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戰時期鄧小平經濟建設思想及當代啟示

2021-11-22 09:08趙浩東全林
鄧小平研究 2021年4期
關鍵詞:抗戰時期鄧小平

趙浩東 全林

〔摘要〕抗戰時期鄧小平在太行根據地領導軍民開展了包括經濟建設在內的諸多活動,逐漸形成了鄧小平經濟建設思想,其主要內容包括:落實精兵簡政,減輕人民負擔;保護民族工商業,鼓勵私人工商業發展;開展大生產運動,實現根據地經濟自給自足;貫徹減租減息、交租交息政策,實行合理負擔;重視科學技術,培養專業經濟人才;重視經濟戰線的斗爭等??箲饡r期鄧小平經濟建設思想對當時的太行根據地乃至整個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經濟建設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也為鄧小平在新中國成立以后乃至改革開放新時期指導我國的經濟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理論來源??箲饡r期鄧小平經濟建設思想對當代仍具有一定啟示:堅持以人為本,保障人民利益;加大科技投入,不斷推動經濟的綠色健康發展;注重農業生產,加快推進鄉村振興。

〔關鍵詞〕抗戰時期;鄧小平;經濟建設思想;太行根據地

〔中圖分類號〕A84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21(2021)04—0026—10

〔作者〕趙浩東,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上海200240

全林,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上海200240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鄧小平根據黨中央的指示率領部隊奔赴抗戰前線,開展對日作戰。隨著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日軍逐漸調整了其侵華政策和侵略重點,開始加強對華北地區特別是敵后抗日根據地的進攻,發動了無數次“掃蕩”“清鄉”,并對根據地實行嚴密的“經濟封鎖”。加之這一時期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以及根據地遭受連年自然災害的影響,導致根據地發展日益艱難。當彭德懷、劉伯承等人回延安參加整風運動后,鄧小平于1943年10月擔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書記,開始獨立承擔起整個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的領導工作。在異常艱難的形勢下,鄧小平一邊帶領根據地軍民開展對敵斗爭,一邊積極組織根據地建設工作,使根據地不斷發展壯大,為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提供了重要的后方支持。深入研究抗戰時期鄧小平經濟建設思想和實踐,既是對鄧小平生平業績、思想理論和精神風范研究的深化,同時也能為當前我國的經濟建設與發展提供有益啟示。

一、抗戰時期鄧小平經濟建設思想的形成基礎

1920年,16歲的鄧小平踏上了赴法勤工儉學的旅程。在法國勤工生活期間,他加入了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在辛勤工作之余,積極投入到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活動中,逐漸從一個愛國青年成長為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梢哉f這一階段是他革命生涯的開端。歸國后,鄧小平積極投身于革命事業,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敵后根據地經濟建設的指示精神。這些經歷和實踐對抗戰時期鄧小平根據地經濟建設思想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馬克思、恩格斯有關經濟建設理論的原則性論述

首先,強調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鮮明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边@一思想始終貫穿于他們關于未來社會發展的全部理論中。馬克思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與生產力的發展聯系起來,認為人是首要的生產力,即“最強大的一種生產力是革命階級本身”。鄧小平在領導根據地建設實踐中,非常注重人的主體作用,保障人民的利益。1943年1月26日,他在中共中央太行分局高級干部會議上所作《敵占區的組織工作與政策運用》的報告中明確指出:“在敵占區保護人民利益,包括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團結各階層對敵,減輕人民對敵的負擔;一是在對敵負擔和日常生活中照顧基本群眾的利益?!编囆∑酵ㄟ^制定和落實如“減租減息”“合理負擔”和“獎勤罰懶”等政策措施來調動根據地人民群眾的積極性。

其次,重視發展社會生產力。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生產力決定著一個社會的狀況,決定著交往形式,而“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馬克思明確指出,一個更高級的社會形式相較于以往的社會形式,“都更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社會關系的發展,有利于更高級的新形態的各種要素的創造”??箲饡r期,鄧小平非常重視生產的作用。他指出,“誰有了糧食,誰就有了一切”,強調“有了糧食,不但軍民食用無缺,而且可以掌握住糧食和其他農業副產物去同敵人斗爭,并能換得一切必需的東西”,鄧小平認為,發展生產是壯大根據地經濟的基礎,意義重大。

最后,科學技術對生產力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恩格斯曾指出:“人類所支配的生產力是無窮無盡的。應用資本、勞動和科學就可以使土地的收獲量無限地提高?!茖W又日益使自然力服從于人類。這種無窮無盡的生產能力,一旦被自覺地用來為大眾造福,人類所肩負的勞動就會很快地減少到最低限度?!币柴R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61-1863年手稿)》中指出:“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偟膩碚f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编囆∑皆谥笇Ц鶕亟洕ㄔO中,一直關注并重視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的推動作用。他在1944年第一屆群英會大會上指出,搞好生產需要做好三件事:減租減息,組織起來,經驗與科學相結合。這就為根據地生產力發展尋找到了強大的推動力。

(二)黨中央關于敵后抗日根據地經濟建設的指示精神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毛澤東曾多次就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經濟建設問題作出重要論述。1938年5月,他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明確指出“游擊戰爭根據地的經濟政策,必須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原則,即合理負擔和保護商業”。1942年12月,毛澤東在黨中央西北局高干會議上作《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的專題報告,詳細闡述了這一時期經濟工作的重點,提出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是我們的經濟工作和財政工作的總方針”,進一步論述了發展農業的第一個政策就是實施“減租減息”等問題。鄧小平在領導敵后抗戰工作中,全面吸收、理解和貫徹毛澤東關于經濟建設的重要論述,并將其運用到根據地建設的具體實踐。同時,他也多次參加或組織召開會議,討論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經濟建設問題,如1940年4月的黎城會議和1942年1月的溫村會議,都對當時的主要經濟政策進行了討論和部署。1942年9月,鄧小平兼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書記。他根據黨中央有關敵后抗日根據地經濟建設的指示精神,從根據地實際出發,決定實施減租減息、開展大生產運動等經濟政策。這些政策的實施不僅使根據地的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而且也保障了軍需民食,為根據地打下自給自足的基礎。另外,在陜甘宇邊區經濟建設進行得如火如荼之時,注重和加強敵后抗日根據地經濟建設工作也成為黨中央的共識。黨中央曾多次就敵后抗日根據地經濟建設作出全局性的指導,鄧小平亦都參與其中。

可以看出,鄧小平是在貫徹執行黨中央相關指示精神的基礎上,從敵后抗日根據地實際出發開展經濟建設工作的。貫徹黨中央的相關指示精神也使得鄧小平對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經濟建設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三)豐富的革命實踐經驗

從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到1945年8月抗日戰爭取得最后勝利,鄧小平一直戰斗在抗戰前線,并先后出任129師政治委員、中共中央太行分局書記和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書記等職務,領導根據地軍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與實踐,締造了輝煌業績。這一時期的革命實踐也是鄧小平經濟建設思想的重要來源。

1938年春至1940年春,由于日軍不斷加強對根據地的掃蕩和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通過對敵斗爭以保障根據地的生存成為當時根據地的主要工作。鄧小平指出:“在經濟上,一九三九年我們仍然是忽視的,民生凋敝,軍隊供給極端困難”。這一時期的經濟舉措并不多。百團大戰取得了軍事上的重大勝利,鄧小平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領導開展根據地的經濟建設工作。他說:“一九四○年我們才開始注意經濟問題,在根據地注意生產和節約民力?!?940年4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在黎城召開高干會議,鄧小平在會上作了講話,以較大篇幅重點講了財經問題。他提出要設立財經委員會,統一財政與收支,還詳細闡述開源節流、穩定金融、發揮銀行的作用等一系列經濟措施。1943年7月,鄧小平撰寫了《太行區的經濟建設》一文,著重闡述和總結了根據地的經濟建設工作及成效。同年10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太行分局合并,鄧小平擔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書記,主持晉冀魯豫地區黨政軍工作。豐富的根據地實踐,使鄧小平經濟建設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二、抗戰時期鄧小平經濟建設思想的主要內容及作用

抗戰時期太行根據地的經濟工作主要是在鄧小平的領導下開展的。早在根據地創建之初,鄧小平便提出要注意經濟問題。在此后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中,鄧小平積累了很多有關經濟工作的重要經驗,并在黨中央相關精神的指導下,逐漸形成了敵后根據地經濟建設思想,為太行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落實精兵簡政,減輕人民負擔

精兵簡政是1941年12月黨中央為克服根據地嚴重經濟困難和減輕人民負擔而作出的一項重要指示。這項指示首先在陜甘寧邊區執行,然后被推廣至各根據地。1942年夏季以后,日偽軍加強了對太行根據地的進攻,先后發動了五次所謂“治安強化運動”,繼續推行殘酷的“三光”政策。同時,國民黨頑固派采取的積極“反共”政策,加之根據地遭受連年的自然災害,導致根據地經濟陷入困境。在嚴峻的形勢下,鄧小平從根據地實際出發,按照黨中央的指示精神,決定開展大規模的政府機構改革和部隊整編。1942年初,129師師部召開了有直屬隊、新一旅和三八五旅干部參加的“精兵簡政”動員大會。會上蕾鄧小平告誡129師仝體指戰員:由于長年不斷的戰爭和日本強盜的掠奪,天災人禍,生活困難。但是,我們是人民的軍隊,就應該特別關心民間疾苦,厲行精兵簡政,減輕人民負擔,人民才能更好地支援我們打敗日本侵略者。在鄧小平的領導下,129師確定了精兵簡政的要點,包括:減少指揮層次,改革領導體制;精簡機關,充實基層;加強地方武裝和發展民兵,開展游擊戰爭;改進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

為了使“精兵簡政”順利實施,鄧小平做了大量的工作,不但親自到基層了解情況、參與制定精簡方案,還具體安排精簡下來的干部。經過三次大規模的精簡,部隊戰斗力反而得到增強,機關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基層工作力量得到充實,節約了人力財力。毛澤東在此后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政策》一文中高度贊賞鄧小平“做出了精兵簡政的模范例子”。

(二)保護民族工商業,鼓勵私人工商業發展

中國的民族工商業歷來就有其“兩面性”的特點。如何正確對待和處理好與民族工商業的關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谷諔馉幦姹l后,日軍加大了侵華力度。特別是在華北地區,日軍頻繁地對敵后抗日根據地采取大規模的軍事侵略,不僅造成了大量根據地百姓傷亡,還破壞了根據地經濟,阻礙了商業的發展?!吧烫柎蟛客I,地主階級掌握一套商業高利貸資本的機構如賬莊、當鋪、行店、官鹽店等幾乎全部停頓與被摧殘,大商號紛紛倒閉?!睘榱斯膭蠲褡骞ど虡I的發展,發揮其對敵斗爭的經濟作用,鄧小平從實際出發,提出要減輕根據地的工商業負擔,“政府規定的工業負擔是最輕的”。同時,邊區政府成立了專門的商業貿易機構,以此來促進根據地內商品的生產與流通。在稅收貿易方面,“反對亂沒收”,“嚴格糾正合作化的貿易工商業政策”。

鄧小平鼓勵私人工商業發展。他曾指出:“爭取逃跑地主資本家回來,吸引外來資本家到根據地開辦實業,這對于根據地建設有很大的好處?!?943年7月2日,鄧小平在《解放日報》上發表《太行區的經濟建設》一文,提出要鼓勵私人工商業的發展,給商人“合法賺錢”的機會。同時,“對于商人的投機行為,則利用公營商店及合作社的力量,加以壓抑”。這一政策的推行,有力地調動了私人工商業者參與抗戰的積極性,同時也繁榮了根據地的貿易,促進了商業的發展。

(三)開展大生產運動,根據地經濟實現自給自足

1941年是抗戰最為艱難的時期。日軍和日偽軍的殘酷“掃蕩”“清鄉”與嚴密的“經濟封鎖”等行動,導致根據地人民生活困難,根據地的發展遭受挫折。1942年底,黨中央提出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號召根據地軍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難,開展大生產運動。

1943年9月21日,鄧小平在涉縣彈音村主持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和129師師部聯合召開的生產動員會議,并作了《努力生產、渡過難關、迎接勝利》的重要報告。他總結了抗戰以來根據地的經濟建設工作,進一步闡明開展大生產運動的重要意義,指出,“勝利雖然接近了,我們還要經過相當困難的過程,從各方面努力渡過困難,迎接勝利”,要“增加生產,一方面是發展人民的生產;一方面是軍隊和機關自己動手解決部隊及機關的生產問題,減輕人民負擔”。為了能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鄧小平提出了“獎勤罰懶”制度。即重獎勞動英雄與生產模范,而對懶惰、消極生產者先行說服教育,屢教不改的,將予以嚴懲。通過開展大生產運動和實施“獎勤罰懶”制度,根據地軍民在鄧小平等的領導下,新建了一批公營企業、合作社和小手工業,掀起了秋墾、秋收的生產熱潮。根據地農業、工業、商業得到快速發展。不僅實現了根據地軍民生活必需品基本自給,而且也保障了抗戰的物資供給。

在大生產運動的熱潮下,根據地經濟建設得到快速發展,人民群眾也得到了充分發動,根據地面積也不斷擴大。1945年,太行、太岳、冀南和冀豫4個根據地成功地連成一片。到抗日戰爭勝利時,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面積18萬平方公里、人口2400余萬、軍隊近30萬、民兵40萬。

(四)貫徹減租減息、交租交息政策,實行合理負擔

抗戰全面爆發后,為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團結社會各階層一致抗日,1937年8月25日黨中央召開洛川會議,決定以減租減息作為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的基本政策。鄧小平根據會議精神,考慮到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現實情況,決定推行“二五減租”和“分半減息”政策。其中規定原租額減低25%,按照原年息減到一分或一分半。同時,為了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鄧小平還提出:“在減租減息之外,政府還規定必須交租交息。以減租減息、交租交息政策穩定各階層的關系,加強各階層的團結?!睖p租減息和交租交息政策在鄧小平的領導下得以在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全面推行,并成為全國典范。僅太岳中條區“中心地區的15個編村中,共減去谷子1400石,退回押租26萬元,收回押地1503畝,抽回典地507畝,抽回混合地4000多畝,抽回房子229間”。

即使減租減息、交租交息政策的推行取得了積極效果,根據地人民的負擔仍然很重。為此,鄧小平提出實行“合理負擔”和“統一累進稅”辦法。合理負擔即實行“錢多多出,錢少少出的原則,是量入為出與量出為入的配合,既照顧人民的負擔能力,又照顧抗戰的需要”。為使這一辦法更加合理,在草案擬定后鄧小平親自逐條審閱并作出修改。最終,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決定采取統一累進稅辦法。這一辦法取得了顯著成效:“二十六年度(敵人未入境時),平均每人每年負擔一元七角三分二,二十七年度(敵人已入境)因切實執行合理負擔,每年每人反為一元一角八分二,及至二十八年度則竟減至六角二分九厘?!蓖ㄟ^這些政策的推行,不僅有效地提高了根據地人民的抗戰熱情和生產積極性,也使地主階級的利益得到一定保障,從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達到了團結各階層一致抗日的目的,同時也鞏固了邊區的財政基礎。

(五)重視科學技術,培養專業經濟人才

針對當時根據地農業發展緩慢、農作物產量不高的現實情況,鄧小平提出要改進生產方式,注重科學種植。在他的倡導下,太行根據地先后引進了美國玉米“金皇后”和新品種西紅柿等。同時,為了推廣新品種的種植,鄧小平還親自教當地農民栽種。隨著新品種農作物的大量種植,根據地糧食產量增加,根據地的農業得到了快速發展。

根據地的經濟建設是一項復雜而龐大的工程,不僅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做支撐,還要有專業的經濟人才來貫徹執行黨在經濟戰線上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和指示。鄧小平曾指出:“將大批的得力干部分配到經濟戰線上去,幫助他們積累經驗,才能使經濟建設獲得保障?!笨梢?,擁有專業的經濟人才對于根據地的經濟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到戰爭、軍事封鎖等因素的影響,根據地的專業經濟人才比較缺乏。為此,鄧小平提出可以通過發展教育來培養專業經濟人才:“教育則為戰爭、生產而服務,把三者密切地結合起來,就是不可戰勝的力量?!边厖^政府成立財經院校,創辦有關經濟理論的刊物,出版經濟科普讀物,培養了一批具有專業知識的經濟人才,這些人才被分配到經濟戰線上,,為根據地的經濟發展以及對敵經濟斗爭的有效開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六)重視經濟戰線的斗爭

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設并非是單純的武裝斗爭和軍事問題。百團大戰后,日軍調整了對華侵略政策,以政治手段為主,軍事手段為輔,并加強經濟手段。鄧小平準確把握斗爭形勢和外部環境的變化,深刻意識到對敵開展經濟斗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敵后的經濟戰線斗爭的尖銳程度,絕不亞于軍事戰線。敵人對我們的經濟進攻,是與軍事、政治、特務的進攻密切結合著的,是極其殘暴的?!痹谒闹笇?,邊區政府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對敵經濟斗爭的政策,加大了對敵經濟斗爭的力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恢復和發展根據地貿易。從1941年開始,日軍開始實施所謂的“治安戰”計劃,對整個華北地區實行嚴密的“經濟封鎖”和貿易統制,企圖扼制根據地的經濟發展?!皵橙藢嵭辛艘幻娣怄i一面掠奪的政策,封鎖我們的必需物資,吸收我們的有用物資(如糧食)”,嚴重破壞了根據地的商業貿易發展,根據地的經濟發展遭受嚴重制約。為此,鄧小平決定采取反封鎖的貿易斗爭。他指出在斗爭中要堅持“對外管理對內自由”的原則,要對貨物的出入口實行單一管理,限制非必需品的輸入,同時組織根據地非必需品和多余物品如藥材、草帽等的輸出,以換取外部物資;對內則是釆取貿易自由的辦法,注重發揮公營商店和合作社的作用,實行糧食調劑和棉布交易等等。這些政策的實施,使根據地的貿易得以恢復和發展,同時也增強了根據地對敵斗爭的經濟力量。

對敵開展貨幣斗爭。為了有效粉碎敵人通過大量印發偽鈔以掌握法幣的企圖,鄧小平決定對敵進行貨幣斗爭。他明確提出,貨幣是我們“發展生產與對敵斗爭的重要武器”。1939年10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和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成立了冀南銀行,在太行、冀南地區發行冀南鈔票,統一根據地的貨幣。1940年8月10,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聯合辦事處成立,在隨后頒布的《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聯合辦事處施政綱領》中對貨幣作出了明確規定:“保護法幣,確定冀南銀行鈔票為本區本文幣,打擊偽幣,絕對禁止地位票幣通行?!蓖瑫r,為了保障本幣的信用,邊區政府一方面限制貨幣的發行額度,另一方面將大量的貨幣借貸給根據地的人民投入生產事業,冀南鈔票的信用也因此得到了穩固,其幣值不斷上漲。到抗戰結束時,冀南鈔票與偽聯銀券的比值已由1940年的1:1.2上升到1:15

經濟戰線取得的勝利,使根據地軍民有效地抵御了敵人的瘋狂進攻和經濟封鎖,根據地的金融和物價相對穩定,根據地經濟得到發展。為此,鄧小平總結道:“我們在敵后還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進行了經濟戰線的斗爭,而且獲得了不小的勝利。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一經濟戰線的勝利,我們才有可能堅持敵后抗戰六年之久?!?/p>

三、抗戰時期鄧小平經濟建設思想的當代啟示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將黨中央的方針政策與根據地實際相結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抗戰時期鄧小平經濟建設思想的核心,也貫穿于鄧小平根據地經濟工作的各個方面。鄧小平在太行根據地建設中的一系列經濟實踐為在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思想與實踐基礎,如“高度重視經濟工作”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由“培養專業經濟人才”到“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由“獎勤罰懶”到“承包合同制”;等等??箲饡r期鄧小平經濟建設思想對當前我國的經濟建設仍有重要啟示。

(一)堅持以人為本,保障人民利益

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使鄧小平深刻地認識到,人民群眾才是抗戰取得最終勝利的力量源泉,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歷史實踐證明,堅持以人為本、注重保障人民群眾利益在經濟建設中是重要且必要的,也有助于推動黨的各項事業向前發展。當前,我國正在加快形成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經濟發展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各個階層的力量,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顯得尤為重要。為此,可借鑒抗戰時期鄧小平在太行根據地的經濟舉措,通過減免稅收、資金扶持、專項貸款等政策,激發人民群眾自主創業的熱情,加大對困難群眾的扶持力度,真正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二)加大科技投入,不斷推動經濟高質量健康發展

為推動根據地的經濟建設,鄧小平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來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他的號召下,根據地的各行各業不斷涌現出新的技術和發明創造,這些舉措有效提高了根據地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在當前我國經濟建設中,要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對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作用,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推動力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同時,加大研發力度,培養創新型和專業型人才,不斷增強創新驅動力,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第三產業和新興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促進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三)注重農業生產,加快推進鄉村振興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現代化??箲饡r期在領導根據地建設的過程中,鄧小平準確分析客觀現實,深刻把握經濟發展規律,提出了“發展生產是經濟建設的基礎,而發展農業和手工業,則是生產的重心”,制定了一系列的農業政策和措施,如貫徹執行“減租減息,交租交息”政策,規定“存糧存款不負擔”,“羊群不負擔”, “負擔照抗戰后平年應產糧計算,多收產糧歸人民自己”等等,并獎勵開荒運動參加者。這些政策有力地推動了根據地的農業發展。當前我國正處于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歷史性時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完成之后,鄉村振興成為了國家涉農工作的重點。為此,成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通過產業融合發展實現農業的轉型升級,加強對農村經濟高新科技投入以及交通、能源、水利灌溉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生態農業和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促進我國經濟的循環暢通,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堅強保障。

(責任編輯梁灝)

猜你喜歡
抗戰時期鄧小平
論抗戰時期馬克思主義著作的出版與傳播
抗戰時期邊區人民調解制度的評價
抗戰時期貴州的出版業探究
抗戰時期桂林音樂團體簡介
抗戰時期遷黔軍事院校體育活動研究
鄧小平與中蘇論戰
鄧小平承認:林彪比他更能理解毛澤東的意圖
紅色讀物
鄧小平“怕”回老家
鄧小平總書記題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