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維護經濟全球化理念與實踐的內在邏輯與思維方法

2021-11-24 13:10郝身永胡宇曦
當代經濟管理 2021年11期
關鍵詞:逆全球化內在邏輯思維方法

郝身永 胡宇曦

收稿日期:2021-07-26

基金項目:全國黨校(行政學院)系統重點調研課題《全球價值鏈演變背景下長三角地區產業鏈集群化發展研究》(2021DXXTZDDYKT028)。

作者簡介:郝身永(1982—),男,河南南陽人,經濟學博士,上海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胡宇曦(1998—),女,河南信陽人,上海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國民經濟管理。

DOI:? 10.13253/j.cnki.ddjjgl.2021.11.003

[摘 要] 近年來,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但中國積極倡導和維護經濟全球化,成為引領經濟全球化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國倡導和維護經濟全球化的理念與實踐蘊含著深刻的內在邏輯:一是強調自身發展轉型與世界聯動發展相統一,彌補全球發展赤字,為經濟全球化創造經濟動能;二是強調自身提供更多全球治理公共產品與推動完善國際經濟治理體系相統一,彌補全球治理赤字,改善經濟全球化的外部環境;三是強調加快推動中國數字化轉型與推動數字經濟國際協同治理相統一,激發經濟全球化的技術驅動力。從思維方法的角度看,中國倡導和維護經濟全球化,實現了三個“統籌”:統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內因與外因,統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個體與整體,統籌經濟全球化發展中的變與不變。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逆全球化;內在邏輯;思維方法

[中圖分類號]? F114.4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0461(2021)11-0019-08

一、引 言

經濟全球化符合經濟規律,各個國家由于地理位置、資源稟賦和發展階段等差異,從而各具比較優勢。通過專業化分工,以及專業化分工中的規模經濟收益,各個國家都能從專業化生產和跨境貿易中獲益。在資本跨境流動的帶動下,跨國經營成為普遍現象,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投資并組織生產,絕大多數國家被納入國際分工網絡中,從事全球價值鏈的某些環節,形成了縱橫交錯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網絡。但近年來,全球政治經濟環境發生顯著變化,一些國家推行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全球化出現逆流。2020年起,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使國際貿易流通受限,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發生局部斷裂,直接影響世界經濟的正常循環。受疫情沖擊影響,各國經濟內顧傾向上升,紛紛提出自建產業鏈,一些國家出臺政策措施推動產業回流尤其是制造業回流,客觀上進一步加劇了逆全球化趨勢。習近平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也加劇了逆全球化趨勢,各國內顧傾向上升?!盵1]

盡管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調整充滿曲折,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但經濟全球化已是歷經多年發展的客觀現實。當今世界,人員全球流動,能源、資本、技術等要素全球配置,企業全球化、生產全球化和消費全球化并行,世界早已是名副其實的“地球村”,經濟高度互嵌,利益相互交融。從整體上看,經濟全球化符合各國長遠利益。深刻把握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客觀規律、內在邏輯和歷史進程,中國堅定經濟全球化是歷史潮流和歷史大勢的信念,堅定地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做“逆全球化”的逆行者,成為經濟全球化積極的倡導者、維護者、推動者和引領者之一,成為捍衛多邊主義、國際規則和自由貿易的重要力量,“被認為是世界上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2]

中國倡導與維護經濟全球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念,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那么,這些理念與實踐背后的內在邏輯究竟是什么?追溯經濟全球化演變的歷史進程,全球經濟發展與經濟全球化相互促進,全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是經濟全球化的經濟動能;經濟全球化必然涉及國際經貿規則和經貿爭端的協調,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程度也與各國開放政策密切相關,這些構成經濟全球化演變的外部環境;跨境投資與貿易會帶來物流成本、商務成本、時間成本等,這些成本的高低直接影響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而這些成本與技術發展密切相關。歸納起來看,經濟全球化有三個核心要素,分別是經濟動能、外部環境和技術驅動。與這三個核心要素相呼應,中國倡導與維護經濟全球化的理念與實踐,包含著深刻的內在邏輯:創造經濟全球化的經濟動能、改善經濟全球化的外部環境、激發經濟全球化的技術驅動。本文接下來的三個部分從這三個方面依次展開,結合內在邏輯系統梳理中國維護經濟全球化的理念與實踐,第五部分進一步剖析中國倡導與維護經濟全球化的理念與實踐所蘊含的思維方法。

二、創造經濟全球化的經濟動能:彌補全球發展赤字

經濟全球化與世界經濟增長相互促進,互為因果。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源,反過來,世界經濟較快增長能提振投資信心,刺激跨境投資和跨境貿易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注入經濟動能。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復蘇遲緩、全球需求不振、跨境投資信心不強、增長動力不足,世界經濟面臨發展赤字。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順應經濟發展階段轉換,中國積極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通過自身發展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經濟動能,為經濟全球化奠定“基本盤”。與此同時,中國積極主張并推動世界各國聯動發展,形成發展合力,為經濟全球化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

(一)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為經濟全球化奠定“基本盤”

1.中國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帶來強勁“增長預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連續多年保持高速增長。伴隨著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換檔下行,但中國經濟仍保持中高速增長,增量依然十分可觀。2006—2018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連續保持世界第1,2018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7.5%,比1978年提高24.4個百分點。①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布的數據測算,中國2019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30%左右,依然位居世界第1。2020年中國GDP突破100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3%,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展現出強大的韌性,為穩定和暢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作出重要貢獻。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數據,2013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并保持至今。聯合國貿發會議2021年1月份發布的報告《全球投資趨勢監測》顯示,2020年中國吸收外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外資流入國。在注重吸引外資的同時,中國還積極擴大對外投資,雖然飽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2020年中國對外投資保持平穩健康發展,同比增長3.3%。

中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適應經濟發展階段轉換的內在要求,中國堅持以供給側結構為主線推進改革攻堅;堅持問題導向,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高水平開放,破除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市場主體的活力不斷迸發,經濟發展的潛能不斷釋放。堅持務求實效,一批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在中國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經濟穩中向好、穩中提質,展現了行穩致遠的發展態勢和前景,也由此,中國持續成為吸引外資的強磁場,并帶動國際貿易的發展。中國以自身的強勁增長及預期帶動世界經濟復蘇,成為穩定全球貿易和投資的“基本盤”,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支撐力量。

2.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為世界發展提供稀缺市場資源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全球有效需求不足。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消費潛力不斷釋放,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測算,2010—2017年間,中國貢獻了31%的全球家庭消費增長額。在汽車、酒類、奢侈品、手機等許多品類中,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一大市場,約占全球消費總額的30%。②近幾年,中國與美國社會消費零售總額的差距不斷縮小,2019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約41.2萬億元人民幣,僅次于美國,相差約2 700億美元,相當于美國的95.67%。另外,中國總消費率和居民消費率均顯著低于主要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存在較大的上升空間。而且,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線上線下融合、產業鏈上下游融合、跨界融合成為新常態,個性化、定制化、品質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未來消費增長空間巨大。

在全球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超大規模市場成為全球的稀缺資源和中國發展新的比較優勢。習近平多次強調,“歡迎各方分享中國市場的巨大機遇”,[3]“中國不以追求貿易順差為目標,真誠希望擴大進口,促進經常項目收支平衡”。[4]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外貿從“大進大出”轉向“優進優出”,從關注出口量、出口額轉向關注價值鏈分工和產品、技術與服務的全產業鏈出口,從關注外貿順差轉向關注國際收支平衡和擴大優質進口。中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創設并成功舉辦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大型國家級展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穩步有序降低關稅水平,實施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進口。以中美間的貿易為例,從2008年到2017年,美國對中國的貨物出口增長86%,但同期美國對其他世界市場出口只增長了21%。就服務貿易來說,從2007年到2016年,這10年美國對中國的服務出口增長了3倍,但對其他市場服務業的出口只增長了50%。③適度擴大進口有助于促進中國產業升級、消費升級和貿易升級,對于廣大進口對象國而言,也是重要的市場機遇和發展機遇,這不僅將創造可觀的貿易收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更將創造出持續增長的就業崗位,切實改善和提高進口對象國人民的福利。進入新發展階段,中國正在積極構建新發展格局,習近平多次強調,新發展格局絕不是封閉的國內單循環,而是開放的、相互促進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擴大高水平開放是其題中之義。通過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國的市場潛力將充分釋放,為世界各國創造更多需求,為各國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機會和發展空間。

(二)共建開放型世界經濟體系,推動各國聯動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各國經濟發展形成利益緊密相連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特別是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和數字經濟的發展,“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合作格局更加穩固,世界越來越成為一個相互依賴、緊密聯系的整體。習近平指出,“一個強勁增長的世界經濟來源于各國共同增長”。[5]收入分配不平等、發展空間不平衡已成為全球經濟治理面臨的最突出問題,全球仍有7億多人口生活在極端貧困中。早在2016年,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時就指出,據有關統計,現在世界基尼系數已經達到0.7左右,超過了公認的0.6“危險線”,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收入不平等問題,既有違公平正義,也影響經濟全球化的持續健康發展。針對于此,習近平非常強調經濟全球化的包容性,主張建設包容型世界經濟,強調普遍受益、互利共贏,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普惠共贏的方向發展。習近平強調,中國“致力解決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平等問題,愿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礎上,同各方開展貿易合作,實現共贏”,[6]使發展成果公平惠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階層不同人群。

1.聚焦創新驅動發展,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世界經濟近幾年復蘇遲緩,從根本上講是內生動能不足,世界經濟也進入了新舊動能轉換期。習近平曾分析道:“科技進步、人口增長、經濟全球化等過去數十年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都先后進入換擋期,對世界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減弱?!盵7]比如,科技進步方面,上一輪科技革命的增長帶動效應不斷減弱,新一輪科技革命蓄勢待發,但尚未迎來革命性大爆發。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面對全球發展赤字,轉換新舊動能,必須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必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結構性改革的正面效應和發展潛能。習近平曾明確指出:“我們必須在創新中尋找出路。只有敢于創新、勇于變革,才能突破世界經濟增長和發展的瓶頸?!盵8]只有通過創新和科技進步,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長模式,世界經濟發展才能獲得持久性動力,才能步入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的軌道,才能實現更高質量、更有韌性的發展。

中國適應經濟發展階段轉換的需要,貫徹創新發展理念,堅持走創新驅動的內涵式發展道路,促進經濟增長新舊動能的轉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中國也發出倡議,各國要加大創新投入,改革束縛創新的體制機制弊端,激發創新潛能,培育新的增長點。當今世界,數字經濟、共享經濟加快發展,人工智能、量子科學等新技術不斷取得突破,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正在積蓄新的發展動能。因此,要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趨勢,把握數字經濟發展新趨勢,協力優化數字營商環境,釋放數字經濟發展潛力,為經濟復蘇注入新動力。實現聯動發展需要加強國際技術交流合作,加強創新合作和創新成果分享,打破制約創新要素順暢流動的各種壁壘。中國堅持深化國際技術合作,擴大科技領域開放力度,創新開放舉措,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習近平表示:“我國愿同各國分享包括5G技術在內的最新科研成果,共同培育新的核心競爭力,轉變經濟增長模式?!盵6]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實踐中,中國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帶去大量先進技術,幫助它們提高生產效率、減少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以國際基礎設施網絡的建設為例,中國在尊重相關國家主權和安全的基礎上,與沿線國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技術標準體系的對接,以中國技術破解工程項目難題,共同推進國際骨干通道建設,逐步形成連接亞洲各區域以及亞歐非之間的基礎設施網絡,這能有效降低貿易成本,促進沿線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

2.堅持開放的區域主義,推動區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相互促進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全球價值鏈呈現出一定的分散化、本土化、區域化趨勢,以WTO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遭到美國等國家的破壞。各主要經濟體加快開展雙邊和區域經貿談判進程,雙邊、區域自由貿易協定和投資協定明顯增多。區域經濟一體化原本是經濟全球化的初級形態和有效補充,為投資貿易規則在更大的范圍內施行提供試驗,但美國主導推動的一系列雙邊、區域自由貿易協定和投資協定帶有較強的封閉性,通過原產地標準等手段推動產業向區域內遷移,區域內產業鏈互補性、合作性在加強,區域外排斥性、替代性、競爭性正在顯現,反而成了逆全球化的動力之一。與封閉的、排外的區域主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習近平特別強調,我們要堅持開放的區域主義,不針對第三國。他提出:“我們應該確保區域自由貿易安排對多邊貿易體制形成有益補充,而不是造成新的障礙或藩籬?!盵9]在開放區域主義理念下,中國正在努力加強區域內國家間的合作,實現政策和發展戰略對接,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中國積極倡導并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2020年11月15日,15個亞太國家正式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2020年12月30日,中歐領導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2021年1月26日,中國-新西蘭自貿協定升級議定書正式簽署,目前,還有諸多自貿區在談判中,包括中日韓自貿區、中國-海合會自貿區、中國-以色列自貿區等。RCEP簽訂后,李克強曾表示,RCEP不僅是15國的,它也是開放包容的,歡迎更多國家參與。中國發出“一帶一路”倡議,它是推動全球開放合作、促進全球共同繁榮、改善全球經濟治理、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中國方案。習近平多次強調,“一帶一路”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2019年4月26日,習近平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出倡議,要堅持開放的發展理念,“不搞封閉排他的小圈子”,“通過‘一帶一路建設,我們將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合作架構”。[10]

三、改善經濟全球化的外部環境:彌補國際治理赤字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環境,“全球化的經濟需要全球化的治理”。從歷史上看,二戰后,布雷頓森林體系以及關貿總協定、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三大支柱出現,提供了國際經濟治理的制度架構,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大發展。關貿總協定和繼起的WTO通過推動多輪多邊貿易談判,有力地推動了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比如,始于1986完成于1994年的烏拉圭回合談判歷時7年多,在成員國降低關稅、服務業領域開放、保護知識產權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極大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經濟格局、政治格局一直處于動態演進過程中,各個國家的利益訴求與國家間的利益分歧也在一直變化,另外,全球產業鏈網絡一直在不斷調整,因此,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相適應,全球化的治理需要與時俱進。當前,“新的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日益形成,而貿易和投資規則未能跟上新形勢,機制封閉化、規則碎片化十分突出”。[8]國際治理體系在加快變革、深刻重塑,但治理滯后現象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國際經濟治理出現赤字現象。中國一方面承擔更多國際責任,主動提供國際公共產品,另一方面積極推動完善國際經濟治理體系。

(一)中國主動承擔國際責任,提供更多國際公共產品

全球治理理念和價值觀多元化及全球治理碎片化是當前全球治理體系的重要特征。面對全球治理赤字,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主動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和義務。2014年12月9日,習近平提出:“我們過去只是被動適應國際經貿規則,現在則要主動參與和影響全球經濟治理?!盵11]中國為全球治理的轉型與改革提出了中國方案,是全球治理改革的積極貢獻者。在全球治理理念上,與美國提出的“美國優先”理念形成鮮明對比,中國積極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懊绹鴥炏取钡闹卫砝砟顭o視新興經濟體平等參與全球治理、提升話語權的訴求,旨在打造一個能夠實現美國利益最大化的全球治理體系。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則倡導“共商、共建、共享”治理新秩序,認為各國應平等參與決策、享受權利和履行義務,應依據自身的發展階段和承受能力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從治理理念看,中國致力于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走向公平公正、包容有效、合作共贏。

不同的理念催生出不同的行動,“美國優先”理念下,美國在全球治理多個領域“退群”,逃避國際責任,以“退群”為威脅手段試圖脅迫國際組織按美國意圖進行改革,通過單邊主義和進攻性保護主義削弱其他經濟體的競爭優勢,保護美國的利益。[12]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中國主動參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進程。在國際經貿規則上,中國一貫主張,堅定支持和維護世界貿易組織作為多邊主義基石的地位,倡導各國共同捍衛多邊貿易體制和多邊主義,維護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框架體系和爭端解決機制,同時,正視世貿組織存在的問題,支持對世界貿易組織進行必要改革。中國推動建設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國際公共產品,對現有的國際金融治理體系進行了很好的補充,還圍繞經貿、能源、投資、人文等重點領域搭建和完善服務平臺,提升與周邊國家的戰略合作關系,促進周邊國家的經濟發展。中國還向世界提供了“一帶一路”這一實現雙邊、區域合作的重要平臺。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以“五通”為主要內容,高質量建設“一帶一路”取得了重要進展。通過“一帶一路”平臺,中國的資金、產能、基建優勢與沿線國家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的需求有效對接?!耙粠б宦贰辈粌H貢獻了開放合作、互利共贏、互聯互通等經濟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價值規范,也提供了切實可行、富有建設性的行動方案。通過該平臺,南南合作與南北合作獲得新的動力和載體,中國與發達國家拓展第三方市場合作的廣闊空間;通過該平臺,一大批發展中國家的交通、物流、貿易條件得到實質改善,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能力得到明顯加強。

(二)以提升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話語權為重點完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世界經濟格局一直處于動態演變中,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只有適應國際經濟格局演變的新要求,才能為經濟全球化提供有力保障。當今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最核心的特征就是“東升西降”“南升北降”。據統計,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GDP的全球占比從1992年的16.4%上升至2018年的39.7%,部分新興經濟體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領跑者。2018年,在金磚國家工商論壇上,習近平指出,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達到80%。這其中,中國是一支影響世界經濟格局的重要力量。近幾年,中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經濟總量的比重持續提升,2020年占全球GDP的17%以上,相當于美國的70%左右,與美國經濟規模的差距快速縮小。從長遠看,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仍將保持群體性崛起之勢。與之不相適應的是,新興經濟體參與全球治理的意愿和能力不斷提高,但它們在全球治理體系中卻未獲得相應的地位,仍然是由美歐等發達國家主導著國際規則的話語權??傊?,全球治理體系未能反映國際經濟力量對比的深刻演變,代表性和包容性不足。2013年,習近平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采訪時表示,“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希望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更完善、更符合世界生產力發展要求、更有利于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由此,全球治理要反映世界多極化現實,更好反映世界經濟格局演變的新現實,“提升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多邊機構中的代表性和話語權”,確保各國在國際經濟合作中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使治理架構和利益分配更為平衡合理”。[13]

參與全球治理是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中國引領經濟全球化的必要行動。包容、有效的全球治理體系能夠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提供和平的國際環境,推動國際規則與秩序向著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向發展,進而為世界的和平穩定、經濟全球化的持續升級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面對新興經濟體不斷增長的參與全球治理的需求和訴求,中國通過金磚國家峰會等構建新興經濟體的治理體系,通過G20峰會等平臺為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發聲,促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溝通,致力于實現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共同治理。

四、激發經濟全球化的技術驅動:共建共治數字經濟

(一)科技進步深刻影響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歷史進程

經濟全球化帶來科技進步,反過來,科技發

展也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影響因素。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重要表現是國際分工的發展,汽車、手機、飛機等產品的分解和跨國貿易,既是個經濟問題,也是個技術問題??缇迟Q易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成本,包括物流成本、通關成本、時間成本、商務成本等等,而交通、倉儲物流、信息通信等技術是上述各種成本的重要影響因素?;厮萁洕蚧难葸M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經濟全球化在波折中前進,與集裝箱的發明、標準化和廣泛應用息息相關。集裝箱并不是復雜的技術,但它的廣泛應用和標準化卻能夠大幅度提高貨運效率,降低貨運成本,極大地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深刻地影響了全球化的進程,曾被人稱為“全球化之腎”。[14]再比如,造船技術的發展和船舶的大型化降低了遠洋貿易的貨運單價和貨運成本。飛機加入到現代交通方式中來也大大縮短了貨運時間,便利國際商務往來。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與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密不可分。信息通訊技術的發展極大地便利了國際商務往來,也深刻影響了國際貿易的通關、結算等環節,大大提高了通關效率和支付效率,實際上發揮了壓縮“時空”的效應。

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傳統貿易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當跨境商品貿易、國際投資等驅動的傳統全球化舉步維艱的時候,數字貿易的迅速發展為全球化的深入推進提供了嶄新的路徑。[15]數字技術對貿易標的、企業的商業模式、交易方式等帶來系統性深刻變革。其一,催生要素組織新模式。在信息革命帶動下,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作為數字經濟時代典型的新型組織形式,融合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和邊緣計算等新技術,平臺經濟依靠高效的數據采集和傳輸系統、發達的算力和功能強大的數據處理算法所支持的數字平臺,跨時空跨國界跨部門地集成社會生產、分配、交換與消費活動。[16]這一新模式實質上是將更多的生產要素引入全球化,并優化資源在全球的配置,使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其二,不斷拓展貿易品邊界,尤其是拓展了服務貿易的范圍。不同于貨物,服務不具有實物形態,傳統上服務的供給和消費在同時同地發生且不可儲存,這就導致服務不能遠距離貿易,這也是20世紀70年代以前服務貿易占比極小的原因。[17]信息技術的發展與運用打破了這一局面,一方面,服務提供方可以通過音頻、視頻、軟件等多種方式存儲服務,另一方面,網絡空間的出現和網絡速度的升級使得消費者可以遠程同步“消費”在虛擬網絡空間提供的服務,如線上教育、線上醫療、線上觀展等。隨著AR、VR等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在線接受服務與現場接受服務在體驗上正變得越來越無差異化,甚至獲得比現場更好的消費體驗,這將進一步拓展服務貿易的范圍和增長空間。其三,數字貿易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鏈接,實現交易標的、交易方式等方面的信息化改造,能夠拓展交易半徑,比如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就在不斷拓展商務活動的半徑。傳統貿易的交易周期長,受商品價格變化、匯率波動等因素影響大,數字貿易能夠提高交易效率,縮減貿易中間環節并降低成本支出,極大降低地理距離對貿易的制約。[18]因此,在傳統經濟全球化有所停滯之時,倡導和維護經濟全球化,必須緊緊把握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的發展趨勢,從技術、產業、治理等維度協同發力,推動新型全球化的發展。

(二)中國積極推動數字化轉型,積極參與并推動數字經濟共建共治共享

聚焦到數字經濟的發展,數字技術與各行各業加速融合,改變了農業、制造業、服務業傳統的生產模式,產業數字化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方向。數字經濟在產業鏈改造和重塑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數字經濟通過線下轉線上,線上和線下協同,有效地密切了全球經濟的聯系。近年來,中國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致力于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數字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數字基礎設施的支撐,中國正在積極布局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為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從發展成效看,根據中國信息通訊研究院2020年12月15日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迅猛擴張,按照可比口徑計算,2019年,中國數字經濟名義增長15.6%,高于同期GDP名義增速約7.85%。2019年,中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35.8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36.2%,占比同比提升1.4個百分點。

數字技術的發展催生新業態、新模式,國際經貿規則需要及時反映經濟形態的這種變化。另外,數字技術的發展也對市場壟斷、稅收體系、金融安全、數據安全等多個方面提出了挑戰。如果不能妥善地應對這些挑戰,數字技術的發展反而會提高投資與貿易往來的風險,阻礙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目前,數字貿易治理的重要議題包括了跨境數據流動、數字稅、數據(設施)本地化、數字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當前,國際社會對于數字貿易規則尚未達成共識,多邊貿易框架下還未形成與數字貿易相對應的規范準則,發達國家通過內部規則及雙邊協定試圖掌握規則制定權,發展中國家對數字貿易規則的關注度也與日俱增。[19]作為數字經濟的積極推動者,中國也大力推動數字治理規則的構建。中國推動制定全球數字領域標準和規則,促進全球數字經濟治理良性發展。早在2016年,G20杭州峰會就將數字經濟納入治理框架,開啟了大國間圍繞全球數字治理開展政策協調的重要進程。近年來,積極倡導加強數字安全合作,提出了《全球數據安全倡議》,推動共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有序的網絡空間。中國積極參與世界貿易組織開展的電子商務諸邊談判,中國提案集中于依靠互聯網實現的跨境貨物貿易及相關支付和物流服務,如電子認證、電子合同、垃圾郵件、電商規則等,以及通信技術產品的非歧視待遇等議題。數字經濟治理還必須考慮數字經濟發展對就業、弱勢群體帶來的沖擊,習近平多次提出,必須有針對性破解,彌合數字鴻溝。[20]

五、中國倡導和維護經濟全球化蘊含的思維方法

(一)統籌經濟全球化發展中的內因與外因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受多種影響因素,劉衛東通過建立“全球化的三角結構”剖析了經濟全球化的動力機制,認為資本的“空間出路”、技術的“時空壓縮”和國家的開放程度是驅動經濟全球化的三個基本力量。[21]在我們看來,資本和企業追求盈利的動機是經濟全球化的原動力,國際經濟治理體系是經濟全球化的外部環境和制度保障,是經濟全球化的助動力,科技的進步降低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交易成本,便利商貿往來,是經濟全球化的驅動力。從內外因的角度區分,資本逐利的原動力和技術進步的驅動力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內因,國際治理體系是經濟全球化的外因。中國倡導和維護經濟全球化,很好地統籌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內因與外因。這體現在多個方面:

首先體現在深刻把握經濟全球化的歷史趨勢上。這是指,企業的經濟行為與主權國家推動自建產業鏈的主張既有一致又有分歧,逆全球化因素和新冠肺炎疫情并不能動搖資本和企業追求盈利的動機,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和尋求市場仍是企業最優的選擇。在傳統全球化遭遇挫折之際,科技進步的發展尤其是數字經濟的發展一定程度上開辟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新渠道。國際經濟治理體系改革滯后,存在國際治理赤字,但以中國為代表的許多國家正在努力彌補國際治理赤字。綜合內外因,經濟全球化不會被逆全球化的思潮和行為所根本逆轉,仍將在波折中前進。目前經濟全球化呈現出的新形態實質上是逆全球化背景下經濟全球化各參與主體做出的主動調整。

其次體現在中國積極引領經濟全球化向前發展的理念與行動上。這是指,中國堅持自身轉型發展和世界經濟聯動發展相統一,為經濟全球化注入經濟動能,緊緊把握了資本和企業追求盈利這一經濟全球化的原動力;堅持推動中國數字經濟快速發展與推動國際數字經濟協同治理相結合,緊緊把握了科技進步這一經濟全球化的驅動力;中國堅持主動承擔國際責任提供更多國際公共品與推動完善國際經濟治理體系相結合,緊緊把握了國際經濟治理體系這一經濟全球化的助動力。

(二)統籌經濟全球化發展中的個體與整體

當今世界,各個國家經濟、社會、人文等相互交流、互相交融、高度互嵌,這一客觀事實決定了,必須處理好經濟全球化發展中個體與個體、個體與整體間的關系。從全球經濟治理體系遭遇的困境看,也是因為經濟全球化發展中各主權國家權利不對等、利益分享不均衡。二戰后形成的國際經濟治理體制是由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主要反映了這些國家的利益訴求,當前,美國基于“美國優先”理念破壞多邊貿易體制,根本上把美國自身的發展利益置于其他國家之上,嚴重破壞了全球治理秩序??梢哉f,只有堅持權利平等,利益共享,互利共贏,才能有效彌補國際治理赤字,為經濟全球化向前發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這也意味著,完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必須統籌經濟全球化發展中的個體與整體,處理好個體間的關系。中國主張共商、共治、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和治理秩序,共商、共治和共享,是每個國家應該享有的平等權利。經濟全球化的演變史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只有利益共享,堅持平衡、包容、普惠、共贏式發展,經濟全球化才能持續健康發展。如果發展不均衡,就會激起民粹主義、保護主義等各種反全球化的力量,阻礙經濟全球化向前發展。習近平多次強調,國際治理要尊重每一位成員的權利和利益,平等參與、共同協商、廣泛協商、凝聚共識。各個國家在追求本國利益時要兼顧別國利益,在尋求自身發展時要兼顧別國發展,反對霸凌主義。只有兼顧他國利益,兼顧各國整體利益,各國的發展才能有良好的外部環境,才能促進共同繁榮。站在中國的角度,習近平指出:“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會更好?!盵22]共同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承擔相應的責任,還是各參與國共同的義務。針對于此,習近平強調:“大國要有大國的樣子,要展現更多責任擔當?!盵4]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主動承擔更多國際責任,提供更多國際公共產品。無論是為經濟全球化創造經濟動能,還是完善國際治理體系,抑或激發經濟全球化的技術驅動力,中國都堅持率先垂范,從自身做起,把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有機統一起來,在自身發展的同時推動世界各國共同發展。[23]

(三)統籌經濟全球化發展中的變與不變

中國倡導和維護經濟全球化,深刻把握了經濟全球化演變的變與不變。事物發展是量變與質變的辯證統一,經濟全球化的演變必然也是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經濟全球化的“不變”是指,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并不等價于經濟全球化大趨勢的逆轉,經濟全球化仍是歷史大趨勢,這是全球經濟高度互嵌的客觀現實、國際分工的客觀規律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盡管經濟全球化遭遇挫折和逆流,但作為推動經濟全球化最重要的微觀主體——跨國公司及其背后的產業資本、金融資本逐利的原動力并未改變。在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等科技的支撐下,經濟全球化在挫折中蓄積新的力量并表現出新的形態,全球價值鏈的數字化、無形化正在迅猛發展,數字貿易尤其是數字服務貿易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注入新動力。把握經濟全球化之“變”是指,在堅定經濟全球化這一歷史大勢的同時,敏銳洞察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深刻影響。自二戰以來,縱觀經濟全球化近百年的演進史,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是一個重要的分界點。2008年以來,從全球價值鏈的演變這一維度考察,全球價值鏈擴張有所停滯,呈現分散化、本土化、區域化趨勢,而這一趨勢的形成有多重原因,包括逆全球化因素的沖擊,國際分工持續深化過程中邊際成本趨于上升邊際收益趨于下降,多邊主義遭遇挫折與區域主義的順勢興起,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可預測風險沖擊下企業和資本在經濟效率與產業鏈安全間的再平衡等等。[24]正是把握了經濟全球化演變的變與不變,才能順應歷史大勢堅持擴大高水平開放,才能抓住經濟全球化演變帶來的新機遇,同時精準應對經濟全球化演變帶來的新挑戰。

中國倡導和維護經濟全球化,統籌了完善國際經濟治理體系中的變與不變。歷史經驗充分證明,世貿組織等國際組織在維護多邊貿易體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出了歷史性貢獻,多邊主義才能為經濟全球化創造有利的發展環境。因此,必須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堅持多邊主義的核心價值和基本原則,共同遵守多邊主義規則,維護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組織在維護多邊貿易體制中的權威地位,這是完善國際經濟治理體系的“不變”。習近平多次強調:“多邊機構是踐行多邊主義的平臺,也是維護多邊主義的基本框架,其權威性和有效性理應得到維護”,反對“另起爐灶?!盵25]與此同時,中國也充分認識到,世界經濟格局一直在動態調整,傳統的由美國等西方國家主導國際經濟治理體系的治理秩序必須進行改革,WTO等多邊組織運行中出現的問題,既有個別國家蓄意破壞的原因,也有改革滯后的原因,必須適時改變、與時俱進。因此,完善國際經濟治理體系,就必須“守正出新”,觀照當前國際經貿體制與發展中國家、新興市場國家利益訴求之間的張力,提高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話語權,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包容、均衡、普惠、共贏的方向發展。就需要在平等、廣泛協商的基礎上推進世界貿易組織進行必要的改革,這種改革,恰恰是為了更好地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是為了進一步增強其權威性和有效性。

[注 釋]

① 參見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中心2019年8月29日公開發布的報告《國際地位顯著提高 國際影響力持續增強——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二十三》。

② 參見麥肯錫全球研究院2019年7月發布的研究報告《中國與世界:理解變化中的經濟聯系》。

③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8年6月28日發布的《中國與世界貿易組織》白皮書。[BFQ][ZK)]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J].求是,2021(9):4-18.

[2]習近平.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0(2).

[3]習近平.同舟共濟克時艱,命運與共創未來——在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開幕式上的視頻主旨演講[N].人民日報,2021-04-21(2).

[4]習近平.開放共創繁榮 創新引領未來——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N].人民日報,2018-04-11(3).

[5]習近平.共同維護和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第一階段會議上關于世界經濟形勢的發言[N].人民日報,2013-09-06(2).

[6]習近平.堅持可持續發展 共創繁榮美好世界——在第二十三屆圣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全會上的致辭[N].人民日報,2019-06-08(2).

[7]習近平.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上的開幕辭[N].人民日報,2016-09-05(3).

[8]習近平.共擔時代責任 共促全球發展——習近平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N].人民日報,2017-01-18(3).

[9]習近平.創新增長路徑 共享發展成果——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次峰會第一階段會議上關于世界經濟形勢的發言[N].人民日報,2015-11-16(2).

[10]習近平.發揮亞太引領作用 應對世界經濟挑戰——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演講[N].人民日報,2015-11-19(2).

[1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12]楊長湧,劉栩暢,陳大鵬,等.百年未有大變局下的世界經濟中長期走勢[J].宏觀經濟研究,2020(8):5-14.

[13]習近平.堅持可持續發展 共創繁榮美好世界[N].人民日報,2019-06-08(1).

[14]馬克·萊文森.集裝箱改變世界[M].姜文波,等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1-18.

[15]高凌云,樊玉.全球數字貿易規則新進展與中國的政策選擇[J].國際經濟評論,2020(2):162-172.

[16]謝富勝,吳越,王生升.平臺經濟全球化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19(12):62-81.

[17]江小涓,羅立彬.網絡時代的服務全球化——新引擎、加速度和大國競爭力[J].中國社會科學,2019(2):68-91.

[18]馬述忠,房超,梁銀鋒.數字貿易及其時代價值與研究展望[J].國際貿易問題,2018(10):16-30.

[19]吳偉華.我國參與制定全球數字貿易規則的形勢與對策[J].國際貿易,2019(6):55-60.

[20]習近平.勠力戰疫 共創未來——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五次峰會第一階段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11-22(2).

[21]劉衛東.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分析[J].地理研究,2020(7):1439-1449.

[22]習近平.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J].求是,2021(1):4-13.

[23]曹綠.新時代新型經濟全球化的理論闡釋與思想邏輯——習近平經濟全球化系列論述研究[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5-16.

[24]郝身永.新冠肺炎疫情沖擊與跨國公司全球投資布局調整——基于政治動因與經濟動因疊加的分析[J].當代經濟管理,2021(2):17-23.

[25]習近平.讓多邊主義的火炬照亮人類前行之路——在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對話會上的特別致辭[N].人民日報,2021-01-26(2).

The? Chinese Internal Logic and Thinking Method of Ideas and Practices

on Advocating and Promoting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o Shenyong, Hu Yuxi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Shangha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Shanghai 200233,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encountered a counter current, but China actively advocates and safeguard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hinas advocacy and safeguar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profound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logic: First, China emphasizes the integration of its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with the interconnected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so as to make up for the global development deficit and create economic momentum for economic globalization; Second, it emphasizes the integration of providing more global governance public goods and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governance system, so as to make up for the global governance deficit and improve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ird, it emphasizes the integration of accelerating China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of digital economy, so as to stimulate the technological driving forc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inking method, China advocates and safeguard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realizes “three overall plans”: coordinating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use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development, the individual and the whole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what should be changed and what should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Key words:economic globalization; deglobalization; internal logic; thinking method

猜你喜歡
逆全球化內在邏輯思維方法
“逆全球化”的挑戰:從特朗普看西方內部的“顏色革命”
“逆全球化”浪潮來襲
回眸2016:“逆全球化”與新“全球化”
論遵循社會規律與堅持包容性發展的內在邏輯
論標志設計創意的思維方法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利用實驗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逆全球化”的警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