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晴隆栗山螢石礦的礦床地質特征及其找礦標志

2021-12-09 18:06宋正剛
西部資源 2021年2期
關鍵詞:貴州

宋正剛

摘要:晴隆栗山螢石礦屬于熱液蝕變型礦床,賦存于“大廠層”的角礫狀石英巖、灰質角礫巖、硅質巖的蝕變體中,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產出。隨著勘查與開發的深入,提出了一些新的認識和看法。著重闡述螢石礦的礦床地質特征,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初步總結出其找礦標志。

關鍵詞:螢石礦;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標志;晴隆栗山;貴州。

1.概況

晴隆栗山螢石礦地處貴州省晴隆縣大廠鎮,位于羌塘—揚子—華南板塊—江南造山帶—興義隆起區(Ⅳ-4-2-1)興義穹盆構造變形區,整體構造為碧痕營背斜、后坡背斜和放馬坪背斜以及其間的斜向構造共同組成的穹窿構造,即大廠穹窿,控制了大廠礦田內所有銻、金和螢石礦點的分布。

區域地層屬揚子地層區,主要為沉積巖,由新到老出露二疊系中統茅口組、二疊系上統“大廠層”、二疊系上統峨眉山玄武巖組、二疊系上統龍潭組、二疊系上統長興組、三疊系下統飛仙關組和三疊系下統永寧鎮組;區域構造主要為北東向的碧痕營穹窿、花魚井斷層,落水井斷層為主要的控礦構造受次一級的北西向、南北向、近東西向的構造疊加,碧痕營穹窿被落水井斷層切割,在區內另發育有小型斷裂與褶皺,見圖1。區或礦產主要有銻、金、螢石、硫鐵礦、煤等。

2.地層

出露地層主要為沉積地層,由新到老簡述如下:

茅口組(P2m):為礦區內最老的地層,巖性為灰色中一厚致密塊狀石灰巖,頂部為一層不太穩定的礫狀石灰巖,偶見燧石結核。出露厚度>100m。

大廠層(P3dc):礦區揭露厚度4.00m~33.66m,變化相對較大,與下伏地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在巖溶洼陷帶其厚度最大,礦體規模變化與“大廠層”厚度變化存在正相關關系。按巖性分為3段:上段為灰綠色高嶺石化、綠泥石化、硅化玄武巖及黃鐵礦化凝灰質、粘土質礫巖;中段為灰色硅化、黃鐵礦化角礫狀凝灰質粘土巖與綠色—乳白色石英巖,角礫大小不一,無分選性,角礫成分以硅化粘土巖為主,膠結物以硅質為主,巖石普遍硅化;下段為灰色角礫狀石英巖與灰質角礫巖,角礫成分為灰巖和石英巖,膠結物為硅質和鈣質成分,該段為主要含礦層位。

峨眉山玄武巖組(P3β):出露厚度40m~110m,與下伏地層呈假整合接觸關系。按巖性分為兩段:上段為紫色、灰綠色高嶺石化、綠泥石化變玄武巖;下段為暗綠色和深灰色細一隱晶致密塊狀玄武巖。

龍潭組(P3l):礦區內厚度變化不大,一般約70m,與下伏地層呈假整合接觸關系。按巖性分為3段:上段為灰色薄層中一細粒砂巖、粉砂巖和鈣質砂巖;中段為灰黑色中厚層狀硅質巖,由隱晶質石英組成;下段為硅化、黃鐵礦化粘土巖、巖屑砂巖、頁巖及薄層煤,分布銻礦化(點),見照片1。

3.構造

礦區位于碧痕營背斜南東翼,總體為一單斜構造,地層總體傾向南西,傾角5°~13°。區內發育F1斷層,特征如下:

F1正斷層:位于礦區近中部桂花一帶,呈北東—南西向展布,兩端延伸出礦區。傾向北西,傾角50°~60°,斷距10m~70m,破碎帶寬3m,兩盤具硅化現象。

4.礦體地質特征

礦區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產于碧痕營背斜南東翼大廠層的灰色角礫狀石英巖與灰質角礫巖中,礦體厚0.8m~ 2.80m,CaF2含量為22.43%~73.76%,傾角5°~13°左右,礦區內不連續分布。礦區內初步發現具有工業價值的礦體有3個,簡述如下:

Ⅰ號礦體:位于礦區北西端,產于大廠層中,由Ⅰ號采礦巷道、分巷及相應鉆孔圈定,礦體形態表現為層狀、似層狀、局部呈透鏡狀產出。礦體走向北西,傾向南西,傾角5°~12°,走向長約400m,傾向長約440m根據巷道,礦體厚1.10m~2.92m,厚度平均1.87m,厚度變化系數56%;CaF2含量為35.76%~61.17%,平均46.10%,品位變化系數51%,有用組份分布均勻,厚度屬較穩定,構造對礦體破壞不大。礦體圍巖均為硅質巖,接觸界線清楚,礦體的自然類型以螢石礦化、方解石化為主,在硅質巖與碎屑巖接觸地帶見部分硅化。

Ⅱ號礦體:位于礦區北東端,產于大廠層中,由Ⅱ號采礦巷道、分巷、采場及相應鉆孔圈定,礦體形態表現為層狀、似層狀、局部呈透鏡狀產出。礦脈走向北西,傾向南西,傾角5°~13°左右,走向長約550m,礦脈沿傾向延深約510m,根據探礦工程,礦體厚度為0.8m~2.80m,平均厚度1.52m,厚度變化系數72%;CaF2含量為28.43%~73.76%,平均45.04,品位變化系數80%,有用組份分布較均勻,厚度屬較穩定,構造對礦體破壞不大。礦體圍巖均為硅質巖,接觸界線清楚,礦體的自然類型以螢石礦化、方解石化為主。

Ⅲ號礦體:位于礦區中部,產于大廠層中,由Ⅲ號采礦巷道、分巷、剝土及相應鉆孔圈定,礦體形態表現為層狀、似層狀、局部呈透鏡狀產出。礦脈走向北西,傾向南西,傾角5°~13°,走向長約840m,礦脈沿傾向延深約650m,根據探礦工程,礦體厚度為0.85m~2.70m,平均厚度1.36m,厚度變化系數79%;CaF2含量為27.52%~66.24%,平均44.53%,品位變化系數75%,有用組份分布較均勻,厚度屬較穩定,構造對礦體破壞不大,礦體圍巖均為硅質巖,見圖2。

5.找礦標志

主要找礦標志有構造標志、蝕變標志和巖石特征標志。

構造標志:構造是良好的構造找礦標志。由區域性構造作用形成的處于茅口組與峨眉山玄武巖組不整合界面(沉積間斷面)的構造蝕變體,是螢石礦體存在的主要找礦標志,而背斜、斷裂的形成而成為深部含礦熱液向上運移的通道或就礦場所。

蝕變標志:黃鐵礦化、硅化、方解石等是螢石礦的蝕變標志,凡有螢石礦的地方,都具有這些蝕變的組合。

巖石特征標志:角礫狀石英巖、角礫巖和硅質巖,是較好的蝕變巖石特征。蝕變巖石中具有溶蝕孔洞、節理裂隙,往往螢石礦賦存于其中,礦石品位高,見照片2。

6.結論

栗山螢石礦處于羌塘—揚子—華南板塊—江南造山帶—興義隆起區興義穹盆構造變形區,碧痕營背斜南東翼。

礦體主要賦存于“大廠層”(P3dc)蝕變體中,主要為角礫狀石英巖、角礫巖、硅質巖,Ⅱ號礦體較好,平均厚度1.36~1.87m;礦體總體產狀平緩,厚度及礦石質量在傾向和走向上變化小。

螢石礦的含礦圍巖主要為灰巖、碎屑巖、玄武巖等,與碳酸鹽和細碎屑巖具有密切的空間聯系,特別是與硅化蝕變體(SBT)具有明顯的空間對應關系。礦體嚴格受蝕變體的控制,屬于熱液蝕變型礦床。

螢石礦具有構造標志、蝕變標志和巖石特征標志;蝕變巖石中具有溶蝕孔洞、節理裂隙,往往高品位螢石礦賦存于其中。建議礦區進行地層演化與成礦的綜合研究,利用典型的找礦標志,更高效的指導找礦。

參考文獻:

[1]曹俊臣,初論中國層控螢石礦床分類及某些地球化學特征[J].地質與勘探, 1985, (7):8-14。

[2]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貴州省地礦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院,黔西南州螢石礦產的成礦理論與找礦勘查研究[R]. 2018, 11.

[3]陳本金,黔西南及鄰區大陸動力學背景與地震活動[J].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09, 29(1):53-58。

[4]代德榮,何小虎,金少榮,等.黔西南螢石礦床流體包裹體地球化學特征[J].礦物學報, 2018, 038(006):693-700.

[5]彭建堂,胡瑞忠.晴隆銻礦床中螢石的稀土元素特征及其指示意義[J].地質科學, 2002, 37(3):277-287.

[6]貴州省地礦局109地質大隊.晴隆縣高嶺螢石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R]. 2019. 08.

猜你喜歡
貴州
貴州,有多美
尋味貴州——遵義
尋味貴州
沉醉貴州
多彩的貴州 多彩的茶
我與貴州茶一起
貴州,我還會再來——一個北京理工男自駕獨行環游貴州14天
貴州處處有宋意
民國時期貴州社會教育述論
貴州遵義新蒲楊價夫婦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