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書的藝術》漢譯中語句的靈活處理

2021-11-18 17:12劉志穎
科學與生活 2021年20期
關鍵詞:評析語義譯文

劉志穎

摘要:文學作品語言特點明顯、文化內涵豐富,對翻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英國翻譯家紐馬克的交際翻譯和語義翻譯理論為指導,結合林語堂所著《生活的藝術》中“讀書的藝術”一章節,探討其中語句翻譯的靈活處理。

關鍵字:讀書的藝術;漢譯;語句處理

1. 引言

英國翻譯家彼得·紐馬克(Peter Newmark)所提出的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概念在對翻譯實踐進行指導時各有側重點,但通過對其各自特點和指導效果進行分析可知,只有將二者結合,才能實現最佳的翻譯效果。本文即著重展現兩種概念交替應用的有效性。

2. 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

英國翻譯家彼得·紐馬克在其著作《翻譯研究途徑》(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2001)中提出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兩個概念。忠于作者、充分表達作者意愿的為“語義翻譯”;忠于讀者、便于讀者接受的為“交際翻譯”。

語義翻譯的目的是在目標語言結構和語義許可的范圍內,把原作者在原文中表達的意思準確地再現出來,其忠實原作者的意愿和原文形式。而交際翻譯的目的是努力使譯文對目標語讀者所產生的效果與原文對源語讀者所產生的效果相同,其側重于讀者的接受和理解效果。

3. 文學作品(以“讀書的藝術”為例)

“讀書的藝術”出自林語堂著作《生活的藝術》,體現了林先生敘述生動、思想表達深遠豐富的典型寫作特點。經對其英文原文進行分析,發現其中既包含一些中國特色文化意象介紹,又對西方國家習以為常的事物有所提及。此外,形象修辭也于文中熠熠生輝。那么,如何將這些突出特點在譯文予以展現值得譯者細細考量。

4. 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指導文學作品的可行性

語義翻譯關注原文作者意愿表達,交際翻譯側重譯入語讀者反應。這決定了二者在指導翻譯時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前者能夠遵循作者意愿,對原文形式的特定表達效果予以保留,而后者則有助于通過適當變通掃清譯入語讀者的閱讀障礙,最終使得作者的思想建議得到有效表達。

文學作品既需要展現源語言特點,又意圖傳達深刻思想內涵。綜合考量,只有交替使用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才能全面發揮其指導效果,促進文學作品翻譯的成功。

5. 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指導下的翻譯實例

5.1 語義翻譯指導實例

5.1.1 There are ugly faces that have a fascinating charm and beautiful faces that are insipid to look at. (Lin Yutang,777)

A:所以世有可憎的美面,也有可愛的丑面。(越裔,2017:767)

B:有丑的貌而具有一種動人之美的,也有好看的臉面而看起來非??稍鞯?。(黃嘉德,2001:257)

評析:該處上文意在表達面目可愛與否與真實相貌無關,在該句解釋中運用了對比修辭手法,以突出強調其觀點??梢钥闯?,原文語言結構對仗,句意對比明顯,文學效果突出。A譯文應用語義翻譯理念,形象還原了源語句式結構,保留了對比修辭,在譯入語中充分展現了源語作者的思想以及源語語言特點。與之相比,B譯文在表達上則顯得拖沓,未能展現出原文風貌。

5.1.2 For our intellectual interests grow like a tree or flow like a river. So long as there is proper sap,the tree will grow anyhow,and so long as there is fresh current from the spring,the water will flow. (Lin Yutang,778)

A:因為我們的智力興趣是如同樹木一般的生長,如同河水一般的流向前去的,只要有汁液,樹木必會生長;只要泉源不涸,河水必會長流;(越裔,2017:768)

B:因為我們的知識的興趣是象一棵樹一樣的生長,象一條河一樣的流的。只要有相當的樹汁,那樹木無論如何都會長起來的,只要有泉源的新流,河水總是會流動的。(黃嘉德,2001:258)

評析:該句中原作者運用了比喻修辭手法形象地闡明了“世界上沒有什么書是絕對要讀的”這一道理,極具感染力。為在譯文中呈現這一生動效果,譯者應當遵循語義翻譯理念,在譯文中保留比喻修辭。此外,因為“樹”、“河流”等意象在英語國家中也為人們所廣泛接受,所以兩譯文都保留了原意象,形象生動地還原了原文語言的美感。

5.2 交際翻譯指導實例

5.2.1 Even if it is a book about physical events,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seeing such events in person or living through them,and reading about them in books,for then the events always assume the quality of spectacle and the reader becomes a detached spectator. (Lin Yutang,776)

A:即使是一篇描寫事實的文章,躬親其事和從書中讀到事情的經過,其間也有很大的不同。因為這種事實一經描寫到書中便成為一幅景物,而讀者便成為一個脫身是非真正的旁觀者了。(越裔,2017:768)

B:即使是一本描述事實的書,親眼看到或經歷同于書中讀到也有所不同,因為后者會賦予該事件一種奇觀色彩,讓讀者成為客觀的旁觀者。(黃嘉德,2001:258)

評析:從“seeing such events in person or living through them”一處來看,A、B譯文表達有所不同。B譯文譯為“親眼看到或經歷”,顯然為直譯,遵循了語義翻譯理念,盡可能保留了原文的形式;A譯文表達為“躬親其事”,由“事必躬親”這一漢語成語轉化而來,使中文讀者能夠很快體悟到該處文意,極大地關注了讀者的感受。且相比B譯文的白話文翻譯更具文采,更符合林語堂先生的寫作風格,可謂是十分成功的交際翻譯應用。

5.2.2 In reading as in eating,what is one man’s meat may be another’s posion. (Lin Yutang,777)

A:讀書也和吃食相同。在我是美味的,也許在別人是毒藥。(越裔,2017:769)

B:讀書也正與吃東西一樣,甲的甘肥也許正是乙的毒藥。(黃嘉德,2001:259)

評析:A、B兩譯文都傾向于語義翻譯,依照原文形式進行表達。而這句話的后半句句意恰好與漢語中的著名典故“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相符,因此利用該典故進行翻譯能夠使得譯文更加地道,更利于目的語讀者理解。此外,還可增加譯文的文學色彩。

5.2.3 He is the type of person who says to himself:“I must read Shakespeare,and I must read Sophocles,and I must read the entire Five Foot Shelf of Dr. Eliot,so I can become an educated man.” I’m sure that man will never become educated. (Lin Yutang,778)

A:犯這一類毛病的人必在自己的心中說,我必須讀莎士比亞,我必須讀索??死账梗⊿ophocles),我必須讀艾略特(Dr. Eliot)的全部著作,以便可以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我認為這個人永遠不會成為有學問者。(越裔,2017:768)

B:這類人必對自己說:“我必須讀莎士比亞,我必須讀索??死账?,我還必須讀哈佛大學校長伊里鄂的《五尺叢書》,那樣我才能變得有文化?!?。但我確信那樣的人永遠不會變得有文化。(黃嘉德,2001:258)

評析:對于“the entire Five Foot Shelf of Dr. Eliot”的翻譯兩譯文有所區別。A譯文譯為“艾略特(Dr. Eliot)的全部著作”,據筆者分析,應是考慮到中文讀者對“the Five Foot Shelf”(哈佛大學著名的“五尺書架計劃”,意思是若每天用15分鐘閱讀經典,四年畢業后所讀的書可以擺滿一個五英尺長的書架)這一概念頗為陌生,因此譯者在交際翻譯理念的指導下將“五尺書架計劃”改譯為了“全部著作”,為讀者掃清了閱讀障礙。而B譯文選擇運用語義翻譯理念,對原文這一新鮮概念予以保留,力求完整傳達原文作者表達意愿。筆者認為,在該句的處理上,應用語義翻譯理念,進行異化處理,保留“五尺書架計劃”原文表達,反而能夠拓展中文讀者的知識面,給予其收獲知識的滿足感,激起其對外域文化的興趣。

6. 結語

本文中,筆者從紐馬克的交際翻譯和語義翻譯理論視角出發,對“讀書的藝術”漢譯中語句的靈活處理進行了分析探討,發現交際翻譯和語義翻譯兩種理念可以交替應用于同一篇文章,而且能夠各自發揮自身指導作用,使得整篇譯文表達流暢、地道、文化內涵豐富。此外,經實例分析,筆者總結出了交際翻譯和語義翻譯理念指導下的具體使用翻譯策略:語義翻譯傾向于直譯,在介紹對譯入語讀者來說較為陌生的事物時,可以加以注釋,達到原作者語意傳達完整與譯入語讀者理解輕松的雙重目的。交際翻譯傾向于意譯,將原文中生硬難懂的語言意譯為譯入語讀者熟悉的名言警句、四字成語等形式,既便于讀者接受,又可增加譯文語言的文學風采。

參考文獻

[1]Lin Yutang.The Importance Of Living[M].New York:Harper,1998.

[2] 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New York.1981.

[3]蔡萍.紐馬克翻譯理論淺析[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03).

[4]林語堂,黃嘉德.生活的藝術[M].安徽文藝出版社,2001.

[5]林語堂,越裔.生活的藝術[M].湖南:文藝出版社,2017.

猜你喜歡
評析語義譯文
韓國語“容入-離析”關系表達及認知語義解釋
“初高中物理銜接知識”融入中考試題的評析與啟示
弟子規
弟子規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設計與評析
弟子規
一道三角函數題的多種解法評析
譯文
2004年高考語文全國卷甲卷試題評析(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