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音樂教育中民歌教學的策略探析

2021-11-12 21:13
戲劇之家 2021年5期
關鍵詞:民歌動作小學生

(瑯琊路小學 江蘇 南京 210000)

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民歌屬于比較重要的一類產物,體現在小學音樂教育中,民歌教育能夠不斷激發小學生的愛國情懷,對于從小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有很大的作用。讓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參與民歌相關活動,不僅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小學生的審美,還能從小培養愛國意識,為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一、創新民歌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在學習的過程中,興趣極其關鍵,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一定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用心感受并理解音樂,這樣可以提高教學效率。部分學生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通常會表現出害羞,不愿意將音樂表達出來,在課堂上提不起興趣,特別是學習一些民族特色較為顯著的民歌時,因為語言及旋律具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在學唱過程中便不敢張嘴,生怕其他同學取笑。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教師在進行《藍天白云》一課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先讓學生感受音樂中的藍天白云,感受小鳥在藍天白云中自由翱翔。教師可以給學生創造場景,設計一些簡單的圖譜讓學生了解音樂,通過通俗易懂的設計,學生便會容易理解和學習,這樣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想學習音樂。教師給學生設計場景,可通過視頻的方式讓學生直觀感受藍天白云的場景,這樣可以激起學生的興趣,在這樣美好的場景中用音樂表達自己的向往。同樣,教師在上《編花籃》一課內容時,也可利用民歌中的氣氛來打動學生,讓學生產生興趣。這首歌的開始會讓很多學生覺得好笑,認為這首民歌比較土,在唱的過程,很多學生便不好意思開口,因此,教師要改變學生這樣的觀念,先普通話給學生示范一遍,之后用河南方言給學生展示一遍,讓學生感受到其中的樂趣,同時從中了解河南民歌的風格及特點。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民歌需要民族語言的支撐,才能保持其獨特性。教師示范后,讓學生反復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引導,并給學生講解民歌中的故事,不斷提升學生興趣,這樣才可達到教學目的,提高教學質量。同樣,在進行該民歌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給學生展示相關的視頻,讓學生通過視頻來感受歌曲中河南人民勞動過程中的快樂,在勞動過程中創作出佳品,再通過作品展示勞動的喜悅。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更有興趣了解民歌,深入學習民歌。

二、通過游戲教學,提高課堂效率

在現在的教學過程中,無論哪一門學科的教學,均可通過游戲的形式進行,通過游戲的方式,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學效率,也更易于被學生接受。游戲是教學過程中最能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一種方式,能吸引小學生變得更加主動。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游戲融入到民歌教學中,給民歌課程增添色彩,這樣既能讓小學生在課堂上表現更加積極,還能提高課堂質量,可謂一舉兩得。

例如:教師在進行《太陽出來喜洋洋》一課內容教學時,便可采用游戲的方式提起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配合教學。教師可先教會學生唱會這首四川民歌,然后用接龍的方式讓學生鞏固這首民歌。游戲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獎懲環節,比如,接龍失敗的學生便要用四川方言將這首民歌念出來,或者面帶豐富的表情給大家完整表演整首曲子。具體的接龍方式可以是讓小學生按照順序,一人唱一句,一直唱下去,唱完一遍第一輪游戲結束,第二輪游戲從結束的小學生開始,同樣是一人一句。在游戲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學生的表情變化,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一定的把握,然后在游戲結束時對學生進行評價和指導,讓學生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通過一人一句的歌詞接龍,可以鍛煉小學生的節奏及斷句能力,讓小學生進一步掌握。待學生對這首民歌更熟悉之后,教師便可升級游戲難度,從一人唱一句到一人唱兩個字,這樣更加考驗學生的反應能力,通過游戲,小學生可以對這首民歌掌握更多。在游戲過程中,還可以鍛煉小學生的注意力。此外,教師還可組織小學生進行民歌比賽,比賽不限制學生只能唱《太陽出來喜洋洋》,只要是民歌,都可以自行選擇,但是,如果小學生只會或者只記住這一首,便要對比其唱的效果以及表情進行評價和指導。這首民歌主要表現的是四川孩童上山砍柴時的喜悅,是活潑的、自由的,因此,在比賽過程中,越表現得自然活潑,說明掌握的越好。教師可以給表現良好的小學生一些獎勵作為鼓勵。這樣也能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三、通過提問教學,培養思考能力

民歌屬于民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產物,其所表現出來的文化性非常值得思考,因此,教師在進行民歌教學的過程中應該讓學生有疑問,并帶著問題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思考。教師對學生進行問題引導,可以讓學生在學唱過程中思考,加深學生對民歌的理解,鍛煉學生思考能力,同時培養小學生的創新精神,不斷激發其創造力。鑒于此,教師在進行民歌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根據民歌內容來對學生進行提問,并給學生充足的空間及時間暢所欲言,將自己的理解與想法表達出來,這樣也是學生參與到民歌討論中的一種教學方式。

例如:教師在進行《沂蒙山小調》一課的內容教學時,先給學生演示,讓學生大概了解一些該曲的調,學生便會有初步了解,此時,教師就可對學生進行提問,如,通過演示,大家覺得這屬于哪一個地區的民歌?大家可以盡情猜測,待學生暢所欲言結束,教師可繼續提問,為什么你會覺得是這個地方的民歌?同樣讓學生繼續表達,學生表達結束后,教師可趁熱打鐵,告知學生這首《沂蒙山小調》屬于山東民歌,沂蒙山是著名的紅色旅游勝地,此曲誕生于戰爭時期。接著,教師可以繼續提問,歌詞中“那個”有沒有實際性意義?學生回答之后,教師給出正確答案,讓學生理解。教師接著提問,歌詞中有哪些兒化音?然后讓學生找出來,這樣,學生便又對歌詞有了進一步掌握。教師接著問,歌詞中每一句結尾中的“哎”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點?待學生思考結束,教師便要對其進行引導,告知學生答案,讓學生在自己思考的基礎上了解真實答案,這樣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掌握此曲,達到教育的目的。

四、借助舞蹈教學,讓學生動起來

民歌主要來自生活,來自人民勞動的總結,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生活中的一些動作來編舞蹈,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教師在編舞蹈的過程中,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能夠很好的理解并接受。當然,很多學生會比較害羞,因此,教師要起到帶頭作用,帶領學生根據民歌內容表演舞蹈。在教學過程中借助舞蹈的形式,可以提高學生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歌詞大意,實現了教學效率的提高。

例如:教師在進行《太陽出來喜洋洋》一課內容教學時,可以根據其內容來編舞蹈,這首民歌主要表達的是兒童上山砍柴時的喜悅和快樂,節奏比較明快,感情上比較自由,因此教師在進行舞蹈編排的過程中,便要將動作舒展開來,根據節奏,設計一些快活自由的動作。如撒歡的跳、開懷的笑,還有肩上挑扁擔的動作等,都應該設計在其中。教師演示,讓學生觀察,之后便帶領學生一起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教師不可過于嚴苛,或者對于動作不協調的學生給予懲罰或者打擊。這首曲子本來就是輕松快樂的,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跳舞的過程中也應該快樂,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這樣學生更容易掌握動作。教師在引導學生練舞過程中,應當聯系歌詞進行動作講解,讓學生真正了解詞語動作之間的聯系。當然,教師在編舞過程中盡量選擇一些比較簡單的動作,更便于學生接受。學生掌握動作之后,教師可讓學生自己反復練習,并在練習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引導,教師邊唱,學生邊跳,達到鞏固的效果。

五、結語

總之,在小學音樂教育當中,民歌教育是其中重要環節之一。民歌是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一種方式,代表著民族精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先讓學生對民歌的背景、文化特色等有所了解,然后再根據具體情況,創新教學方法,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借助游戲、舞蹈、視頻等來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在學習中鞏固相應的教學內容,在課堂上就能把當時所學的民歌掌握。文章從四個方面分析了小學音樂教學中民歌教學的策略,也給相關教師提供一些經驗。

猜你喜歡
民歌動作小學生
動作描寫要具體
藤縣水上民歌
中呂 十二月帶堯民歌 十九大勝利閉幕
穿花衣 唱民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