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武術文化全媒體傳播的理路選擇

2021-11-29 03:05郭桂村李臣
關鍵詞:中國武術武術媒介

郭桂村 李臣

(1.長江大學 教育與體育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2.西安交通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9)

“努力打造全媒體對外傳播格局,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1]的國家意志,以及“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2],使得全媒體視域下的中華優秀文化承傳創新,贏來了其厚積薄發的發展空間。因此,對于當今時代融媒體展現出的旺盛生命力,作為中華優秀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武術,必定能夠借助全媒體傳播呈現出的視頻化、智能化、移動化等突出優勢,彰顯其與時俱進的“文之道、時為大”歷史使命與責任擔當。

事實上,面對“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3]客觀現實,中國武術在利用全媒體跨越年齡、階層、國別、文化差異等先行優勢,促使武術訊息的傳播呈現出及時性、互動性、廣泛性等特征,獲得普羅大眾的中國武術“健康促進、祛病延年、提振精神”[4]等文化認同之外,更使武術傳播者的主體地位變得模糊,并催生了新型武術傳播“意見領袖”群體,從而導致中國武術因傳播媒介的“去中心化再中心化”問題,引發了中國武術傳播內容的“娛樂化、庸俗化、碎片化”現象。鑒于此,面對傳播媒介展現出的“雙刃劍”效應,唯有把握全媒體時代媒體融合大勢,厘清全媒體“大考”對于中國武術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才能為全媒體視域下中國武術文化的主體性重塑與創新提質增效。

一、中國武術文化全媒體傳播質的變化內涵闡釋

根據麥克盧漢“媒介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每一種新的媒介的產生,都開創了人類感知和認識世界的方式,傳播中的變革改變了人類的感覺,也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并創造出新的社會行為類型”[5]媒介理論認知,媒介擁有改變一切的力量廣泛認同度,使得媒體新技術的快速變革對文化傳播產生重要影響同時,更敦促作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典型載體的中國武術,主動探尋其全媒體傳播的創新路徑。

(一)媒體融合徹底改變人類文化傳播格局

眾所周知,“媒介總是用來進行交流與溝通的,無論是用語言、聲音、文字,還是圖示、影像,都在信息的流動過程中創造了文化”[6]。因此,從媒介傳播與文化形態關系的學理分析來看,一種主導性媒介不僅能夠催生一種新的文化形態,而且還能使其借助此種文化形態廣泛而深入地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使文化展現出與時俱進的現代性和生命力。如處于口語媒介和印刷媒介時代的中國武術,由于受到“社會從頂層到底層,只有單向行動,沒有互動,不需講理”[7]的皇權社會普世規則的深層影響,使得精通武術技能和功法的拳學名家受到尊敬和崇拜的同時,更促使中國武術在這樣的社會環境里被不斷模仿,并代代相傳。當然,隨著人類社會發展和多元化媒介形態的出現,作為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國武術,在傳遞其合于時宜的惠及廣大民眾健身、娛樂、增進感情等多樣化需求普世功能的同時,更向世界民眾展現著其“在跨國交流與合作中,跨越價值理念、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的障礙,對‘親誠惠容、民心相通’作出突出貢獻”[8]的融通效能。

在媒體融合逐步推向縱深的新時期,因全媒體是“綜合運用多種媒介表現形式,如文、圖、聲、光、電,來全方位、立體化地展示傳播內容,同時通過文字、聲像、網絡、通信等傳播手段來傳輸的一種新的傳播形態”[9],使得其展現的拓寬信息受眾覆蓋面、降低信息的創建和傳播費用,以及信息內容的聚合效應等多重優勢,在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的話語權和核心競爭力同時,也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文化的傳播格局。因為,媒體融合的過程,既是把不同媒介的優勢相疊加的過程,又是把不同信息源發布主體有效集聚于同一全媒體傳播平臺的過程,更是普通民眾了解國內外形勢、文化縱橫、娛樂播報、生活點滴等多樣化原發信息的最佳途徑。因此,就“媒介即訊息”“傳播就是文化”呈現出的“媒介的變遷總是會帶來文化的變遷”[10]學理內涵認知來講,現階段的媒體融合大趨勢,已然表現出重組人類文化傳播新局勢的強大引領力和文化自信底氣。

(二)新媒體引發武術文化傳播模式大變局

總的來說,新媒體,“有別于傳統媒體,區別于報紙、雜志、廣播、影視等,是一種主要依托網絡連接,以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為載體,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即時接收和發送信息的媒體方式”[11],它不僅能夠把其發布的信息以文字、圖像和聲音等復合形式全景呈現,而且還可以借助有效的編輯和鏈接,隨時植入各類網絡信息終端,從而使信息匯入互聯網的多模態數據信息系統。這一點,對于傳統媒介的信息傳播模式產生著顛覆性的影響,更對中國武術文化的傳播和接收方式帶來質的變化。因為,傳統的“傳播主體——傳播媒介——目標受眾”中國武術信息傳播范式,其表現出的單向性傳遞特征,使得武術傳播主體擁有極其強大的話語權和權威性,武術目標受眾在被動接受傳播媒介傳遞的武術訊息而缺少必要的信息反饋情況下,致使武術傳播主體和目標受眾的互動型良性交流局面難以形成,從而使中國武術文化在此種傳播模式中呈現的即時性、準確性和互動性等優勢不明顯。

基于“中國人獨特的思維方式、行為規范、審美觀念、心態模式、價值取向、人生觀和宇宙觀等在武術中都有集中地反映”[12]客觀事實,要使中國武術在新時代的媒體融合大勢中高質量展現其“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13],我們理應明晰全媒體時代媒體融合凸顯的移動化常態化、智能化如日中天、視頻化洶涌湍急等新態勢,對中國武術傳播面臨的“傳者”和“受眾”身份變得模糊,傳播內容多元化、碎片化、互動性、非線性等特征,傳播渠道與日俱增,所提出的全媒體思維發展要求。具體來講,就是在全媒體語境下,只要您想@中國武術,每個人都能夠成為中國武術信息的內容生產者和傳播者。并且,中國武術傳播主體的多元化、傳播權利的全民化,以及催生新的中國武術傳播“意見領袖”群體等特征,都在快速變換著中國武術傳播者、受眾和把關人的身份,從而使全媒體傳播語境下的中國武術遭受前所未有的大變局。

二、中國武術文化全媒體傳播呈現的雙刃劍效應

唯物辯證法的原理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總有其兩面性?;诖?,對于身處波濤洶涌的媒體融合大潮的中國武術文化重塑與創新來講,全媒體作為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客觀存在的新生事物,它所透顯出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影響,也必然對新時代中國武術的傳播效益產生多維面向的獨特作用。

(一)融媒體助推中國武術煥發新型生命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武術雖然在“文化強國”“體育強國”“教育強國”等國家意志引領下,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國家政策支持與發展空間,但隨著“從文字、印刷術到電訊技術,再到如今的互聯網,人類傳播經歷了從‘鉛與火’、‘光與電’到‘數與網’的發展,媒體格局、傳播方式、輿論生態都隨之發生了深刻變化,重組著內容生產與信息傳播的鏈條,一個‘萬物皆媒’的全媒體時代已經到來”[14],更促使其展現出合于時宜的新型智慧和正能量。因為,在全媒體時代的中國武術文化傳播過程中,新興媒體不僅融合了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的多重優勢,呈現出“葡萄藤”現象的信息傳播,以及信息傳播路徑的網狀化和裂變式特征,使得中國武術文化傳播者和受眾的角色關系逐步趨于平等,而且還打破了傳統的中國武術文化傳播媒介壁壘,調動了廣大受眾的主觀能動性,增強了他們傳播中國武術文化的參與感和自覺性,從而使中國武術在全媒體時代的傳播表現出多種可能性。比如,“社會上的一些產品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集結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八卦掌等多種武術,將武術動作標準化,讓人們更易學習互動,并且在強身健體的同時更具娛樂性”[15]。此種武術文化產品的運作模式,顯然已傾注“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它不僅詮釋著“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16]國家意志訴求,而且還使目標受眾體驗到了超越年齡、性別、職業,以及時空等因素限制,促使個體自身武術素養提升的科技助推力獲得感。再者,部分國內知名文化企業,為了傳播中國武術文化,利用媒體融合技術,促使其呈現出多維新型文化業態。如由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出品的大型綜藝舞臺劇《武林時空》,“該劇以中華武術為主題,運用多媒體3D燈光技術,將中華武術與舞臺效果融為一體。在動作編排和舞美設計中,演出植入多元藝術和娛樂元素,整個劇目頗具觀賞性和娛樂性”[17]。此外,2020年春晚《武林雄風》節目,更是通過360度環繞景觀、奇妙的“裸眼3D”效果,既向海內外億萬觀眾呈上了極致的中國武術視覺盛宴,又借助微信直播與互動、抖音和快手、微博等新媒體平臺,激發了一大批與中國武術相關的App終端軟件的研發熱潮。中國武術在群體傳播主體合力作用下,成為海內外民眾廣泛關注的顯性文化。

(二)全媒體消解著中國武術的核心競爭力

毋庸置疑,新型傳播媒介在助推中國武術煥發出旺盛生命力的同時,也在不同程度上對中國武術的核心競爭力進行著消解。因為,在全媒體時代,中國武術傳播內容所表現出的廣泛性、互動性和不可控性等特征,使得新媒體技術對中國武術傳播帶來了潛在風險。具體來講,就是媒體融合促使人人都可以是武術傳播內容的生產者,而武術信息傳播和獲取方式的便捷,導致武術受眾在較短時間內能夠獲得海量的武術訊息,從而引發武術信息的接收呈現出淺薄化特征。這一點,主要是源于近年來微信、微博成為必不可少且具有較大沖擊力的信息傳播方式,傳統媒體的“把關人”缺位,以及“短視頻脫離了具體歷史的限定,在碎片化的狀態下關注個體生命體驗,它以龐大的內容體系連接世界,使人們創造新的社會認同和積極的知識”[18]。因此,中國武術在“無紙化”閱讀和視頻式“圖像化”交叉合力作用下,呈現給廣大民眾的只是中國武術的形質,很難使人們通過武術典籍(文本)字里行間透顯的“以武載道、以武化人、以武培元”思想對個體自身的完美人格進行有序塑造。

在全媒體語境下,因“媒介化時代的到來,不確定性已成為知識經濟時代信息內容傳播的典型特點”[19],使得武術受眾對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所孕育出的武術本真價值表現出了質疑與反思,呈現出解構中國武術傳統話語權威的發展態勢。如“有些公眾號過度強調武術爭強斗狠,誤導受眾認為武術就是為了‘能打’。渾元形意太極門的掌門人慘遭50歲搏擊愛好者30秒KO的視頻經媒體播發后,很多微信公眾號就開始了‘傳統武術究竟能不能打’的大討論,有些公眾號甚至‘帶節奏’,要為傳統武術正名”[20]。當然,正是受到新媒體帶來的“以武術為媒介爭輸贏行為”偏頗理念影響,致使諸多“涸澤而漁”的急功近利操作消解著中國武術“求真、向善、尚美”的立德樹人本真價值,由此引發中國武術“內隱的中華精神、承載的哲學智慧、藝術神韻、彰顯的兵家思想、蘊含的道德規范等文化精髓”[4]不斷被淡化,甚至被異化,最終促使絕大多數武術受眾借助新媒體呈現出的無階層性流通優勢,使得他們對中國武術具有的形式、內涵和價值處在同一精神刻度。這一點,倘若武術受眾通過即時性互動傳播,形成了強大的不利于武術傳播的議程輿論,長期以來中國武術所凝聚的強身健體、尚禮自娛、精神提振等獨特內涵,也必將會被不同程度地消弭,從而影響中國武術在海內外傳播的核心競爭力。

三、中國武術文化全媒體傳播應然理路選擇

黨的十八以來,“對于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脫胎于中華文化本土場域的中國武術,正是因它有璨若星河的武術名家、不勝枚舉的武學典籍、風格迥異的武學器械、源流體系的武術拳種等多元文化形態,作為新時期實現自身創新發展的堅實根基”[21],才使得華夏子孫面對博大精深的武術文化的與時俱進,始終能夠展現出發自內心的由衷敬佩與認同。近年來,伴隨著中國武術傳承發展與海外傳播工作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國家戰略高度,“面對技術變革催生的新媒體傳播渠道,武術傳播主體應主動作為,以‘開放、包容、參與、互動’的傳播理念,借助各類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15],以應答新時代中國武術的媒介化形態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國家意志時代訴求。

(一)樹立媒體融合創作意識,打造中國武術文化精品

當今時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強大威力,“正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向生產力諸要素全面滲透,并同它們融合”[22]。而中國武術文化作為一種顯性文化,在不斷被國家層面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戰略高度的前提下,借助日新月異的新型科學技術推動力,被不同文化傳播主體創作成以武術為載體,凸顯中華民族精神和時代價值的文化精品。這其中,以中國武術作為媒介的多維作品,不僅使中國武術透顯的精神提振、強種強身、家國情懷等價值理念躍然于大眾傳播媒介之上,而且還使其以超越語言、地域、民族等因素限制的獨特優勢,通過功臻化境的武學技藝身體敘事形式,以“口傳、身授、體悟”的潛移默化話語,使中國武術在國內乃至在世界范圍內贏得了廣泛認同。

比如,美國夢工廠動畫公司在中國大陸和海外市場上映的《功夫熊貓》系列動畫電影,創作團隊對影片制作展現出的精益求精態度,不僅促使影片制作人多次到中國各地進行影視內容素材選取的實地采風,而且還使用3D特效新媒體技術,把凸顯中國武術典型特色的象形拳元素,對飾演角色進行命名,呈現出獨具一格的“中西合璧”創作模式。此種媒體融合創作意識,既使“影片從形式到內容都充滿中國元素,從蓋世五俠所代表的中國功夫的五個棱面到師徒授業的習武傳統,無不彰顯著濃厚的中國風情,表達了美國電影人致敬中國文化的態度和奪取票房高地的決心”[23],又使中國武術借助融媒體技術的聲、光、電的視聽震撼效益,把其蘊含的濟世救民、剛柔相濟、修身悟道等和諧共生的中華文化智慧,以講述匡正時世、行俠仗義的中國武術故事形式呈現給廣大受眾。

此外,近年來,隨著國內新生影視創作團隊的強勢崛起,以及大量優秀的武術影視作品的不斷涌現,“品牌常態化”打造已成為知名制作團隊拍攝影片首當其沖的不二之選。如由吳京自導自演的3D火線動作巨制《戰狼》系列電影,“在影像話語生產方面彰顯了中國在國際舞臺中的地位,展示出中國的大國擔當,甚至是對全人類的關懷和尊重以及對于世界和平發展秩序的維護,折射出具有中國特色、民族特性、時代特征的價值體系”[24]同時,更贏得了搜狐娛樂、南方都市報、國際在線和澎湃新聞等新媒體資源的熱評,以及眾多影視明星通過個人微博對此系列影片的高度褒揚。由此可見,海內外影視創作者以中國武術資源為依托,打造出的直擊受眾心靈的共情式武術文化故事,不僅使中國武術在與時俱進中展現出了其合乎時代需求的創新元素,而且還使中國武術借助融媒體資源把其承載中華文化精髓,以品牌培育視野壯觀的特效技術、共情式宏大敘事方式,實現了其在新媒體技術作用下闊步走向世界的創新發展。

(二)強化武術文化信仰教育,堅定中國武術文化自信

面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武術文化,我們不僅要敬畏她、呵護她、繼承她、弘揚她,而且更要“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價值向度的自信底色,筑牢其作為信仰的中國武術文化教育堅實根基。因為,“信仰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前提。信仰作為一種觀念,常常來自于文化的傳遞。有共同信仰的人們,就容易產生較為一致的認識、原則、道德。擁有共同信仰的社會成員,就擁有共識。共識是社會維系的重要條件,擁有共識,社會就難以分裂”[25]。所以說,在全媒體時代,倡議加大力度強化中國武術信仰教育,既是對中國武術是一種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中國認同,又是對中國武術的信仰作為一種身體修行的共識教育的體悟過程。這其中,伴隨中華文化一路相伴走來的中國武術,借助其長期以來透顯的“習武觀德”的倫理規訓、“自強不息”的尚武情懷、“強種保國”的使命擔當等核心旨歸,更是從多維面向展現了其“以時為大”的正向效能。

然而,針對當前社會上頻頻爆出的以“碰瓷”“惡搞”為代表的中國武術過度娛樂化現象,缺乏文化敬畏之心應是其最大誘因。究其根源,除了是傳播主體利用“在任何社會,‘打架’都是能吸引人眼球的‘熱鬧’。打著武術旗號的欺世盜名者,無不利用了人們看熱鬧的心理,用‘約架’‘比武’‘打擂’‘踢館’之類的行為表演來吸引眼球,賺取流量”[26]的功利欲念起著主要作用之外,還表現在個別武術人和武術團體對中國武術的認知僅僅停留在感性層面,無法體驗通過中國武術修煉所帶來的身心愉悅暢爽之感。而功利性武術傳播主體對中國武術的“惡搞”“碰瓷”事件之所以能夠屢試不爽,主要是因為在全媒體語境下,人人皆可成為傳播主體,亦是傳播受眾的客觀現實,便利用了武術過度娛樂化傳播主體為迎合受眾單純的感官刺激而忽略了武術文化傳播所遵循的“形”與“意”并重本真規訓。

因此,在媒體融合下,要實現武術文化傳播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身心康健和價值觀教育核心要義。我們認為,應以全媒體視域下武術受眾的需求和特點為根本旨歸,明晰傳受關系變化對人們的交流方式和話語形式帶來的影響,以及自由、多維、共享傳播產生的碎片化信息對中國武術文化主體性消解的癥結所在,從而堅定中國武術文化自信。具體來說,是將中國武術的傳播方式與融媒體技術實現有效聯姻,把中國武術資源轉化為益于在知名網絡學習平臺(如“學習強國”平臺文化專欄),以及專業性微信公眾號,以多模態(如傳唱、播報、閱讀、觀看等)形式能夠循環利用的新業態,展現出“媒介+武術”“武術+媒介”深度融合內隱的中國武術新型軟實力,從而以微視頻、短解說、微信朋友圈以及技能展演等新媒體業態形式,擴大廣大民眾的武術文化認知,進而夯實人民對中國武術發自內心敬仰的信念根基。

(三)堅持內容為王的核心優勢,規避武術傳播“去中心化”風險

在全媒體時代,盡管有多維融媒體傳播媒介對中國武術進行著媒介化內容生產,并涌現出具有廣泛性、互動性和非線性等優勢的傳播內容,但堅守內容為王核心優勢,提升武術傳播融媒體平臺核心競爭力,才是推動全媒體視域下中國武術文化重塑與創新的正途。因為,融媒體平臺的武術文化傳播“內容為王”根本要求,即體現的“并非強調只要內容,而是要尋求內容與技術、渠道、平臺等傳播要素的一體化發展”[27]核心要義,倒逼著傳播主體必定要對武術傳播的“平臺化、定制化和品質化”等內容進行精準設計與篩選。誠如有學者所說的“新媒體時代,雖然渠道、技術、形式、方法、資本、人才等要素全部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認識和發展高度,內容只是新聞生產機制中的一個要素,但不可否認的是,內容始終擺在新聞生產與傳播要素的第一位,其地位不可撼動和改變”[28],走進全媒體平臺的武術文化傳播實踐,無論媒介技術和傳播形式如何變化,高品質的武術內容生產和傳播依然是其最根本的遵循。

據此,我們認為,在融媒體理念引領下,要消解傳播渠道對武術傳播內容的極強限制性,除了要克服傳統媒介時代“仰仗武林秘籍或秘技走天下”的單向度傳播弊端,尤應開啟“中央廚房”式的中國武術內容生產新型模式,以研發適合不同傳播媒介平臺特征和受眾需求的武術文化產品。如微信社交媒介對武術碎片化信息內容的青睞,以及抖音、快手等智能化融媒體平臺對武術文化類短視頻的推送優勢,都是開發平臺型武術文化內容需要考慮的細節。再者,要規避傳統媒體時代武術傳播內容的同質化傾向,武術傳播主體應當借助融媒體技術凸顯的差異化內容精準輸送優勢,以及傳播媒介渠道被打通,打造合乎武術目標受眾的定制化專屬內容。如近年來,西瓜視頻利用中華民族的尚武情結突出優勢,適時與國內三大格斗賽事(《勇士的榮耀》《武林風》《昆侖決》)共同達成了獨家版權合作協議,既是幫助國內的格斗賽事進行有效宣傳推廣,又是為忠實于格斗賽事的目標受眾提供了觀賽平臺。

當然,武術傳播主體在追求高品質的武術文化傳播內容過程中,也要務必注意多元化媒介爆發式涌現所生產的“量”上飽和的武術信息,對傳統媒介時代武術“意見領袖”話語權威的消解,以規避全媒體時代武術傳播“去中心化”潛在風險。以馬保國事件為例,倘若沒有過多的全媒體網絡平臺圍觀,它原本也就是所謂的“小范圍武術技藝交流活動”而已,誰輸誰贏,根本不會在中華武林剎那間“激起千尺浪”,乃至通過權威主流媒體(如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客戶端)發聲對其進行全方位“封殺”。然而,也正是源于他(馬保國)被對手擊倒之后所引發的媒體關注度,諸如“年輕人不講武德”“我勸你耗子尾汁(好自為之)”等網絡用語流行,以及“網絡過多的圍觀,反而為這類流量斂財聚攏人氣、助長氣焰。在二次傳播與創作之后,輿論不僅失去站住腳的立場,反而連基本的批判態度也失去了”[29]事實,使得博大精深的中國武術的“載道”“成人”“培元”形象和精神提振正向效能,被奉行“流量至上”的部分全媒體平臺,通過視頻網站和短視頻平臺被碎片化肢解傳播,從而使中國武術透顯的“修齊治平”核心價值走向虛無。

(四)優化中國武術傳播模式,開啟其全媒體傳播范式

一直以來,中國武術的承傳發展都是以口傳、身授的言傳身教方式,以及武學典籍和珍藏拳譜等載體形式,把其蘊含的拳理、拳法、拳技,以及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氣神,借助多維傳播(如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模式,從其展現提升個人修為、增進融通效益、厚植家國情懷等方面,提升著不同歷史時期每一位中華民眾的崇德向善精神境界和尚武強身、保家衛國素養。因此,倘若運用當下波濤洶涌的數字信息技術將中國武術傳承發展中透顯的精神提振、自強不息等使命擔當進行有效推廣,并結合中國武術拳種代表性傳承人功臻化境的技藝展演、奉若至寶的武學拳譜、左右逢源的招式技法,以及圖文并茂的授教文本等差異化特點,創造性地將武術拳種代表性傳承人的技藝演練圖像視頻、言簡意賅的拳學精髓、拳拳服膺的信手即真,一體化于融武術功法展演的生動性和拳理拳論著述的深刻性新型傳播模式,既能夠闡釋好中國武術“以武載道”的文化精髓、傳播好中國武術立德樹人的育人功能,講述好中國武術和諧共生的融通故事,又能夠有效規避中國武術在全媒體平臺傳播過程中易于出現的泛娛樂化現象。

因此,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30]國家意志引領下,我們應當依托國家層面,大力推動中國武術“走出去”典型載體的先行優勢,以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中國武術“武動中國”聯動效應為基礎,重點研發武術代表性傳承人親自示范、技藝演練和文字注釋的形象式文本,以及把關聯的武術拳種歷史和重要知識點以“微信二維碼”形式進行數字化呈現,從而助推中國武術蘊含的“形、神、意”核心理念和本真價值得到深層挖掘。當然,此種融數字科技創新和中國武術承傳優勢于一體的媒介化武術傳播模式,不僅能夠更好地激發人們對中國武術琳瑯滿目的拳理、拳論、拳諺的研讀興趣,增強廣大民眾對中國武術拳道精髓的深層次認知,而且當以全媒體技術為媒介的新時代中國武術全民化運動與組織化習拳素養形成后,必然會使廣大民眾對中國武術的文化認同意識得到顯著增強。

此外,我們認為,在利用高新科技助力文化繁榮昌盛已成大勢的當今時代,更應當以“提升全民數字技能,實現信息服務全覆蓋”[30]國家政策為宗旨,把散落在世界范圍內的中國武術個體和團體,以智能化數字媒介平臺為依托,有效匯聚在國際武術聯合會、亞洲武術聯合會和中國武術協會等武術職能管理部門統轄范圍之內,在發揮武術官方組織對中國武術的國際化發展統一領導與指揮前提下,更應該以理念引導為策略,呼吁中國武術個體和團體盡快形成武術傳播的媒介化思維意識,以促使中國武術的全媒體傳播格局有效形成。再者,還應當發揮民間力量對中國武術傳播展現出來的強大推動力,即發揮各級武術協會的主觀能動性,以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文化服務的“無償消費”方式,吸引中國武術的習練者、愛好者,以及傳播者,積極成為中國武術各級協會的會員,在對他們定時進行武術媒介化業務培訓學習,展現民間武術傳播“一對多”“多對多”傳幫帶合力同時,以規避中國武術傳播“去中心化”風險為前提,有序形成全媒體技術支撐下官方與民間交互發力的中國武術“再中心化”傳播新范式。

四、結語

在“萬物皆媒”的全媒體時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最高指示,使得承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魂培元理念和由技悟道功效的中國武術,迎來了其厚積薄發的發展空間。媒介擁有改變一切力量的廣泛認同度,更是敦促中國武術主動探尋其全媒體視域傳播的創新路徑。媒介技術變革對文化傳播模式產生的媒體融合徹底改變人類文化傳播格局和新媒體引發武術文化傳播模式大變局,質的變化內在規定性,促使全媒體視域下中國武術文化傳播呈現出了融媒體助推中國武術煥發新型生命力和全媒體消解著中國武術的核心競爭力雙刃劍效應。進入新時代,伴隨國家層面不斷將中國武術的傳承發展和海外傳播工作提升至前所未有的國家戰略高度,以及全媒體技術展現出的“新松恨不高千尺”的旺盛生命力,我們尤應對中國武術的承傳發展植入全媒體思維,并設計樹立媒體融合創作意識,打造中國武術文化精品;強化武術文化信仰教育,堅定中古武術文化自信;堅持內容為王的核心優勢,規避武術傳播“去中心化”風險;優化中國武術傳播模式,開啟其全媒體傳播范式應然理路,以應答新時代中國武術的媒介化形態嬗變與創新發展國家意志時代訴求。

猜你喜歡
中國武術武術媒介
《武術研究》歡迎投稿 歡迎訂閱
近十年武術產業的回顧與瞻望
論武術與軍事的結合發展之路
史料整理:認識中國武術的一條路徑
老外學武術,疫情也攔不住
辨析與判斷:跨媒介閱讀的關鍵
高中語文跨媒介閱讀內容的確定
中國武術“元問題”的歷史思考——《中國武術思想史》評析
書,最優雅的媒介
攝影做媒介引無數愛心扶貧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