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鏡粘膜下剝離術治療微小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臨床研究

2021-11-27 12:22郝睿章禮久詹翔謝菁
智慧醫學 2021年6期
關鍵詞:粘膜直腸內分泌

郝?!≌露Y久 詹翔 謝菁

摘要:目的:評估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對于直徑小于10mm的微小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顧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9年2月在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29例直徑小于10mm、無周圍淋巴結腫大并完成ESD治療的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病例,收集并分析患者臨床資料、觀察記錄手術時間,手術并發癥及術后病理資料,隨訪術后有無復發或轉移,分析總結ESD的治療療效。結果:29例患者均順利完成ESD治療。平均年齡為50.2±7.3歲,平均腫瘤大小5.2±1.2 mm;完整切除29例(100%);平均手術時間29.5±12.8min;無出血、穿孔、操作相關死亡病例發生;術后病理提示切緣均陰性,無脈管浸潤,其中G1期 28例(96.6%),G2期1例(3.4%),Ki-67(10-15%),該患者ESD術后選擇行“經肛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局部擴大切除術”。隨訪期間,無一例出現局部復發及轉移。結論:ESD對微小的R-NETs具有較高的整塊切除率和罕見的嚴重不良并發癥,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內鏡粘膜下剝離術

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Rectal-Neuroendocrine tumors R-NETs)是起源于 腸 腺 管 基 底 部 嗜 銀 細 胞(Kulchitsky 細胞)的上皮性腫瘤,生長緩慢,但具有惡性潛能。在所有直腸腫瘤中占1.1-1.3%,在所有的神經內分泌腫瘤中占12.6%。對于直徑小于10mm的R-NETs局部淋巴結轉移和遠處轉移的風險很小,因此內鏡下治療是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法,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fion? ESD)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的治療R-NETs的方法。本研究通過回顧性研究,探討使用ESD切除微小R-NETs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

1.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回顧性分析了安徽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2014年2月至2019年2月診斷為R-NETs并接受了ESD治療的病例,納入標準如下:(1)R-NETs經組織學確診診斷;(2)超聲微探頭顯示病變≤10 mm;(3)術前進行腹盆腔CT檢查未見直腸旁淋巴結轉移或遠處轉。排除標準如下:(1)心腦血管合并癥、精神障礙等;(2)病灶大于10mm。

1.2 ESD

1.2.1 操作器械:UM-2R微探頭超聲;結腸鏡(GIT EPK-1000,PENTAX);德國ERBE ICC- 200高頻電切儀;ERBE APC 氬離子凝固器;熱活檢鉗;水泵;切開刀(KD-650 L;奧林巴斯)。

1.2.2 術前情況:腸鏡檢查發現表面黏膜正常的直腸隆起性病灶后,對病灶進行超聲微探頭檢查,觀察病灶大小、外形、邊界和內部回聲強度及起源,選擇普通白光內鏡觀察病灶呈黃色或白色、起源于黏膜深層或黏膜下層、低回聲或回聲欠均勻、邊界清晰、無固有肌層和血管浸潤的粘膜下腫瘤患者,完善腹盆腔CT檢查排除肝轉移、局灶轉移等可能。

1.2.3 操作過程:患者充分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安裝透明帽;充分觀察病灶后,進行標記;于病灶基底部粘膜下注射使得病灶及周圍抬舉好。在標記點外病灶周圍至少相隔2至3毫米使用Dual刀切開周圍黏膜后,剝離黏膜下層,將病變完整切除。創面視情況用熱活檢鉗或鈦夾夾閉處理。手術時間定義為從粘膜下注射開始直到腫瘤切除完成。

1.2.4術后管理:術后禁食水1天,如患者手術當天無出血、穿孔等并發癥,術后第2天可進流質,第3天即可安排出院。術后出血定義為出血需要通過內窺鏡檢查,放射學干預或手術止血或血紅蛋白水平下降2 g/dL。

1.2.5 病理:用10%福爾馬林固定標本組織進行病理性評估。病理檢查包括組織病理學類型鑒定,浸潤深度,橫向和縱向切除切緣,淋巴管受累,按照世界衛生組織(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消化系統腫瘤分類組織病理學評價標準加做免疫組化及Ki67檢測。NETs級別:1.G1級(低級別):即核分裂象≤1,Ki一67陽性指數≤2%;2.G2級(中級別):核分裂象2—20,Ki67陽性指數3%一20%;3.G3(高級別):核分裂象>20,Ki-67陽性指數>20%。

1.3 隨訪:所有患者遵循標準的隨訪流程,術后第3月、6月和第12月患者均接受乙狀結腸鏡或結腸鏡檢查,腹盆腔CT掃描,如無復發轉移,然后每年監測一次。隨訪患者數據來源于醫療記錄。對于來自遙遠省份或不愿回來的患者人為跟進,電話隨訪。

1.4. 統計學分析:所有的數據采用SPSS 16.0進行分析,定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分類資料采用計數,并計算其百分比。

2.結果

2.1. 臨床特征

在研究期間,共有29例符合入選標準的R-NETs患者接受了ESD治療。男性17例,女性12例;平均年齡為50.2±7.3歲,中位年齡52歲,范圍29-71歲。平均腫瘤大小5.2±1.2 mm(中位數6,范圍4-10mm);形態多為丘狀或半球形隆起,表面被覆粘膜正常,呈黃色或白色,質地硬,1例(3.4%)頂端發紅糜爛。21(72.4%)例有腹痛、腹瀉、大便不成型、便血及里急后重等非特異性癥狀。

腸鏡顯示病變位于直腸8cm以下24例(82.8%);8-10cm 5例(17.2%)。超聲微探頭顯示病變位于粘膜層7例(24.1%),粘膜下層22例(75.9%),均呈均勻或非均勻低回聲團塊,邊界清晰,病變周圍無腫大淋巴結。

2.2 ESD操作時間、并發癥及療效

本研究中,整塊切除29例(100%),手術時間平均25min-72min,平均手術時間(29.5±12.8)min,中位時間35min。術后輕度腹痛腹脹5例(17.2%),予以對照處理后好轉;無術后出血病例。

2.3 病理:本組患者的組織病理學檢查均提示切緣陰性,無脈管浸潤,均為典型R-NETs。其中G1期 28例(96.6%),G2期1例(3.4%),免疫組化提示LCA(+),CKpan(-)EMA(-)Syn(-)CgA(-)CD56(-)LCA(+)Ki-67(10-15%),患者ESD術后選擇行“經肛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局部擴大切除術”。

2.4 隨訪

29例患者,隨訪時間12月-72月,總體中位隨訪時間48個月,隨訪期間,未見復發及轉移。

3.討論

神經內分泌腫瘤可發生于全身多個系統,以胃腸道最為常見。R-NETs近年來發病率有升高趨勢,這可能與廣泛開展內鏡篩查及對其認識的提高有關。由于腫瘤生長緩慢,相當一部分R-NETs患者無癥狀,絕大多數患者是因其他腸道疾病行腸鏡檢查時意外發現。研究表明,80.0% R-NETs位于距肛門10cm以內,平均發病年齡為55歲。本研究入組病例平均年齡50.2±7.3歲,中位年齡52歲,均位于10cm以下,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

R-NETs組織結構似癌,但發展緩慢多呈局部浸潤性生長,很少發生轉移,其惡性程度的判斷主要取決于腫瘤的大小、表面情況、浸潤深度和組織學分化程度,其中以腫瘤大小和是否侵入肌層最為重要。R-NETs的直徑 <10mm,其侵襲范圍局限于黏膜層及黏膜下層,同時無淋巴結及血管浸潤,惡性程度最低。本研究29例R-NETs,均小于等于10mm,術后病理提示28例均為G1期,Ki一67陽性指數≤2%,只有1例病例為G2期,Ki-67為10-15%,該患者最終選擇了行經肛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局部擴大切除術,術后隨訪良好,未見復發轉移。

此外,本組29例R-NETs患者均行 EUS 檢查,僅7例局限于粘膜層,22例局限于粘膜下層。此外,病變均為低回聲團塊,與固有層邊界清晰,術后病理浸潤深度與 EUS 判斷深度一致,表明EUS判斷R-NETs直腸浸透深度有極高的價值,能夠指導R-NETs的治療選擇,與國內外其他學者研究結果類似。

對于此類微小的R-NETs,內鏡下治療被認為是最佳選擇。EMR應用簡單廣泛,但,傳統的EMR術可能達不到治愈性切除。如果第一次未達到治愈性切除,內鏡下切除殘留腫瘤由于纖維化而難以進行再次內鏡下治療。與EMR相比,ESD被認為是一種更好的方法,ESD可實現較深的垂直切除切緣和較高的完整切除率。王亞丹等研究顯示,ESD術完整切除率達100.00%。Wang等比較了EMR(30例)和ESD(25例)對R-NETs<16mm的治療作用,在隨訪的18個月中,EMR組有5例局部復發,而ESD組未發現復發。然而ESD最重要的問題是手術時間長及并發癥發生率較高。本研究顯示,我們的手術平均時間29.5±12.8min,無一例出血、穿孔的病例,而且術后無一例復發,其原因一方面因為病變較小,均小于10mm,手術時間短,因此并發癥少,另一方面對ESD操作醫生水平要求較高,我們操作醫師均具有高水平的專業知識及豐富操作水平,這樣可以把控時間,降低并發癥。

當然,我們的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這項研究是單中心回顧性研究,樣本量有限。此外,考慮到R-NETs是一種生長緩慢的腫瘤,必須長期隨訪以確定LCEMR的療效,我們最長的隨訪時間有72月,但最短的隨訪時間只有12月。因此,仍有賴于長時間的觀察隨訪。但本研究可以顯示,對于微小的R-NETs,ESD可以達到完整切除,且創傷小、并發癥少,是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參考文獻:

[1]徐建明,梁后杰 等.中國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專家共識(2016版)[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6,21(10):927-946

[2]Fahy BN,Tang LH,Klimstra D,et al. Carcinoid of the rectum risk stratification(CaRRs):a strategy for preoperative outcome assessment. Ann Surg Oncol. 2007;14(5):1735-43.

[3]董 弢,范志寧.內鏡下切除技術的延伸與發展[J] . 醫學研究生學報,2020,33(6):561-566

[4]丁紹冬,張新軍等,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相關危險因素的研究進展[J];臨床醫藥實踐;2019,28(1),57-60.

[5]Yamaguchi N,Isomoto H,Nishiyana H,et al.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rectal carcinoid tumors[J]. Surg Endosc,2010,24(3):504-508.

[6]Zhou PH,Yao LQ,Qin XY,et al. Advantages 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with needle-knife over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for small rectal carcinoid tumors:a retrospective study. Surg Endosc 2010;24:2607-2612

[7]王亞丹,郭春梅等,小于 1.0 cm 的直腸類癌內鏡治療方法探討[J].中國內鏡雜志,2019,25(2):34-38

[8]Wang X,Xiang L,Li A,Han Z,et al.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rectal carcinoid tumors 7-16 mm in diameter. IntJ Colorectal Dis 2015;30:375-380

猜你喜歡
粘膜直腸內分泌
婦科內分泌失調的臨床治療研究
便血建議做直腸指檢
淺談內鏡下粘膜剝離術治療早期上消化道腫瘤的護理配合體會
直腸指檢是必須的嗎
什么是乳腺癌的內分泌治療?
宮腔鏡電切術治療粘膜下子宮肌瘤的效果
了解內分泌……
穩住內分泌
直腸滴入療法 不可濫用 王樹平
趣味常識知多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