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建設中民俗文化保護路徑研究

2021-12-02 15:59潘琦
民族文匯 2021年1期
關鍵詞:城市建設民俗文化保護

潘琦

摘要:民俗即是民間風俗,是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所創造出來的,并享用和傳承下來的生活文化。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建設水平不斷提升,民俗文化在城市建設發展中,對于維護城市社會穩定、延續城市文化傳統、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推動城市文化產業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目前城市建設中對民俗文化的保護重視度不足,導致民俗文化保護存在較多的問題。因此,本文通過提出城市建設中民俗文化保護的重要意義,分析其在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城市建設中民俗文化保護的路徑。

關鍵詞:城市建設;民俗文化;保護

引言

民俗文化是由社會大眾在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所創造的,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是我國社會文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對于保護我國傳統文化延續,增強國民文化自信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腳步不斷加快,現代化城市建設水平不斷提升。然而,在城市建設過程中,越來越多的現代化文化占據人們的生活,眾多優秀傳統民俗文化失去了生長的土壤,導致城市民俗文化進入傳承困境。因此,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加強對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具有十分迫切性。我們應當正確認識民俗文化保護的重要意義,推進城市建設與民俗文化保護的協同發展。

一、城市建設中民俗文化保護的重要意義

(一)維護城市社會和諧穩定

民俗文化是人民群眾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沉淀下的生活文化,也是一種代際傳播的社會意識,廣泛滲透于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層面。從這一角度來說,民俗文化發揮著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同一地區人們通過普遍的文化認同,從而實現個體之間的有機聯系,形成統一的共同體,構建社會和諧穩定局面。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實現對民俗文化的保護,有利于充分發揮民俗文化中這種社會維穩功能,從而維護城市社會的和諧穩定。

(二)延續城市優秀文化傳統

民俗文化本身具有歷史性與民族認同感兩種鮮明的文化特性,其內涵與民俗文化內部,隱藏在民俗文化長期形成與發展的歷史中,并具有一定的社區特征,能夠使本地人民群眾具有較強的歷史文化認同感。在城市建設中,加強對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有利于促進城市居民形成與城市發展相適應的文化精神與共同價值觀念,增強其對城市的文化認同,從而加強城市的凝聚力,并實現優秀文化傳統的延續與發展。

(三)塑造獨特城市文化形象

民俗文化具有原生態意義,其是在特定區域內由本地區人民創造的生活文化,因此具有鮮明的獨特性。在城市建設中,加強民俗文化保護,立足民俗文化發展城市文化,從而能夠使城市文化具有獨特性,展現自身區別于其他城市的鮮明風格,自然也就能夠塑造出區別于其他城市的獨特文化形象,突出城市的文化個性。

(四)推動城市文化產業發展

民俗文化雖然依托于傳統的物質產品呈現,但其功能價值在現代社會中仍舊具有非常高的使用價值。在城市建設中,文化產業發展在城市經濟建設中占據重要地位。通過民俗文化保護,可以充分利用民俗文化的物質表現形式,運用現代化文化產業創新理念,轉變為城市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資源,從而建設城市獨具特色的文化產業,推動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提升城市經濟水平,優化城市建設。

二、城市建設中民俗文化保護存在的問題

(一)城市建設擠占民俗文化生存空間

隨著城市建設腳步不斷加快,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手工藝產品、文化活動等已經不再經常出現在人們的生產生活當中,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現代化工業產品和文化娛樂活動。這導致民俗文化受眾不斷減少,民俗文化的生存發展空間越來越小。同時,在城市建設過程中,現代文化認知逐漸占據主體,民俗文化被主流文化邊緣化,社會忽視對民俗文化的教育傳承,導致當前人們的文化傳承意識淡薄,傳承機制脆弱,從而制約了民俗文化的生存。

(二)城市建設破壞民俗文化遺產

當前,我國城市化建設過程中,出現了土地資源與城市發展的矛盾問題,隨著城市人口不斷增多,對建設用地的需求量大幅擴張。這使得民俗文化的遺產的傳承空間越來越少。在城市建設中,民俗文化遺產遭到“建設性破壞”的情況頻頻出現。城市建設中,舊城改造、新城建設速度不斷加快,部分建設主體受到經濟利益的驅使,不惜大規模破壞承載著城市歷史記憶的文化遺產,如傳統文化建筑等,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從而導致城市中能夠展現城市歷史文化特色,承載人們歷史文化記憶的遺產一個個消失,轉變為具有濃厚商業化氣息的歷史文化街區。這使得越來越多的城市民俗文化斷掉了傳承,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三)靜態保護禁錮民俗文化發展

民俗文化具有鮮明的獨特性和地域性特征,很多民俗是依賴于其傳統文化的功能而存在的,例如,傳統刺繡、竹編等手工藝民俗文化。但是,在城市快速建設發展過程中,傳統手工藝用品在人們的生活中失去了實用性,導致這一類民俗文化缺乏發展的土壤,很多都以成品的形式在城市的歷史博物館、展覽館等場所進行保存與展示。但這種靜態保護的形式禁錮了民俗文化的發展,隨著時間的流逝,最終能夠保存下來的可能只有民俗文化的物質載體形式,真正的手工技藝等民俗文化則逐漸消亡。因此,城市民俗文化的發展不能以靜態保護模式禁錮,最終導致其走向消亡,而是要探索更多的“活態”傳承機制,建立良好的民俗文化傳承環境,使其能夠得以傳承與發展。

三、城市建設中民俗文化保護路徑

(一)加強認識,提高民俗文化有效保護

隨著我國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重視度不斷提升,城市建設也開始重視加強對民俗文化遺產的搶修與保護,但是從整體來看,存在各地區發展不平衡,文化保護工作存在誤區的問題。在城市建設中進一步加強對民俗文化的保護,就需要社會整體加強對民俗文化的認知,重視民俗文化保護。一方面,加強城市居民對民俗文化保護的歷史責任感,充分調動其積極參與,提高民俗文化的有效保護。另一方面,加強民俗文化保護后備力量培育,完善民俗文化宣傳教育機制,通過使民俗文化保護進校園、進課堂,提高青少年對民俗文化保護的重視度。同時,加強城市民俗文化活動開展力度,通過在城市公共空間宣傳展示民俗文化,組織城市居民參與文化活動等方式,拉近民俗文化與居民的距離,營造城市濃厚的文化氣息,實現民俗文化的有效保護。

(二)完善法律,加強民俗文化保護保障

完善民俗文化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立法與執法力度,是有效遏制城市建設主體逐利性而造成民俗文化遺產建設性破壞的重要手段。通過加強法制宣傳與有效執法,能夠為民俗文化保護提供可靠的法制保障。一是要建立健全的法律體系,進一步細化民俗文化保護細則,并針對城市建設過程中的民俗文化保護制定明確的法律規范,從而確保城市建設與民俗文化保護工作有法可依。二是要落實執法,加強執法力度,對于在城市建設中以開發名義過度商業化,導致民俗文化被盲目開發而遭到破壞的,要進行嚴格執法,予以嚴厲懲戒,從而為民俗文化保護提供健康的發展環境,確保民俗文化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三是要規范文化市場,加大對假冒偽劣民俗文化的打擊力度,肅清市場不良行為,同時建立公平的市場競爭機制,促進優質的民俗文化得以發展,從而為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可靠推動力。

(三)創新形式,優化民俗文化保護手段

傳統的博物館保存等靜態民俗文化保護手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創新保護形式是民俗文化保護的現實要求。與此同時,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借助科技手段實現民俗文化的“活態”傳承具有顯著的應用優勢。當前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先進技術的發展,為民俗文化保護實現沉浸式“活態”保護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例如,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構建民俗文化場景,并借助VR設備使受眾可以沉浸于場景之中,以第一視角感知民俗文化,調動多重感官體驗民俗文化,從而實現民俗文化信息在受眾中的有效傳播,激發其保護意識,調動其保護積極性,從而更好地實現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結語

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對城市建設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過程中,我國城市建設對民俗文化的保護力度不足,甚至對民俗文化造成了一定的破壞,導致其面臨著消亡。在城市建設中加強對民俗文化的保護,真正認識到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使民眾自覺參與到民俗文化保護中,并通過完善相關法律體系,加強保護形式創新,為民俗文化生存與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進而實現城市建設與民俗文化的共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思齊.試析城市化進程中閩南文化與城市特色的傳承[J].東南傳播,2019(03):68-70.

[2]董錦亮.城市化背景下民俗學從民間文化到大眾文化的滲透[J].中國文藝家,2018(11):286.

[3]李澤涵.當代民俗傳承面臨的問題及其解決建議[J].高考,2017(30):230.

[4]劉愛華.城鎮化語境下的“鄉愁”安放與民俗文化保護[J].民俗研究,2016(06):118-125+160.

猜你喜歡
城市建設民俗文化保護
提高民俗文化意識,延續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傳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存在問題與解決對策
旅游綜合體特征分析
現代城市建設中環境藝術設計的文化內涵
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花卉旅游發展策略研究
淺議河北民俗文化檔案資源建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