評價的多樣性五個維度出發,探索出具有師范特色的課程體系。

猜你喜歡
高師課程內容課程體系
基于“課程內容六要素”的繪本文本解讀路徑探析
以創新課程體系引領學生發展
民法課程體系的改進和完善思路*——以中國政法大學的民法課程體系為例
對高師鋼琴教學模式創新問題的思考
學前教育專業體育課程內容的構建
以專業技能為核心的高師音樂教育課程改革之思
加強青少年中醫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課程體系構建
依標明辨 巧用萃取——談如何將文本內容萃取成課程內容
《風電場規劃與設計》課程內容探討
論高師復調課“微格教學”的可行性——柯達伊多聲音樂教育思想指導下的高師復調課教學模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