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釉上五彩瓷誕生且繁榮的必然性論證

2021-12-02 07:25張燕飛
藝術品鑒 2021年32期
關鍵詞:彩瓷五彩色彩

張燕飛

五彩瓷作為中國釉上彩瓷器的代表性品種,已有約600 年歷史,歷經時代變遷、王朝更迭,至今仍在中國陶瓷領域居舉足輕重之位。大浪淘沙,留下的皆是永恒的經典。是哪些因素使得古拙質樸、艷麗濃厚的“五彩”在陶瓷史上綻放永恒的光輝,這離不開以人類生物特有的生理構造為主體、以人類文明社會發展為背景、以傳統哲學文化傳承演變為脈絡、以科學技術不斷提升為契機的各項人類活動。

一、釉上五彩的概念界定

現代中國,“五彩”一詞的定義較為多樣。有些學者從裝飾手法及審美風格將釉上彩分為“古彩”“粉彩”與“新彩”三大類,其中“古彩”分為釉上五彩與釉上釉下相結合的“斗彩”。另有學者通過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對色彩的運用認為“斗彩”是“五彩”的早期形態,因為清代康熙(AD1662)以前釉上藍色沒有被發明創造出來,才用青花料代替想要的藍色,將“斗彩”納入“五彩”范疇,稱之為“青花五彩”(圖1)。另外,有學者把明代(AD1368-1644)的“五彩”“紅綠彩”和一些顏色單一的釉上彩通稱為“大明五彩”。清代康熙(AD1662-1722)的“五彩”稱為“康熙五彩”或“古彩”。無獨有偶,清代末期,湖南省醴陵市首創被譽為“東方陶瓷巔峰”的釉下五彩瓷。因燒成溫度高、對人體無毒無害等諸多優勢遠近聞名,逐漸掩蓋釉上“五彩”的鋒芒。

圖1 五彩張天師斬五毒紋小盤 明

無論是博物館、著作、書刊,還是圖冊、雜志、論文,命名方式見仁見智。本文所探討的“五彩瓷”,即從宋金元時期“紅綠彩”脫胎而來,在明代創燒并穩定發展,繁榮于清前期,衰敗于清后期的傳統釉上彩繪陶瓷。

二、“五彩瓷”誕生的必然性

(一)傳統體系賦予象征色彩

從字面意思上看,“五彩”指的就是五種顏色,但對于中國人來說,“五彩”一詞的內涵和外延是極其深奧且廣泛的。梁一儒先生提到“色彩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突出醒目的部分”?!痘茨献印贰芭畫z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殷商時期,五色與五行、五方等相結合,形成了特有的民族色彩文化,深深地影響著傳統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吨芏Y·考工記》載:“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記載著色彩與方位的關系?!吨芤住酚涊d:“離為火,坎為水,震為木,兌為金,中為土?;馂槌嗌?,水為黑色,木為青色,金為白色,土為黃色”,闡明了色彩與卦象、五行之間的對應關系?!抖Y記》,是西漢人先秦禮儀的纂集,把一年中各季節的星象、尊崇帝王、敬奉之神、五蟲、五色等組成固定的搭配,用以指導社會、政治生活。諸如此類,這些概念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占據人類認知世界的主導地位,直至今日仍有五行、五色、五方、五感、五味、五臟等相關概念在各領域被廣泛運用及研究。依上述為據可知,中國在先秦時期就開始崇尚并追求青、赤、黃、白、黑等象征性色彩了。在陶瓷的發展從單色演變成多色的過程中,五彩瓷的誕生承載著深厚的哲學思想及文化底蘊。

(二)民間風俗文化引導審美導向

北宋年間(AD960-1127),中國古代北方大型民窯磁州窯發展至鼎盛,南宋、遼金元、明清從未間斷,燒造歷史悠久,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早在7500 年前,磁州地區的先民們便開始燒制陶器為日常生活所用。彭城以北的磁山新石器遺址中出土了大量夾砂褐陶及褐紅陶,中國社會科學院將其命名為“磁山文化”,確定此地區為古老陶器發祥地之一。兩晉南北朝時期(AD265-589),陶冶技術也趨于成熟,已經燒制出了青瓷和化妝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飛躍。到了宋代(AD960)往后,以河北省河南省一帶為主的陶瓷產區頻繁的更換統治者。公元960-1127 年間為漢族建立的南宋朝所統治,南宋統治期間還被契丹族建立的遼朝短期占領過。在公元1127-1234 年間為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所統治。在公元1234-1368 年為蒙古人所建立的元朝所統治。之后在公元1368 年又成為漢族建立的明朝。此408 年間,磁州窯共創造了三十多種裝飾陶瓷的技法,如“白地刻劃”“鐵銹花”“珍珠地”“白地褐彩”“白剔花”“黑釉剔花”等。在題材上也如世俗所見:花鳥蟲魚、龍鳳鹿馬、市儈景物、童叟仕宦、詩詞歌賦、兒歌小曲等無所不書無所不繪。裝飾風格追求古拙樸素、生動活潑、情趣盎然,可謂是一部歷史民俗的交響樂章。在這樣一個任由百姓隨性發揮的民窯體系中,釉上彩的出航之帆“紅綠彩”被發明創燒。在此階段,五彩瓷古拙質樸的審美風格被奠定下來。

(三)自然科學規律揭示身心需求

1666 年,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牛頓通過三棱鏡實驗實現光的色散(dispersion of light),并創造出色相環(color circle)。結合現代色彩學理論可知,前文所述中國古代時期推崇的赤、青、黃等若干色彩在色相環中所的占位置是非常合理的,即冷暖搭配、對比運用、互補關系等配比都能恰到好處。所謂冷暖度,就是色彩心理上的溫度感覺;所謂對比色,就是色相環上相距120-180度之間的兩種顏色;所謂互補色,就是色環中180 度相對的兩色。為何先民們在對科學無知的時代能將色彩的使用做到近乎完美?這與牛頓色環的發明相差了幾十個世紀。

從自然科學角度來看,視覺是人類感知世界的第一渠道。在色彩通過人類視覺被感知的過程中,對人體造成了一系列微妙的影響,使人類潛意識的選擇并運用所感知到的色彩。簡而言之,色彩即是電磁波的頻率約在380-750THz,波長約為400-760nm的光波,這些光波通過人類視覺通路被視覺細胞感應,并傳導到視覺中樞,形成色彩的感知。在這個感知過程中,不同波長刺激人體不同荷爾蒙的分泌以滿足不同的身心需求。例如,紅色,會通過循環器系刺激腎上腺素分泌促進血流,使人達到興奮、熱情、激動的狀態;綠色,會刺激腦下垂體分泌乙酰膽堿達到安定安心的作用;橙色,會刺激自律神經分泌饑餓荷爾蒙增進食欲等。由此可知,人類對于色彩的認知是從感性升華到理性的過程。五彩瓷的誕生也是人類為了滿足身心的需求,潛意識或無意識產生的審美導向。這種從單色演化成多色的歷程是必然的,是有科學依據的。

(四)科學技術發展支撐品味提升

早在漢代(202-220BC),低溫鉛釉就被發明出來。唐時期(AD618-907)創燒的“唐三彩”釉料中,不僅使用含鉛的金屬氧化物將釉料的熔融溫度降低到了800℃左右,且在釉料中加入銅、鐵、鈷等元素的金屬氧化物,從而形成黃、綠、藍、白、紫、褐等多種多樣的色彩。另外在燒造方式上,與后期的釉上彩制作相比,除了坯體上少施一層透明釉,二次燒成等各項技術皆有異曲同工之妙。宋金遼時期,研制出新型翡翠釉,色澤青翠明艷,還創造了捏塑、刻剔、揉壓等多種工藝,出現“以釉繪瓷”的創新之舉。

宋金后期,北方民窯磁州窯創燒“紅綠彩”并廣泛生產,即在白瓷上用紅、綠、黃等色彩進行繪制,再入窯烤花裝飾而成的釉上彩繪瓷器,這是真正意義上的釉上彩?!短諘酚涊d:“青礬(FeSo2·7H2O)煉紅,每一兩配鉛粉五兩,用廣繆合成”;另有殷宏緒在信中說:“配置綠料,一兩鉛料中添加三錢三分卵石粉和約八分至一錢銅花片研磨而成”“配置黃料,就往一兩鉛料中加入三錢三分卵石粉和一分八里不含鉛粉的純質紅料”等色料配置的相關記載。此時的“紅綠彩”與“五彩”僅有三色之差,繪制手法也與五彩大致相同。明代宣德年間(AD1426-1435)出現“豆彩”,成華時期(AD1465-1487)最受推崇。清前釉上無籃彩,藍色都以釉下青花代之,乾隆朝唐衡詮《文房肆考》說:“成窯以五彩為上,酒杯以雞缸為最,上畫牡丹,下畫子母雞,躍躍欲動”,近代許之衡先生著《飲流齋說瓷》則稱:“成化五彩人物,其工細者,系以藍筆先繪面目衣褶,繼乃加填五色”,故“豆彩”可歸為五彩瓷中的一個品類。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AD1662-1795),有大量精品五彩瓷出世,其中屬“康熙五彩”最為矚目。它最大的成就是釉上藍彩的發明和黑彩勾線的運用,藍彩的深艷程度超過了青花,而黑彩又有黑漆般光澤?!翱滴跷宀省敝云G麗照人,與當時窯工的窯溫把控技術密不可分,溫度過高色失、過低色暗,恰到好處的窯溫使得“康熙五彩”的色彩對比更加強烈,層次更加豐富,整體風格更加和諧、沉穩。歷代制瓷匠人們不僅在色料配置上苦心孤詣,在原料刪選、成型技藝上也頗為鉆研,使得釉上五彩瓷在陶瓷史上留下輝煌的篇章。

三、結語

在人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發展的過程中,為滿足基本的生理生活需求和逐漸上升的心理精神需求,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與經典。人們不僅發現、觀察、創造、欣賞著絢麗繽紛的世界,還通過日久天長的時代變遷不斷升華著對美的認識與追求,這種追求是從感性升華到理性的過程。借助人類所獨具的判斷、推理、演繹等抽象思維能力,將紛繁多樣的環境印象賦予規律性的揭示與總結,從而形成各式各樣的文化藝術。這些藝術華章中,大勢所趨地誕生了多種多樣的藝術典型,其中,就包括了代表著中華民族審美理想的“五彩”。

猜你喜歡
彩瓷五彩色彩
粉彩瓷創新與發展影響因素與原則探析
——基于“非遺”視野
五彩的秋
神奇的五彩混色瓶
快編五彩繩
淺析明清時期彩瓷紋樣的藝術特征
與古代藝術大師畫粉彩瓷
神奇的色彩(上)
淺絳彩瓷欣賞之一
春天的色彩
色彩當道 俘獲夏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