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省連平縣地區地質災害類型及形成條件淺析

2021-12-09 19:43劉旭東
西部資源 2021年2期
關鍵詞:坡度總數滑坡

劉旭東

摘要:廣東省連平縣因降水充足、人口稠密加之海拔變化較大。為一地災常發地區。在對連平縣主要環境地質問題及地質災害進行調研的基礎上,列舉出主要地質災害類型。針對各影響因素對該地區地質災害的影響進行論述。對其形成條件進行分析,希望對該地區工程建設提供指導性建議。

關鍵詞:連平縣;地質災害;形成條件

A Brief analysis on the types and Forming Condition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Lianping County, Guangdong Province

Liu-xu dong

The seventh Geological Brigade of Guangdong Geological Bureau Hui zhou 516008

Abstract: Due to sufficient rainfall, dense population and great elevation change in Lianping County, Guangdong Province.It is a disaster-prone area.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main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problems and geological hazards in Lianping County, the main types of geological hazards are listed.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on geological disaster in this area is discussed.The paper analyzes its forming conditions and hopes to provide guidance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project construction in this area.

Key words: Lianping County, geological disaster, formation conditions

1.項目概況

連平縣為連平縣全境,位于廣東省東北部,河源市西北部,東江流域上游。東與和平縣接壤,南與東源縣和新豐縣相連,西與翁源縣毗鄰,北與江西省龍南縣、全南縣兩縣交界??h境東西長72.4km,南北寬55.6km,總面積為2275.08km2。連平縣隸屬河源市,縣政府駐元善鎮。連平縣交通以陸路為主,龍河高速公路、大廣高速公路、汕昆高速公路、武深高速公路、國道G105和省道S341、S230等多條交通主干道以及建設中的粵湘高速公路,在連平縣縱橫交匯,此外還有7條縣道和眾多鄉道及森林簡易公路把各鎮及鄰縣連成公路網絡,交通方便。

連平縣為廣東省第一個生態縣,列為全國生態建設示范區和全國文明縣城。連平縣2017年人口41.93萬人,人口密度184人/km2,內轄13個鎮,16個社區,159個行政村,2473個自然村,村莊密度104個/100km2。山區群眾居住較分散,元善、忠信、隆街等鎮人口居住密集。本次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共涉及1∶50000地形圖13幅(圖幅名及編號見圖1)。

2.工作方法及技術路線

2.1工作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遵循《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調查規范(1: 50000)》(DZ/T0261-2014)、《廣東省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技術指南》(粵國土資地環發[2016]38號),并結合廣東省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經驗和教訓,主要工作方法采用遙感調查、地面調查、地質測繪、工程勘查等。

(1)首先采用各種方法手段對連平縣內地質災害現狀進行調查與驗證分析;(2)其次對連平縣內各工程單元等潛在的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調查,對地質災害易發性和危險性進行分區;(3)結合地質環境條件,對區內地質災害進行危險性和風險性評估并分區。

2.2技術路線

根據各階段工作性質及任務的不同實施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室內前期工作、野外實地調查、室內資料整理,詳見圖2。

3.連平縣主要環境地質問題及地質災害概況

3.1主要環境地質問題

連平縣地質環境復雜,人類工程活動強烈,存在較多孕育地質災害的脆弱因素。地貌因素有山地、丘陵、臺地、河流沖積平原;地質因素有地層復雜,分布有大面積覆蓋型可溶巖,厚層易崩解的沉積巖類和變質巖類,第四系土層厚度大,斷裂構造縱橫交錯,不同區域不良地質體發育,水文工程地質條件復雜,均構成了連平縣地質環境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近20多年來,人類工程活動愈加強烈,高速公路、公路的建設、水資源開發、景區開發、人工切坡建房、伐木、礦山開采等,其中以山區農村切坡建房活動最為強烈。連平縣主要地質災害隱患為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和不穩定斜坡。

3.2地質災害概況

連平縣地質災害的分布受地形地貌、巖性和人類工程活動的控制,暴雨為主要誘發因素。因地質災害造成已損毀房屋4050m2,以及損毀農田、公路等,直接經濟損失719.7萬元;潛在經濟損失21600.9萬元。連平縣以突發性地質災害類型為主,主要為滑坡、崩塌,少量為地面塌陷等問題。從構成災害體的巖土和動力成因類型來看,連平縣以人工動力型土質崩塌、滑坡為主,少量為地面塌陷。連平縣地質災害有如下規律:

(1)地質災害類型主要為崩塌、滑坡、地面塌陷;(2)地質災害體的物質成份滑坡以土石混合質為主,主要為殘坡積的粉質粘土;(3)地質災害發生時間以3-9月為主,每年6月發生最多;(4)地質災害在行政區的分布,主要為元善、內莞、上坪、田源、隆街、繡緞6個鎮;(5)地質災害主要分布在震旦系大紺山組、寒武系牛角河組、泥盆系帽子峰組的淺變質砂巖、粉砂巖、泥巖及石炭系下統的灰巖中。這些巖組內構造發育,巖石破碎,殘坡積層較厚;(6)地質災害多發生在丘陵地貌區、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區;(7)地質災害的產生方式,多受控于降雨,突發性為主。

4.地質災害形成條件

通過對連平縣主要環境地質問題及地質災害研究后,連平縣地質災害主要為滑坡和崩塌,本章則主要以滑坡和崩塌為主要研究對象對其形成條件進行分析論證。

4.1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誘發滑坡和崩塌地質災害的有利條件之一,不利的地形地貌為滑坡、崩塌的發生提供能量及活動場所。主要地貌因素為四項,分別為海拔高程、斜坡高度、地形坡度及坡形。

(1)海拔高程。連平縣海拔高程變化較大,最高海拔是連平縣北中部的黃牛石頂,為1430m,最低處海拔為160m,相對高差為1270m。據統計,海拔在160m~500m地區為地質災害高發區,共計106處,占災害總數的60.92%。產生這一規律的主要原因是在丘陵區內普遍都發育有5m~20m厚坡殘積層地質災害的致災載體,同時這些區域的人口相對集中,人類工程活動強烈,因此,低山地貌為滑坡、崩塌地質災害奠定了發育基礎。

(2)斜坡高度。連平縣人多地少,農村建房、修路均需削坡,形成了大量人工邊坡,坡高一般在2m~20m不等。將連平縣邊坡按坡高劃分為0m~5m、5m~10m、10m~20m和>20m四個級別,通過統計地質災害在各個坡高級別的分布數量,分析坡高與地質災害的關系,發現地質災害主要分布在0m~5m、5m~10m和10m~20m三個級別內,分別占災害總數的21.84%、63.79%和13.22%。主要原因是人為因素造成,而在農村正常的生活生產中大于20m的人工邊坡相對較少,故其誘發的地質災害就少;人工削坡為了減少土方量,削坡坡度均較陡,極易發生地質災害。在其它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坡高越大,向下的重力勢能越大,其自重對斜坡穩定性影響越大。

(3)地形坡度。坡度對地質災害有很明顯的影響與控制作用。坡度的不同會直接影響到斜坡地質體的穩定性,也會對斜坡變形失穩的模式產生影響。連平縣人工挖方邊坡坡度一般均小于70°,邊坡的坡度對災害發生的控制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通過統計地質災害在各個坡度級別的分布數量,具有以下特點:①40°~60°,較易發生滑坡,53%的滑坡位于該坡度范圍內,較少發生崩塌,23%的崩塌位于該坡度范圍內;②大于60°,較易發生滑坡,4%滑坡位于該坡度范圍內,極易發生崩塌,75%崩塌位于該坡度范圍內。

(4)坡形。斜坡坡面形態一般分為凸形坡、凹形坡、階梯狀坡和直線坡四種,各坡形均有地質災害的分布。根據對區內地質災害分布特征的統計,直線形坡數量最多,占總數46.6%,凸形坡數量最少,占總數8.6%。凹形坡主要為滑坡分布區域,占總數36.2%;直線型坡主要為崩塌分布區域,占總數53.5%。

4.2地質構造

通過地質構造的空間位置與地質災害分布關系分析,斷裂帶上或上下盤共分布有51處地質災害,占總數27.88%,分布在斷裂帶及其兩側的地質災害點其展布方向與裂構造帶方向一致,說明地質災害的形成受到區域地質構造的一定的影響。

地質災害的形成受區域地質構造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兩點:一是地貌的形成嚴格受區域構造的影響。在低山丘陵區及臨空面易發生崩塌和滑坡災害;二是構造改變了巖土體的結構、物理性質和力學強度,尤其在構造薄弱地帶易發生崩滑災害。由此可見,地質災害點的分布受斷裂構造的影響。

4.3地層巖性及巖土體類型

(1)地層巖性與地質災害。連平縣中—中西部,由泥盆系細砂巖夾鈣質泥巖,寒武系板巖、碳質板巖,早白堊世礫巖、砂巖、粉砂質泥巖組成。地表殘坡積層及強風化巖層厚度較大,經統計,羅平縣滑坡多數發生在強弱風化巖層接觸界面或松散土體與基巖接觸界面。尤其當巖層的傾向和斜坡的坡面傾向一致時,容易產生滑坡,反之斜坡相對不易發生滑坡。

(2)巖土體類型與地質災害。區內層狀較硬碎屑巖組,較軟紅層巖組,強巖溶化較硬碳酸鹽類巖組為連平縣主要地質災害點分布層位。巖石因結構構造影響在表生作用下極易風化,均發育3m~20m的風化層,最厚處可達30m,風化層成分為砂、礫,具有孔隙度大的特點,地表徑流易滲入,含水量的增加使強度降低且誘發地質災害。

在調查地質災害點中,砂、礫石、粘土雙層土體中發育的地質災害占總數的10.38%。分布面積161km2,每平方千米0.12個地質災害點。層狀較軟變質巖組31處、占總數的16.94%;分布面積627km2,每平方千米0.05個地質災害點。層狀較軟紅層巖組37處、占總數的20.22%,分布面積300km2,每平方千米0.12個地質災害點。69處發生在層狀較硬碎屑巖組,占總數的37.70%;分布面積927km2,每平方千米0.07個地質災害點。21處發生在層狀強巖溶化較硬碳酸鹽類巖組中,占總數的11.48%;分布面積240km2,每平方千米0.11個地質災害點。塊狀較硬—堅硬侵入巖組8處、占總數的4.37%;分布面積110km2,每平方千米0.07個地質災害點。

4.4降雨

連平縣大氣降雨是誘發滑坡、崩塌地質災害主要因素之一。特別久旱后連場大暴雨,短時間內迅速增加致災體自重,打破原有平衡,導致滑坡、崩塌地質災害發生。

4.5人類工程活動

調查結果顯示,連平縣已調查的地質災害點基本都與這些人類工程活動有關系。連平縣調查發現的不穩定斜坡共154處,均為人工切坡。由此可見,人類工程活動強度與地質災害形成有著密切的關系。

參考文獻:

[1]張龍飛,董斌,韓曉飛,史雙雙,史琳娜.汶川地震橋梁震害特征分析及地震易損性研究[J].華北地震科學, 2019, 37(01):12-19.

[2]廣東省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實施細則[M].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協會. 2016年5月.

[3]廣東省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技術指南[M].廣東省國土資源廳. 2016年1月3日.

[4]楊魁等.滑坡工程的穩定性評價與災害治理[J].探礦工程. 2009(1):73-75

[5]劉子振等.滑坡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察的實踐[J].巖土工程技術. 2007(4):22-26.

[6]李德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在福建某高速公路工程中的應用[J].福建建材, 2018(07):10-11.

[7]劉慧,吳繼紅.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在某工程建設中的應用[J].上海地質, 2001(04):34-37.

[8]黃生根.吳鵬.戴國亮編著.基礎工程原理與方法[M].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9]東南大學.浙江大學.湖南大學.蘇州科技學院.土力學(第二版)[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5.

[10]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S]. 2011.

[11]JGJ72-2004.高層建筑巖土工程勘察規程.

[12]趙陽.劉魁.聶永鵬.曹艷妮.半巖半土地基不均勻沉降的變剛度復合地基方案研究[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8.

猜你喜歡
坡度總數滑坡
滑坡推力隱式解與顯式解對比分析——以河北某膨脹土滑坡為例
關于公路超高漸變段合成坡度解析與應用
◆我國“三品一標”產品總數超12萬個
哈哈王國來了個小怪物
“一半”與“總數”
淺談公路滑坡治理
基于Fluent的滑坡入水過程數值模擬
基于圖像處理的定位器坡度計算
坡度在巖石風化層解譯中的應用
CT和MR對人上脛腓關節面坡度的比較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