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勵理論在中小學籃球訓練中的運用

2021-11-24 08:05黃元騁劉劍鋒
體育師友 2021年5期
關鍵詞:籃球訓練激勵理論中小學

黃元騁 劉劍鋒

摘 要:籃球作為我國傳統特色體育項目之一,其發展在我國體育業占據重要地位。而中小學體育是我國學校體育發展的關鍵節點,是構建體育強國的重要步驟。激勵理論在中小學籃球訓練的運用,具有提高興趣,增加訓練熱情,挖掘潛能,創新訓練方式等作用。探索激勵理論在中小學籃球訓練中的運用策略,為提高中小學籃球訓練質量水平,增強學生身體素質提供參考。

關鍵詞:激勵理論;中小學;籃球訓練

中圖分類號:G808.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1.05.013

收稿日期:2021-10-15

作者簡介:黃元騁(1988-),男,廣東梅縣人,在讀博士,講師

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少年強則中國強。肥胖、近視、超重……當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始終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2021年4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召開新聞通氣會,發布《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及《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中小學體育鍛煉內容、時長、強度,同時強調中小學校要聚焦“教會、勤練、常賽”,逐步完善“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的學校體育教學模式[1]?;@球是我國傳統特色體育項目之一,也是中考體育重點項目之一,中小學籃球訓練的質量,直接影響著籃球項目的發展以及中小學生體育素質的培養、終身體育觀念的樹立。激勵理論既屬于心理學范疇,也屬于管理學范疇。在心理學方面,激勵理論始終認為人經由一定的內部或外部刺激之后,可以持續保持在興奮狀態[2]。采取一定的激勵措施,激發人的積極性,刺激其在某一領域或活動中的主動性,降低因個人情緒、個人心理狀態等方面導致的抵觸情況,最終使人的潛能得到更好的發揮。激勵理論在運動訓練中早有應用,可以適當地提高學生訓練熱情、發掘學生運動潛能[3]。將激勵理論應用到中小學籃球訓練中,是中小學運動訓練的創新與完善,能夠加強把握中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激發、鼓勵中小學生對籃球訓練的興趣與熱情,協助中小學生集中籃球訓練注意力,規避傳統籃球訓練帶來的枯燥感,改善中小學生籃球訓練氛圍,是推動中小學籃球素質水平的有效力量。

1 激勵理論在中小學籃球訓練中的應用價值

1.1 吸引學生興趣,增加訓練熱情

中小學正值生命周期里的少年期,屬于發育旺盛階段,心智尚未成熟,比較愛玩好動,且主動性和自律性都不高,還需要家長及教師對其引導發展。中小學生非專業運動員,在技術水平、訓練強度以及訓練專注度上都相對較低,對體育的認識不夠深入,甚至還不能理解體育運動的重要性。而中小學籃球訓練內容主要集中在基礎熱身、運球、定點投籃、運球上籃等訓練,教法過于傳統單一,甚至從一年級到初三的基礎運動內容都千篇一律,對于自律性較差、精神思維發散的中小學生而言難以沉浸其中。另外,從心理學角度看,人類在不斷得到正面反饋時會更有動力繼續重復進行單一事件。因而將激勵理論應用在中小學籃球訓練中,有助于更好地從學生角度出發,了解學生訓練動機,充分考慮青少年的心理狀態,制定適合青少年的體育籃球訓練內容,及時吸引學生對體育、對籃球、對訓練的興趣及熱情。

1.2 豐富訓練內容,創新訓練方式

由于中小學生身體發育尚未完成,身體如肺活量、骨骼發育、肌肉組織發育等各項機能水平較低,且技術接受能力不高,對于高難度、較復雜的技術及深奧的理論知識無法理解。因而在籃球訓練過程中只能關注于基礎層次的內容,如運球技術,定點投籃技術等,內容簡單,形式也比較單一固定,相對于其他板塊的校園生活就會顯得略微枯燥。將激勵理論運用到中小學籃球訓練中,可以豐富籃球訓練內容,通過將個人激勵以及群體激勵結合到對應的訓練內容上,不僅可以有效創新中小學籃球訓練方式,還可以將籃球拓展到中小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渲染濃厚的校園體育籃球運動氛圍,增加學生對籃球的歸屬感,減少對日常訓練的排斥。

1.3 提高訓練有效性,挖掘學生潛能

有效性是指“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全體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生動有趣的學習活動,技術水平能獲得最大限度的提高”[4]?;@球訓練的有效性直接影響學生技術水平的高低。而在單一枯燥的訓練氛圍下,中小學生精神渙散,無法專注接收教練所傳授的技術信息,以至于籃球理論知識以及技術特點等關鍵信息都無法通過信息載體得以轉化。將激勵理論運用到中小學籃球訓練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與教練之間籃球知識與技能傳送過程的信息轉化率,真正提高訓練的有效性,還可以加強學生的意志品質,深度挖掘學生的運動潛能,激發學生的運動細胞。

2 激勵理論在中小學籃球訓練中的運用策略

2.1 因材施教,設定個性化激勵策略

行為矯正型激勵理論,又被稱為行為改造型激勵理論,主張通過控制的手段,達到將個體行為由消極被動轉變為積極主動的目標[5]。強化理論屬于其中的一種,是新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B.F.Skinner)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以條件反射為基礎,強調對行為的控制。在針對中小學生的籃球訓練中,一是要按照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強化措施,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正強化手段指的某種有吸引力的物質和精神刺激物。在中小學籃球訓練中表現為對學生某技術展現、某行為的語言贊美,階段性目標達成的獎品獎勵,籃球技術等級考試的晉升等等。而負強化手段指的是通過懲罰、制裁和批評的手段,使激勵對象消除或減弱不良行為,表現為發生沖突時的罰球等。比如在運球步伐練習中,可以適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語言激勵。對“跳起”、“急停前傾”的學生可以鼓勵其“速度”快,方向感強,反應敏捷等,同時針對學生需要改進的地方給出修改方案,讓學生及時改進,提高水平;二是要按技術等級分階段設立目標。針對每個不同階段的籃球技術訓練,設立一定的目標。如在“投籃”技術訓練時,針對罰籃、近距離籃底擦板投籃、三分線外遠投等定點投籃練習中,按照男女性別劃分設立投籃目標:男生10球進7球、女生10球進5球,或是按年級、技術水平的高低等劃分設立不同的投籃目標,在第一階段目標到達后,再根據學生水平進行調整,設立更高難度的目標,逐漸提高學生技術水平;三是要及時反饋,通過某些形式和途徑,及時反饋學生的訓練進度。如可以通過錄像,針對學生訓練時出現的技術偏差,與學生一起觀看錄像,形象具體地進行一對一的指導與糾正。充分運用電子設備,使學生可以多角度認識自身的不足之處,再針對學生的進步情況給予肯定與鼓勵,最終達到激勵效果,增加學生投入籃球訓練的信心與奮斗感。

2.2 大膽創新,發展多樣化訓練內容

內容型激勵理論強調以個體的需要作為激勵系統運行的起點,再將需求轉化為行為,并使個體得到滿足[6]。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A.H.Maslow)指出,需要是人類行為產生的深層根源,它能夠引起動機,進而驅動個人采取行為。將激勵理論應用到中小學籃球訓練中,應該要注意研究和掌握不同學生的獨特的需要結構,再將學生所需要的內容進行分類整理,了解哪些需要是可以通過訓練得到滿足的,哪些需要是可以通過群眾效應得到解決的。比如學生在訓練過程中有“被肯定”的需要,可以將其分為籃球技術上和個人行為上,或是教練的肯定和群眾的肯定。但是當教練只會一昧給予肯定性評價,忽視學生情況,一直以同樣的方式表達肯定,那么久而久之學生會容易產生自我懷疑,這種“被肯定”的滿足感將會大打折扣。因而教練應該保持在客觀、公正的原則下,指引學生向正能量方向前進,適當的使用“比上次有進步”、“今天狀態不錯”、“某動作再舒展一點”等具體化的肯定性用詞,可以使學生在心理上覺得教練對自己的訓練有高度關注,進而轉化為繼續刻苦練習的動力。此外,結合激勵手段發展多樣化的訓練內容。如針對喜歡投籃的學生,可以將訓練內容定制為:柔韌性練習+小力量訓練+自由投籃練習+投籃小競賽。以學生喜歡的練習作為訓練誘餌,引導學生要先完成別的練習才可以進行自己喜愛的自由投籃,再在最后加以小范圍的競賽,滿足學生的訓練喜好、增加學生在自己熟練范圍取得滿足感的效益,同時還可以加強學生對其他技術范疇的訓練強度。

2.3 循序漸進,發揮學生最大潛能

過程型激勵理論強調的是由需要到動機,由主觀需要到客觀行為的發展過程。如何選定行為目標,采取何種方式和手段來實現這個目標是研究的重點[7]。美國心理學家弗魯姆(V.H.Vroom)1964年在《工作與激勵》一書中首先提出了期望理論:人之所以能夠從事某項工作并達成預期目標,是因為這些工作和組織目標會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個人目標,滿足他們某方面的需要[8]。將激勵理論應用到中小學籃球訓練中,滿足學生的主觀需求,通過階段性等級訓練,隨著難度的逐步遞增,不斷更新學生的激勵目標,使其為之奮斗。通過循序漸進的籃球技能訓練,不僅可以扎實學生的基本功,還能培育學生永不言棄的體育精神,理解“生命在于運動”的真諦,增加學生在訓練過程中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自律性,進入積極參與訓練狀態。而在訓練正式開始前,教練可以通過對學生的意向調查,了解學生對籃球訓練的真正需求,從而與學生共同制定目標,協助學生完成所制定的目標。比如,學生所制定的目標是學會“一步過人”的籃球技巧。即當對手靠近時突然降低重心,加速過人。那么,教練可以根據學生設立的這個目標,進行針對性籃球練習,包括爆發力練習、速度練習、下肢力量練習、基本運球練習。并將其他素質練習融入其中,包括體能練習、柔韌練習等等。此外,教練還可以根據學生對籃球明星喜愛,發揮明星效應,將籃球明星的成名技術作為引導學生投入籃球訓練目標,如蒂姆·鄧肯(T.Duncan)的“打籃板球”、馬努·吉諾比利(M.Ginobili)的“蛇形突破”、德克·諾維斯基(D.W.Nowitzki)的“金雞獨立”等等。但是也要注意實際技術水平的差異性,可以適當的調整動作難度,以迎合中小學生的實際水平。

3 結語

中小學籃球訓練作為提高我國學生素質水平、推動籃球技術發展、宣傳體育籃球文化的重要途徑。但是由于中小學生還處于青春發育階段,身體、心智尚未發育成熟,自我管理能力不強,知識技能接受能力弱,且注意力難以集中,對于枯燥單一的訓練容易出現厭倦心理,進而不利于中小學籃球訓練的順利開展。從心理學角度看,激勵理論是激發個體積極性,提高個體主觀能動性,減少情緒、心理等方面的抵觸的有效手段。將激勵理論應用到中小學籃球訓練當中,有利于集聚學生目光,吸引學生關注,增加學生訓練熱情。同時,對中小學籃球訓練內容的多樣化提供了新的方向,使得中小學籃球訓練方式得以有效創新。最后,還可以提高學生在籃球訓練過程信息接收的有效性,協助教練挖掘學生的籃球運動潛能。因此,在將激勵理論運用到中小學籃球訓練中,要重視理論與實踐的充分融合。一是針對學生的不同性格特點、學習能力以及技術水平設定不同的目標,充分考慮學生之間的公平性,達到提高訓練水平的效果;二是積極發展多樣化訓練內容,以激勵理論為導向,增加訓練手段的趣味性和競技性,最終實現自我突破;三是積極發展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促進學生技術水平的上升,激發學生在體育運動、籃球訓練方面的內在潛力,樹立“終身體育”的運動目標。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明確中小學體育鍛煉內容、時長、強度一堂體育課關乎學生成才[EB/OL].(2021-04-26)[2021-10-15]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606/2021/tqh/mtbd/202104/t20210426_528497.html.

[2]俞文釗.管理心理學[M].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115.

[3]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課堂教學教育改革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4]劉沁.學校體育中籃球教學存在問題與分析[J].教學與管理,2007,(36):110-111.

[5][6][7] 易文波.高校高水平運動員激勵模式研究——以湘潭大學為例[D].湖南:湖南科技大學,2011.

[8] 張德.組織行為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7.

猜你喜歡
籃球訓練激勵理論中小學
籃球訓練的體能訓練問題
企業管理中激勵理論的運用
運用激勵理論開展企業管理面臨的困境分析
略談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微視頻的應用
分析激勵理論在企業管理中的運用
新課標下書法高效課堂教學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