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戀上貝殼,一眼千年

2021-11-15 19:09青辰
莫愁·時代人物 2021年11期
關鍵詞:美蘭貝類小龍

青辰

在科普博主趙小龍眼里,貝殼是流光溢彩的宮廷珍寶,也是粗拙古樸的阿拉伯陶罐;貝殼美得獨一無二,又暗藏玄機。通過貝殼,他打開了一扇奇妙之門。

成為貝殼收藏家

2021年8月9日,一場貝殼嘉年華在上海市長寧區舉行,趙小龍既是現場助手,也是參賽選手,他帶著自己的藏品淡水貝類美蘭螺而來。一組七十二顆美蘭螺,大的直徑約3厘米,小的直徑約1厘米,配有名字、產地等信息的介紹牌。在一塵不染的玻璃展柜內,美蘭螺低調地演繹著驚人之美。

這七十二顆美蘭螺是趙小龍花了兩年多時間一個個收來的,雖系同一品種,但花紋、形態各有不同。三龍骨美蘭螺個頭小,遠看似一顆螺絲釘,但光澤明亮、螺紋清晰,極具觀賞性。最讓人驚艷的是伊莎貝拉美蘭螺,深褐色與白色相間,還有漸變過渡,猶如巧克力。

美蘭螺是淡水貝類里的顏值擔當。淡水貝類生長在岸邊巖石或淤泥底下,人工填湖等舉動很容易破壞它們的生長環境,要收集它們并不容易,因此很少有人會帶淡水貝類做展示?!拔业氖詹夭皇亲蠲F、最稀有的,但一定是最有特色的?!壁w小龍的美蘭螺成功吸引了參觀者的關注,并斬獲獎項。

南非鮑螺

小時候,趙小龍就對大自然抱有好奇,一片樹葉、一顆石子、一只昆蟲,都能激起他的興趣。五年前,他偶然在網上看到上海的何徑制作的貝殼科普視頻?!白匀唤缇褂腥绱擞腥さ纳??!边@名理工專業機械男的熱情一下被點燃了。

從此,在機械制造行業工作之余,趙小龍成了貝類收藏玩家——“收藏貝殼的小團子”。為了了解更多關于貝殼的知識,他在網上買了很多書籍,網購貝殼,抓住每次機會參加貝展、貝殼嘉年華,與同好交流,學習如何鑒別物種,檢查品質,正式開始了系統收藏。

趙小龍屬于“雜收”,海貝、陸貝,甚至貝類里的石鱉等多板綱、象牙貝等掘足綱,他都有,如今已收藏了近千種貝類。

發現貝殼的自然之美

華貴艷捻螺,殼輕薄,外殼呈白底并伴有紅色線花紋;寶螺科貝殼像一堆釉面閃亮的精美瓷器,中心如同包含一顆珍珠;貓眼蠑螺,螺層約為五層,螺肩圓滑,閃著幽幽的明黃色至黃綠色的光;藍雨蝸牛,大部分外殼底色為靛藍色并伴有淺白色斑點,似雨滴淅瀝……保守估計,世界大約有8.5萬種貝殼,其中約3.5萬種生活在陸地,一千多種生活在水溝、山川、湖泊等淡水中,其余均生活在海洋中?!拔覀兂R姷呢悮ぶ皇瞧渲泻苌僖徊糠?,你能想到的顏色,貝殼幾乎都能給你展示。它們的形狀也是各種各樣的?!笔詹氐呢悮ぴ蕉?,趙小龍越能強烈地感受到貝殼的自然之美。

風景榧螺的殼表光亮,精致的三角紋頗有層次地排列,像極了一幅山川水墨畫,抑或是阿拉伯風情水罐。初次見到的朋友指著殼表的三角紋問:“這圖案是人工畫的吧?”“當然不是,它也叫‘帳篷紋?!壁w小龍解釋說,這種圖案不僅風景榧螺有,織錦芋螺也有。

趙小龍有一個直徑10厘米的龍宮翁戎螺,外形如金字塔,有著火焰彩斑紋。俯視龍宮翁戎螺,一圈圈的螺紋呈現出幾何之美。最特別的是螺殼身上有一條清晰可見的裂縫,這是它呼吸和排泄的通道。歷經數億年演變,龍宮翁戎螺面貌可人,風采依舊,被稱為“海貝中的活化石”。

趙小龍收藏的海膽形狀似乒乓球,比乒乓球更扁一些,條形的色彩紋理清晰,美麗又脆弱。他有個欣賞海膽的小方法,打開手電筒,將空心的海膽放在光源上,光線就會從“步帶區”的小孔里透出來,這些小孔其實是海膽的“管足”伸出的地方。這個效果在越黑暗的地方越明顯。

貝殼科普

不少現代建筑的靈感都來自貝殼。越南繩紋峨螺是亞馬遜大樓的原型;位于阿聯酋阿布扎比的阿爾達總部大樓,原型來自鸚鵡螺;美國芝加哥的螺旋塔,靈感來自筍螺;美國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的設計靈感也得益于旋梯螺獨特的形狀。

“貝殼之美,絕不在外表,它從內到外都是一門很實用的藝術。貝殼不僅聚集了數學、美學、建筑學,甚至農學、機械學,貝殼知識宛如一片浩瀚的海洋,我越學習越感覺,人類在自然面前是如此渺小?!壁w小龍說。

上大學時,趙小龍曾擔任過校報的攝影記者。如今,他給貝殼拍“證件照”。當然,拍照時也有令他心碎的時候,如果持拿姿勢不規范,很容易脫手摔壞。有一次給譚飛螺拍照時,他手一抖,螺頂摔成了渣??吹剿耐床灰?,朋友支招:“下次準備點橡皮泥,把譚飛螺黏在手指上,就不會掉了,特別穩當?!?/p>

貝殼越集越多,照片也越拍越多,趙小龍產生了分享的欲望。他知道很多人喜歡貝殼,但對貝殼的結構并不了解。于是,他在微博上發起了“一天一種小貝殼”的話題,吸引了很多人關注。每次撰寫科普文字前,他都會多渠道查閱資料,力爭把一種貝殼知識說明白。雖然辛苦,但看到一些網友因此迷上貝殼,他特別開心,覺得心血沒有白費。

澳洲螺

萵苣骨螺

華貴紅紋螺

雖然貝殼個頭不大,卻擁有無窮智慧和奧秘。刺螺外表像海星,它的刺可以作為防御,防止捕食者將它們掀翻;玫瑰菱角螺平時寄生在柳珊瑚上,并以之為食,可將食物的顏色集結在自己的外套膜上,讓它在珊瑚上很難被發現;長在蘆葦上的僧帽牡蠣,背面就像長出幾個小爪子緊緊抓住蘆葦這根“救命稻草”……

貝殼是化石中最常見的,反映了自然界物種的種類和分布,具有極大的地質學意義。有一次,趙小龍分享了自己收藏的蒼白綴殼螺。綴殼螺有一種習性:一邊生長,一邊把周圍的石子、沙礫、其他貝類殘骸等往自己的殼上黏附。這樣一來,除了可以增加殼體的強度,還可以更好地偽裝自己。他的蒼白綴殼螺特別之處在于,周身一圈綴了十五個芋螺、筍螺、卷管螺等死殼,造型頗具美感,同時讓人生出對螺生存智慧的敬畏。曾有人收藏的綴殼螺黏附了硬幣、玻璃等生活用品和人類垃圾,不由不讓人思考人類對自然和物種的影響。

除了自己去海邊撿貝殼之外,趙小龍還在網上購買以及與貝友交換,因此結識了很多好朋友。大家常約在一起交換貝殼,談論關于貝殼的故事,有時候還會一起考古。

對趙小龍來說,貝殼里有個色彩斑斕的世界,他要繼續收集、拍攝,展示貝殼的獨特之美。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王冬艷 437408345@qq.com

猜你喜歡
美蘭貝類小龍
“長”出來的珍寶
震動模式
沈美蘭:我的眼里容不下“垃圾”
鮮美貝類可能暗藏毒素
沈美蘭落戶上海
認識麻痹性貝類毒素
第二次離婚
可怕的綠怪蛙
讓“數”“形”結合更暢通
吃扇貝要去腸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