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視角下的化工教育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

2022-01-15 06:56孟繁興高子淇
化工職業技術教育 2021年6期
關鍵詞:化工類化工畢業生

辛 曉 孟繁興 高子淇

(中國化工教育協會,北京 100011)

1 化工教育發展背景

從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提出要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時間節點算起,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已經走過近30年的路程。在此期間,我國先后經歷了市場經濟改革大潮、國務院機構改革(化學工業部撤銷)、高等教育擴招、化學工業產值躍居世界第一(2010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并實施、“互聯網+”新經濟形態崛起、第五代移動通信(5G)商業化、中美貿易戰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發等歷史性事件。

伴隨著市場經濟改革大潮,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從弱小不斷發展壯大,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不可或缺的支柱產業,具有勞動密集型、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典型特征。截至2019年的三組行業數據充分體現了這一特征,如表1 所示。

表1 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典型特征

行業的發展,關鍵靠人才,基礎在教育?;そ逃秊橹涡袠I快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笆濉逼陂g,全國開設石油和化工類及相關專業的本科院校、高職高專院校、中職中專院校以及技工院校有2 000余所,在校生約100 萬人。雖然近些年全日制教育中化工類相關專業存在招生人數下滑的現象,但是隨著開放教育、在職教育等非全日制終身教育類型的發展,不同類型的教育共同形成了相對穩定的行業人才供應體系,為推動行業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1]。盡管如此,化工教育仍然存在不少瓶頸問題,阻礙了服務產業發展的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2 化工教育的現狀與問題分析

從行業視角看,當前化工教育存在教育資源投入與教育產出不呈正相關、產業轉移趨勢與畢業生流動趨勢相逆、低學歷現狀不能滿足高學歷剛需等問題。筆者基于有關數據,對化工教育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具體分析。

2.1 教育資源投入與教育產出不呈正相關

(1) 國家對教育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情況分析

筆者對近十年國家出臺的有關教育改革與人才培養的主要宏觀政策(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教育部和人社部公開發文情況)進行了梳理,相關政策數量如圖1 所示,部分政策內容和發布者如表2 所示。

表2 2014—2021年部分教育改革與人才培養宏觀政策

由圖1 可知,2012年至2013年,國家共出臺宏觀政策1 項;2014年至2015年,國家共出臺宏觀政策4 項;2016年至2017年,國家共出臺宏觀政策5 項;2018年至2019年,國家共出臺宏觀政策7 項;2020年至2021年上半年,國家共出臺宏觀政策10 項??梢?,近十年國家出臺的關于教育改革與人才培養的宏觀政策數量呈現明顯遞增趨勢。

圖1 近十年國家有關教育改革與人才培養宏觀政策數量

在資金投入方面,教育部數據顯示,2015—2020年,我國教育財政投入逐年增長,從2015年的36 129 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53 014 億元,平均每年增長9.3%,同比高于全國GDP 增速,如圖2 所示。

圖2 2015—2020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情況(億元)數據來源:教育部統計數據。

除了國家政策配套的資金支持(見表3),地方政府也紛紛加大教育資金投入力度。

表3 近十年國家主要教育項目經費投入情況一覽表

以“雙一流”工程為例,自2015年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來,全國各地投入大量經費支持“雙一流”建設,如北京先期投入近百億元建設高校高精尖創新中心、上海第一階段投入36 億元打造重點學科、廣東投入300 億元開展“雙一流”建設、湖北投入150 億元支持高校學科建設、山東投入50 億元開展“雙一流”建設等[2]。由此可見,近些年國家教育政策的出臺數量和國家對教育的資金投入,均呈現出明顯的遞增趨勢。

(2) 化工教育人才產出情況分析

在終身教育視角下,人才產出評價不應僅以學生畢業后進入工作崗位作為觀測點,還應關注畢業生進入工作崗位后的職業生涯發展。因此,衡量化工教育人才產出的指標至少應包括以下幾項:化工類專業生源數量、化工類專業畢業生數量、化工類專業畢業生職業與專業的關聯度、化工類專業畢業生職業生涯發展狀況(技能人才和創新人才數量、參加企業系統培訓的機會和效果)、化工人才對行業“卡脖子”技術的突破情況等。然而,這些指標的情況不容樂觀。

① 化工類專業生源數量下降

近幾年,高?;ゎ悓I“招生難”成為普遍問題。教育部數據顯示,近三年大部分本科院校石化類及相關主干專業招生數量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個別專業雖略有增加,但是增加幅度不大。筆者認為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社會大眾對化工存在偏見,將化工與污染、爆炸等畫上等號,導致很多家長不愿讓孩子報考化工專業,這種認知在短期內很難扭轉;二是學生對當下熱門專業的追捧,導致傳統的化工類專業不受青睞;三是化工企業所處位置大多遠離城市核心圈,而大多數學生不愿意離開城市核心圈就業;四是受高考政策影響,傳統的“數理化”基礎學科體系被打破,學生選擇學科的自主性大,導致化學學科遇冷,進而導致學生高考志愿填報化工類專業的比例下降。針對以上問題,雖然各大院校出臺了一些鼓勵措施(如學費減免、就業保障等),但招生效果仍然不理想。圖3 所示2018—2020年本科學校石化類專業招生人數也說明了這一點。

圖3 2018—2020年本科石化類專業招生人數

② 化工類專業畢業生數量下降

畢業生數量取決于生源數量,除去少量中途退學、休學和無法按時畢業等非常態的情況,畢業生的數量變化趨勢與生源數量變化趨勢基本一致。生源數量的下降必將導致畢業生數量的下降。中國化工教育協會針對全國82 所本科院校的調研統計數據(見圖4)顯示,2018—2020年本科院?;ゎ悓I畢業生數量普遍呈現下降趨勢。

圖4 2018—2020年本科石化類及相關專業畢業人數

③ 化工類專業畢業生職業與專業關聯度低

《中國化工報》2021年4月針對北京、山東、廣東、浙江等地區的企業調研顯示,化工類企業普遍存在“招工難”“用工荒”現象[3]。這雖然與新冠肺炎疫情有關,但本質上是由于勞動力供需結構性矛盾沒有得到緩解。

一方面,化工類專業畢業生供給數量在下降;另一方面,化工類專業畢業生不愿從事專業相關的工作。后者讓本就短缺的人才供給市場雪上加霜。根據教育部化工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一項不完全統計(見圖5),2016—2018 屆化工類專業本科畢業生在畢業半年后所從事工作與專業的關聯度平均為65%,低于全國本科專業平均水平(71%)。也就是說,約35%的化工類專業本科畢業生并沒有從事化工相關工作。

圖5 畢業生半年后從事工作與專業的關聯度

其中,“專業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職業期待”“專業工作的環境不好”是影響化工類專業畢業生擇業的重要原因(見圖6)。

圖6 化工類專業畢業生不愿從事專業相關工作的原因

④ 化工類專業畢業生職業生涯發展狀況有差異,行業高端人才稀缺仍然是常態

在終身教育視角下,畢業不是學生學習的終點,就業后的繼續學習能力才是決定其生涯發展的關鍵。終身學習一方面要求學習者能夠自我學習、自覺學習,另一方面要求社會(企業)為學習者(職工)提供繼續教育的機會。

中國化工教育協會一項針對202 家企業的調研數據顯示,僅有63 家企業(占31%)擁有專門的培訓部門或機構,而大部分企業并沒有完善的培訓機構和培訓體系。對于進入化工企業的畢業生而言,企業系統培訓缺失和繼續教育不足,導致他們很難成長為企業的技術骨干人才,這也是目前行業高端技術技能人才缺口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據中國化工教育協會統計,2015—2020年,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技能勞動者增長需求約108萬人,高技能勞動者增長需求約38萬人,平均每年需求增長分別為21.6 萬人和7.6 萬人。從行業人才供給來看,技能勞動者每年有近12 萬人才缺口,其中高技能勞動者每年有近5 萬人才缺口。

在高端技術技能人才短缺的同時,高端科技創新人才的情況也不容樂觀。以衡量科技創新的專利數據為例,據不完全統計,“十三五”期間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專利申請量、授權量約占全國總量的15.6%,授權專利數量接近100 萬件,但是專利有效轉化率保守估計僅為10%[4]。究其原因,根本在于科技創新能力不足,而關鍵是科技創新人才不足。如果行業高端技術技能人才和科技創新人才稀缺的局面一直未被打破,化工行業的發展就始終受到限制。

⑤ 化工人才突破“卡脖子”技術短期內難以實現

我國化工產業“中低端占比大、高端占比小”的產業結構決定了不能單純地以工業產值作為衡量化工人才對行業發展貢獻的指標,更重要的是能否突破行業“卡脖子”技術。

2018年“中興事件”發生后,《科技日報》推出系列文章,報道制約我國工業發展的35 個“卡脖子”技術領域。對此進行梳理發現,其中有13 個領域直接或間接與化學、化工相關,占比超過37%。這些領域包括光刻機、芯片、航空發動機短艙、觸覺傳感器、ICLIP 技術、高端電容電阻、光刻膠、微球、燃料電池、鋰電池、碳纖維、真空蒸鍍機、手機射頻器件[5],如表4 所示。

表4 與化學、化工相關的“卡脖子”技術領域

雖然每年化工教育為行業發展輸送近百萬勞動力大軍,為支撐行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并支撐我國成為名副其實的化工大國,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還遠遠不是化工強國,我國化工高端人才稀缺仍然是制約行業跨越式發展的瓶頸,高端技術被“卡脖子”的現狀仍然沒有改變,我國化工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化工教育聚焦化工產業發展瓶頸和需求的程度還不夠,化工人才的創新活力還比較欠缺,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等,這些不得不引起我們對教育的反思。

綜上所述,不論國家教育政策的出臺數量,還是國家對教育的資金投入,均呈現出明顯的遞增趨勢,但這種持續遞增投入并未帶來教育產出的持續遞增?;ゎ悓I生源數量和畢業生數量萎縮、化工勞動者流失率高、技能人才和創新人才缺口大、企業職工缺乏系統培訓、“卡脖子”技術難以突破等,已經成為阻礙行業發展的“頑疾”。

2.2 產業轉移趨勢與畢業生流動趨勢相逆

近幾年,隨著地方政府尤其是東部沿海發達省份不斷加大對安全、環保的管控力度,倒逼很多化工企業從我國東部沿海向西部和北部轉移。以江蘇省為例,根據《中國化工報》統計,該省自2016年以來關閉和撤出化工企業4 400 余家,總數從近7 000 家下降到2 341 家,縮減了約65%;化工園區從54 家縮減至29 家,縮減了46%。其中,不少企業搬遷到了內蒙古、寧夏、新疆等西北地區,形成了“從東部和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流動”的產業流向基本格局。有業內人士形象地形容這一產業轉移趨勢是“化工企業下鄉”。

與“化工企業下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畢業生進城”。教育部數據顯示,2021 屆高校畢業生數量再創新高,突破909 萬人,加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留學生紛紛回國就業,因此2021年的人才市場異?;馃?。智聯招聘大數據顯示,2021年春季招聘季,面向應屆生的招聘崗位有62%來自一線城市。吸引畢業生就業排名前十位的城市幾乎全部來自我國東部和沿海地區;而吸引畢業生就業排名前四十位的城市中,我國西北和西部省份的城市無一入選,西南省份中只有云南省的昆明入選,位列第33 名(見圖7)?!爱厴I生進城”已經成為影響我國勞動力“從中西部地區向東部和沿海地區流動”的關鍵因素。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產業轉移成功的關鍵是人才配套要跟上。一方面是企業紛紛“下鄉”,另一方面是畢業生紛紛“進城”,畢業生流動趨勢與產業轉移趨勢的不一致,將加劇化工產業的“招工難”和“用工荒”。

圖7 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指數前40 名

2.3 低學歷現狀不能滿足高學歷剛需

近些年,隨著國家對危險化學品的管制升級和對化工安全的日益重視,學歷已經成為化工從業者的剛性需求,在某些領域高學歷已經成為從業人員的強制性門檻。早在2014年,教育部和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就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化工安全人才培養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化工企業嚴格按照法規標準的要求配備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并明確了化工安全從業人員必須具備的學歷和專業要求。2020年2月,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工作的意見》,這是黨中央和國務院針對一個沿海地區流動的關鍵因素。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產業轉移成功的關鍵是人才配套要跟上。一方面是企業紛紛“下鄉”,另一方面是畢業生紛紛“進城”,畢業生流動趨勢與產業轉移趨勢的不一致,將加劇化工產業的“招工難”和“用工荒”特定行業的安全工作進行專門發文。該文件明確要求“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主要負責人、分管安全生產負責人必須具有化工類專業大專及以上學歷和一定實踐經驗”。文件措辭非常嚴肅,對相關負責人的學歷要求是“必須具有”。2020年4月,國務院安全委員會再出重磅文件《危險化學品安全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要求自2020年4月起,涉及“兩重點一重大”生產裝置和儲存設施的企業新入職的主要負責人和主管生產、設備、技術、安全的負責人及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必須具備化學、化工、安全等相關專業大專及以上學歷。文件進一步明確了學歷要求的適用范圍。

與行業對學歷的剛性需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從業人員普遍較低的學歷現狀。中國化工教育協會針對規模以上企業的調研顯示(見圖8),行業企業職工隊伍擁有本科學歷者僅占21%,擁有普通高中及以下學歷者占47%[6]。近十年來,企業職工隊伍的學歷結構相對穩定,雖然國家通過出臺一些政策明確了高學歷剛性需求,但是由于對學歷有要求的這部分群體(如安全負責人)畢竟屬于少數,而低學歷群體占據金字塔的底端,因此學歷剛需很難在短期內改變行業從業人員普遍學歷較低的現狀。

圖8 規模以上企業職工隊伍的學歷結構圖

綜上,教育資源的投入與教育產出不匹配、產業轉移趨勢與畢業生流動趨勢相逆、低學歷現狀不能滿足高學歷剛需等問題,均成為制約當前化工行業發展的因素。這些都促使我們思考如何更好地開展化工教育,培養真正滿足行業發展需求的人才。

3 化工教育問題的突破路徑和對策

行業教育的土壤離不開行業本身和行業所處的大環境。行業的變革和大環境的發展,給行業教育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面向未來,化工教育必須采取有力措施,加強“正面教育”“信心教育”“未來教育”“基礎教育”,以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

3.1 “正面教育”是突破化工教育問題的“引發劑”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技術的發展,化工行業將逐漸走向綠色化、智能化,也將更加安全和環保,這是樹立化工正面形象的重要支撐。引導社會和公眾客觀認識化工、理解化工是需要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參與的一項系統工程。政府和行業組織要從政策機制、平臺建設方面對化工產業和化工教育予以支持和引導,提升化工產業從業人員的職業獲得感;化工企業要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加強與周邊社區的良性溝通,消除民眾對化工的誤解;廣大教育和科研工作者要面向全社會做好化工科普工作,讓社會大眾理解化工;媒體要負責任地進行客觀報道,避免盲目地將非化工事故“歸罪”于化工;考生在選擇專業時不應盲目追求所謂熱門專業,家長要鼓勵考生報考化工、投身化工。

總之,未來的化工生態必然是綠色的、智能的、安全的、環保的,樹立化工的正面形象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是解決化工教育問題的“引發劑”。這既需要社會民眾轉變觀念,又需要化工行業充分展現自身魅力。要樹立化工的正面形象,需引導社會和公眾客觀認識化工、理解化工、學習化工、投身化工。

3.2 “信心教育”是培養高素質化工人才的“催化劑”

從內部環境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必將帶動化工產業的快速發展。2020年10月29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了我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根據規劃和建議,未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將迎來大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航空航天以及海洋裝備等產業將要壯大發展[7]。這些產業的背后均離不開化工產業的支撐,因此化工必將大有可為。

從外部環境看,未來30年我國經濟將迎來空前發展。2012年歐盟出臺的《2050年全球-歐洲發展展望》中提出,2010年到2050年,中國的GDP 占世界份額將從8%上升到24%。2017年英國普華永道(PWC)發布的研究報告《2050年的世界》中提出,2050年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將是中國,中國將成為全球經濟的中心。未來30年中國將在金融、科技、互聯網、人工智能等領域占據制高點,位列2050年全球十大經濟體之首(十大經濟體分別為: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俄羅斯、墨西哥、日本、德國和英國)[8]?;瘜W工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也必將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而迎來空前發展。

因此,不論從內部環境還是外部環境看,不論是化工教育從業者還是受教育者,都應對我國未來化工的發展抱有充足的信心?;そ逃咦鳛榛と瞬排囵B的重要力量,要建立對化工產業發展的信心和對教育服務產業的職業價值感,將信心教育融入日常的專業教學和課程思政教育中,促使學生愛上化工并投身化工,為化工行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3.3 “未來教育”是促進化工行業發展的“活性劑”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迅速改變著傳統的生產模式和生活方式,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為代表的新型生產方式正迅速改變著傳統的經濟形態和教育形態。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在未來,傳統技術和技能領域將不斷重構,新技術的發展將催生出新職業,而傳統職業將逐漸被機器替代甚至消失,產業將不斷跨界和融合。這個過程勢必倒逼人才的轉型、跨界和融合。因此,未來化工行業發展對人才的新要求將是“轉型”“融合”與“互動”,即人才要隨產業轉型而轉型,隨產業跨界融合而融合,隨產業智能化發展而”互動”。這里的“互動”既包括人與人的互動,也包括人與機器的互動。

所謂“未來教育”,是指基于未來化工行業發展對人才的新要求而開展的教育。面向未來化工發展對人才“轉型”“融合”與“互動”的新要求,“未來教育”將更加關注人的本質,更加注重對人的“本體屬性”能力的培養。傳統的教育主要是向學生灌輸“已有的”知識,這些“已有的”知識是基于“過去式”和“現在式”的產業發展需求而產生的,在未來可能并不適用,甚至會遭到淘汰。但是不論化工新技術如何發展,行業如何變革,人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創意能力等“本體屬性”的能力不會遭到淘汰。因此,不同于傳統教育,“未來教育”倡導使教育的焦點回歸人的本質,以不變應萬變,重視對人的“本體屬性”能力的培養,即培養人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創意能力。

總之,“轉型”“融合“與“互動”將是未來化工行業發展對人才的新要求。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習者適應未來的能力,“未來教育”倡導化工教育從業者注重對學習者批判性思考能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創意能力等“本體屬性”能力的培養,以激發教育的“活性”,促使人才更好地適應并引領行業的未來發展。

3.4 “基礎教育”是推進化工教育的“穩定劑”

這里所說的“基礎教育”,是指對化學、化工基礎研究人才的培養和教育以及對企業職工的終身教育等。當前,我國核心技術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基礎研究落后,本質是基礎研究人才落后。因此,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幾方面培養和吸引更多的人才從事化學、化工基礎研究,同時要強化企業職工的學歷提升和終身學習。

一是在高考改革中要重視化學等基礎學科,避免其淪為高考的“邊緣學科”,進而導致化學、化工類專業淪為大學的“冷門專業”。穩定的生源是保證人才培養的基礎。二是在學科建設中要加強化學、化工等基礎學科的交叉融合。學科交叉融合是基礎研究發展的重要趨勢和方向,有利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前我國學科門類中,化學、化工2 個一級學科包含34 個二級學科和134 個三級學科,這樣過于細致的學科劃分不利于學科交叉發展[9]。因此,化工教育應緊隨科技發展,加強學科交叉融合。三是要改革化學、化工基礎研究人才評價機制?;A研究一般周期長、不確定因素多、成果產出慢,為了讓從事基礎研究的人才專心開展研究,科技政策和科技投入要向化學、化工基礎研究領域傾斜,同時要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和以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等為指標的多維度分類評價體系。只有讓從事化學、化工基礎研究的人才安心科研,他們才能“十年磨一劍”,產出高質量的成果。四是推進行業終身教育體系建設,注重企業職工和社會人員的學歷提升,“穩住”職工群體。國家開放大學石油和化工學院等在線平臺可以滿足職工提升學歷的需求,緩解產業轉移趨勢與畢業生流動趨勢相逆帶來的影響。

總之,通過“基礎教育”加強化學、化工基礎學科的交叉融合,重視化學、化工基礎研究人才的培養和教育,建立一支穩定強大的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同時通過終身學習“穩”住職工群體,構建行業終身教育體系,才能不斷推進化工教育穩步向前發展。

猜你喜歡
化工類化工畢業生
《化工管理》征稿簡則
《化工管理》征稿簡則
《化工管理》征稿簡則
《化工管理》征稿簡則
傷心的畢業生
產教融合下高?;ゎ悓W生科技創新創業的培養方式
你根本不知道,這屆畢業生有多難
一個沒什么才能的北大畢業生
淺析化工類女大學生就業現狀及對策
優化化工類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設置的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