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彌勒

  • 8—12世紀拉達克地區的石刻造像及其歷史意蘊
    達克;石刻造像;彌勒 中圖分類號:K87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23)06-0034-12On the Rock Carvings of the 8th-12th Centuries in the LadakhDistrict and Their Connotations for Historical ResearchWANG Zonghui(Zhejiang University Center for Buddhis

    敦煌研究 2023年6期2024-01-04

  • 哈密大像窟遺跡新探
    。唐代中原地區的彌勒信仰經河西走廊向西域傳播在哈密留下痕跡,遂使哈密大像窟既融合了龜茲大像窟的形制特點,又與中原佛教信仰、塑造彌勒大像以及河西彌勒造像風格一脈相連。關鍵詞:伊州;廟爾溝佛寺;大像窟;彌勒中圖分類號:K879.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23)03-0098-12A New Exploration of the Remains of theLarge Buddha Caves in HamiLUO Erli W

    敦煌研究 2023年3期2023-07-13

  • 2022雪竇山彌勒文化節舉辦奉化區:以節為媒激發文旅新活力
    ,2022雪竇山彌勒文化節開幕式暨“夢應雪竇山”禪樂音樂會在雪竇山新地標建筑——彌勒圣壇舉行,圖為傍晚時分的彌勒圣壇?!罢麍鲩_幕式大氣磅礴、恢宏震撼。作為一名雪竇山彌勒文化節的‘資深’觀眾,能夠從豐富的節目中體會到和睦和樂、和平和諧、寬容樂觀的彌勒文化精神內涵,我的心情特別激動!”2022年12月21日,2022雪竇山彌勒文化節開幕式暨“夢應雪竇山”禪樂音樂會在雪竇山新地標建筑——彌勒圣壇舉行,來自寧波的張先生這樣說道。本屆文化節以“慈行天下、和樂人間”為

    寧波通訊 2023年2期2023-04-06

  • 再論敦煌莫高窟北涼三窟中的造像
    :莫高窟,北涼,彌勒,交腳菩薩,石窟造像莫高窟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是早期的十六國北朝石窟,關于這組石窟的斷代問題,樊錦詩、馬世長、關友惠先生運用考古學方法進行研究和分析,并做了大量的調查工作,推斷這三個窟為北涼時期(公元421—439年)修建[ ]。本文在此研究結論上展開論述。筆者在對之前學者研究總結的基礎上,對北涼三窟內的造像身份,試著探討下自己的看法。一、北涼三窟造像的特征分析這三座石窟一窟一形。第268窟是一座禪窟,為禪僧提供坐禪修行的

    科學與生活 2021年20期2021-11-18

  • 彌勒市冬早熟葡萄栽培管理措施
    德摘? ? 要:彌勒市熱量充足、干濕季分明、溫差大,適合發展冬早熟葡萄產業,目前產期調節、樹體管理、冠層管理和水分肥料管理技術、大棚微氣候調控技術和病蟲害管理技術已充分應用在葡萄生產實踐中。通過對目前應用于冬早熟葡萄生產栽培管理措施進行歸納和總結,以期為彌勒市冬早熟葡萄生產提供理論支撐和參考依據,促進彌勒市冬早熟葡萄產業的健康發展,為從事該產業人員提供參考和指導。關鍵詞:彌勒;早熟葡萄;栽培管理;措施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16-0072

    種子科技 2021年16期2021-11-08

  • 唐宋時期敦煌石窟彌勒經變的演變*
    730000)彌勒經變作為敦煌石窟佛教美術的一部分,它的淵源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是受到自兩漢魏晉南北朝以來的中原藝術不同風格流派的影響;其二是受到來自古印度、中亞、西域等地的藝術影響,并在中西文化融合的過程中不斷吸收域外的藝術樣式,向人們展示了敦煌石窟藝術不斷本土化和世俗化的歷程。本文以敦煌石窟彌勒經變為研究對象,分析隋代訖宋,彌勒經變圖像發展演變的歷程,對彌勒經變的表現形式和彌勒經變的世俗化展開分析。一、彌勒經變的表現形式隋代訖宋,敦煌石窟中彌勒經變的

    大眾文藝 2021年11期2021-06-25

  • 彌勒異木棉
    一帆東莞植物園的彌勒異木棉彌勒異木棉為錦葵科吉貝屬落葉喬木。原產于南美洲熱帶至亞熱帶地區,分布在玻利維亞、巴拉奎查科地區至阿根廷皮埃蒙特山脈等季節性干旱林地。瓶狀的樹干是因樹木在旱季儲存水分而膨脹,其直徑可達2米。當地土著人用這種樹木里的水養牛,用木材制作獨木舟和日常用品,我國南方地區近幾年引進栽培。因其樹干似彌勒佛的大肚子,引入國內后稱其為“彌勒佛樹”,中國植物標本館給它正名為“彌勒異木棉”。我國的彌勒塑像胸腹坦露,面帶笑容,傳說五代時布袋和尚是其化身。

    食品與生活 2021年1期2021-01-15

  • 觀音與彌勒的中國化進程比較
    學研究證明觀音和彌勒曾經作為釋迦佛的左膀右臂。在進入中國時卻成為兩位相對擁有各自獨立法門的菩薩。二者以差異化的方式與中國的文化實現了融合。觀音的中國化方式盡管出現性轉這樣重大的變化,卻與其原本的內涵頗為契合,而彌勒則由于種種原因,成為了大肚和尚,在中國發展出了“樂觀”“寬容”的全新積極含義,讓我們看到佛教作為一種宗教發展的另一種可能。關鍵詞:觀音;彌勒;菩薩中國化;垂跡化現中圖分類號:K87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

    西部學刊 2020年20期2020-12-07

  • 龜茲石窟“彌勒下生”信仰試探*
    楊 波彌勒(梵文Maitreya)是佛教中的未來佛。印度彌勒信仰可能興起于佛滅度三四百年之后①[日]松本文三郎著,張元林譯:《彌勒凈土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110頁;關于彌勒信仰興起的時間和原因,諸說不一,參王雪梅:《古代印度彌勒信仰歷史淵源研究述論》,《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6期,第49~53頁。。到法顯及玄奘的時代,從西北印度至中印度、南印度,對彌勒的崇拜已廣泛流行②[日]松本文三郎著,張元林譯:《彌勒凈土論》,第122頁。。在

    吐魯番學研究 2020年1期2020-11-30

  • 黑水城遺存《彌勒上生經》考略
    崔紅芬彌勒信仰包括彌勒菩薩信仰、彌勒佛信仰和彌勒凈土信仰三種形式,與彌勒經典有密切關系。中國譯經史上先后有三十余種彌勒經典被翻譯成漢文,主要有《彌勒成佛經》《彌勒下生經》《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彌勒下生成佛經》《佛說彌勒下生經》①[日]松本文三郎著,張元林譯:《彌勒凈土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16—28頁。等。在現存出土文獻中除了漢文外,還有不同語言文字的彌勒經典存世,西夏文即是其中之一。在黑水城等地出土了豐富的《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②

    西夏學 2020年1期2020-11-30

  • 彝族文化在彌勒薰衣草莊園景觀改造設計中的運用研究
    丹 夏堃摘要:彌勒東風韻藝術小鎮被稱為滇中的“普羅旺斯”,以其中大規模種植薰衣草的薰衣草莊園最具代表性。研究充分挖掘當地彝族傳統文化,使其融入莊園景觀的改造設計中,使農莊景觀具有獨特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及魅力,吸引觀光者。并緊扣主題,在莊園內增加具有參與性和趣味性的場地及項目,增強互動性,給游客帶來不一樣的農業旅游體驗,有效傳承地方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促進區域農業經濟增長。關鍵詞:景觀設計;農業莊園;彝族文化;彌勒中圖分類號:TN95.36 文獻標識碼:A

    文藝生活·下旬刊 2020年10期2020-11-23

  • 彌勒佛為何要攜帶布袋
    佛像,人們稱之為彌勒佛,但彌勒佛為什么要攜帶布袋呢?原來,按照佛家的說法:彌勒是釋迦牟尼佛娑婆(現實世界)國土中的一位候補佛位的大菩薩,仍在兜率天(欲界的第四天)內院說法度生。今天陳列在寺廟天王殿里的一尊大佛則是彌勒的化身,實際上這是一名禪宗游方僧的塑像。此人自稱契此,又號“長汀子布袋師”。生年不詳,卒年為公元917年。他容貌猥瑣,蹙額皤腹,出語無定,寢臥隨處,常以杖荷一口袋,內裝隨身用具,四處化緣,乞求布施,人號“布袋和尚”。后梁貞明三年(917),“布

    文史博覽 2020年7期2020-09-17

  • 俄藏TK58《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卷首版畫彌勒經變研究
    文獻TK58《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1]41-48卷首彌勒經變為木刻版畫,黃麻紙,經折裝,上下雙邊,用墨均勻,此件為彌勒上生經變。共有八折面,畫幅尺寸:長87.5 厘米,寬23.5 厘米。在陳育寧、湯曉芳著的《西夏藝術史》[2]152-157中,較為詳細地解讀了經變的內容。楊富學、樊麗沙的論文《西夏彌勒信仰及相關問題》[3]31-36,結合敦煌、寧夏等地西夏時期的彌勒經變和出土文物,闡述了西夏彌勒信仰的漢化元素和興起原因,對本文的研究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西夏研究 2020年3期2020-09-04

  • 彌勒佛為何要攜帶布袋
    佛像,人們稱之為彌勒佛,但彌勒佛為什么要攜帶布袋呢?原來,按照佛家的說法:彌勒是釋迦牟尼佛娑婆(現實世界)國土中的一位候補佛位的大菩薩,仍在兜率天(欲界的第四天)內院說法度生。今天陳列在寺廟天王殿里的一尊大佛則是彌勒的化身,實際上這是一名禪宗游方僧的塑像。此人自稱契此,又號“長汀子布袋師”。生年不詳,卒年為公元917年。他容貌猥瑣,蹙額皤腹,出語無定,寢臥隨處,常以杖荷一口袋,內裝隨身用具,四處化緣,乞求布施,人號“布袋和尚”。后梁貞明三年(917),“布

    文史博覽·文史 2020年7期2020-08-07

  • 彌勒市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的實踐與探索
    業全局。近年來,彌勒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在民族團結示范區建設中,以?“八大示范”“十一進”工作為抓手,初步凸顯各民族共同團結,共同發展的氛圍。據此,筆者通過調研提出: 從發展方式、宣傳載體和領導重視等方面創新舉措,全面發力,推動彌勒市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工作。關鍵詞:彌勒;民族團結;創建示范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云南時指出,云南民族關系親密融洽、民族工作成績突出,這是云南最可寶貴的財富,要求云南努力成為民族團結進步

    各界·下半月 2020年7期2020-08-02

  • 犍陀羅“兜率天上的彌勒菩薩”信仰與造像
    容摘要:兜率天的彌勒菩薩屬于彌勒的上生信仰,最早起源于犍陀羅地區,后廣泛流傳于中亞、西域以及中國?!队^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是上生信仰的唯一經典。犍陀羅的兜率天上彌勒的造像是早期上生信仰的被形象化的產物。本稿以彌勒上生信仰為中心,探討犍陀羅兜率天的彌勒造像表現方式與特點。關鍵詞:兜率天、上生信仰、禪觀、彌勒彌勒信仰分上生信仰和下生信仰。彌勒于兜率天宮的情景為上生,在娑婆世界的情景為下生,彌勒的信眾希望死后往生兜率天宮聽彌勒說法。西北印度以及中亞流行狂熱的彌

    雕塑 2020年3期2020-07-20

  • 地神、藥叉還是阿特拉斯:北朝彌勒圖像托足者新說①
    存部分北朝時期的彌勒造像下部,刻有以雙手托舉彌勒雙足的“托足者”形象。此類圖像可見于始光五年(428年)彌勒造像、皇興五年(471年)彌勒造像、龍門石窟古陽洞太和十九年(495年)尉遲龕、神龜三年(520年)翟蠻造像碑、太昌元年(532年)郭道疆造像碑、云岡石窟第12窟(北魏)前室東壁、炳靈寺石窟第132窟(北魏)北壁等多處。此前學界多將此托足者描述為力士[1]、矮人[2],偶有解讀為地神[3]。經過初步研究,筆者認為,托足者形象的出現與彌勒信仰中的上生信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 2019年5期2019-12-13

  • 武則天的彌勒信仰
    ,利用佛教尤其是彌勒信仰的力量,為其稱帝造勢,爭取輿論支持。公元690 年(武周天授元年),武則天成功登上皇位,做了15 年的皇帝。在這個重要的政治事件中,佛教的彌勒信仰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武周之前的彌勒信仰彌勒,為梵文 Maitreya 的音譯,意譯慈氏?!栋浲咏浭琛分姓f:“或言彌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勝,名無能勝?!痹谟《仍挤鸾讨?,最初只有釋迦牟尼佛陀信仰,彌勒僅僅是佛眾多的弟子之一,并無特別之處,他先佛滅度,

    黃河·黃土·黃種人(華夏文明) 2019年11期2019-12-11

  • 三世一切諸如來,靡不護念初發心;如菩薩初心,不與后心俱。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七和第十九云
    創作彌勒菩薩法相的心得我懷著經文中所言的初發心和初心,對40多年前的善緣仍念念不忘。因此我潛心探究,創作了百幅不同造型的彌勒菩薩法相,將彌勒菩薩的慈悲、忍辱、寬容、樂觀的品格精神以及諸多謁語、啟迪人生哲言附于畫面中,以 “不忘初心·百福圓夢”為主題,展示給世人并與之分享,也實現了自己的心愿和情懷。記得40多年前的大年初一,父母帶我到寺廟上香,天王殿內彌勒菩薩慈眉善目、憨厚可親、樂呵呵的形象讓我心生喜歡。這一天正好是彌勒菩薩的生日,懵懂的我于此與彌勒菩薩結下

    寶藏 2019年11期2019-10-20

  • 云南省彌勒市森林旅游市場分析及預測研究
    明 李小龍云南省彌勒市擁有豐富的森林旅游資源,具有發展森林旅游的良好前景。森林旅游健康發展的必需條件是良好的森林旅游市場,森林旅游市場發展趨勢的分析在森林旅游開發定位和推廣方面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以彌勒市為研究對象,按照時間序列對云南省彌勒市近十年的游客量及旅游收入進行分析,并利用指數平滑法對云南省彌勒市森林旅游的未來游客量及旅游收入進行預測,以期為云南省彌勒市發展森林旅游提供參考和支持。引言森林旅游(Forest Recreation)是指在林區內依托森林

    旅游縱覽·行業版 2019年2期2019-05-15

  • 淺談佛教遺存中彌勒形象演變體現的佛教中國化
    各階段佛教遺存中彌勒形象的演變,并淺談其演變體現的佛教世俗化、中國化。關鍵詞:佛教遺存;彌勒;佛教中國化在閱讀宿白先生的《魏晉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輯叢》時,筆者曾注意到南北朝時期不同的佛像內容選擇,“南朝佛教造像突出無量壽佛和彌勒佛,而當時中原北方流行釋迦和彌勒菩薩等形象”。但筆者不甚明了彌勒菩薩和彌勒佛究竟有何不同,分別象征什么,并且印象中的彌勒佛均為笑容滿面的大肚和尚形象,與石窟壁畫中所見的彌勒形象大為不同。為解除疑惑,筆者搜集、閱讀了相關文獻。本文淺談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19年5期2019-04-30

  • 太虛的彌勒信仰與人間佛教之融通
    裔”,但最終卻以彌勒凈土為歸趣。他復興彌勒信仰、創立慈宗、授誦彌勒經典,最后靈骨也入歸彌勒道場——浙江奉化雪竇寺塔。太虛之所以復興彌勒凈土、創立慈宗,其更深層次的原因乃是為了在入世的教理上,建立理性的人間佛教。太虛認為彌勒信仰與人間佛教在大乘佛教思想的統攝下是圓通無礙的。一、彌勒信仰與太虛慈宗之融通“彌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譯,意譯為“慈氏”。在中國歷史上彌勒凈土信仰曾經頗為流行,一度被視為真實大方便門。然,隋唐之后,由于彌陀凈土信仰的興盛及一部

    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9年3期2019-03-05

  • “七佛”與彌勒信仰 ——慶陽北石窟寺第165窟的主像構成
    形式:一是七佛與彌勒并列組合,如北涼石塔的七佛與彌勒首尾相連形式;二是以彌勒為主七佛為輔組合,如云岡石窟第13窟交腳彌勒為主尊,七佛一字排列在南壁上方;三是七佛呈半圓排列頭光之中,或是排列在造像龕龕楣或是帳形龕之中,如藥王山北周彌勒倚坐像,以及云岡、龍門石窟北朝的與彌勒題材相關的造像龕;以及麥積山石窟早期的無彌勒的獨立七佛表現等等。一、第165窟主尊結構第165窟的七佛立像,文物出版社2012年出版《慶陽北石窟寺內容總錄》(上)簡稱《北石窟總錄》記錄為“七

    敦煌學輯刊 2018年3期2018-12-18

  • 彌勒彝族“阿細跳月”的保護與傳承
    行研究。關鍵詞:彌勒 阿細跳月 保護 傳承一、阿細人的分布及“阿細跳月”起源阿細是彝族的一個支系,現有人口十萬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昆明、石林、硯山、邱北、瀘西、彌勒等地,自稱“阿細頗”,其語言屬漢藏語系緬語族彝族語支南部方言阿細語。彝族阿細人是“徙麼袛蠻”的后裔,“徙麼袛蠻”是他稱,自稱“徙咪潑”后以“細”代“徙”。根據《阿細先基》記載和有關史料記載,阿細人系元謀猿人的后裔,以滇池、洱海為祖地。夏商時為徙(音“斯”)族,《太平御覽》有記載:“徙族歸殷”和“

    西部論叢 2018年10期2018-10-25

  • 四川地區的彌勒造像與明玉珍政權的“只奉彌勒”關系探討
    方珂摘要:彌勒是佛教中一個重要的神祇。四川地區的石窟造像中,自南北朝時期就有了彌勒造像,但多是遵從彌勒上生之信仰。至唐朝武則天執政后,彌勒下生信仰開始流行中國,四川地區也是如此,其后的造像多為彌勒下生之造像。但至南宋以后,彌勒信仰開始脫離佛教體系,四川地區彌勒造像中出現了各種不合經文的組合。明玉珍在元末入蜀后,正是見到彌勒信仰已成為單獨體系,乃“去釋老二教,只奉彌勒”,暗含自身乃彌勒下凡拯救眾生之意,借以在下層百姓中提高其政權的合法性。關鍵詞:四川;石刻;

    文史雜志 2018年4期2018-07-12

  • 正月節令殊勝之彌勒佛時時示時人 時人自不識
    北齊 張雙臥造石彌勒菩薩坐像 故宮博物院藏元正,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這天更是傳說中彌勒佛的圣誕。彌勒佛,即彌勒菩薩,全稱為彌勒菩薩摩訶薩。彌勒又作梅呾利耶,是梵文Maitrey的音譯,意譯為慈氏。在大乘佛教的經典中,因為彌勒菩薩常懷慈悲之心,無人能及,故而又常稱彌勒菩薩為阿逸多菩薩,阿逸多即無人能勝的意思,意譯又作無能勝菩薩,唐代僧人窺基在《阿彌陀經疏》中便講:「或言彌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勝,名無能勝?!?span class="hl">彌勒佛在佛教

    紫禁城 2018年2期2018-03-14

  • 民間信仰的產生與流變
    彌陀信仰轉變為了彌勒信仰。在彌勒信仰成為主流的過程中,“彌勒下生”的思想更是備受推崇,成為人民反抗封建統治者的思想武器,并對此后的民間宗教影響巨大。白蓮教;彌勒信仰;民間宗教1 白蓮宗的彌陀信仰白蓮宗最初的信仰主要是凈土宗的彌陀信仰。它“以本性彌陀為‘體’,以念佛信愿為‘宗’,以自行化他為‘用’?!睎|漢末年,僧人安世高翻譯《無量壽經》與《大乘方等要慧經》,分別將彌陀信仰和彌勒信仰傳入中土。后又經慧遠和道安分別提倡,兩種思想并駕齊驅。白蓮宗的彌陀信仰主要包含

    小品文選刊 2017年20期2017-11-25

  • 彌勒市人大主任馬勇調研檔案館搬遷工作
    ■趙杰惠彌勒市人大主任馬勇調研檔案館搬遷工作■趙杰惠9月4日,彌勒市人大主任馬勇、市政府副市長趙艷紅一行就彌勒市檔案館搬遷工作進行調研,棚改指揮部部分人員參加會議。檔案局負責人就搬遷工作情況進行了匯報,并書面提交了《檔案館搬遷方案》。馬勇指出,檔案有著“今世可知古,后世可知今”的作用,必須科學統籌,實行有序搬遷。要求做到:一、做好檔案前期搬遷工作,認真裝箱、封冊;二、分庫房搬遷,注重細節,責任到人;三、保證檔案安全,分類規范,檔案案卷對號入座;四、注意檔案

    云南檔案 2017年9期2017-10-27

  • 彌勒大佛造型特征研究
    730070)彌勒大佛造型特征研究龍 忠(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蘭州 730070)絲綢之路沿線遍布石窟,遺存下來的大佛主要沿絲綢之路和古代交通要道分布。在今天依然向人們展示著佛教文化的興盛和東西方交流的歷史面貌。而彌勒大佛造像是彌勒信仰和傳播的重要部分,關乎政治、經濟、佛教文化和佛教藝術的各個方面。通過探討歷代彌勒大佛的造型特征,找出修建大佛的時代背景和內在原因,以及保護大佛的措施。絲綢之路;彌勒大佛;褒衣博帶Abstract:Along the Si

    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 2017年5期2017-10-12

  • 彌勒信仰研究》出版
    王雪梅著《彌勒信仰研究》于2016年10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本書選取古代印度彌勒信仰為研究對象,借助保存至今的大量印度古代佛教文獻及近現代以來陸續發表的考古資料,以古代印度佛教發展的歷史進程為線索,多角度、多層面地研討彌勒信仰在印度的產生、發展、演變軌跡,從而揭示古代印度彌勒信仰的基本內涵、基本進程、基本特性及其相關的一些重要問題。同時,《彌勒信仰研究》還將古代印度的彌勒信仰,與佛教其他思想信仰進行了橫向比較研究。本書的研究為探討彌勒信仰在不同文化地域

    敦煌研究 2016年6期2017-04-17

  • 彌勒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情況調研報告
    重要途徑,本文從彌勒農村土地流轉的現狀、取得的主要成效、存在的問題詳實地分析,從而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關鍵詞:彌勒;農村;土地;流轉;建議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是優化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改善農村經濟發展狀況的重要途徑,為統籌城鄉發展發揮了調控作用。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高原特色農業建設的不斷推進,彌勒市在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上,積極探索土地流轉途徑,引導農民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全市土地流轉穩步推進。一、流轉現狀彌勒市耕地

    大觀 2016年9期2016-11-16

  • 彌勒:高原農業的彎道超車
    商務峰會在云南省彌勒市舉行。隨著全國各地電商產業的方興未艾,彌勒這座與佛同名的城市,其電商產業也正悄然興起。在當天會議上,云南省副省長張祖林表示,作為紅河州4個電商產業園區之一的彌勒,是云南省紅河州高原特色農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近年來,彌勒積極響應云南省委、省政府號召,順應潮流、搶抓機遇,主動與國內知名電商平臺對接,充分展現了其發展高原特色農產品電商產業的眼光和信心。彌勒,也正努力走出一條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新經濟與傳統農業領域融合的發展道路。機遇與挑戰并重

    農產品市場周刊 2016年20期2016-06-22

  • 試析彌勒信仰在西域佛教中的地位
    張敬全試析彌勒信仰在西域佛教中的地位張敬全古印度佛教中的彌勒信仰大約于公元1世紀興起,后傳入西域,在西域廣泛盛行。文章從西域佛教石窟壁畫、西域佛教出土文獻以及西域佛教經典翻譯等方面論述了彌勒信仰在西域的傳布盛況,有力地證明了彌勒信仰在西域佛教中的特殊地位。西域佛教彌勒信仰地位本文將從西域石窟壁畫、西域佛教經典翻譯與流傳、西域佛教歷史文獻等方面論證彌勒信仰在西域佛教中的地位。通常根據彌勒修行成佛的先后順序,將彌勒信仰分為上生信仰和下生信仰。彌勒信仰分為彌勒

    陜西教育·高教版 2016年9期2016-04-13

  • 彌勒造像看佛教傳播中的“漢化”現象
    佛教造像形象中,彌勒佛以其憨態可掬,大腹便便的形象使其在眾多佛教形象中脫穎而出,成為極具辨識度的形象。自佛教傳入漢地以來,彌勒形象一直在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同佛教在漢地傳播過程中的“漢化”現象自是密不可分。其中,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佛教本身的神圣性到世俗性的演變。關鍵詞:彌勒;造像;漢化北京潭柘寺彌勒殿中有副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不僅將彌勒形象概括得簡潔明了,還一語道破其夸張形態下所蘊含的處事哲學。顯而易見,彌勒佛這一形

    大觀 2016年2期2016-03-30

  • 彌勒佛說起
    人敬人愛的未來佛彌勒。其實不止普寧寺如此,全國大多數寺廟都是如此。誕生于印度一千多年前的佛教,作為一種外來文化,又是一種更高層面的智慧,庸庸眾生很難理解其深刻的含意。但佛教在公元8世紀末竟然越過高高的喜馬拉雅山,通過窄窄的五尺道傳播到我國云南,又很快與當地文化融合,到元代已達興盛,不能不說這是個奇跡?!?span class="hl">彌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譯簡稱,意思是“慈氏”。據佛經記載,彌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羅奈國的一個婆羅門家庭,與釋迦是同時代人。后來隨釋迦出家修行。成佛后上

    旅游縱覽 2015年10期2015-09-10

  • 從樂山大佛名稱改易看晉以降彌勒信仰的式微
    3)在四川樂山鑿彌勒大佛,劍南川西節度使韋皋于貞元十九年(803)完成,前后工程進行了九十年。大佛頭與山齊,通高7l米,為世界最大的彌勒石像。大佛原名嘉州凌云寺大彌勒石像。但是唐朝以后所有的《大像記》中都把嘉州凌云寺大彌勒石像記為大佛或古佛。這一現象反映出了彌勒信仰在中國古代時期的演變。本文擬從樂山大佛名字記載的變更來淺析彌勒信仰在古代的演變及其式微的原因。一、彌勒信仰彌勒,梵文maitreya,彌勒是姓,譯義慈氏,名阿逸多,譯為無能勝,按佛經記載是繼釋迦

    黑龍江史志 2013年6期2013-08-15

  • 云南·“彌勒葡萄”成熟上市
    本刊訊 彌勒葡萄熟了,果農露出了喜悅的笑臉。剛進4月,走進云南省彌勒縣,到處可見忙著采收和采購葡萄的果農及商販。新技術的應用使得彌勒葡萄熟期出現歷史性突破,今年葡萄成熟期較往年提早50天,價格倍增,每公斤售價達30元。目前,彌勒縣早熟無公害葡萄正以上好的品質喜迎來八方來客。2013年是彌勒撤縣建市年,也是彌勒葡萄熟期突破歷史性熟期的開局年。近年來,彌勒縣委、政府緊緊圍繞“穩糧、煙,發展菜、花、果、藥、畜”的思路,把葡萄作為繼煙草、蔗糖后的又一大新興產業來培

    中國果業信息 2013年3期2013-01-23

  • 中國古代文人的彌勒信仰研究
    ·中國古代文人的彌勒信仰研究張培鋒(南開大學文學院,天津300071)彌勒信仰是中國佛教信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彌勒信仰中包含著深厚的“人間凈土”情懷。中國彌勒信仰中體現的大度、忍耐、逍遙,將入世與出世完美統一的精神,對于在中國傳統人本主義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古代知識分子而言,具有極強的吸引力。由于歷史的原因,彌勒信仰較之其他的佛菩薩信仰——如彌陀凈土信仰、觀音信仰、文殊信仰等,顯得更為復雜,甚至在某些歷史階段,出現諱言彌勒信仰的狀況。從古代文人與彌勒信仰

    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年4期2012-04-08

  • 彌勒葡萄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理總局商標局對“彌勒葡萄”通過初審、公示、審定等程序,正式注冊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這將為“彌勒葡萄”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護,同時將為挖掘彌勒葡萄歷史文化、宣傳彌勒形象發揮重要作用。200多年前一位法蘭西傳教士將水晶、玫瑰蜜葡萄傳入云南,1908年滇越鐵路通車傳入彌勒。據法國專家考證,玫瑰蜜在法國已退化,并“銷聲匿跡”。在彌勒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下,玫瑰蜜經過50多年種植馴化,該品種更加優化,其植株生長勢旺,適應性強,抗旱,耐瘠薄,抗病性強,為彌勒釀酒、鮮食

    中國果業信息 2012年10期2012-01-22

  • 釋道安彌勒信仰原因探析
    0872)釋道安彌勒信仰原因探析鄭慶田(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北京 100872)東晉名僧釋道安是我國彌勒信仰的鼻祖,在佛教信仰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結合佛教經典中的彌勒形象和道安的個人經歷來分析,道安產生彌勒信仰的原因有三:彌勒經典所宣揚的彌勒入世救世形象與道安的入世性格相符,使道安在情感上容易接受彌勒信仰;有部宗匠向彌勒決疑的傳說為道安提供了效仿事例;道安偏愛般若學,向彌勒請示般若性空之義才是其誓生兜率的主要原因。對比分析彌勒信仰和賓頭盧信仰的差異,可進一步

    江淮論壇 2011年2期2011-11-21

  • 佛缽信仰與傳法思想及其圖像
    缽供養與兜率天上彌勒菩薩組合表述傳法思想,佛缽已然成為佛法象征。中原6世紀末葉作為潛流存在的佛缽信仰,演化為傳法思想發展的依托形式。其二,發端于西北印度的傳法思想,與兜率天上彌勒菩薩信仰聯系起來。中亞、西域6、7世紀彌勒菩薩信仰與末法及傳法圖像渾然一體表現,突出了傳法的緊要性。中原6世紀末葉佛教圖像呈現末法、護法、傳法思想集結現象,作為核心的傳法思想成為一股強勁的佛教思潮。佛缽信仰與傳法思想以兜率天上彌勒菩薩為紐帶互為表里、并行發展,直觀地反映了人們的信仰

    敦煌研究 2011年2期2011-09-22

  • 智的彌勒信仰探討
    317000)彌勒信仰,自印度傳入中國,佛經說他受記于佛,留住世間為后人決疑;彌勒為未來佛,久后從兜率天下生人間,建立美好世界。魏晉南北朝時期,彌勒信仰因此在僧侶與王室間普遍流行。后來,民間起義利用彌勒下生建立美好社會的信條,引發了統治階級的殘酷鎮壓和嚴厲政策;再加上隋唐以后中國佛教宗派的興起,它們運用判教的方式,斷定彌陀信仰優于彌勒信仰。從此彌陀信仰普遍流布,彌勒信仰淡出佛教史。從現存的資料看,天臺智彌勒信仰的思想軌跡正好與以上的歷史進程相吻合。天臺智

    臺州學院學報 2011年1期2011-08-15

  • 可能與必然
    內容提要:彌勒圖像淵源于古印度,流經西域,盛極于中土。其圖像的演變經歷了“仙佛模式”、“交腳彌勒菩薩”、“倚坐彌勒佛”,最后定型于“布袋彌勒”的形象。那么彌勒圖像為何最終定型于布袋彌勒?本文從可能性和必然性兩方面,對彌勒圖像的轉型與定型作了具體分析。關鍵詞:布袋彌勒布袋和尚圖像轉型與定型作者簡介:王忠林,《中國佛教藝術》編輯,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博士生。一、問題的提出:“布袋彌勒”并不等于“布袋和尚”彌勒圖像淵源于古印度,流經西域,盛極于中土。其圖像在

    世界宗教文化 2010年6期2010-12-22

  • 彌勒信仰研究綜述
    內容提要:彌勒信仰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F就國內外彌勒信仰研究成果與現狀作一分類說明,進而指出彌勒信仰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對研究的展望。關鍵詞:彌勒信仰研究綜述一、引言彌勒信仰是佛教體系內的以彌勒為崇拜對象的佛菩薩信仰,也是一種以彌勒凈土為皈依的凈土信仰,它包含了宗教信仰形態的經典教義、修道方式、心理皈依等內在基本要素,以及關于信眾、場所、活動等外在要素,體現出宗教信仰形態的完整性。由于彌勒既是未來承繼釋迦佛之后的第一位佛,又是兜率天主,故彌勒崇拜有彌勒

    世界宗教文化 2010年3期2010-06-30

  • 從佛國到人間
    有歡眉大眼的布袋彌勒和姿態各異的十八羅漢,共十九尊造像。布袋彌勒位于龕的正中,他踞坐斜靠在背后的巖石上,通肩袈裟向下脫落,露出胸前雙乳和肚腹,雙腳赤足露腳趾。布袋彌勒左手拿著一串念珠,碩大的右手按在一個布袋上,一副樂呵呵,笑瞇瞇的神態。在他身旁有木魚,布袋彌勒似乎在講經或說法。在布袋彌勒兩側各有九尊羅漢,姿態各異。從龕左數一位是背禪杖羅漢,禪杖斜搭在肩上,感覺要遠行。第二位是沉思羅漢,頭披僧帽,結跏趺坐。沉思羅漢身后是伏虎羅漢,伏虎羅漢輕松扭頭向右望去,似

    世界宗教文化 2009年2期2009-11-25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