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濁毒理論研究回顧與展望※

2022-01-01 22:47王紹坡孫潤雪馬曉菲李佃貴
河北中醫 2022年5期
關鍵詞:病機中醫藥理論

王紹坡 孫潤雪 馬曉菲 李佃貴

(河北省中醫院李佃貴國醫大師工作室,河北 石家莊 050011)

濁毒理論由國醫大師李佃貴首創提出,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不斷創新完善的新形勢下,“濁毒”作為一種新的概念被提出,得到國內外眾多專家和學者的肯定與認同,成為中醫學術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醫重大學術理論創新[1]。近40余年來,濁毒理論及治療相關疾病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回顧其發展歷程并展望未來發展方向,對推動中醫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濁毒理論發展的4個時期

1.1 先秦時期《內經》奠定理論基礎 濁毒理論的提出首先是借用了《內經》關于清濁的認識。在《內經》中,清濁是經常被使用的詞語,與寒熱、氣血、陰陽一樣屬于基本概念,是含義十分豐富的“元概念”,但是過去并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2]?!秲冉洝分杏涊d“濁”有60處之多,描述“毒”有46處[3]。在《內經》中,雖未載有“濁毒”一詞,但是對濁毒的始動因素“濁”卻記載頗多[4]。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記載“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及“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皾帷奔戎革嬍尘⒅匈|地較為稠厚的部分,也指飲食代謝過程中的殘穢之物?!鹅`樞·陰陽清濁》中記載:“濁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濁者,則下行。清濁相干,命曰亂氣?!泵枋隽饲鍧嶂g的轉化,清中有濁,濁中有清。關于“毒”的記載有“寒毒”“濕毒”“熱毒”“清毒”“燥毒”之分。因此,《內經》為濁毒理論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1.2 漢唐時期為其臨床應用打下了基礎 漢唐時期,多部醫學著作有關于“濁”和“毒”的記載,進一步深入闡釋了“濁”與“毒”,并對多種疾病的病因病機有了明確的認識,提出了相應的治療方法。東漢時期,張仲景著《金匱要略》,其中有載:“谷氣不消,胃中苦濁,此所以濕熱為腹痛?!钡谝淮翁岢隽藵崤c濕熱的聯系。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記載有關“毒”的條文共251條,提到“風毒”“寒毒”“熱毒”“濕毒”“水毒”“疫毒”等40種毒邪,如熱毒可導致黃疸,文中提到“熱毒氣在脾胃,與谷氣相搏”,可致內黃;還有“反花瘡者,由風毒相搏所為”等疾病病因病機的記載?!吨T病源候論》中還記載了黃褐斑的病因病機,“或澀或濁,不能榮于皮膚,故生黑皯”,其形成與濁陰密切相關。在治療方面,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中有關于白濁的治療,白濁屬于濁病范疇,治法是“行間主之”,即針刺行間。另外,《金匱要略》中記載:“六畜自死,皆疫死,則有毒,不可食之?!敝赋隽肆笞詣铀劳鍪怯晌烈咴斐傻?,都是有毒的,不可食用。這一時期關于“濁”和“毒”的記載為濁毒理論在臨床應用打下了基礎。

1.3 宋元明清時期豐富了“濁”與“毒”的應用 這一時期對濁毒的論述更加廣泛和深入,尤其在病因病機及治療方面有了極大的豐富和發展。如清·喻昌《寓意草·面議何倩令嬡病單腹脹脾虛將絕之侯》載:“清者不升,濁者不降,互相結聚,牢不可破,實因脾氣之衰微所致……”指出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為脾氣衰微所致。清·沈金鰲在《雜病源流犀燭》中明確提出了“濁病”一詞及其病因,“濁病之源,大抵由精敗而腐者居半”。明·王肯堂《證治準繩》中記載了濁病的病位“濁病在精道”。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六郁》中載 “血受濕熱,久必凝濁”,指出了濁邪致病的病理轉機。關于濁毒與溫熱的鑒別,清·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明確指出:“溫毒者,穢濁也。溫毒者,諸溫夾毒,穢濁太甚也?!碧岢隽恕皾窬脻崮钡牟C,并提出“芳香所以敗毒而化濁”的治療原則。

1.4 當代首創提出濁毒理論 隨著近現代工業文明的興起和城市的發展,人類在創造巨大財富的同時,也把大量的廢氣和廢物排入自然界,使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受到破壞?!皾岫尽蔽镔|充斥于自然界的各個角落,并侵入機體,損害機體臟腑、經絡、氣血、陰陽,從而導致疾病。所以凈化人體內環境,排出體內的濁毒,是預防和治療疾病的重要課題,也是一個社會課題。李佃貴教授根據多年的臨床實踐及感悟,首創濁毒理論,其認為,“濁毒”是對人體有害的、不干凈的東西的統稱,既是一種致病因素,又是一種代謝產物;人體正氣不足、功能下降時,自然物質的“濁毒化”是致病過程,經過中醫辨證論治,通過解毒化濁促使濁毒轉化為正常物質的“化濁毒”是治療過程[5]。濁毒理論以天人合一的中醫整體思維來探究當代生態環境及人自身飲食、情志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有其深刻的內涵和廣泛的外延[6],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專家認可。

縱觀中醫藥發展史,濁毒理論不斷探索、發展,直至完善,為臨床上許多重大疑難疾病的治療提供和開辟了新的重要途徑。

2 濁毒理論發展的3個階段

2.1 文獻研究 濁毒理論的文獻整理與研究以時間為線。先秦時期的文獻主要以《內經》為主要研究內容,《內經》中有零星的關于“濁”和“毒”的記載,以中醫基本概念的描述為主。漢唐時期的文獻以《金匱要略》《諸病源候論》《針灸甲乙經》等為主要研究內容,這一時期的文獻記載豐富了對“濁”和“毒”導致疾病病因病機的認識,以及濁與濕熱的鑒別。至宋元明清時期以《證治準繩》《丹溪心法》《溫病條辨》《雜病源流犀燭》等為主要研究內容,這一時期的文獻對“濁”和“毒”的病因病機、治療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記載。當代李佃貴教授立足經典文獻,結合當代自然生態、社會環境,創新性提出濁毒理論及“天之濁毒”“地之濁毒”和“人之濁毒”的新概念,明確了“濁毒”的概念和內涵,出版了《中醫濁毒論》《慢性胃炎濁毒論》《胃癌濁毒論》等共11部專著,為目前濁毒理論研究的主要文獻資料。

2.2 臨床及基礎研究 濁毒理論指導臨床治療疾病有獨特優勢,眾多醫家從臨床及基礎研究方面進行了探索,如脾胃疾病、肝膽疾病、心腦血管疾病、腎臟疾病及糖尿病等。李佃貴教授創新性提出慢性胃炎濁毒內蘊證,其認為“濁毒”可能是介導輔助性T淋巴細胞(Th)1型細胞因子發生免疫反應的關鍵病理因素,導致Th1/Th2 動態平衡向Th1偏移[7]。李佃貴教授還提出了潰瘍性結腸炎濁毒致病論,并以化濁解毒法為基本治療大法,形成了化濁解毒有效方劑(藥物組成:白頭翁、藿香、黃連、茵陳、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當歸、芍藥、茯苓、白術、廣木香、秦皮、地榆、兒茶、苦參、仙鶴草),能下調潰瘍性結腸炎大鼠結腸上皮細胞Bcl-2相關X蛋白(Bax)、caspase-9蛋白表達,進而抑制細胞過度凋亡,恢復腸黏膜屏障功能,促進潰瘍愈合[8]。李佃貴教授認為,口腔潰瘍是由于外感濁邪或濁毒蘊久,胃火熾盛,循經走行上攻蒸騰上炎所致,以化濁解毒、瀉火解毒為治療大法,藥用半枝蓮、半邊蓮、白花蛇舌草、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加減治療,臨床效果顯著[9]。魏凱善等[10]認為,精微物質失運,化生“糖毒”為糖尿病的始發環節,“糖毒”可影響其他臟腑功能,使諸邪滋生,并與“糖毒”相合而成濁毒,濁毒內生是導致糖尿病病情加重的關鍵環節,濁毒日久損傷絡脈是糖尿病微血管并發癥的共同病機。郭曉辰等[11]認為,濁毒既是高血壓病發生的始動因素,也是高血壓病變過程中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從濁毒論治是治療高血壓病的關鍵環節,芳香化濁、清熱解毒是高血壓病治療中的有效方法,臨證可以柴苓湯為基礎方,再加入芳香化濁、清熱解毒之品。王宇陽等[12]認為,濁毒與慢性腎臟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等密切相關,慢性腎臟病起病隱匿,日久脾腎衰敗,無力運化水濕,致濁邪壅滯,戀久化毒,濁邪“毒化”,直傷臟腑,變證叢生,治療上宜用發表透濁(代表方如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芳香化濁(代表方如黃連溫膽湯、藿樸夏苓湯、藿香正氣散等)、滲濕利濁(代表方如五苓散、真武湯)、通腑泄濁(代表方如大承氣湯、升降散等)、辛開苦降(代表方如半夏瀉心湯、黃連湯、三仁湯)等法。這一階段研究成果頗豐,但是仍停留在各家對某一方面、某一病種的研究,并未形成系統的理論。

2.3 構建濁毒理論體系 通過系統梳理古今相關文獻,歸納整理臨床及基礎研究,李佃貴教授提出濁毒理論,并進一步規范濁毒的概念,拓展濁毒的內涵,整合濁毒的病因、病機,梳理濁毒的主癥、兼次癥及臨床類證表現,明確了濁毒的診療思路及疾病應用范圍[3]。濁毒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濁毒泛指一切對人體有害的不潔物質,而狹義的濁毒是指由于濕濁、谷濁久蘊化熱而成的可對臟腑氣血造成嚴重損害的黏膩穢濁之物[4]。從內外又可分為外濁毒和內濁毒。外濁毒指天之濁毒、地之濁毒,內濁毒指人之濁毒,人之濁毒又可分為身體之濁毒及心之濁毒。濁毒概念及內涵的明確與規范為系統構建濁毒理論體系奠定了基石。在此基礎上,整合濁毒的病因、病機,一是外感濁毒,一是濁毒由內而生,既是一種致病因素,又是一種病理產物。梳理了濁毒的主癥、兼次癥;明確了濁毒的兩大治則,一是通過扶助正氣截斷外感濁毒及體內濁毒的生成,二是通過大便、小便及汗液3條途徑促進體內濁毒的排出。

3 學科與社會貢獻

3.1 創新中醫病因病機學 先賢醫家對于“濁”和“毒”均單獨記載,從未將二者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論述。而將“濁毒”合而稱之,并對其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是濁毒理論的主要研究內容。濁毒理論對濁毒的概念、病因病機、致病特點及治療用藥進行了系統的總結,濁毒致病論與傳統中醫病因學和現代病因學相結合,成為現代中醫病因學的基礎理論,對臨床診治疾病和發展現代化中醫中藥有重要的指導作用[13]。

3.2 建立中醫科研平臺 為了深入系統的研究濁毒理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成立了“慢性胃炎(濁毒證)重點研究室”,認定了國家二級實驗室—河北省濁毒證重點實驗室,批準河北省中醫院脾胃病科為國家重點學科、重點???。圍繞濁毒理論指導胃癌前病變的防治,河北省中醫院獲批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全國健康管理示范基地等。多個國家級及省級實驗室、重點學科、重點??萍芭R床研究基地的成立,有力地推動了濁毒理論的深入研究,也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平臺。

3.3 培養中醫藥高端人才 濁毒理論創始人李佃貴教授通過帶教博士、碩士、師帶徒等途徑已培養中醫藥高端人才120余名,其中包括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6名,全國名中醫1名,河北省名中醫8名,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8名,全國及省優秀中醫臨床人才18名。高端人才的培養有力地推動了中醫藥的繼承及發揚。

3.4 搭建中醫藥國際交流平臺 在學術交流方面,先后在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河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等多個學會成立了濁毒理論研究分會,定期開展國際和國內學術交流,并舉辦多次科普講座,提升了濁毒理論的社會認知度,推動了濁毒理論的發展和國際化進程,并使得中醫藥及濁毒理論在國際醫學界的影響力不斷提升。

3.5 助力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治 2020—2021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應亞非拉國際合作交流協會等邀請,李佃貴教授為美國、意大利、菲律賓、英國等多位國際友人開了具有化濁解毒功效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藥防治處方。另外,濁毒理論用于指導河北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防治也取得了顯著的效果[14]。李佃貴教授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病機為外感疫癘濁毒之邪,病位由表及里,治療以扶正祛邪為原則,祛邪以化濁解毒為要[15],其帶領團隊研發的“香蘇化濁顆?!痹诤颖笔⌒滦凸跔畈《痉窝椎姆揽刂邪l揮了重要作用。

4 濁毒理論發展展望

4.1 圍繞學科方向不斷豐富發展濁毒理論 濁毒理論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圍繞濁毒理論繼續梳理相關文獻,溯源探流,整理臨床典型案例,建立國內最權威的濁毒理論文獻及案例數據庫。在此基礎上,結合當代社會需要解決的重大疑難疾病,進行深入研究,闡明濁毒物質及化濁解毒方藥的作用機制,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進一步突破。對目前已經建立的濁毒理論體系不斷完善和發展,使濁毒理論的內涵及體系框架更加豐富完整。

4.2 依托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加強臨床證治研究 河北省中醫院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依托濁毒理論建立,為濁毒理論的臨床研究建立了良好的平臺。加強臨床證治的研究,建立系統化科研病歷,聯合國內外高端科研機構,探明濁毒標志物,以及化濁解毒系列方藥的作用機制,并將濁毒理論的應用拓展到其他疾病的診療中,規范各類疾病濁毒證的理、法、方、藥,使濁毒理論的臨床應用更加廣泛、明確。

4.3 帶動創新中藥研發及產業化 以濁毒理論為指導治療各種疾病的療效肯定,目前河北省中醫院已成功研制十余種醫院制劑,有效彌補了市場藥品的不足,維護了患者健康[16]。雖然我國藥品監管體制在不斷的完善,但是院內制劑仍未獲得其應有的地位,無法發揮其在臨床中的作用和價值。繼續推動濁毒理論指導下的中藥研發與產業化,使科研成果能夠服務于廣大患者,真正提高疾病的防治水平。

4.4 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臺加強人才梯隊培養 在人才培養方面,繼續提高中醫人才的培養質量,既能傳承中醫藥精華,又能發揚光大中醫藥的優勢。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吸引和培養高素質科研人才,著眼于學科人才梯隊建設,促進科研技術水平提升,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

4.5 依托世界學術交流平臺促進國際交流 依托已有的國際學術交流平臺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濁毒理論研究專業委員會,定期舉辦濁毒理論國際高峰論壇,促進國際間的學術交流,不斷擴大濁毒理論的國際影響力。出版《中醫濁毒論》英文版及多種語言版本,將濁毒理論傳播于全球。

4.6 制定濁毒理論相關國際化標準 根據濁毒理論制定濁毒的國際化標準,如天之濁毒、地之濁毒、人之濁毒的國際化標準。人之濁毒用于監測人體的健康狀況,作為疾病治療效果的評判指標。天之濁毒和地之濁毒作為生態環境、水資源、食品等的重要監測指標。將標準的濁毒指標用于天、地、人的日常監測,助力人類健康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4.7 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醫藥是中國傳統文化和中華文明的結晶,中醫藥文化的傳承不僅在于傳承疾病的診療技術,更多的在于通過中醫藥文化思維的引導及其形成的社會文化根源,探究中醫藥不同于其他醫學的文化特色、形成發展的社會機制和內在規律,從而進一步推進中醫藥的發展[17]。濁毒理論是中醫藥學的繼承和發揚,其基于中醫學文化思維揭示了當代疾病的病因病機,不僅是診療技術的創新與發展,更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環境、文化的有機結合。因此,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中醫藥的保護及傳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5 小結

理論創新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的,濁毒理論的形成也遵循了這一規律,它不僅是名詞的創新,而且具有豐富和特定的內涵[18]。濁毒理論不僅有重要的學術意義,還有更廣泛的臨床指導意義,更有利于提高臨床各科疾病的診治效果,開發各類解毒化濁的有效藥物更有潛在的社會和經濟價值,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19]。目前,濁毒理論研究呈現出嶄新的面貌,但仍需繼續深入研究,推動濁毒理論的全面發展。

猜你喜歡
病機中醫藥理論
慶?!吨腥A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實施五周年
《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這十年》
基于“取象比類”法探討肝細胞鐵代謝紊亂與肝纖維化中醫病機的關聯
堅持理論創新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中醫藥在惡性腫瘤防治中的應用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促進中醫藥振興發展
燥邪致瀉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