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貴州黔南布依族山歌的音樂特點
——以《咕嚕山歌》為例

2021-11-26 01:14謝露紅
黃河之聲 2021年24期
關鍵詞:布依族黔南山歌

謝露紅

引 言

進入新世紀后,改革開放使得布依族與漢族交融逐步加強,同時布依族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被同化的現象,布依族先祖們將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漢族文化有機的結合了起來,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具有布依族特色的布依山歌。我有幸去黔南布依族聚居區學習采風,在此期間接觸并學習到這首歌曲,便覺得無論從歌詞角度還是曲調角度,都可以體現布依族人民的生活以及本土風貌。悠揚動聽的旋律使人如癡如醉,非常值得我們去研習。通過對布依族文化背景的方式切入,從山歌和音樂分析的角度去深化,找到作品《咕嚕山歌》的獨特性風格,結合自身對這首作品的理解和分析,希望為其他的后來者提供一些參考。

一、貴州黔南布依族山歌

(一)山歌

山歌,指的是山野田間所唱之歌曲,即在大自然生活和野外生產勞作中所產生的;山歌的形式相對自由,能夠即興編唱,聲調較為高亢、嘹亮,較多用延長音,音樂形式也比較自由,不受過多勞動條件的約束,布依族人民不僅在勞動過程中歌唱,在勞作的來去途中或者休息的時候也可以歌唱。主要體現為自身思想感情的抒發以及情感的直接表達而歌唱。

山歌體裁最本質的特征是為了直抒胸臆,并且在音樂的表現上較自由。通常都是用開門見山的歌詞直達歌者的內心。山歌的種類非常多,分布也很廣,從體裁特點看,可以再細分為一般山歌、放牧山歌和田秧山歌。一般山歌是以抒情表意為主要功用的,這是山歌中最基本、最典型的一個種類。①山歌的腔調幅度較長,唱詞與旋律也比較集中,在唱法上有平腔、高腔兩種;在種類上:西北地區有花兒、信天游等,而在南方地區常以地名稱之。第二種放牧山歌,主要為農村的兒童所唱,其中包括有呼牛調、對山歌和謠唱山歌等,它對比前一種體裁更少變化音和裝飾音在里面。歌曲中常常會加入一些吆喝性的襯詞進去,個性獨特,但沒有固定的程式。最后一種是田秧山歌,它產生于田野勞作中,主要功能是消除疲勞、解悶而唱,又稱作“田秧歌”“薅秧歌”“薅草歌”等;聲音高亢、嘹亮,常用高腔唱法,在勞動時為了提高勞動情緒,解除乏悶,就會唱田秧山歌。它的音樂形式多樣,又吸收了號子和小調的體裁元素,使得這類的山歌在音樂表現上更具復雜性。

(二)布依族山歌

布依族山歌的種類繁多、風格各異,布依族人民大多以歌引歌,即興創作,凡談婚論嫁,生產勞動,風俗習慣,甚至時政大事都可以歌代言,歌詞貼近生活,簡單純樸,寓意深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格。

布依族有200多萬人,主要居住在貴州黔南、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自治州及安順地區、貴陽市,在貴州的黔東南州、銅仁地區及云南、四川等地都有分布。布依族語言有三個土語區,其中分布在黔西南、黔南和中部,三個地區最大的差別主要在語音語調上,加之地域環境、經濟發展、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各個土語之間的音樂形式和風格也不盡相同。第一土語區是布依族的主要聚居地,大多數音樂還保留有本民族鮮明的特點,這一土語區一般分為多聲部民歌和單聲部民歌兩類,多聲部中的大歌、小歌和單聲部歌曲中的大、小調最有特點。第二土語區的歌曲是按照歌詞所用語言分類,用漢語演唱的叫“明歌”,用布依族演唱的叫“土歌”,他們根據歌詞篇幅的長短又分為“長歌”和“短歌”兩類?!岸谈琛庇糜谑闱?,“長歌”用于敘事,內容為詠唱本民族的歷史、神話傳說等。比較有代表性的短歌就是這個區的作品《好花紅》。第三土語區是與漢族、苗祖、彝族等民族雜居,村寨也比較分散,這就使得這個土語區的音樂文化受到其他民族的影響,無論是風格還是形式上都有較大的差異。

布依族的音樂豐富多彩,大多數都是以唱歌來敘述歷史,表達愛情,傳承習俗和歌唱生活,布依族音樂的音域大多都比較窄,一般情況下不會超過八度,更多的都是四、五度,而在曲調的開始處一般都用上升的音調。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布依族音樂藝術發展又更進了一大步,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趕秋坡、好花紅藝術節等,推動了布依族音樂文化的迅速發展與交流。

(三)貴州黔南布依族山歌的類型

布依族歌曲無論是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極為廣泛。貴州黔南布依族山歌可分類為土歌、大歌、小歌等。大歌是在比較莊重的聚會場合下唱的歌曲,其內容和題材隨著特定的場合而變化,一般是在敘事、迎送賓客和祝福豐收時歌唱的題材,歌曲較長,用真桑演唱,由歌頭、正歌及歌尾組成。而小歌類歌曲其節奏多屬于快節奏,布依族人民熱情好客、能歌善舞的特點,使得布依族的民族音樂節奏旋律明快,律動感十足,成為了該民族的音樂主要特色之一。比如《咕嚕山歌》就屬于布依族山歌的小歌類,該歌曲最大的特點就是里面加入了大量的襯詞進去,使其音樂內容更加獨特、豐富,極具民族藝術特色。

布依山歌能傳唱至今,足以見證了它強大的生命力,黔南的獨特地理環境和少數民族居住區域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使布依族山歌的傳承群體也呈現出傳唱的豐富性和多樣性。②各個民族文化相互影響,布依族原用的本民族語言也潛移默化的使用漢話演唱,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貴州地區文化受外界影響較少,在這一個時間段布依族山歌大多都是原滋原味的狀態,依然是用本民族語言演唱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經濟和交通都還比較匱乏和閉塞。隨著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貴州黔南布依族山歌從形式多樣、地域風格各異發展到各個地區的曲調受到其他民族的影響。從“念”發展到“唱”,后又有其他民族的音樂文化的影響。布依山歌在發展過程中,隨著社會生活的改善、人們審美的改變。布依族歌曲表達的內涵也隨之變化,形式、內容和風格也出現了變化。比如由原來的二聲部發展到由獨唱、齊唱等的形式;更多的也不是祝賀豐收和迎送賓客為主要內容,取而代之的是社會發展給人民帶來美好的生活,贊美共產黨的時代政治生活內容;減少了比興傳統手法的運用,增加了開門見山的敘寫。

二、歌曲《咕嚕山歌》

(一)《咕嚕山歌》簡介

《咕嚕山歌》是由貴州平塘縣布依族山歌《久不唱歌忘記歌》改編而成,故又稱《久不唱歌忘記歌》。咕嚕是平塘縣大塘鎮的一個布依民族聚集地,平塘縣的布依族以小聚居、雜居在于漢、苗兩族之間,所以他們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不論是從經濟還是與漢族文化不斷的交流發展方面,布依族民歌或多或少也受到了漢族民歌的沖擊,又加之和漢族友好交流和往來,所以流變至今布依族的民歌也多用漢語言演唱。

(二)《咕嚕山歌》的音樂特點

1、曲調特點

《咕嚕山歌》分為四個樂句,且又重復了四次,屬于布依族極具有代表性的小歌中的“短歌”。歌曲采用了中國傳統五聲調式,是一首別具韻味的民族五聲徵調式歌曲,旋律一直主要圍繞調式(徵調)主音上下波動,結構短小,音樂動機主要由同樣的音調(山歌調),主要強調十六分節奏及八分節奏的特點,保持了一種歡快、活潑的風格。它的動機主要包含在“la和mi”音上,若干樂音圍繞這兩個重音在一個或兩個小節內運動,形成布依族民歌獨特性格特點的樂思材料。歌曲調式簡約,易于學唱,朗朗上口。

2、唱詞特點

山歌的歌詞即興性原則是所有少數民族歌曲的一個非常鮮明的特征,《咕嚕山歌》正是這樣一首極具鄉土性的布依族山歌,不矯揉造作,風格淳厚質樸,透出了非常濃郁的山野之風,同時也散發著醉人的泥土氣息。以上我們可以發現,在音樂元素中這些都是單純元素。撇開這些單純元素不談,《咕嚕山歌》作為一首少數民族歌曲,雖然它的音樂形式簡約樸實,但音樂形象表達出來的情感卻是準確而生動,曲式結構短小單一,易記易流傳,比如它的另一個名字“久不唱歌忘記歌”,包括歌詞中的“久不釣魚忘記河”、“久不穿針忘記線”等歌詞;運用了較為夸張的手法,生動形象的給我們展示了一幅布依族人民日常生活的畫面和布依族人民對待生活積極向上的態度,給與我們深刻的呈現。音樂是一門感官的藝術,是帶給人視覺與聽覺的雙重享受,通過精彩的呈現、演繹傳達給觀眾不同的享受,但最終都不會違背初衷而是會把原本素材的特色表達出來。③

歌曲《咕嚕山歌》采用了五聲調式,為民族五聲徵調式。它最大的特點就是里面加入了大量的襯詞進去。如譜例中“阿是”“嘎啦啦子”“尖嚕?!薄肮緡W印钡纫r詞,極具布依民族藝術特色。一般來說,在歌曲里面加入襯詞是沒有什么實際性的意義的,而為了使得該歌曲更加能表現出布依族人民的地方語言特色,在里面所加入的襯詞更加確定了整首歌曲的一種歡快、活潑、熱情的主基調。使得其更具有民族性,給整首歌曲增添了鮮明的布依族歌曲風格在里面,使得音樂內容更加豐富、生動,勾勒出了布依族姑娘的真實生活。

歌詞中對方言俚語的運用也較為豐富,如歌詞中陽雀的“雀”字在方言中要讀作“qio”、咕嚕嚕子河的“河”字根據方言習慣要讀成“huo”。歌者在演唱《咕嚕山歌》時,也應該遵循該地方的方言習慣,才能原滋原味的表達布依族人民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思想感情。

3、詞曲關系

布依族歌曲的歌詞大多數都比較整齊,一般都是五個音節或七個音節為一句。在腔詞關系處理上,又常常用一個音節配一個音的手法,只是在每局結尾或詩節的停頓處用長音,這樣就形成了五音節一句和七音節一句的前緊后松的節奏型,在一拍之內的節奏劃分上,同樣出現了前短后松的節奏型?!豆緡I礁琛吩谇辉~關系上以一字一音的原則,歌詞“這方啊是嘎啦啦子涼水澗嚕嚕起青咕嚕嚕子臺”“只望啊是嘎啦啦子陽雀澗嚕嚕來做咕嚕嚕子窩”始終秉持用一個音節配一個音的原則,唱詞與旋律比較集中。旋律和唱詞相結合刻畫了布依族的語言習慣以及布依族人民新鮮活潑的性格特點。

結 語

布依族的音樂豐富多彩,該民族的音樂音域大多都比較窄,一般情況下不會超過八度,曲調的開始處基本都用上升的音調。隨著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推動了布依族音樂文化的迅速發展與交流。布依族山歌在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和布依族人民生活方式的變遷而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屬于潛移默化,和布依族自身的族群是離不開的。在這種語境之下,人們也就慢慢接受流變的布依族山歌。

歌曲《咕嚕山歌》是由貴州平塘縣布依族山歌《久不唱歌忘記歌》改編而成,其音樂特點上表現出布依族人民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深刻內涵,從歌詞表達上體現了布依族姑娘活潑、靈動之美,刻畫出布依族人民熱情好客、能歌善舞的特點,展現出了該民族獨特的風格。歌曲《咕嚕山歌》為民族五聲徵調式,里面加入了大量的方言俚語進去,使得歌曲更加表現出了布依族人民的方言特色,確定了一種歡快、活潑的主基調。使之更具有民族特性,其音樂內容更加豐富、生動,勾勒出了布依族姑娘的熱愛生活、活潑歡快的情感。此外,還有對歌曲《咕嚕山歌》的發展旋律以及風格進行了加工,改編的作品和之前也明顯差異。在原素材的基礎上,歷經不同文化不同時間的更迭,它從田野勞作中生產出來,既具有本民族的性格特點又能跟得上當代音樂藝術步伐,其風格特征不僅更為鮮明,同時也反映了布依人民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p>

注釋:

① 江明惇.漢族民歌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② 羅太穎.身份認同理論視域下的黔南布依族山歌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6.

③ 王次炤.音樂美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猜你喜歡
布依族黔南山歌
山歌還要妹起頭
審美人類學視野下布依族古歌的美學探究
布依“三月三”
苗山歌
An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Idea of Bouyei Ethnic People in ManagingNatural
山歌好比春江水
山·水·鄉愁
——黔南示范小城鎮集錦(之三)
山·水·鄉愁
——黔南示范小城鎮集錦(之二)
圖解黔南五年 高歌猛進
全域旅游嘉年華我在黔南等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