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發展科技農業的優勢、問題及建議

2022-01-10 12:27北京科技農業發展研究課題組
新經濟導刊 2021年4期
關鍵詞:高新技術北京科技

□ “北京科技農業發展研究”課題組

進入21 世紀,世界科技發展進入創新集聚爆發和新興產業加速成長時期。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技術進步對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的驅動作用更加明顯。世界農業科技在學科分化、分工與更新、不斷拓展深度和廣度的同時,在新的高度走向新的綜合與聯合。生物、計算機、互聯網、新材料、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技術不斷向農業領域滲透、交融,從而形成許多新的科學交叉點和生長點,拓寬了農業科技領域,大大推動科技農業的發展。

所謂科技農業是指以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為基礎,以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為手段,以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最大化為目標,通過農業科技產業化,不斷提高科學技術在農業增長中的貢獻份額,使農業科技不斷向傳統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滲透,農業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形成新的農業科技產業[1]??萍嫁r業通過加強科技運用,促使農業生產過程機械化、農業管理過程現代化、農業發展內外部環境因子關系協調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2]。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科技是根本性決定性力量。

一、北京發展科技農業的重要意義

“十四五”時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起步期,也是北京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關鍵時期??萍嫁r業作為北京打造都市農業“高精尖”板塊、加快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是北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經之路,在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走在全國前列、發揮北京首都功能定位、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發展科技農業是北京農業現代化的必經之路

農業經歷原始農業、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三個階段,在世界范圍內,發生了兩次具有深遠意義的農業技術革命,科學技術無疑是提高現代農業效率的最根本動力。隨著世界農業新技術革命的迅猛發展,以現代科學技術為主要特征的農業3.0 是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新趨勢,科技農業是重要表現形式。當前,北京農業現代化建設已經到了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新階段,必須更加依靠科技創新驅動發展,促進北京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斷提升。以科技農業引領北京都市農業發展,無疑是北京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

(二)發展科技農業是北京城鄉融合的迫切需要

北京作為一座有著兩千多萬常住人口的國際大都市,具有“大城市小農業”“大京郊小城區”的特點。受到城市化與功能疏解的影響,北京市的農業生產近年來進一步萎縮,第一產業增加值連續3 年負增長,占城市GDP 的比重小于0.5%,但都市現代農業仍然是首都鮮活安全農產品供給的基礎保障,是首都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首都和諧宜居的基礎支撐,是農民的家園和市民的樂園。北京要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走在全國前列,最突出的短板依然是農業農村的現代化。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形勢,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北京農業發展在自然資源、市場競爭等方面的壓力更加明顯,有限的耕地資源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矛盾更加凸顯??萍嫁r業作為改造傳統農業的一種模式,其主要目的是為了促進科技與農業生產的有效結合,把以依靠資源為基礎的傳統農業逐步轉化為以依靠科技為基礎的現代農業,促進潛在生產力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3]。面對農業發展存在生產空間不斷調減、水資源與環境對農業的約束日益趨緊、生產成本不斷抬升、市場競爭愈加激烈等問題,北京發展科技農業有利于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釋放農業農村投資空間和需求,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加快形成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三)發展科技農業是北京首都功能的重要體現

在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加大了對科技資源的協調配置力度,竭力將高新技術滲透和擴散到農業生產中去,通過先導產業技術的組合發展和產業化發展,努力將傳統農業轉變到以高新技術武裝起來的現代農業上來,發展科技農業成為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潮流。近年來,我國科技農業發展取得一定進展,但在發展速度、經營規模、產業水平等方面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當前,我國正處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關鍵時期,面對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北京作為全國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聚焦科技農業發展意義重大。當前,北京農業科技優勢發揮不充分,發展質量不高,科技農業產業化空間較大?!翱萍紕撔轮行摹笔潜本┦锥脊δ芏ㄎ恢刑岬降乃膫€中心之一,“十四五”時期,北京市將加快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成果轉化水平,為鄉村振興拓展新空間、增添新動能??萍嫁r業作為北京首都功能的重要體現形式,將迎來重要發展機遇。

二、北京科技農業的發展現狀與基本特征

(一)北京科技農業的發展現狀

北京高度重視科技農業發展。近年來,北京市政府圍繞科技農業發展,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全面啟動種子、種苗、種畜、種禽工程、生物技術和生化工程、農業生態工程、溫室工程、現代農機工程、新型肥料工程、旱作農業和節水灌溉工程、綠色食品工程等農業科技創新計劃和項目,獲得了一批農業高新技術成果,初步形成了一批農業高新技術產業[4]。

目前,北京市匯聚了一大批知名農業企業,培育了“三元”“鵬程”“天安”和“正大”等一批知名農業品牌,全市規模以上企業500 余家,總產值達600 多億元。根據北京科技農業依托的技術類型及產業功能進行分類,北京科技農業的類型主要包括現代種業、智慧(數字)農業、生物農業、農業電商、會展農業、農業科技咨詢服務業和其他產業(如創意農業、功能農業等)。

(二)北京科技農業的基本特征

科技農業從根本上說是一種發達的科技型產業,其實質是在農業科技進步的內在推動力和市場需求作用下,通過對先進、成熟、能推動農業生產力發展、有較高經濟效益的科技成果進行專業化、規?;?、集約化的商品性生產和經營的活動[3]。北京科技農業屬于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具有新興產業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高風險特征,而在功能定位、業態類型、企業主體等方面具有北京特色。

1.功能定位的時代戰略性

早在20 世紀90 年代中期,北京市政府就對農業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化發展給予了高度重視,使得農業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化在北京地區發展迅速。經過多年努力,現代種業、智慧農業、數字農業、生物農業、會展農業等走在全國前列,引領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我國已進入新發展階段,首都北京與國家歷史使命的聯系更加緊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需求蓬勃興起,國家支持北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首都發展帶來新機遇的同時,要求北京加快培育新發展動能,解決高科技領域“卡脖子”問題。北京農業科技創新及科技農業發展是助力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內容。綜上可以看出,北京科技農業發展在功能定位上具有明顯的時代戰略性。

2.產業類型的豐富多樣性

當前,北京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類型豐富,覆蓋了高新技術產業目錄中生物與新醫藥、新能源與節能、資源與環境3 個一級領域,農業生物技術、水污染控制與水資源利用技術、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技術等8 個二級領域,農林植物優良新品種與優質高效安全生產技術、畜禽水產優良新品種與健康養殖技術、重大農林生物災害與動物疫病防控技術、現代農業裝備與信息化技術、農業面源和重金屬污染農田綜合防治與修復技術等15 個三級領域[5]。

3.科技企業的主動創新性

北京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具有很強的主動創新性,通過強化協同創新,取得了一批重大技術成果。北京市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涉及農、林、牧、漁業,種養加工全產業鏈覆蓋,充分體現了北京市各類農業創新主體業務范圍廣,創新創業活動豐富。在生物育種領域,玉米雜交品種“京科968”“農華”系列、“中單”系列被農業農村部列為全國主推品種?!熬┭小毕盗写蟀撞?、“京欣”系列西瓜、“中蔬”甘藍等瓜菜新品種在全國占有50%以上的市場份額,“京葫36 號”西葫蘆等打破了國外種子的長期壟斷。大北農集團自主研發的“約氏乳桿菌新飼料添加劑”獲得農業農村部I類新飼料添加劑證書。北京中農穎泰公司與中國農業大學等聯合開發的“枯草菌素抗菌肽新獸藥”填補了國內獸用抗菌肽開發的空白。挑戰集團植酸酶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達10%,并已批量出口到東南亞和歐洲等國外市場[5]。

4.發展模式的地方差異性

近年來,北京農科教、產學研相結合進行農業科技成果的研究開發速度加快,科技農業發展過程中,各區在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模式和運行機制方面進行了探索并取得積極進展,形成了多種類型各具特色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模式。如北京朝陽區的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基地模式、昌平的農業高效示范區模式、順義的“三高農業試驗區”模式、懷柔的農業高新技術嫁接傳統農業模式、平谷的畜牧業養殖機械化模式等,這些模式內容新穎、創新性強,具有較好的示范和帶動作用[4]。

三、北京發展科技農業的主要優勢

(一)北京有旺盛的產業市場需求

北京發展科技農業適應當今世界農業科技革命和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迫切要求。一方面,北京有巨大的市場空間。目前,北京市正積極推進14 個現代農業領域科技創新服務聯盟建設,聯通產業上中下游,打造了生物種業、奶業等11 條品牌產業鏈,為北京科技農業培育了產業發展新動能。同時,國家已建成4 個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為北京科技農業發揮引領示范作用提供了廣闊空間。另一方面,農業經營主體對科技農業存在巨大的市場需求。以智慧農業為例,由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研發的綠云格平臺集成了全國各類涉農數據,實現了農業大數據綜合服務,目前全國有2000 個以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使用;全國農業科教云平臺利用大數據技術有效對接供給側和需求側,日在線活躍用戶超過百萬。由此可見,北京科技農業正在加速發展,市場空間不斷開拓。

(二)北京有深厚的科技資源基礎

科技農業要以高新技術為基礎,而北京農業依托首都的科技、教育優勢,已經形成農業科技與知識密集區,農業科技資源全國領先。一方面,科研機構聚集度高。北京聚集了國家級、市級農業科研教育機構44 家,擁有國家(省部)級農業領域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研發中心和工程中心100 余家。另一方面,科技人才資源豐富。北京涉農科研院??萍既藛T近2 萬人,在京的農業領域兩院院士52 位,占全國農業領域院士總數的41%。高度聚集的專業科研機構和豐富的科技人才資源為北京科技農業發展提供了巨大智庫,形成了創新源泉。

(三)北京有獨特的區位地緣優勢

北京市發展科技農業具有首都地緣優勢,北京立足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定位,技術、人才、信息、資金等創新要素集聚,發展過程中有利于進一步發揮集聚效應。同時,北京發展科技農業具有政策優勢,北京市優越的農業政策供給,為科技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農業農村部與北京市合作共建中國·平谷農業“中關村”,承接國家農業科技在京試驗與成果轉化。隨著一系列激勵政策的出臺,將會極大加快產學研用結合,形成市場化、高品質、高附加值的農業創新發展模式,促進北京科技農業的發展,帶動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成為具有全國引領作用乃至全球影響力的科技農業發展先行區。

(四)北京有堅實的創新支撐平臺

農業農村部與北京市共同打造的中國·平谷農業“中關村”,瞄準農業科技“高精尖”,集中優勢資源和要素,在戰略科技力量培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方面率先突破。截至目前,北京市已批準9 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開展創建工作,包括:房山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密云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和7 個市級農業產業園。9 家產業園覆蓋全市四個區11 個(鄉)鎮,園區總面積54 萬畝,涉及功能蔬菜、蛋種雞等13 個主導產業,2018 年產業園總產值達72 億元。產業園通過“生產+加工+科技”,聚集現代生產要素,為科技農業發展提供有效載體和平臺。2010 年8 月,科技部、農業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啟動北京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建設。北京農科城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首都發展戰略定位,不斷創新機制體制、突破關鍵技術、優化產業鏈條、促進產業融合,已成為國家農業科技協同創新體系的龍頭,服務引領全國現代農業科學發展。農科城昌平園開展設施農業、精準農業和低碳農業先導技術示范;順義園打造花卉研發、會展、創意、銷售為一體的花卉服務產業鏈;通州種業園建成“育繁推一體化”種業基地;延慶園探索集種植、養殖、加工、沼氣發電為一體的“未來農場”模式。北京有經科技部備案的 19 家國家級“星創天地”,它們采用“眾創平臺支撐+創新創業服務+創客入駐創業+產業發展壯大”的眾創模式實現差異化發展,逐步形成了以“龍頭企業帶動”“科技技術示范”“合作組織協同” “休閑農莊創意”為特色的創新創業服務機構。依托“星創天地”載體,面向跨界農業企業、中小型企業、涉農創業大學生、農業科技人員及農戶等開展創新創業服務,推動了科技農業蓬勃發展。

四、北京科技農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科技成果轉化不暢

科研成果轉化的能力不足,導致科研成果難以應用于科技農業發展中。首先,北京現行科研申報制度、人員考核機制等造成成果應用與市場需求出現錯位、脫節,目前科研體系并不以成果轉化為目標,也不以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和滿足市場需求為導向,而主要以發表科研論文為依據,造成大部分農業技術成果市場反響差、轉化能力弱,難以實現產業化。其次,科研獎勵分配不公導致科研人員創新動力不足,科研人員無法安心和積極主動從事成果轉化工作,成果轉化收益分配制度、農業科技成果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法規亟待完善。

(二)技術創新能力不強

創新活力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原創性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發方面的產出規模、產出水平和活躍度。北京創新活力總指數在全國31 個?。ㄗ灾螀^、直轄市)中居首位。從科技創新活力各項指標看,北京的農業科技基礎研究指數排名第一,技術研發指數排名第三,科技獎勵指數排名第一,呈現出以科技論文為表征的基礎研究實力雄厚,以科技獎勵為表征的重大科學研究突破數量最多,而以專利為表征的技術研發實力略顯不足的特點。其中規模指數(排名第八)和影響力指數(排名第十)處于相對靠后的位置,顯示出北京農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強,存在基礎研究向關鍵技術轉化方面略顯不足、農業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有待強化、農業科創企業的扶持力度較弱等問題。

(三)科技農業投入不足

首先,從科技農業投入的整體水平來看,政府對農業高新技術研發的投入量少且分散。近年來北京雖然不斷提高科技農業投入力度,但無論與國內科技投入強度高的地區相比,還是與其它國家的科技農業投入強度相比,均顯得偏低。北京科技企業實力較強,但在農業科技上的投入依然較低。美國和法國等發達國家企業的科技創新投入都占很大比例,企業始終居于創新主體地位。目前北京市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占到銷售總額的6%,種業企業研發投入已經占到總銷售額的11%,但仍然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其次,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的啟動資金匾乏、建設資金到位不理想等,無法保障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的順利開展。由于農業科技投入大、周期長、風險大,再加上體制和機制等因素的制約,目前大多數企業科技投入很低,研發能力較弱。此外,多元化的農業高新技術風險投資體系和運行機制沒有建立起來。

五、推動北京科技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聚焦重點領域加強攻關

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產學研合作、產業鏈協同原則,形成多方合力創新,聚焦前沿加快原始創新突破,圍繞生物種業、智能農機裝備、數字農業等領域,強化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基礎前沿研究,增強戰略創新能力,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同時,加快推進農業生產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究,為培育科技農業產業體系提供科技支撐。

(二)加快創新平臺建設

優化北京科技農業發展布局,夯實科技創新基礎,創新運行機制,加快推進中國·平谷農業“中關村”建設,有效利用產業園、農業科技園、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國家星創天地,打造創新要素集聚融合的平臺載體,加快引進和培育高水平團隊、高科技企業和高質量基金入駐落地,鼓勵建設新型研發機構,進一步培育壯大創新型農業企業,夯實科技農業創新基礎。

(三)培育高新技術企業

吸引和培育一批技術水平高、成長潛力大的科技型企業,形成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群。吸引遴選一批能專注于農業科技研究和產業化開發、有產業競爭力的國內外農業中小企業。同時引進大企業和孵化小企業,使主要農業園區成為農業高新技術企業集聚平臺,并將眾多企業培育成能承擔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任務的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形成企業集群,構建良好產業生態。支持企業和科研機構自主承擔或聯合參與國家和北京市科研項目,開展特色優勢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和推廣。充分發揮企業技術創新和轉化應用的主導作用,鼓勵企業與農業科研院校共建研發和技術轉移機構,探索建立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企業化運作的農業科技成果轉移服務新機制新模式。

(四)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

按照“放活內部、強化支持、優化服務”的思路,加快推進北京公益性農業科研機構改革,盡快促進各項改革措施落地。一是放活內部。對于市級公益性農業科研機構的內設機構,根據農業科技發展趨勢、現代農業需求、國際科技競爭等綜合因素自主設計,實行備案制度。二是強化支持。重新定位北京市級各類農業科研機構的職能,落實農技人員待遇,建立保障農技推廣經費投入的長效機制。鼓勵農業科技人員在崗離崗創新創業,健全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網絡,創新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方式,支持各種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農業科技推廣,促進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與經營性服務組織融合發展。三是優化服務。轉變政府管理科技創新的角色,按照法人治理結構參與現代農業科研院所建設;參照國外科研經費管理政策,探索科研經費全成本核算和差旅費總額包干等制度;通過建立科研成果管理數據庫等方法減輕科研人員填報表、報賬等行政管理類負擔,集中精力和時間搞科研;減少科研活動事項審批環節等。

(五)加大科技農業投入力度

一是在符合“首都”功能的農業產業領域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在農業綠色發展技術、“菜籃子”產業技術、現代種業、休閑農業等領域,持續增加財政投入,加大公益性基礎性科研支持力度。二是強化在京農業龍頭企業的研發投入。通過稅收優惠、政策補貼等方式鼓勵有條件的農業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升農業科技含量。三是增加全社會農業科技投入。設立農業科技創新基金,創建新的農業科技投入方式,加強行業協會和金融協會的合作,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到農業層面的科技研發、科技服務、市場推廣、產業化等環節。

(六)拓寬對外交流合作

根據產業分工與產業優勢,完善京津冀協作聯合攻關機制,形成跨區域、跨學科、跨專業的科研聯合,努力在農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農產品安全生產、資源集約利用、生態農業技術創新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繼續開展國際農業科技合作,結合人才請進來、送出去等培訓項目,加大技術合作與技術引進力度,在引進荷蘭等發達國家的工廠化生產、資源循環利用、高效節水農業綜合技術的基礎上,進行消化、吸收、改造,實現再創新與本土化。積極承接國際性農業展會與學術會議,加強農業國際交流合作。通過技術輸出、人才培養、智力交流等方式,引進、消化、吸收優良種質、先進技術、現代裝備和發展理念,豐富首都農業科技資源,提升北京科技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猜你喜歡
高新技術北京科技
新昌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新昌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發展前景廣闊的淮安高新技術開發區
北京,離幸福通勤還有多遠?
北京春暖花開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科技助我來看云
科技在線
科技在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