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針灸配合康復訓練治療下背痛療效觀察

2021-11-27 01:27林嘉盈張小梅
智慧醫學 2021年6期
關鍵詞:中醫針灸康復訓練

林嘉盈 張小梅

摘要:目的:探討針灸配合康復訓練治療下背痛的療效。方法:選擇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治療的110例下背痛疼痛患者進行研究。對照組和試驗組隨機分為55例。對照組接受康復訓練,試驗組對中醫進行針灸康復訓練。觀察到的對下背痛恢復優良率和滿意度。結果:試驗組的康復優良率和滿意度優于對照組,差異在統計上有顯著性(p<0.05)。結論:中醫針灸配合康復訓練治療下背痛效果良好。

關鍵詞:中醫針灸;康復訓練;下背痛

中醫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西醫。

我國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同時,西醫的副作用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中醫的優勢不斷得到患者的認可,中醫不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消亡,它顯示了一種新的趨勢。談到中醫,一定要涉及針灸,這是一個重要的治療課題。盡管這是一種相對原始的治療,但他在這方面的理論和經驗比較豐富。許多醫院設立中醫針灸服務作為特殊治療科室,中醫針灸逐漸得到世界醫學界的認可,逐漸走向世界,但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因此,為了使中醫針灸能更好地促進人類健康,解決中醫針灸的發展和傳承問題,有必要對針灸的發展和傳承進行研究,成為醫學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下背痛主要是指背部肋骨下緣。臨床研究表明,下背痛可以極大地限制肌肉活動的強度和范圍。在嚴重情況下,肌肉萎縮和功能退化等不利條件也可能發生,隨著肌肉收縮能量的持續下降,持續減少力可能對腰椎的結構穩定性產生重大影響,進而損害椎間小關節、韌帶和椎間盤康復對于有效減輕痛苦和避免不良情況至關重要。過去只使用臥床康復治療模式可能會產生短期影響,但不會產生長期影響,目前中醫針灸臨床上用于將康復培訓結合起來。

一、中醫針灸

從歷史上看,針灸在治療疾病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現代針灸研究的迅速發展,在經絡理論、腧穴知識、針法灸法、針刺手法和臨床治療等領域進行了系統和更全面的研究,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理論和實踐體系,成為中醫治疾病的重要方法。它的臨床應用遍布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針灸可以代表整個中醫前沿。根據最新統計,針灸治療的疾病有300多種。其中43個被列為首選療法,100余種被列為主要配合療法。建國后成立很久以來,針灸滿足了大多數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需要,在醫療服務的公平和普及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但是,目前,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簡單、實用、有效和低成本針灸的好處沒有得到充分利用,針灸臨床服務面臨著發展方面的挑戰。針灸作為一種比較原始的疾病治療手段,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獨特的醫學學科,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目前中醫針灸面臨著西醫的影響加強針灸的普及,將現代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納入針灸,利用針灸的精華,繼續傳承和促進針灸。

二、資料與方法

1.一般信息。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們醫院挑選了110名下背痛患者入院。對照組和試驗組隨機分為55個例。在對照組中,39名男性和16名女性;18~39年齡;平均患病病程(17.1±0.1)。實驗組:40名男性和15名女性;18~39年齡;平均患病病程(17.5+0.1)。兩組數據集之間沒有顯著差異(p>0.05)??紤]標準:(1)下背痛病病理診斷;(2)簽署協定。排除標準:其他慢性疼痛癥狀;溝通障礙和神經系統疾病。

2.治療方法。兩組均采用懸吊運動技術(SET)配合蠟療。對照組康復訓練:(1)及早發現疼痛增加,選擇不同的訓練方法,增加腰椎屈曲疼痛,使用麥肯基拉伸訓練;如果拉伸疼痛加劇,用腰椎屈曲療法William。根據所選方法進行培訓,每天3次,每次5至10分鐘。①麥肯基療法:形成脊柱拉伸肌群,降低腰椎間盤后部的壓力,通過雙肘傾斜支撐上半身,讓腰脊椎骨向后拉伸。②William療法,改善腰椎裂隙組織,牽伸背部伸肌肌群,增加小關節與脊椎之間的間隙;訓練包括膝蓋上的貼腹和平背運動。(2)基本穩定性訓練,是訓練脊椎基本肌肉的力量,提高脊椎的穩定性,以減輕疼痛,改善活動功能。培訓內容包括:①支撐平板,每天3組,每組10次,持續5-10秒。(3)兩個對角線的跪位訓練,四點跪位下關節訓練,上下肢體線對角伸直,每天三組,每組10次,持續5~10秒。實驗組使用中醫針灸治療康復訓練,康復訓練的治療方法與對照組相同;針灸:穴位選擇點配環跳、上環跳、委陽、飛揚、跗陽等點。病人采用俯仰姿勢,選用0.30mmx50mm的毫針,采用瀉法方法。強度主要取決于忍受程度。把針保管30分鐘左右,每天一次,十天連續治療。

3.注意指標。(1)下背痛率和恢復率良好,評價標準:優:完全消失下背痛癥狀,健康恢復;良:減少背痛癥狀,基本恢復;差:其癥狀沒有減輕。(2)滿意度問卷由醫生和康復醫生制定。評價的主要標準是滿意、總體滿意和不滿意。

4.統計方法。使用軟件Spss22.0分析和處理數據,計數數據以百分比(%)表示,X2檢驗。差異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三、結果

1.實驗組下背痛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1所示。

2.比較分析兩組滿意度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四、討論

下背痛可能對生活質量產生持續影響,該病者病程較長,有效的治療對于減輕痛苦和提高生活質量至關重要。當今針灸康復訓練模式是一種常見的臨床模式。作為康復治療的一部分,治療師可以根據術后的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康復措施,有效地減輕下背痛。論中醫針灸康復訓練模式,

對穴位環跳、上環跳、委陽、飛揚、跗陽等針刺可以減輕疼痛。這些方法的結合不僅減輕了疼痛,而且改善了保護,減少了不良反應的發生。高達98.18%康復優良率與滿意度。這是因為上述的組合療法有助于減輕疼痛和促進血液循環,從而減輕疼痛,獲得良好的治療。

中醫針灸作為中國國粹之一,已發展成為治療領域的獨特工具,具有獨特的長處和優勢。它具有巨大的非物質文化價值,必須傳承和發展,完善醫學針灸監督的長期發展戰略,提高針灸水平,為針灸的發展、創新和傳承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張芳.針灸配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偏癱的療效觀察[J1.雙足與保健,2019,28(2):125—126.

[2]陳劍芳.核心穩定性訓練在非特異性下背痛康復中的療效[J].中華全科醫學,2019,16(12):2080—2084.

[3]劉虧飛.功能訓練體系治療慢性非特異性下背痛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9,40(12):935~938.

[4]楊愛杰.手法聯合核心穩定性訓練治療非特異性下背痛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9,39(4):292—294.

[5]楊蓮巧.肌內效貼聯合核心穩定性訓練治療慢性非特異性下背痛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9,41(5):371—372.

[6]王杰.平衡姿勢控制訓練聯合核心穩定性訓練治療慢性非特異性下背痛的臨床療效[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9.33(12):1416—1419+1439.

[7]齊娜蘭.運用層次分析法評價針灸技術操作規范標準的臨床適用性[J].標準科學,2019(3):59-63.

[8]陳義.中國針灸標準化暨針灸標準化人才培養現狀與展望[C].北京:中國針灸學會.2019:481-482.

猜你喜歡
中醫針灸康復訓練
慢阻肺緩解期患者行肺康復訓練護理的臨床效果觀察
中西結合呼吸康復訓練對COPD患者肺功能及生存質量的影響
腦卒中患者護理中吞咽障礙康復訓練的應用及效果研究
老年慢阻肺緩解期患者行肺康復訓練護理的效果及臨床意義分析
神經肌肉關節促進技術在腦卒中康復訓練中的療效觀察
腦梗塞護理中偏癱肢體康復訓練的應用效果分析
85例針灸分期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效果
中醫針灸與康復療法在腦癱患兒中的聯合應用價值分析
探討中醫針灸配合康復手法治療小兒腦癱的作用
莒地砭石與中醫針灸的起源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