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及對策

2021-11-29 03:05莊桂成趙亞琪
關鍵詞:武漢市文化遺產物質

莊桂成 趙亞琪

(1.江漢大學 武漢語言文化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56;2.江漢大學 人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56)

自從國務院2005年發出《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后,社會各界開始充分認識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隨后,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要求通過全社會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備的、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使我國珍貴、瀕危并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并得以傳承和發揚。近年來,在國家和湖北省的有關文件精神指導下,武漢市非物質遺產保護、傳承、發展和利用工作不斷深化,進入依法保護、科學保護、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的穩健發展階段。經過多年的摸索,非遺保護的“武漢經驗”逐漸得到國內同行的高度肯定和認可,為實現中國夢、促進傳統文化的全面復興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一、非遺保護政策條例等得到實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于2011年2月25日由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全體會議高票通過,自2011年6月1日起實施,這是我國非遺保護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從此我國的非遺保護進入了有法可依的軌道。2012年9月29日,湖北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二次會議通過《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該條例從2012年12月1日起施行。為了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等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武漢市實際,制定和發布了《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章程》《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

制定《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章程》。2014年,武漢市文化局為規范和加強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咨詢、論證和專業指導工作,建立健全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制度,制定了《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章程》。該章程指出,專家委員會是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咨詢機構,主要就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的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普查方案的制定與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評審、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的認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標準與規范的制定等事項進行咨詢、論證和專業指導。專家委員會由武漢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聘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組成。

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2016年4月1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建立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的通知》,統一協調解決全市非遺保護工作中的重大事項,研究制定全市非遺保護規劃及相關政策。聯席會議制度的建立,標志著武漢市非遺保護工作由部門行為上升為政府行為。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是貫徹落實《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的具體措施。確定組成成員單位和工作任務,明確主要職責和工作規則,整合各部門力量,加強協作配合,建立長效保護機制,有力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深入開展。

另外,武漢市出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2016年5月26日,經武漢市第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7月28日經湖北省第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批準,《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于2016年11月1日正式施行?!啊稐l例》是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第一部非遺保護地方性法規。共42條,分為總則、保護與傳承、利用與發展、法律責任和附則五個章節。在對國家非遺法、省非遺條例繼承和拓展的同時,《條例》在不少方面有了新突破、新闡釋。如突出‘保護’二字,并在法規中將此主線貫穿始終,充分凸顯武漢的地方立法特色?!盵1]《條例》緊緊把握上位法精神,廣泛吸收當今學界非遺保護最新理論研究成果,結合武漢本土非遺保護的工作實踐和經驗,明確各級政府是保護工作主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行分類保護,鼓勵社會力量興建非遺基礎設施,對上位法有關原則規定進一步細化和強化,形成了一系列有力、明晰的操作規范。

二、非遺項目得到保護和發展

為使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規范化,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并制定了“國家+省+市+縣”4級保護體系,要求各地和有關部門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為了加強非遺保護工作,武漢市積極推進項目申報進入國家、省、市非遺名錄體系,推薦非遺傳承人進入國家、省、市等名錄,推進非遺保護基地的建設。

近幾年來,武漢市加強各級非遺項目的申報和審核,努力推進國家、省、市非遺項目名錄體系建設。到目前為止,武漢市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已達到529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5項、省級項目63項、市級138項、區級313項。2015年6月,“漢繡保護行動”“武漢木雕船?!枇糙A’傳承保護行動”被命名為“湖北省十佳非遺保護行動”。加強和推進非遺傳承人的保護工作。武漢市有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97人,其中國家級18人、省級59人、市級220人。

為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動非遺的傳承、保護與發展,武漢市不斷加強非遺保護基地的建設。武漢高龍城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武漢木雕船模)被文化部認定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開創了湖北省非遺保護先河。武漢說唱團都市茶座小劇場被省文化廳認定為湖北地方曲藝傳承展示基地。湖北省文化廳曾印發《關于命名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示范基地的通知》,武漢市馬應龍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武漢楚劇院有限責任公司、黃陂區李家集街文化體育中心被認定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示范基地。到目前為止,武漢有各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17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3個、市級13個,有省級非遺傳承示范基地4個。

俗話說,“活魚要在水中看?!狈俏镔|文化遺產無論類型如何,通常都是以鮮活的狀態存活于民間社會中的。依照傳統,將這類遺產如實地記錄下來,或是將其中的一部分做成標本,放進博物館用于展示與保存,本沒有錯,但是,“如果將這種固態保護方法作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寶,并應用于整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則肯定會因為愛心而使其徹底消亡”[2](P60)。因此,武漢市為了加強非遺保護工作,重點抓住非遺的活態傳承,不斷推進非遺進社區、進校園等工作。

成立各種非遺傳承工作室。為了幫助非遺傳承人開展傳承、傳播等活動,武漢市幫助非遺傳承人成立工作室,其中包括武漢楚劇院的夏青玲工作室、武漢雜技團的武漢雜技非遺工作室等。實行收徒與培訓等人才培養。為了非遺項目的傳承,武漢市眾多非遺傳承人開展傳統的收徒傳承。武漢漢劇院舉辦了“名家傳戲——當代地方戲曲名家收徒傳藝”活動;武漢說唱團在都市茶座劇場舉行“陸鳴先生收徒拜師儀式”,10位相聲青年才俊正式拜師學藝,姜昆、劉蘭芳、馮鞏、奇志、大兵、周偉等國內名家視頻祝賀,何祚歡、張明智等大師現場出席。2018年,江漢大學主辦湖北省曲藝傳承人培訓班,安排何祚歡、張明智、何忠華等國家級傳承人對全省50名曲藝演員進行培訓。

開展非遺項目進社區活動。為了讓各種非遺項目在武漢生根發芽,切實深入老百姓生活,武漢市舉辦了各種非遺展示活動,讓非遺進社區。大力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武漢楚劇院走進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開設《楚劇賞析》課程,同時,武漢楚劇院、武漢市藝術學校開辦楚劇中專班。江漢大學組織開展漢繡等專業實踐培訓,指導學生開展非遺社會實踐調查,成立非遺保護與研究社團,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先后邀請張明智、何祚歡、付群剛、黃圣輝、王子怡、秦禮剛等非遺傳承人進校開展湖北大鼓、湖北評書、漢繡、皮影戲等非遺文化傳承活動。

三、非遺交流傳播活動廣泛開展

為了促進非遺項目的傳播和發展,武漢市開展了大量的非遺展示或展演活動,組織相關單位和非遺傳承人參與非遺比賽和文化交流活動,使非遺傳播的影響在海內外不斷擴大。

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發布《關于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意見》,號召大家尊重傳統節日。利用傳統節假日或文化遺產日來宣傳非遺,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為了使非遺項目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武漢市舉辦或組織參與了各種非遺比賽,使非遺傳承人能與國內同行相互切磋和交流,使其技藝不斷得到提升。武漢市漢繡代表性傳承人姜成國、木雕船模代表性傳承人龍勇,分別榮獲第六屆成都國際非遺節“新生代手藝之星”和“新生代工匠之星”稱號。武漢雜技團創作演出的《技炫黃包車》節目在第十屆中國雜技金菊獎全國雜技比賽中收獲金菊大獎。此外,武漢市還組織非遺項目赴境外進行國際文化交流。武漢熱干面亮相美國紐約時代廣場,武漢雜技團參賽節目《秦俑魂——獨輪車技》榮獲第五屆西班牙菲格拉斯國際馬戲比賽金獎。2017年,武漢相聲藝術家陸鳴、田克兢等亮相墨爾本,參加由國務院僑辦、澳大利亞湖北同鄉會和墨爾本華星藝術團主辦的“文化中國·華星閃耀”春節聯歡晚會。

為了促進武漢市非遺項目的開發和利用,增強非遺項目自身的造血功能,武漢市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包括推動“非遺+旅游”模式、舉辦非遺學術研討會,以及利用新媒體進行非遺宣傳等。

根據國家級非遺項目“伯牙子期傳說”改編的大型原創歌劇《高山流水》首演。武漢市還注重對非遺項目的研究,產出了一批有分量的非遺研究成果,包括《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觀》《楚劇圖文志》《新洲民間文化叢書》《漢劇史研究》《漢劇音樂集成》《胡和顏漢劇經典唱段精粹》等著作。同時,為了活躍非遺研究氛圍,促進武漢本地非遺研究學者與國內外同行的交流,武漢市還舉辦了一系列非遺研討會或論壇。武漢市與華中師范大學聯合舉辦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間文學”研討會。武漢蔡甸曾舉辦國際知音文化暨文化產業發展高層論壇。

此外,還利用大眾媒體進行非遺傳播。央視《新聞聯播》對武漢市新洲區株城街制秤世家“江正興”桿秤傳承事跡進行報道?!吨袊幕瘓蟆穼0婵l《一個非遺保護的社區樣本——來自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江欣苑社區的實踐》,《長江日報》專版刊發《漢陽高龍攪熱臺灣苗栗》《武漢“文化遺產周”今日開幕 盡顯非遺文化獨特魅力》等文章。漢劇《王昭君》選段“出塞”亮相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戲曲節目《薪火相傳》。漢劇傳承人、梅花獎獲得者王荔完成央視春晚漢劇首秀。武漢市電視臺、武漢市檔案館、武漢市文化局聯合制作非物質文化遺產口述建檔電視專題《江城非遺坊》,對70歲以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曲藝大師、老字號傳承人進行搶救性口述視頻建檔,記錄那些瀕臨失傳的老手藝,弘揚工匠精神。

四、非遺保護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其一,全民保護意識還有待進一步加強。非遺是人類的無形文化遺產,是最古老、最鮮活的文化歷史傳統,是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信息資源。武漢電視臺曾做過一期《非遺保護成果如何共享》的節目,在這期節目中,記者在街頭隨機調查“您知道武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嗎”,結果好多人的回答都是三個字“不知道”。知道一點的,所給的答案也是千奇百怪:長江地下隧道、龜山、吉慶街、黃鶴樓等,很多學生甚至不知道非遺為何物。對此,建議進一步加強非遺進社區、進校園的力度,創新方法,讓普通市民特別是年輕一代接觸非遺、學習非遺,讓非遺融入現代人的生活。建議編寫《武漢非遺簡明讀本》,讓非遺學習進中小學生課堂,讓廣大學生先從書本上了解什么是非遺,什么是傳統文化。建議在大中專院校多開展非遺知識競賽活動,讓學生全面知曉非遺的相關知識。

其二,“重申報,輕保護”的現象依然較為嚴重。非遺保護工作中的“重申報,輕保護”問題積累多年,至今仍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申報是保護工作的一部分,但也很容易成為政績的一部分。非遺四級名錄體系是國家建立的,各個區或單位之間容易形成攀比之風,看哪個地方的國家級或省級項目較多,這樣,申遺就容易從手段變成目的。另外,有些申遺與經濟利益之間也存在著較為密切的聯系,于是,就有一些人打著“保護非遺”的招牌斂財,對申遺非常積極,但申報之后則束之高閣,不聞不問。有些區如黃陂的非遺保護工作做得非常好,有傳承,有傳播,有發展,成果顯著,但有些區或者保護單位的保護項目卻空有名頭,找不到文字、圖片等相關資料,找不到傳承人,也沒有開展活動。申遺不是目的,非遺工作重在保護。保護非遺是為了人類的可持續性發展,是為了保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非遺保護不能與生活脫節,對非遺的保護應當是群眾的自覺行為,而不是單純的行政行為。在非遺保護過程中,要注意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不能讓非遺保護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脫節。各級文化管理部門要加強非遺保護單位的監督,使非遺保護工作切實落到實處。

其三,非遺保護的規范還需進一步確立。要保護好非遺,專業知識的積累非常重要。要想從紛紜復雜的文化事象中發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必須具備非遺方面的專業知識,清楚非遺在傳承主體、傳承時限、傳承形態、價值評估以及蘊藏范疇等方面的具體要求。如何認定、傳承、保護非遺,是每位非遺保護工作者必須掌握的專業知識,不然,就會將真正的非遺拒之門外,將偽遺產納入名錄,還會因為不了解非遺的傳承規律與保護規律而對非遺造成“保護性”破壞。事實上,筆者去基層調研的時候,很多基層文化館工作人員、非遺項目保護單位工作人員,甚至包括非遺傳承人,對于如何做好非遺保護工作不太清楚,對于非遺保護要抓住哪些問題也不甚明白,特別是十大類別的非遺項目保護各應具有哪些規范都不知道。對此,建議進一步加強非遺管理人才的培訓,加強對非遺傳承人的非遺專業知識培訓,進一步確立民間文學、傳統音樂(民間音樂)、傳統舞蹈(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和游藝與雜技(雜技與競技)、傳統美術(民間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十大類別非遺的保護規范。

其四,非遺的生存環境保護有待進一步改善。在非遺保護過程中,只保護非遺自身是遠遠不夠的。任何一種遺產,都是特定環境的產物。這種環境有時可理解為自然環境,有時可理解為人文環境。離開特定的環境,非遺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想有效地保護非遺,就必須從保護環境做起,為非遺的傳承創造一個更適宜的空間。文化空間是一筆重要的傳統文化資源。在這個空間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是作為一個整體被保護起來的。因此,這類遺產也就具有更多的整體性、原生性等特點。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只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而忽略其生存環境的做法還比較普遍。例如,湖北大鼓在武漢城區發展效果一般,但是在黃陂、羅田等地卻發展得很好,這與其良好的人文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對此,建議對非遺的生存環境實施整體保護,在保護非遺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非遺本身與其周邊相關文化事象的密切聯系,特別是要加強文化空間的保護和開發,如加強木蘭文化生態區調查評估、規劃制訂等工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化的瑰寶,是人類現存文化的記憶,卻面臨著衰退、瀕危甚至消失的危機,因此,非遺保護是當代社會的一項重要職責?!岸潭淌畮啄陙?,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經歷了由以往的單項的選擇性的項目保護階段,走上全國整體性、系統性的全面保護階段、科學保護階段和依法保護階段?!盵3](P1)武漢市作為湖北的省會城市,其非遺保護工作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對全國的非遺保護工作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參考意義。

猜你喜歡
武漢市文化遺產物質
喝茶養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尋找家
喝茶養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武漢市勘察設計有限公司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遺產日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遺產是“價值富礦”
第十屆中國足球協會第三次會員大會在湖北省武漢市召開
聚焦物質的分離與提純
文化遺產與我們的生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