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IPA分析法的延續護理干預在顱內動脈瘤患者居家康復中的應用效果

2021-12-27 11:43韋清
今日健康 2021年12期
關鍵詞:延續性分析法居家

韋清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廣西 南寧,530000)

顱內動脈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CA)憑借著致殘率高、驟然起病、病情隱匿等特點,已受到臨床醫師乃至整個社會的關注,主要由血管壁局部病理性擴張所造成,也是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關鍵因素[1]。而目前,臨床手術為首選治療方案,雖能夠有效穩定患者病情,且住院周期較短,但臨床研究發現,諸多患者手術后,仍伴一定病情遷延風險,且極易遺留肢體功能及認知功能障礙,進而對其生活質量構成嚴重威脅。故術后康復期間,配合系統化、合理化延續性護理干預顯得十分關鍵。而重要性及其表現(IPA)分析法延續性護理干預應用于ICA 術后康復中可取得顯著價值,主要利用探究患者感知與護士認知之間差距,協助護士全面掌握護理期間所存在的缺陷,進而積極改進護理流程。鑒于此,本文選取ICA 患者實施基于IPA 分析法的延續護理干預進行分析,詳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將70 例ICA 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均來源于我院2019年1月—2021年5月期間,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歸納為觀察組、對照組,各35 例,2 組男女比例分別為:16:19、17:18 例;年齡分別為:40—60 歲、41—59 歲,平均值分別為:(50.13± 1.36)歲、(50.56± 1.34)歲,兩組基礎信息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對其實施常規病情觀察,于出院前發放健康手冊,并配合用藥、飲食、運動以及病情檢測。定期實施電話隨訪一次,掌握患者居家康復狀況。觀察組選擇基于IPA 分析法延續性護理,具體如下:(1)ICA 患者延續性護理滿意度調查:患者出院1 個月后,由專業護理人員制定ICA患者延續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并將其發放于患者,以研究其感知與護理人員認知之間差異,進而優化延續護理流程。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治療方案、相關知識、用藥、飲食、運動、心理指導等。同時通過Likert5 級進行判斷,建立延續性護理服務評價模型,以滿意度為縱軸,問題重要性為橫軸,以兩者均值為分界線。同時利用IPA 分析法予以研究,重點改善區包括:急救措施、用藥、神經功能障礙預防、病情檢測、治療方案、誘發破裂危險、疾病相關知識、病情檢測感染預防,其次改善區包括:相關檢查、運動、飲食以及心理指導;維持區包括:生活指導、復雜;優勢區:休息。(2)基于IPA 分析法延續護理方案:評估IPA 分析法結果,由專業護理人員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制定系統化延續性護理方案。于患者出院后3 個月內,定期邀請本院專家,實施一次集體授課模式,護理人員與患者和合理協調時間,保障所有患者均能夠參與期間。同時對改善區內容,可通過微信公眾號,每日向其推送ICA 相關健康信息,所有內容均來自心腦血管專業書籍、期刊,經研究小組予以篩選。(3)結合象限圖探究,優化護理流程,重點改善區和次要改善區中滿意度較低的項目,為居家護理服務改進重點內容,該部分內容由研究小組,通過“頭腦風暴”模式予以集體探究,討論延續性護理內容所存在的缺陷及不足,進而制定對策。

1.3 觀察指標護理前、護理后4 周觀察2 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精神狀態,選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進行評估[2],滿分為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活動能力越佳。選擇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3],其內容包括定向力、回憶力、記憶力、計算力、語言能力,共30 分,分值越高,認知功能越佳。

1.4 統計學處理SPSS21.0 統計分析軟件,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護理前ADL、MMSE 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經護理后觀察組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ADL、MMSE 評分比較(± s,分)

3 討論

ICA 屬于顱內動脈壁局限性擴張,而造成血管瘤樣突起,動脈壁局部薄弱和血流沖擊,已成為本病發病的關鍵因素,且伴有高致殘率、致死率等特點,若未予以對癥及時治療及護理,可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及生活質量。

延續性護理屬于醫療機構,為患者出院所制定的綜合護理服務。相關研究發現,延續性護理能夠有效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但傳統延續護理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直接忽略患者主觀能動性及需求,進而降低臨床護理質量。故如何優化ICA患者居家康復健康,已成為臨床醫師乃至整個社會的關注重點。而本文研究顯示,觀察組MMSE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充分說明,基于IPA 分析法延續護理干預能夠有效穩定患者精神狀態,分析原因:IPA 分析法由Martlla 于1977年所提出,其基本思想以患者對護理服務態度、滿意感源自其對護理流程的重視程度以及對個屬性表現程度的評價。IPA 分析法作為分析和某種服務屬性的模式,其能全面、合理定位患者對延續性護理服務需求。同時IPA 分析法,對ICA 患者居家康復護理滿意度實施調查,研究患者在疾病相關知識、治療方案、運動、飲食、心理指導等方面予以系統化干預,進而為患者通過綜合化、合理化服務方案。另研究發現,觀察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分析原因:IPA 分析法通過象限分析,將ICA 患者居家延續護理需求重要性予以歸納,促進護理人員更能有效制定系統化護理方案。

綜上所述,IPA 分析法延續性護理應用于ICA 患者居家康復中可取得滿意結局,值得在護理領域中應用。

猜你喜歡
延續性分析法居家
異步機傳統分析法之困難及其克服
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撐起一把保護綠傘
延續性動詞和非延續性動詞的用法解讀
staycation居家假期
延續性護理管理在回訪中心的應用
基于時間重疊分析法的同車倒卡逃費探析
層次分析法在SWOT分析法中的應用
AHP和SWOT分析法在規劃編制中的應用
非延續性動詞與延續性動詞之間的轉換
延續性動詞與非延續性動詞專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