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苗族竹編書畫編織工藝創新發展路徑

2021-12-31 21:42丁遠亮
輕紡工業與技術 2021年12期
關鍵詞:竹編編織苗族

徐 越,丁遠亮

(1.廣西工藝美術學校,廣西 柳州 545025;2.玉林師范學院 美術與設計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

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素有 “竹子之鄉”的美譽,竹編技藝歷史悠久,是融水縣特色的民間手工技藝。苗族先輩們通過改造自然,加工大自然的竹子,編織成籮筐、籃子、簸箕等實用器物,以滿足生活的需要。經過世代傳承,竹編工藝除滿足生活所需的實用物品外,逐漸發展出滿足人們欣賞需要的竹編書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苗族竹編書畫制作技藝。苗族竹編書畫制作技藝入選了廣西壯族自治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苗族珍貴的歷史文化產物,是苗族人民智慧和經驗的結晶,集中體現了苗族人民的精神和民族傳統。

1 苗族竹編書畫制作技藝

1.1 制作

編織技藝幾乎每個民族都有涉及,依靠地域不同的原材料,有草編、芒編、柳編和藤編等類型,尤以竹編分布最為廣泛。浙江東陽和四川青神最為出名,均是“中國竹編藝術之鄉”,而我國西南部的少數民族地區也有著遠近聞名的編織技藝,如毛南族花竹帽編織工藝、壯族竹編工藝以及苗族竹編書畫制作工藝,這些編織工藝均為手工制作,兼具實用性和美觀性,編織工藝品依靠祖輩的口傳心授,延續著它古樸而富含愛的傳承。

苗族竹編書畫制作工藝是柳州市融水縣苗族人世代傳承的民間手工技藝,其特殊性主要是原材料的獲取及制作流程,相較其他編織種類更加繁瑣,包含了材料選取、材料粗加工、防蟲防霉、染色、材料細加工、編織、裝裱等多道工序。

竹編工藝根據竹絲粗細的不同可分為粗絲竹編和細絲竹編:粗絲竹編是采用無胎編織,主要運用竹條粗篾絲或篾片編成的傳統生活用具等,如屏風、門簾、斗笠、涼枕、籮、筐、籃等日常所見的物品,這種粗絲竹編物品講究結實耐用,在材料加工和編織技術上較易掌握,全國各地普遍存在;細絲竹編多用于有胎扣絲竹編,如瓷胎竹編花瓶和竹編茶具,竹絲在厚薄粗細上有嚴格要求,達到厚薄均勻粗細一致。

竹編字畫屬于難度較高的編織工藝,因此原材料加工和編織技藝要求較高,近年來多與文創產品結合,用于音響、包具、首飾和服裝上,接近于高雅藝術品。苗族竹編書畫制作技藝屬于細絲工藝,以當地野生粉單竹為材料,然后經過破片、起篾、分層、蒸煮、刮篾、分絲等十幾道工序后才可以用來編織。

1.2 技藝

1.2.1 選竹和鋸竹

選擇當年生長的粉單竹為佳,選中之后將竹子從根部砍下進行修竹剔節,將竹子身上的葉子去除,然后將整根幾米長的竹子帶回按竹節進行分段鋸。鋸竹子是一門技術活,若鋸竹中傷到竹皮,那么此竹就不能用于編書畫了。

1.2.2 刮青、削平鋸口和破竹

將分段后的竹子進行刮青,把竹子青綠色的表皮處理掉,以露出竹子纖維。刮青之后將兩端鋸的短口削平,然后將圓形竹筒進行等比例分塊來破竹,每塊大小1cm 左右為佳。

1.2.3 分薄篾層

將分塊竹子的竹青部分進行分層,一般分為4 層,每層幾近透明為佳,分完層之后進行起蔑,起蔑要注意力道均勻,才能保證每層蔑的厚薄相同,分層后進行刮篾,把分層之后的竹篾處理到透明為止。

1.2.4 三防處理、染色和分絲

三防處理即防霉、防腐和防蛀,竹材的主要成分有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含有蛋白質類、脂肪類和各種糖類以及少量灰分元素,這些有機素是一些昆蟲和微生物的營養物質,在適宜的溫度、濕度下容易引起蟲蛀和霉腐,采用一些藥物、殺真菌劑對竹材內表面容易長霉的物質進行變性處理,達到防霉和防蟲蛀的目的。染色是將處理的篾層放入加熱的染缸里進行染色,分為植物染和化學染兩種,植物染色彩較少,化學染顏色多樣,可以根據需要進行染色。竹篾分絲是在染色之后,是竹編畫工藝中要求較高的一步,根據畫作的內容分粗細,將1cm 寬的薄蔑分成6 絲、12~14 絲和24~48 絲作為材料備用。

1.2.5 編織制作

市面上的苗族竹編作品分為立體竹編、瓷胎竹編和平面竹編3 類,竹編材料加工和編織技藝難度是遞進的關系,需要的工具較簡單,有篾尺、剪刀、壓鐵等。立體竹編是最原始的竹編工藝,是祖輩傳承下來的,絲線較粗,編織較為實用的家庭器具,注重作品的工整、經久耐用;瓷胎竹編,顧名思義,是以瓷器或器皿為載體,用竹絲編織出來,多用于茶具;技術含量較高的要屬平面竹編畫,分為低、中、高3 檔,低檔竹絲較寬,一般1cm 6 根絲,編織平面的杯墊、椅墊和扇面等,中檔的1cm 12~14 絲左右,主要編織字畫類,高檔的為1cm 24~48 絲,主要編織人物,絲線越細編織的人物表情就越細膩。不同的產品編織方法基本相同,常用的挑壓技法有挑一壓一、挑三壓三、挑五壓五等,比較程式化的挑壓方式重復使用,還有斜紋編法、三角孔編法和回字形編法等。

2 苗族竹編書畫工藝的創新路徑

傳統手工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個類別,隨著時代的發展,工具的更新改善和產品的形式變化,使其具有活態流變的特性,而其內在的技藝卻有一定的穩定性,是傳統工藝傳承的核心符號和生命力之所在。藝術當隨時代的變化而發展,傳統工藝的外顯器物形式具有變異性和社會適應性,因市場和人的審美變化而變化,在創新路徑上需要以服務人民美好生活為宗旨,挖掘本地區、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元素,以傳統手工編織技法和現代審美經驗結合時代需求,才是傳統手工藝可持續的良性發展。因此,在苗族竹編書畫工藝創新路徑上需要針對文化內涵、審美形式和青年人參與度等方面進行突破。

2.1 深挖苗族文化

苗族竹編書畫工藝主要圍繞苗族元素進行創作,符合該技藝所具有的民族性特點,表現本民族文化和元素是該技藝的靈魂所在。目前,苗族竹編書畫編織技藝在表現和挖掘苗族文化方面還停留在表層,給人一種生搬硬套的感覺,缺少苗族文化的深邃和民族韻味,應以苗族竹編書畫編織技藝為基礎,解構本民族圖案和元素,并結合其他苗族工藝,如扎染、蠟染、刺繡和銀飾等,以豐富竹編書畫作品的文化意味和民族性。對于產品的視覺審美來說,首先是形式上的求異,其次是深刻的內涵。如果竹編書畫不能第一眼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不能吸引人們欣賞和購買。工藝作為傳統手工藝的核心,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其很難在短期內提升和改變,但是民族文化元素的再生卻可以通過再設計和再創造進行展現,也符合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原則。苗族竹編工藝發展的基礎是工藝的傳承,出路是產品的創新,只有以文化塑造形式和精神,才能使產品具有親和力和生命力。

2.2 面向旅游市場開發形式多樣的產品

在文旅融合發展的背景下,竹編書畫作品形式需求越發多樣,以滿足不同人對于旅游紀念品的需要。創意設計已經成為旅游紀念品的核心要素,反映出民眾對新穎且具有民族文化特征形態的產品的喜好。目前,苗族竹編書畫除作為單純的畫之外,還運用于桌屏、裝飾擺件、壁飾、陶瓷和箱包之中,由于采用手工制作耗費大量時間,致使價格昂貴無法滿足一般消費者需求。針對上述情況,應設計開發一些價格便宜、方便易帶和小巧的竹編作品,以助推苗族竹編書畫制作工藝的發展。有了市場需求,人們消費得起,喜歡了這些產品,才能吸引年輕人從事該門手藝,年輕人的參與便使其在工藝傳承和產品創新上擁有了新的活力。融水縣民族文化豐富,旅游資源多樣,苗族竹編結合旅游市場,制作屬于苗族和本地區特有文化屬性的編織作品,能夠帶動市場的銷售。據悉,目前苗族竹編產品的主要購買對象是旅游者,更應該以旅游消費者的需求為出發點進行產品設計制作。

苗族竹編書畫除平面產品之外,市場上還有與陶瓷、燈具、刺繡和銀銅飾品結合的立體竹編作品,以滿足現代人的生活需要和審美需求,這是目前苗族竹編書畫技藝創新設計的主要方向,其多形式的嫁接和運用不能脫離苗族文化這個基礎,最好的創新是基于本民族文化進行升華再設計,以達到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的效果。目前,所見的苗族竹編書畫創新作品似乎遠離了苗族文化,如果不去聽解說靠自己觀察,很難發現苗族元素的影子。一味地追求形式而忽略了核心的文化元素,使其與市面上其他地區的編織產品形成了同質化,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苗族竹編書畫編織工藝的未來發展,也會影響旅游者購買的欲望。創新產品是任何手工藝都必須面對且應選擇的發展道路,若是不以民族文化為基礎進行創新,其結果必定事倍功半,使其落入俗套,便毫無特色可言。好的旅游產品應是物美價廉,且具備苗族竹編書畫編織技藝特點,再結合本民族其他工藝或者元素,降低人工制作時間成本,使其符合旅游紀念品的市場價格定位。高端產品以參展、定制和面對特殊人群為主,提高苗族竹編書畫編織工藝的知名度和藝術水準,將苗族竹編書畫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和精神寄托,從而引領苗族竹編行業的發展,促進其工藝的有序傳承和健康發展。

2.3 傳承進校園

隨著國家提倡傳統工藝進校園以來,越來越多的傳統手工藝被大學生所了解與熟悉,通過在大學生中的傳播,傳統工藝的種子慢慢在青年人中生根發芽。據《2021 中國新手工藝品牌調研報告》可知,傳統工藝生產經營群體以80 后為主,占比32.9%,而消費者和愛好者也主要以80 后、90 后和00 后青年人為主,分別占比13.7%、17.6%和24.8%??梢?,年輕一代在對手工藝的審美、理念、發展等認知上幾乎不存在“代溝”。未來傳統工藝的消費主力是青年人,因此必須吸引青年人從事竹編書畫編織工作,才能傳承該技藝,這是基本,也是非遺保護的使命之一,之后才追求設計和制作工藝的創新。

據了解,目前竹編書畫制作工藝與高校的聯系還很少,主要面向中小學進行的普及教育,屬于了解層次和簡單的練習,不能觸及苗族書畫制作技藝傳承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苗族竹編書畫制作工藝急需年輕人的參與。據苗族竹編書畫編織工藝傳承人賈茜萍老師介紹,以前收了幾個年輕的徒弟,無奈學幾個月便不再學習了,主要原因是編織較枯燥,作品耗時較長,產品賣不上價錢,導致沒有年輕人愿意學習。隨著“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提出,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重視和參與傳統工藝的傳承與創新發展,非遺進校園已經是大勢所趨,只是民族地區的偏遠山區受資源所限還沒有普及起來,后續的發展需要與高等院?;蛑新殞W校進行接觸,使苗族竹編書畫制作技藝進入校園中,吸引當代青年人加入。這些具有較高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的大學生參與其中,相信通過他們的工藝傳承,能夠使苗族竹編書畫編織工藝更好地傳承和發展。

3 結語

非遺保護在新發展階段,傳承是基礎,創新是關鍵。二者互相循環促進,“技藝”是其傳承、創新和發展的核心因素,民族文化和地域元素是其靈魂和魅力所在。堅持保護、傳承和創新,需結合新時代的審美變化,深挖民族文化符號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制作現代生活所需的產品,以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展現苗族竹編書畫編織工藝的當代價值,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力。苗族竹編書畫編織工藝結合青年人審美喜好和獨特思維,積極開發旅游產品、文創產品,創新原有產品形式,應是有效的創新路徑。苗族竹編書畫編織技藝的創新不能脫離其本質特征,即民族文化、核心技藝及蘊含的人文精神,其產生于人們的生活需要與社會實踐,創新的方向理應回歸于社會生活需要。選擇合適的創新方向和路徑,才能使苗族竹編書畫編織技藝得到健康有序的傳承和創新發展。

猜你喜歡
竹編編織苗族
體驗編織的樂趣
以歌為家——在滬苗族務工婦女的音樂生活
穿花系列竹編花器
一針一線編織愛
竹編在室內隔斷中的應用
竹編藝人
1500m2竹編人文藝術,隱于自然的輕靈簡雅!
度假吧!帶上你的編織鞋包
苗族老照片
苗族蘆笙制作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