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蒲松齡對八股取士的矛盾態度

2021-11-19 15:42茹世鋒
青年文學家 2021年29期
關鍵詞:取士士子科舉考試

茹世鋒

《聊齋志異》當中許多意圖考取功名的士子,有時斗志昂揚,有時卻落魄失意,這不難看出作者蒲松齡對八股取士制度表現出十分矛盾的態度。從情節以及各方評價當中可以看出,蒲松齡對于八股取士的矛盾態度大體上有三點表現得最為明顯,首先,他對于八股取士這種考察方式,是持支持態度的,他還曾規勸士子通過修行積德來換取功名。其次,對于八股取士主考官的考核態度,他表現得異常不滿,抨擊其“目不識丁”,導致真正具有才華的人才無法入其門。最后,他對于在科舉考試過程當中出現的一系列徇私舞弊之事感到十分憤怒,因為科舉考試的整個過程黑暗無比,許多貧窮人家的士子往往科舉無門。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當中所表現的對科舉的矛盾態度,其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個人的真實經歷,他的一生都在科舉的歷程中不停掙扎,所以他才會對科舉中的黑暗十分了解,甚至深惡痛絕。但在那樣的歷史背景下,科舉考試對于底層人士來說就是實現偉大理想抱負的一條必經之路,所以他對于科舉考試這一制度本身是抱有著支持態度的。因此,《聊齋志異》中表達出的對于科舉的態度才顯得如此矛盾。

一、支持八股取士科舉制度

對于八股取士這樣一種科舉制度,蒲松齡的意識十分清醒。因為這是當時歷史背景下底層人士想要完成理想抱負的唯一機會,想要實現胸中抱負,就只有這一條路可走。所以其對于八股取士這種制度表現出十分支持的態度,對于一些較為出色的八股文,他更是抱著欣賞的態度去看待。

例如,在《葉生》這篇文章中,葉生所表現出的才華被稱為“文章辭賦,冠絕當時”,而證明葉生有此才華的人物,是以其所教授的學生再昌公子科舉時得中亞魁,以及通過八股科考的丁乘鶴的夸贊稱嘆。這就證明葉生的文章絕不只是夜郎自大,而是通過科舉的人來側面映襯。所以如若蒲松齡表現出對八股取士不支持的態度,自然就不會借丁氏父子,來襯托葉生的才華。如果蒲松齡并不認可八股取士,自然就不會在后續葉生化為魂魄的情境當中,為他安排領“鄉薦”這樣證明葉生功成名就的情節。這就意味著蒲松齡從心理上并不對八股文持有反對態度,而是大方承認八股文中同樣有一些作品十分優秀。

在《司文郎》當中,蒲松齡借由宋生的角度來勸誡王君子是修行火候未到,一定要繼續積德行善。因此,蒲松齡是真的認為八股取士仍然是有意義的,且認為這一制度可以真正選取一些有才能的賢士,所以才站在宋生的角度來勸誡筆下人物,要注意積德行善,要為了科舉而奮斗。在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無數這樣的情節都在表示著對八股文制度的高度贊賞,并認為有才華的士子應該通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

二、抨擊科舉考官

蒲松齡對于八股科舉也同樣持有著一些不滿的情緒,這更多的是針對科舉考官的荒誕態度和目不識丁。雖然八股科舉制度方式無差,但卻無法讓真正有才華的士子去證明自己。在這之中,蒲松齡表現得最為不滿的就是主考官有眼無珠、胸無點墨,潦草地將科考士子本應光明的前途斷送。

《司文郎》當中,余杭生高中,王平子卻名落孫山,這便是蒲松齡對科考官亂象進行的深刻諷刺。王平子與余杭生二人形成十分鮮明的對比,余杭生所作文章胡亂堆疊,并且行事張揚,不守禮節,與真正的士子根本沾不上關系,其所作文章從瞽僧的角度來看,只是勉強可以看,卻久久不可下腹,若是焚燒必然十分惡心。更具有荒誕效果的是在科考時,其與王平子屬于同期入場,卻是他高中,因為他是審卷者的門徒,文章自然與審卷者同出一門,而審卷者的文章更是被批評為“刺于鼻,棘于腹”“衡文之人水平亦如此”等。由此可見,高中之人的水平自然如余杭生一般。

在《于去惡》當中,于去惡的考官除了胸無點墨之輩,如師曠,抑或是十分貪財的和嶠,被他們所選中的考生往往品性十分低劣,而真正有才華的士子卻被埋沒,即使從現在的角度來看,也十分可悲。八股取士當中最大的矛盾,低劣者可以高中,有才華者卻被埋沒的根本原因就是很多考官的胸無點墨,更是無法對八股文章的好壞給予正確的評判。因此,蒲松齡在書中通過方子晉在知曉考官之后便中途棄考這一無聲的反抗,極其生動地將目不識丁的考官對有抱負和才華的士子的迫害以及士子們對荒誕現象的痛訴表現了出來。

在故事《賈奉雉》當中,賈奉雉的文章可謂風采生動,但考官卻將他最為出色的作品掩蓋,專門將其中不可告人之言語抄錄下來,拼湊出一副腐朽的作品,那些摸清了考官心中喜好的文人為了取悅考官,集合了作品當中已經泛濫陳舊的高中經魁的文章。賈奉雉自己都覺得十分羞愧,認為這只是狗屎罷了,是無法拿出去供人品讀的作品。通過賈奉雉的自我否定,也變相體現了蒲松齡身處那樣的歷史背景下,對于八股取士制度所持有的不屑態度。從這不難看出,蒲松齡雖然十分支持八股取士這一制度,但卻對八股取士的考官的荒誕行徑很是不滿。在逐漸演變中,形成了《聊齋志異》中所表現出的在勸誡富有才華的士子要博取功名的同時,也十分憧憬修道成仙的吳生那種避世隱居的矛盾態度。

三、批判八股科舉當中的徇私舞弊現象

在明清歷史背景中的八股取士制度中,寒門士子天生處于劣勢。由于那時八股取士的名額很少,所以許多富貴人家上下打點,更是出現了許多割卷傳遞、冒名頂替的情況。寒門士子縱然富有才華,卻入而無門。這是蒲松齡在《聊齋志異》當中批判八股取士的一個重要體現。

比如在《褚生》當中,褚生代替陳孝廉考試。諸如此類的替考情節在《聊齋志異》當中不在少數,這種風氣不僅很大程度上破壞了科舉考試的公平,也逐漸使許多士子們產生了徇私舞弊的畸形心理,不去重視才華的培養反而將精力全都放在了上下打點上。這一點在書中同樣有體現,諸如陳孝廉再次懇求能代其春闈,貪念始終增長。徇私舞弊不僅體現在冒名替考上,更有許多富貴士子通過上下打點,賄賂考官。在清代的科舉考試當中,這一風氣更加盛行。

而在《聊齋志異》中,通過這種方式入圍科舉的往往都是驕縱傲慢的余杭生、沉迷風月的陳孝廉之輩。這種人的入選可以說與八股取士的初衷有著很大的差距。在這樣的科舉考試氛圍當中,最終能留給貧困士子的機遇,自然是十分稀少的。所以科舉數次不中的蒲松齡擁有這樣的矛盾思想自然不足為奇。時代背景下,科舉名額十分短缺,競爭也十分激烈,主考官貪財好色,士子的風氣從博學明知轉向賄賂成風,而那些真正的有志之士反倒不得其門。身處這樣的風氣和背景下,蒲松齡敢于直面慘淡的現實,對于科舉中的不學無術之輩進行深刻批判,同時也通過《聊齋志異》這一本著作向我們深刻地揭示了八股取士中存在的缺點和弊端,也展現出大時代背景下的艱難環境。

四、結語

總而言之,蒲松齡是萬千求學士子中身處底層的那一個,八股取士也是他這一階層的士子唯一可以實現人生理想的途徑,但在黑暗的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下,蒲松齡始終不得志。在這種背景的影響下,蒲松齡在不停鼓勵其他士子不要停止修行的同時,內心也產生了想要游戲人間、隱居山林的避世態度。最終,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蒲松齡形成了《聊齋志異》中蘊含的對于八股取士的矛盾思想。

猜你喜歡
取士士子科舉考試
趕考步履不停
科舉考試答案解析
從北宋科舉制度的變革看洛蜀黨爭的起因
“科舉考試”
“良知”的顏色
五代時期士子入宋對宋初公文文風的影響
比較蒲松齡與吳敬梓對八股取士態度的差異
——以《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為代表
中國科舉考試“末班車”——光緒三十年甲辰恩科殿試二甲第二名林世燾之子林松年談科舉
曹丕、曹植兄弟文學掾屬考論
科舉考試的投考資格——從2016年高考全國Ⅱ卷文綜第25題說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