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論敦煌莫高窟北涼三窟中的造像

2021-11-18 17:35喬嶠
科學與生活 2021年20期
關鍵詞:彌勒莫高窟

喬嶠

摘要:敦煌莫高窟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是北涼時期修建的最早的三個洞窟,其中第268窟的主尊為一交腳佛像,第272窟主尊為一倚坐佛,第275窟主尊為一交腳菩薩像。本文在吸取前輩們優秀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造像風格、形象特征、衣冠服飾、依據經典、社會背景等方面,探討莫高窟早期三窟的佛像造像特點,進一步論證這三窟中主要造像的身份。

關鍵詞:莫高窟,北涼,彌勒,交腳菩薩,石窟造像

莫高窟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是早期的十六國北朝石窟,關于這組石窟的斷代問題,樊錦詩、馬世長、關友惠先生運用考古學方法進行研究和分析,并做了大量的調查工作,推斷這三個窟為北涼時期(公元421—439年)修建[ ]。本文在此研究結論上展開論述。筆者在對之前學者研究總結的基礎上,對北涼三窟內的造像身份,試著探討下自己的看法。

一、北涼三窟造像的特征分析

這三座石窟一窟一形。第268窟是一座禪窟,為禪僧提供坐禪修行的場所。第272窟緊挨第268窟,只有西壁開一圓拱形深龕,應該是為禪僧觀像而服務。第275窟緊挨第272窟的北側,是三窟中面積最大的一個,根據其主尊彌勒造像分析,可能是供禪僧決疑用。

第275窟的塑像表現出犍陀羅藝術的風格特征,人物形體健壯,衣服具有重量感。第272窟的倚坐佛像其貼身而塑的右袒式袈裟和陰線刻出的衣紋是典型的馬圖拉藝術。第268窟的藝術風格則有待討論,其交腳的造型和第275窟類似,身體比例也較為適中,不如第272窟的倚坐佛健壯,雖然穿著右袒式袈裟,但衣服并無“濕身”效果,自然下垂在雙腿間呈現出U形,因此筆者判定這尊交腳佛像更偏向犍陀羅式的藝術風格。

二、第275窟菩薩像的身份討論

關于第275窟內總共7尊菩薩像的身份,以下將分別進行討論:

(一)西壁主尊交腳菩薩像

結合兩位日本學者高田修先生[ ]、宮治昭先生的研究[ ],可以分辨出:彌勒一般執水瓶,束蝶結或者肉髻狀的發髻;觀音則執蓮花或者花綱,多以裹巾裝飾頭部,裹巾前中都有楔形裝飾[ ]。

在與彌勒有關經典中,只有沮渠經聲譯的《觀彌勒菩薩上升兜率天經》中提及了上生信仰,并在經中描述了上生兜率天的彌勒菩薩的裝扮特征,稱其結跏趺坐于兜率天的雙獅座上,頭戴化佛或化菩薩的寶冠[ ]??傊?,彌勒和交腳坐相關聯的明確描述,各種塑像中菩薩的頭飾、印相、持物也各式各樣,因此,無法將交腳坐武斷地認定為彌勒菩薩特有的坐姿。

交腳坐姿是來自于波斯帝國薩珊王朝的帝王圖像。季羨林先生認為新疆地區直到中國內地發現的很多交腳的造像和壁畫圖像,都是受到了波斯的影響,這種交腳坐姿應該是早期貴霜王朝的帝王、中亞帝王或貴族采用的一種坐姿[ ],并且有其獨特的身份象征意義[ ]。

推測第275窟主尊菩薩為彌勒像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原因:

1. 從外形上分析,北涼沮渠京聲譯《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中有云,彌勒菩薩頭戴化佛寶冠坐于兜率天的雙獅座上[ ],經中描繪的形象與第275窟主尊的菩薩相似。

2. 早期的犍陀羅彌勒造像的最突出特點是交腳坐姿和左手持小水瓶,在龜茲石窟中也有表現。佛教造像傳播到河西地區后,敦煌石窟中僅有交腳造像,并無手持水瓶的形象。龜茲佛教藝術對河西地區的石窟具有一定的影響,可推測出,莫高窟第275窟的主尊交腳菩薩可能為彌勒。

3. 目前發現的北涼石塔中7座明確有北涼時期的紀年,其中有13座石塔上造有七佛和一交腳菩薩的造像?!昙滤系凝愊駳埓嬗忻鞔_的題名,在菩薩像處可辨認出“彌勒佛”三字。這座石塔殘存有紀年干支為“丙寅”,即北涼時期玄始十六年(公元426年)[ ]??梢耘卸ㄆ渌?2座石塔中的交腳菩薩也為彌勒造像。據此推斷,在同一地區同一政權管轄下的莫高窟第275窟中的交腳菩薩像,應該也是在兜率天宮中說法的彌勒菩薩。

4. 彌勒的獅子座也是其獨特身份的象征,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中有相關解釋,佛所坐的地方,或是床或是地,皆可稱之為師(獅)子座[ ]??梢姫{子座在佛教中有著象征性意義。而身為未來佛的彌勒菩薩,在下世前坐于獅子座上,也是其身份的象征。日本學者宮治昭認為,敦煌莫高窟的菩薩造像風格印上了薩珊王朝時期的貴族們崇拜的藝術風格的烙印;犍陀羅藝術中的修行者逐漸變成了統治階級貴族的外形[ ]。

(二)闕形龕內的交腳菩薩像

東西兩壁的小龕內的4尊交腳小菩薩像是否為彌勒,筆者有一些疑問??俗螤柺叩谋诋嬛?,繪制了數尊交腳彌勒像,位于主室前壁門上部的半圓形拱頂中,其身旁伴隨有若干供養菩薩。例如克孜爾第17窟的彌勒說法圖中,彌勒菩薩交腳坐于中央方形臺座上,彌勒身側清晰可見六身交腳菩薩。再者,敦煌第275窟闕形龕內的4身交腳菩薩坐于沒有雙獅的方座上,頭上皆帶三葉寶冠,冠內無化佛圖案。北涼時期的莫高窟受到龜茲石窟的影響,工匠在接受龜茲石窟模式的同時也對其進行了再次創造,并與中原傳統藝術風格結合起來。因此,筆者認為第275窟中東西兩壁的小型交腳菩薩只是普通的脅侍菩薩,坐于代表兜率天宮的闕形龕內,聆聽西壁主尊彌勒菩薩說法。這4尊交腳菩薩缺乏明確的經典進行對應,期待之后出現更多的考古發現。

(三)雙樹龕內半跏思惟菩薩的身份

學術界關于思維菩薩的身份有多種說法,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發現的半跏思惟菩薩像大致可以分為四種。第一種是銘文中不寫具體名號,只寫了“思惟像”或是“玉像”。第二種是觀音思惟像。第三種是悉達多太子思惟像。第四種是彌勒思惟像,如云岡第17窟有思惟菩薩像,窟內發愿文記載上層三龕內均為彌勒菩薩。

觀世音菩薩一般手執蓮花或者花綱,多以裹巾裝飾頭部,裹巾前中都有楔形裝飾。雙樹龕內的思惟菩薩頭冠殘損,從殘存的塑像特征中可以確定不是觀音菩薩,并且此時敦煌更盛行禪修和彌勒信仰。再者,這兩尊思惟菩薩均坐于雙樹龕內,雙樹應為龍華樹或者是菩提樹,結合整座275窟的表現內容推測,其為在龍華樹下“修無常想”的彌勒菩薩。

三、第272窟主尊倚坐佛的身份討論

關于莫高窟第272窟主尊倚坐佛的身份,前人學者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和分析,大致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下生信仰中彌勒成佛后的倚坐說法像,另一種說法是豎三世佛中的釋迦牟尼佛倚坐像。

(一)彌勒佛倚坐像

《名僧傳抄》中記載南朝時期也有彌勒倚坐佛像,南朝大致與北涼所處時代平行,那么北涼時期的莫高窟也有可能修筑彌勒倚坐像。

敦煌文物研究所編著的日本版《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一)》中,將第272窟西壁的主尊佛像命名為“彌勒龍華三會”,之后北京出版的中文版中又將其命名為“未來彌勒佛”[ ]。學者林保堯先生推斷是下生信仰中的彌勒龍華三會的場景[ ]。賴鵬舉先生也認為這尊倚坐佛可以判讀為彌勒[ ]。

北涼三窟主要是為禪僧修行所建,用于觀禪與彌勒決疑。觀禪的對象就包括有彌勒佛,觀彌勒佛像是修行也是功德。姚秦鳩摩羅什譯《禪秘要法經》中闡述了觀像可以遇見彌勒的說法。十六國北朝時期,彌勒信仰十分流行,出現了許多彌勒題材的造像,那么第272窟的主尊有可能為彌勒佛。

(二)釋迦牟尼佛倚坐像

禪僧觀禪的對象不止有彌勒,還有釋迦牟尼佛、三世佛和十方佛等,有學者判斷第272窟的主尊佛像是釋迦牟尼佛。

賀世哲先生認為第272窟主尊為三世佛中的釋迦牟尼佛,南壁為過去迦葉佛說法圖,北壁為未來彌勒佛說法圖[ ]。筆者也認為第272窟主尊應是豎三世佛中的釋迦牟尼佛。研究一座石窟的圖像內容,需要從洞窟整體出發,佛教石窟這個特殊的題材也要求造像和壁畫的是按照佛教經典來安排的。主尊的設置尤其重要,倘若主尊為彌勒倚坐佛,那么應該是反映彌勒下生信仰,整座洞窟塑繪結合描述彌勒“龍華三會”的說法場景。但北涼三窟修建于公元421—439年間,而400至420年間,敦煌曾被李暠的西涼統治,之后北涼破西涼,敦煌被沮渠蒙遜占領,改朝換代十分頻繁。經典中的翅頭末城是人間樂園,這等人間凈土和當時的涼州情況不盡相同。

再者,北涼曇無讖提倡末法之說,從出土文物和文獻記載看來,北涼的信徒認為434年開始進入末法時期。北涼石塔中的白氏塔有發愿文記載,緣禾三年即公元434年“生值末法”;程段兒塔發愿文記載,太緣二年即公元436年“升值末世”[ ]。第272窟的修建年代應處于末法前期或末法初年,末法思想提倡的造像題材為三世佛和彌勒,北涼石塔就是末法思想表現的突出例子,因此,筆者推斷同一政權下統治的敦煌地區,莫高窟第272窟的表現主題也應為三世佛,是依照北涼沮渠京聲所譯《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繪制而成。主尊倚坐佛表現釋迦牟尼佛說法的場景,龕外南北兩壁的40身菩薩坐于蓮座之上,表現經中所說的千菩薩自蓮花而出。僧侶修行時,需先進入第272窟進行觀佛,觀佛對象是以釋迦牟尼佛為主的豎三世佛和千佛。然后于第268窟的小龕內坐禪念佛,在腦海中冥想佛的身影,若無法看到佛,則需要進入第275窟請彌勒菩薩決疑,判斷禪僧是否具有佛性。倘若確具有佛性,則可以再入第268窟繼續坐禪念佛。

四、分析推測北涼三窟的營造者

筆者認為北涼三窟是統一設計的修禪場所。這一組三窟規模較大,一般的禪僧和供養人都無足夠的財力,其背后應有北涼統治者的支持。沮渠蒙遜尊中天竺沙門曇無讖為國師,令其主持譯場翻譯諸多佛經。但據文獻記載,相比于佛教,蒙遜更為推崇儒學。沮渠興國死后,蒙遜還曾下令毀塔滅寺,并斥逐僧人,曇無讖被蒙遜所殺。因此,北涼三窟的建造應是沮渠牧犍支持修建的。沮渠牧犍乃蒙遜之子,在繼位北涼王位之前,就任過酒泉太守和敦煌太守?!妒鶉呵铩け睕鲣洝分杏杏涊d,沮渠茂虔為酒泉太守時,起浮圖于中街[ ]。這種浮圖即為佛塔,其形制應與北涼石塔類似。沮渠牧犍于北涼玄始九年(公元420年)就任酒泉太守,至北涼義和三年(公元433年)繼位王位,北魏攻破姑臧為北涼建平三年(公元439年)[ ]。這一時間段和北涼三窟的修建時間吻合,也可推斷出其主持修建者可能為沮渠牧犍。

五、結語

筆者著重討論了第272窟與275窟中幾座塑像的身份。第272窟主尊的釋迦牟尼佛與南北兩壁小型說法圖的主尊組成豎三世佛,表現《佛說觀彌勒菩薩上升兜率天經》中的說法場景。第275窟主壁未開龕,壁前塑一尊較大的交腳菩薩像,可以推測其為彌勒菩薩。南北兩壁四個闕形龕內的小交腳菩薩頭未戴化佛冠,也未坐于獅子座之上,可能只是普通的脅侍菩薩。雙樹龕內的半跏思惟菩薩是在龍華樹下思惟的彌勒菩薩。

北涼時期的河西地區盛行禪修和彌勒信仰,一方面是因為當時名僧對禪修的大力推崇和統治階級的支持;另一方面是因為十六國時期戰亂紛常,百姓尋求于彌勒信仰妄求得到拯救。北涼三窟很可能是整體設計,由北涼繼任統治者沮渠牧犍支持修建的專供禪僧修行的場所

[1] 樊錦詩、馬世長、關友惠:《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的分期》,刊于敦煌文物研究所編《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一)》頁197,文物出版社,1983年。

[2] [日]高田修:《犍陀羅美術中的大乘式徵證——彌勒像與觀音像》,《佛教藝術》1979年第125期,頁11-30。

[3] [日]宮治昭:《關于犍陀羅三尊形式的兩脅侍菩薩》,弘前大學:《印度巴基斯坦的佛像圖像調查》頁7-24,1985年。筆者未找到原文,轉引自肥塚隆先生的文章《莫高窟第275窟交腳菩薩像與犍陀羅的先例》第17頁。

[4] [日]肥塚?。骸赌呖叩?75窟交腳菩薩像與犍陀羅的先例》,《敦煌研究》1990第1期,頁16-24。

[5] “兜率陀天七寶臺內摩尼殿上師子床座忽然化生。于蓮花上結跏趺坐?!涮鞂毠谟邪偃f億色。色中有無量百千化佛。諸化菩薩以為侍者。復有他方諸大菩薩,作十八變隨意自在住天冠中?!薄洞笳亟洝返?4卷419頁。經典中描述了彌勒菩薩的寶冠中有百千化佛。

[6] 季羨林:《彌勒信仰在新疆的傳布》,《文史哲》2001年第1期,頁14-15。

[7] 林偉:《從交腳彌勒菩薩造像的流行看中國傳統文化對佛教的影響》,《江蘇社會科學》2009年第1期,頁109-115。

[8] [北涼]沮渠京聲:《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4冊頁419,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4年。

[9] 殷光明:《北涼石塔述論》,《敦煌學輯刊》,1998年第1期,頁91-93。

[10] “是號名‘師子’,非實師子也。佛為人中師子,佛所坐處,或床或地,皆名‘師子座’?!背鲎曾F摩羅什譯《大智度論》第7卷?!洞笳亍返?5冊。

[11] [日]宮治昭:《敦煌美術與犍陀羅·印度美術——早期敦煌美術受西方影響的二、三個問題》,《敦煌研究》1995年第3期,頁192-193。

[12] 前揭敦煌文物研究所編:《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一)》頁207,文物出版社,1983年。

[13] 林保堯:《敦煌藝術圖典》頁12,臺北: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1年。

[14] 賴鵬舉:《思路佛教的圖像與禪法》頁198,桃園:圓光佛學研究所,2002年。

[12] 賀世哲:《敦煌圖像研究十六國北朝卷》頁147,甘肅教育出版社,2006年。

[16] 殷光明:《試論末法思想與悲涼佛教及其影響》,《敦煌研究》,1998年第2期,頁91。

[17] [明]屠喬孫:《十六國春秋·北涼錄》,《四庫全書》頁664-665,中華書局,1985年。

[18] 楊榮春:《北涼五王探研》頁160,陜西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年。

猜你喜歡
彌勒莫高窟
彌勒市關工委聯合多部門開展臘月暖冬行動
莫高窟治水記
莫高窟的誕生(上)
探訪莫高窟
四川地區的彌勒造像與明玉珍政權的“只奉彌勒”關系探討
人間藝術長廊:敦煌莫高窟
《彌勒信仰研究》出版
從彌勒造像看佛教傳播中的“漢化”現象
莫高窟是被誰破壞的
莫高窟里看藻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