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文科美育背景下音樂專業精品課程思政建設

2021-11-14 18:06劉靚靚
戲劇之家 2021年28期
關鍵詞:精品課程文科美育

劉靚靚

(遼寧大學 藝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141)

“新文科”顧名思義就是在傳統的文科教學基礎上,將學科中不同的專業課程進行交叉重組,并使用一些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其與思政、哲學、文學等融為一體,從而達到知識教導有效拓展與學生創新思維、想象思維合理培育的最終效果。因此,在新文科美育背景下加強音樂專業精品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就是運用多元的教學手段構建更加科學的音樂課程體系,優質教學。

一、新文科美育背景下的音樂精品課程美育目標解讀

在現今時代發展形勢下,于音樂精品課程中利用好新媒體的信息傳播即時性與互動性,以及傳統教學方式優勢的合理應用,可以更好地帶動學生學習知識,讓學生從興趣視角主動參與學科資訊消化與二次傳播。因此,要在新文科美育背景下進行音樂精品課程的科學課程思政建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深入思考:

(一)對教學素材的優化與整合

從最基礎的教學任務來看,“美育任務”顧名思義就是指借助音樂系統教學建構學生的審美心理結構。因此,將抽象化的審美意識培養作為教學主目的,音樂教師展開細化的音樂精品課程教學,就必須讓學生對音樂教材的理解足夠整合,啟導學生學會運用各類音樂藝術素材,并可以自主自發地將素材與時下的音樂環境相結合,特別是契合當下的思想主流,合理滲透思政相關內容。因此,音樂教師要能夠與時俱進地更新音樂教學內容,優化課程教學。如:音樂教師在正式音樂精品課程中,使用抖音熱門元素、大眾舞蹈元素、綜藝相關元素等,在增加實際的、接地氣的教學趣味的同時,將它們與實際要教學的內容進行時代性比較,繼而引導學生從全局觀出發、思考,強化個人審美,最終做到對教學內容的合理梳理與拓展整合。

(二)對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

細觀當下的社會環境可以發現,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再適合當下的教學需求。加之音樂教學本就應該是更為注重靈活性、創新性、創意性的抽象藝術活動。因此,在新文科美育背景下展開優質音樂課程思政建設更是不能使用刻板的教學形式,故步自封,音樂教師必須熟練掌握各種時代性教育工具,以激活學生的想象力與創作力為中心,創新有效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合理的音樂教學氛圍中,打好扎實的音樂根基,繼而使用創造性思維將所學化為所用。例如:音樂教師必須打破將學生固定在座位上“聽——教”這一傳統思維,而應根據實際需求靈活營造教學環境,讓學生在自由、輕松的教學環境中聆聽音樂、感受音樂、演唱音樂、演奏音樂,以此完成音樂教學的開放與實踐。

(三)對評價原則的規范與完善

音樂教育在本質上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而思政教育更是人文教育的主要部分。因此,在新文科美育背景下優化音樂精品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基于通過音樂教學實現整體教育的終極目標,讓學生通過借由音樂作品所學習掌握的音樂技巧、音樂理論等,在基礎知識性學習上更上一層樓,與美育任務、思想任務等相結合。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可以在音樂中呈現基礎音樂技術,還可以從情感體驗的角度,體驗到更多的時代元素、情感元素,用音樂達到撫慰人心、以情動人的實際效果。受此影響的評價體系建設,也會同樣對應完善,不再單一化地注重演奏技巧、音樂理論等一些呆板點評,而是更加注重審美感知的科學體現,對音色、情感、能力等各方面關系化點評,切實拓寬評價視野。

二、現階段音樂精品課程的課程思政教育現狀

(一)技術學習與思政教育不融合

在以往的音樂精品課程中,大部分學生都是在長期固定化的教學模式下接受音樂教育,因而易于形成固化的音樂思維,也容易形成以下慣性:在器樂課程中過分關注器樂類演奏技巧,而忽視對于情感體現的實質把控;在聲樂課程中過分關注發聲位置、發音習慣、聲帶表現,將過多精力放置在呆板訓練。久而久之,學生就非常容易在音樂教師的教學邏輯下,重視技巧而忽視情感,將自己的實踐訓練與個人感受都投入在缺乏個性化的技術提升上。由此,就必然不能做到音樂學習與思政課程的有效結合,進而限制個人審美能力的提升。

(二)理論基礎與思想提升缺少互動

如上所述,如果學生在平時的音樂課程學習中將過多的個人精力消耗在技術提升上,則會在一定程度上忽視對基礎教育理論和實際學習價值的理解與夯實。加之學校開設音樂精品課程重在“精”,則應盡力實現音樂理論學習與思政知識融合的形式化互動。例如:在音樂課程的合唱課教學中,如若音樂教師使用“柯達伊教學法”等基礎性教育理念展開音樂教學,可能會使學生在實踐學習時生搬硬套,無法切實地將知識與技能靈活結合,更不用說在課程中合理滲透思想政治教學內容,長此以往只會讓音樂精品課程的教與學逐步脫節。

(三)本土音樂與審美精神存在脫節

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財富,音樂文化亦是如此。因此,在很多情況下,民間藝術資源、本土藝術資源都可以作為珍貴的教學材料輔助教學。而現實情況是,當音樂教師在各種所謂創新的理論性課標要求下展開自主的音樂教學與實踐時,都會下意識地重回經驗式教學本質,從而難以合理挖掘實用的教學資源,造成教學內容與審美精神的明顯脫節。例如:切實運用本土音樂文化并不只是要求音樂教師選取適宜的教學內容進行容簡單的教學穿插,而是以此為基礎實現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合理保護與傳承,且自然而然地借助本土音樂延伸音樂精品課程的彈性化教學內容設計。

三、新文科美育背景下音樂精品課程思政建設具體實施方法

(一)“課程思政”理念主動融入音樂精品課程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重視綜合教學的新型教學理念,實際建設目的是打破原本的學科教學壁壘,實現連接性的教學互動。即在音樂精品課程教學中,實現思想政治教學的美育、德育功能,將二者合理融合,最終發揮有效的思政滲透生命力。例如:在音樂課程的視唱練耳課中,視唱練耳本質上與器樂課程、聲樂課程、指揮課程等息息相關,為此,音樂教師就應該在細化實踐教學的過程中運用不同的專業技能,深度挖掘其中聯系,特別是提煉其中的文化民族性與思想性,使學生充分了解我國優秀的文化財富,提升自身音樂學習自信。

(二)民族音樂教育與音樂精品教育的創新融合

音樂精品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談及美育,我們就可以意識到其與素質教育緊密相關。因此,音樂教師應該遵循“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開展一些靈活性較高的民族音樂講座、音樂會、對談活動等,直接以平等的對話形式展開音樂教學的創新與融合,讓學生在直接溝通中感受音樂內涵,這樣也利于音樂教師發現學生實質的內在音樂素養、人文修養。例如:針對一些選修了民族音樂課程的學生,由音樂教師牽頭器樂理論音樂會,學生與教師一起攜手組織定期演講沙龍,有序開展個性化美育理念、價值觀念等的合理啟導,以此增強音樂教學中的傳統德育滲透與美育滲透。

(三)本土音樂文化在學科融合中的實踐

1.本土音樂文化的藝術考察

作為音樂精品課程的專業教師,音樂教師應該在平時的實踐教學中,主動帶領班級學生深入田野調查,在親身體驗中考察本土音樂文化,深入學習自己家鄉的音樂文化發展、方言發展、文化保護等,既能提升學生在生活化情境中的音樂學習感受,又使學生能更加直觀地在親身接觸中融合揣摩,最終能自主了解和梳理“山歌、戲曲、小調”等本土性音樂文化。例如:音樂教師以實踐性音樂劇的形式布置調查作業,讓學生自主選定調查方向,走訪相關民間藝人或藝術團體,直接在本土文化熏陶中感染自我,激活音樂文化認同。

2.本土音樂文化的創編運用

當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接觸并學習本土音樂文化后,音樂教師根據音樂教學的終極目標,即“學生自主的音樂創作”,來引導學生將自己學習到的本土音樂內容進行實踐創編,可以讓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人文素養等得到合理培育。例如:當學生適度提取一些地方性的音樂素材,而后在音樂教師的啟導下進行音樂作品創編,不但可以在原本的主流音樂理解中加入更具特色的音樂旋律設計,還可以將一些耳熟能詳的本土音樂作品進行合理改編,切實體現改編魅力。以民間童謠《七個阿姨來摘果》為例,學生為其加入新穎的節奏變化,加入時代化的音樂特色,不但能使其煥發新的生命力,還可以在傳承的基礎上找到實踐的樂趣,加深自己對人文、文化、語言、思想等的關注黏性。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音樂精品課程中融合思政教育,是當下新文科美育教育背景下,實現學科創新教學的大勢所趨,也是一種兼顧傳統與創意的新穎教學形式。在音樂精品課程中的融合運用,不但可以一定程度上延伸多種新型教學形態,還對其他學科的創新改進具有正向影響價值。因此,注重思政教育與音樂教育的相輔相成,以“立德樹人”為主基調,可以更好地為國家培養專業、優質的藝術人才。

猜你喜歡
精品課程文科美育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求學·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美育史料·1902年劉焜與“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孫文科
美育教師
精品課程轉型升級為精品資源共享課的認識與思考
淺析《Photoshop》精品課程開發及網站建設
精品課程資源共享建設問題的探索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