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隆平:一粒種子的世界

2022-02-03 22:36
中國名牌 2022年1期
關鍵詞:菜田雜交稻袁隆平

2021年5月22日,為中國人吃飽吃好而奮斗了一輩子的科學家袁隆平在湖南長沙逝世,享年91歲。人們自發地從祖國各地來到長沙,送別這位“90后”老者。聯合國下屬多部門也發文緬懷袁隆平?!霸∑皆菏繛橥七M糧食安全、消除貧困、造福民生作出了杰出貢獻!他研發的雜交水稻使數百萬人脫離了饑餓。他是‘真正的糧食英雄’?!?/p>

袁隆平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科學家,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當年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畢業后,到湖南省的安江農業學校任教。那時,饑餓讓老師和學生們能堅持把課上完就很不錯了。

當時,學校將一塊山坡給袁隆平當作菜田,袁隆平與另外一位教師李國文合作共同經營這個菜田,春天種蔥、菠菜、卷心菜等,秋天種地瓜、蘿卜、香芋等農作物。即使有了一塊菜田,饑餓仍然是常有的事,等待農作物成熟也是一個煎熬的過程。

人們熬過冬季,再熬過一春一夏,到了秋季,總算收獲了一些新大米。湘西農家有一個規矩,就是第一鍋新米飯才能敞開肚皮吃。

袁隆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沖破經典遺傳學觀點的束縛,于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成功選育了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

袁隆平的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他通過仔細的研究與實踐,首創出了“三系法”雜交水稻。但后續的發展并不順利,在試驗技術上經歷過數次重大失敗,其培育的稻株有減產甚至絕收的現象。他的工作也遭到一些人的不理解,有人甚至拔除了袁隆平嘔心瀝血多年培育出來的七百多株雜交水稻。但是,袁隆平并沒有氣餒,而是潛下心來研究國內外理論著作,最終在海南找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并命名為“野敗”。

1971年,袁隆平無私地將“野敗”的所有材料提供給全國各地的研究者,也正是這一舉動大大推進了雜交水稻在全國的研究,從而奠定了中國雜交水稻發展的基石。從事研究雜交水稻的專家有很多,但很多專家正是在袁隆平的研究中受益。

但“野敗”試驗的結果一開始并不如人意,稻谷并沒有明顯的增產優勢。袁隆平沒有放棄,而是繼續在失敗中總結經驗,最終實現從“三系法”到“兩系法”再到“超級稻”的跨越,畝產也從400公斤到600公斤再到900公斤、1100公斤……

雜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使水稻的單產和總產得以大幅度提高。幾十年來,他帶領團隊開展超級雜交稻攻關,分別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實現了大面積示范每公頃10.5噸、12噸、13.5噸、15噸的目標。最新育成的第三代雜交稻“叁優一號”,2020年雙季晚稻種植平均畝產達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雜交早稻畝產619.06公斤,全年畝產達1530.76公斤,實現了周年畝產稻谷3000斤的攻關目標。

雜交水稻被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首選技術。袁隆平1981年獲得國家發明特等獎,2001年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4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2018年獲“改革先鋒”稱號,2019年被授予“共和國勛章”。他還相繼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等二十余項國內國際大獎。

對于諸多的獎項與榮譽,袁隆平平淡地說:“我不能躺在功勞簿上,要盡量發揮新的貢獻。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飯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們中國人自己手上?!?/p>

猜你喜歡
菜田雜交稻袁隆平
喂飽全世界:袁隆平5月22日逝世
“袁隆平中隊”重名不重樣
袁隆平 56年的“師生戀”
樹脂包膜緩釋肥在機插雜交稻上的肥效初探
福建菜田氮、磷積累狀況及其淋失潛力研究
石門縣超級雜交稻“種三產四”高產栽培技術
超級雜交稻廣兩優1128高產栽培技術
有機無機肥料配合施用對設施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響
基于幾種土壤測試方法的華南菜田磷素豐缺指標研究
超級雜交稻抗倒高產肥料運籌技術的數學模型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