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沂市中心城區供水安全保障規劃的思考

2022-01-10 20:13龐曉飛
科技信息·學術版 2022年1期
關鍵詞:供水管網互聯互通

龐曉飛

摘要:近年來,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長,城鄉供水一體化的快速推進,城市供水保障能力與用水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城市供水安全保障體系需要不斷完善。結合臨沂市供水現狀情況,開展系統全面的調查統計,合理規劃城市供水水源、水廠、管網布置,編制切實可行的城市供水應急保障方案,逐步完善供水安全保障體系。

關鍵詞:供水安全保障;原水管網;供水管網;互聯互通

堅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原則,水資源成為城市發展最大的剛性約束,城市可用水資源限制城市規劃發展,城市規劃指導供水基礎設施建設,結合臨沂市中心城區供水現狀提出“一河四庫、五廠聯供”的供水安全保障思路。

一、臨沂市中心城區供水現狀

臨沂市中心城區現狀常住人口為278.9萬人,居民生活用水水源主要為岸堤水庫和許家崖水庫,供水系統主要為8萬噸引水工程、30萬噸供水工程、第二水源項目,現狀總供水規模為38萬噸/天,第二水源項目正在通水調試,運行后供水保障能力將從38萬噸/天提高至58萬噸/天,臨沂中心城區正式邁進“雙水源”供水時代。

二、現狀供水系統存在的問題

(一)城市用水供需不平衡

臨沂市中心城區現狀供水規模為38萬噸/天,按照《室外給水設計標準》(GB50013-2018)計算,中心城區現狀綜合生活需水量約為60萬噸/天,供水量遠達不到需求水量,經調查中心城區地下水開采量約10萬噸/天。

(二)供水系統各自單獨運行

8萬噸引水工程自岸堤水庫引水至東北園水廠,供水范圍為蘭山老城區,供水規模為8萬噸/天;30萬噸供水工程自岸堤水庫引水至半程水廠,供水范圍為中心城區,供水規模為30萬噸/天,正在通水調試的第二水源項目自許家崖水庫引水至第二水廠,供水范圍為蘭山區西部城區、羅莊區、高新區。

以上三個供水系統原水管網、水廠、供水管網相對獨立,未實現互聯互通、互為備用的供水模式,不能有效應對城市供水突發情況。

(三)供水智能化水平不高

現狀供水系統管理模式較為傳統,智能化水平較低,部分水司日常運行、維護、管理主要依靠工作人員經驗,缺乏數據采集、保存、管理的能力,不利于科學系統的分析和規劃城市供水設施布置和供水安全保障研究。

三、供水安全保障規劃分析

(一)需水量規劃

按照現有規劃研究,2035年臨沂市中心城區人口規模將達到500萬人,需水量約100萬噸/天,現狀供水量和供水安全保障能力遠達不到居民用水需求。為有效保障城市供水安全,供水總量應超出需水量5%-10%(即105-110萬噸/天)。

現狀供水規模為58萬噸/天,規劃建設第三水廠(規模20萬噸/天)、第四水廠(40萬噸/天)建成后,城市供水規模將達到118萬噸/天,能夠滿足城市用水需求(即105-110萬噸/天),并可以向臨沭縣、郯城縣補充供水8-13萬噸/天。

(二)供水設施規劃

1.水源及水廠規劃

規劃第三水廠常規取水水源為規劃建設的雙堠水庫,應急取水水源為沂河,建設規模為20萬/天,具備應急供水、夏季調峰等功能。規劃第四水廠取水水源為跋山水庫,規劃一期建設規模為20萬噸/天,二期建設規模為20萬噸/天。第三水廠、第四水廠建成后,將與8萬噸引水工程、30萬噸供水工程、第二水源項目共同構建起多源供水、覆蓋全城、互聯互通、運行安全、管理高效的現代化城市供水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供水格局,實現中心城區用水高峰期的調峰調壓供水,大幅提升城市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2.原水管網規劃

依托臨沂市北高南低的地形優勢,8萬噸引水工程、30萬噸供水工程、第二水源項目及規劃建設的第三水廠、第四水廠原水輸送都滿足重力流輸水,原水管線自北向南分布在沂河兩岸,相對集中,距離最短處約20公里,有條件將原水管道連通,實現水源地相互應急備用的目的。建議在蒙河與沂河交匯附近建設兩條直徑2.0米的管道,自西向東連接30萬噸輸水、8萬噸輸水、規劃第三水廠輸水及規劃第四水廠輸水管道,實現岸堤水庫、規劃雙堠水庫、跋山水庫水源地連通,有效提供原水的供水能力。

3.供水管網規劃

規劃溫泉路、沂河路、京滬高鐵二線、長春路為框架的供水主干環網工程,以現狀30萬噸供水主管網為基礎,將30萬噸供水工程、第二水源供水項目、規劃第三水廠及規劃第四水廠供水管網互聯互通,城市供水主干枝狀管網優化升級為環狀管網,進一步提高城市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三)“一河四庫、五廠聯供”供水思路

通過原水管網互聯互通和主干環網互聯互通,實現“一河四庫、五廠聯供”的供水模式。

在集中式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輸水管線維修檢修等情況時,充分利用各供水系統原水輸送管道及原水互聯互通設施,最大限度降低因原水不足造成的城市供水短缺,保障各凈水廠原水供應充足。

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輸水管線維修檢修等情況下,各供水系統工作情況如下:

1.岸堤水庫不能供水的情況。8萬噸輸水和30萬噸輸水管道停用,第三水廠啟用沂河應急取水工程,雙堠水庫、跋山水庫向東北園水廠和半程水廠補充供水,可供水量為34萬噸/天,基本能夠滿足城區用水需求。

2.許家崖水庫不能供水情況。第二水源項目停用,暫時無原水補充替換,供水缺口為20萬噸/天。

3.雙堠水庫不能供水情況。規劃雙堠水庫不能供水,方案一是第三水廠可以立即啟用沂河應急取水工程,方案二是30萬噸輸水量增加至38萬噸/天,第四水廠輸水量增加至50萬噸/天,可向第三水廠補充供水18萬噸/天,基本滿足第三水廠原水需求。

4.跋山水庫不能供水情況。第四水廠輸水管道停用,第三水廠啟用沂河應急取水工程,30萬噸輸水增加至38萬噸/天,雙堠水庫向第四水廠輸水24萬噸/天,合計可向第四水廠供水32萬噸/天,供水缺口8萬噸/天。

四、結語

優化原水管網互聯互通,提高原水供水可靠性;優化主干環網互聯互通,增強供水保障能力。在各種應急突發情況下,依托“一河四庫、五廠聯供”的供水模式,借助智慧調度系統,合理切換各供水系統,在水量、水質、水壓等各方面不斷完善供水保障體系,優化供水結構,提高城市供水保障能力。

參考文獻:

[1]王祝來,張勇,楊明明.城市供水安全應急保障體系研究〔J〕.災害學,2006,(02).

[2]鮑任兵,鄒磊,張懷宇,余琴芳,宋子明,萬年紅,陳燕波,李樹苑,賈旭超.城市供水系統應急設計研究及案例應用〔J〕.給水排水,2020,56(05).

猜你喜歡
供水管網互聯互通
關于供水管網分區計量管理應用探討
淺談控制供水管網漏損率
分區計量(DMA)在實際工程的應用
城鎮供水管網多措并舉漏損控制措施探析
供水管網管道爆管事故發生原因及控制措施
中國與中亞國家交通運輸業的合作發展探討
城市地下供水管網事故應急處置
基于“一帶一路”政策下的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形勢研究
“互聯網+”時代“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互聯互通模式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