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生動手實踐學習數學的策略研析

2022-02-09 02:31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區程溪中心小學王文鵬
亞太教育 2022年23期
關鍵詞:動手數學教師小學生

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區程溪中心小學 王文鵬

“實踐出真知”,絕大多數的理論知識都是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由此可見實踐的重要性。對于教育教學來說更是如此,只有將理論用于實踐,才能算是學有所用。對于思維性高、邏輯性強的數學學科來說,動手實踐更是其重要的教學目標。小學生剛接觸數學,純理論的學習會使學生感到厭倦和疲憊,而動手實踐的學習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小學數學教師要抓住動手實踐核心,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強化學生動手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內在潛力,“放手”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去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獲取新知。

一、存在的問題

動手實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小學數學教師也都將其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環節貫穿于課堂中。但縱觀很多數學課堂發現,很多數學教師并不能很好地將動手實踐活動和理論學習相結合運用于課堂,從而導致學生獲得感低、學習效率差。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流于形式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完成指定的教學目標,往往采用“流水線”的教學方式,即將教學過程帶過一遍,不管是理論知識的講解還是學生動手實踐作業,留給學生的時間都較少。學生在這種緊張的環境中,很難掌握新知,更別談提高數學素養了。這種流于形式的數學動手實踐教學活動導致了數學課堂的低效,學生精神緊繃,久而久之,數學自然很難學好。例如,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一課,教師只是依賴多媒體課件展示時針、分針的位置表示幾點整,卻沒有提前讓學生準備學具進行動手實踐,操作過程浮于表面,導致效果不佳。

(二)師生錯位

小學數學課堂應當是學生的課堂,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但很多小學數學教師總是認為小學生還不具備獨立解決數學問題、學習新知的能力,而選擇“一手包辦”,導致師生錯位。數學學科本身的特殊性要求教師更應該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探究發現問題并不斷動手嘗試,得出解決的方法。經過自身探究思考得出的結論往往比教師直接給出結論效率高很多。因此,教師要擺正師生的課堂位置,教師只起引導作用,課堂的主體還是學生。例如,當學生出現操作失誤時,教師不能越俎代庖動手示范糾正,應該質疑問難、啟發點撥,給學生糾錯機會,不剝奪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三)缺乏評價

評價是一堂完整數學課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對學生課堂表現的重要反饋。但在為了趕進度,完成教學目標的“高速”數學課堂中,很少看到教師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特別是動手實踐環節,教師往往忽略了對學生的實踐結果做出詳細、有針對性的評價,而只是簡單帶過。久而久之,就會打擊學生的實踐熱情,不利于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發展和數學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數學廣角——植樹問題”第一課時(兩端都栽),當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總長”“間隔長”“間隔數”之間的關系時,一個小組學生代表匯報:棵數=間隔數+1。教師點贊該學生:“你的發現真了不起!”另一個小組學生代表發言:間隔數=棵數-1。教師卻漫不經心地表示:“你的結論與剛才這個小組相同?!逼鋵嵔處煈摷皶r評價這位發言學生的逆向思維,如:“你的發現雖然和剛才這個小組的結論殊途同歸,但是老師為你的思維點贊!”同樣的,教師對于其他小組學生代表匯報“間隔數=總長÷間隔長”或“總長=間隔長×間隔數”都應該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積極評價。

二、動手實踐的意義

小學生特有的年齡特征加上數學本身較為枯燥、邏輯性較強的學科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數學課堂效率低下、學生數學學習興趣不高的現象。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要改變傳統單一、無趣的直授式,加強學生數學動手實踐能力,通過對公式的推導、實驗的操作等讓學生從中感受數學的樂趣和動手實踐的魅力,從而愛上數學學習。由此可見在小學數學中動手實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喜歡新鮮、色彩鮮明的事物,他們年齡小,很多興趣和習慣都是在小學階段慢慢培養和形成。他們只要對某個學科有興趣和學習欲望,那么必會較好地掌握這個學科,而動手實踐的數學活動則是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重要教學手段。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動手實踐能夠給學生一種最直觀、最真實的情感體驗,學生在自己操作探究的過程中,發現知識、理解知識、運用知識,自然會更有學習的激情和興趣。

(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理論終將要運用于實踐才能最好地實現知識本身的價值。小學數學本身是思維性較強的學科,很多小學生可能會死記硬背一些數學定義、概念,并在短時間能夠倒背如流;可一旦長時間沒運用,當再次要提取時,往往會遺忘很多。原因之一就是學生沒有真正去理解知識,他們更多的是通過教師的講解和公式的背誦而“被動”掌握,但這樣的學習效果往往是不理想的。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要打破這樣的教學方式,放手讓學生去實踐,通過獨立思考或小組討論探究得出的知識會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透徹、更深刻,自然也掌握得更牢固。

(三)增強語言表達能力

縱觀很多小學數學課堂發現,相當一部分的小學數學教師認為,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師的“任務”,數學課堂只需要讓學生學會做題就可以。這當然是一種不成熟的教學理念。實際上,小學數學還是一門能夠很好地培養并發展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學科。以人教版小學數學為例,教師深挖教材就會發現,教材中有很多需要學生動手實踐的數學活動,教師若能很好地創設教學環節,多給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動手操作的機會,學生便能夠在生生、師生的互相交流中,表達自己的操作過程、表達自己的獨特見解,慢慢地,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增強語言表達能力,從而提高數學素養。由此可見動手實踐的重大意義。

(四)有效推進深度學習

很多小學數學教師認為,在小學階段沒必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一是因為小學生年齡小,知識儲備少,他們未必能夠深度學習;二是受現實條件影響,講解式的教學方式很難推進課堂深度學習。針對第一個問題,筆者認為,小學生雖然受年齡的限制,各方面還未成熟,但他們也是一群正在快速成長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可能剛開始很難進行深度學習,但只要教師不斷引導、不斷鍛煉,他們終究能發展自身深度學習的能力。第二個問題則需要教師對教學方式進行自我反思,不能一味地尋求平穩的教學方式,而是要敢于創新、敢于嘗試,將課堂還給學生,放手給學生動手實踐,只有經過操作實踐的學習過程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提升自我內在數學涵養。

三、采取的策略探究

(一)精心計劃動手實踐教學

良好的計劃是成功的一半。在小學數學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學計劃是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關鍵要素,由此可見教學計劃對于教學課堂的重要性。2011年版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是重要的數學學習方式,數學教師要精心計劃動手實踐活動。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小學生年齡小,缺乏經驗,加之數學概念的抽象性,使得教師在設計動手實踐教學計劃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心智特性,教學計劃要科學可行,具有針對性。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可能性”時,教師事先準備不同顏色的小球和不透明箱子,并按小組分成5組,每個小組分一套教具,讓學生合作摸球并做記錄,從而得出可能性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教師在準備教具時并不是全部一樣,而是全都不一樣。每個小組不同顏色個數不一樣,但經過動手實踐得出相同結果,這樣的動手實踐活動更全面、更科學,學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再如,在二年級數學實踐活動內容“快樂的六月”七巧板主題創作中,學生用多副七巧板進行創作、組拼,在紙上設計一幅創意畫,適當設計背景加以點綴,寫上文字說明。孩子們紛紛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玩中拾趣。在五年級的實踐活動“立體圖形王國”創意拼搭中,學生用生活中常見的物體進行創作,充分體現了他們對于數學圖形幾何方面的情感和興趣。每位設計師的主題作品都創意十足。

(二)組織動手實踐學習管理

小學生思維發展不成熟,以形象思維為主,面對邏輯性強的數學學科,單純的理論講解會使他們缺乏興趣,厭倦課堂。教師身為課堂的引導者和組織者,要善于組織學生動手實踐,通過折一折、畫一畫等動手操作活動創新教學方法,調動學生感官,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的“分數與除法”時,教師可以先創設中秋節情境,并讓學生動手分一分月餅(事先準備圓形物品當作月餅),通過畫、折、剪等步驟將月餅平分3份。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一方面能夠活躍課堂氛圍,另一方面還能加深對分數除法的認識,一舉兩得。

(三)重視動手實踐語言表述

一堂完整的數學課除了教師知識的輸入外,還需要學生語言的輸出,即反饋。動手實踐的數學活動并不是一味地動手操作,而是要在探究的過程中,能夠將發現、結論和同學交流討論,向教師反饋。經過語言的輸出,能交流彼此的想法,發散數學思維,豐富大腦儲備。小學生各方面發育尚不成熟,他們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幫助。首先教師要營造輕松愉悅的實踐環境,創設良好氛圍;其次要鼓勵、支持學生的表達,即使出現錯誤,也要科學引導,避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

以筆者之前觀摩過的一堂數學課為案例分析,該教師執教的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探索圓的周長和直徑關系”,總結圓的周長公式。該教師將全班分成不同小組,通過測量不同圓形物體周長和直徑并計算周長除以直徑的比值。其中,有位學生動手測量計算后得出一個比值是3倍多,一個比值是5倍多。很明顯,該生肯定其中有一個數值量錯或算錯。該教師并沒有直接指出錯誤,而是讓學生先觀察答案的不同,再表達自己測量和計算的過程。當學生一步步慢條斯理講述實踐過程時,發現在某個試商環節出現錯誤,由此導致結果錯誤。通過自身的表述,學生發現問題并及時訂正,教師也達到了教學目的。

再如,在“有趣的測量”實踐探究活動中,“如何測量一粒黃豆的體積呢?比較鵝蛋和雞蛋的體積這樣的方法行嗎?不規則的物體用什么方法得出它的體積,既簡單又好計算呢?……”當學過了部分規則立體圖形體積的計算方法后,學生就想嘗試測量很多不規則物體的體積了,教師可以匯總學生提出的一些典型問題,指導其動手操作,進行深入的研究。

(四)培養動手實踐學習習慣

在新課改背景下的今天,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三維教學目標,還應當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能夠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推動自身綜合素質的發展,而動手實踐作為一種科學、有效的數學學習習慣對學生學習數學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學階段是學生接觸數學的啟蒙期和關鍵期,小學生思維能力不足,面對理論強、邏輯深的數學學科,動手實踐的操作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幫助其理解和掌握。久而久之,當學生養成動手實踐的學習習慣時,將會對其今后數學的學習產生深遠而重要的影響。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測量”例1為案例分析,例題中,要求學生估一估數學書的長寬厚。當學生目測并估計長度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用直尺進行實際測量并和估計的結果進行比較。接著,可以鼓勵學生測量文具盒、筆、本子等身邊的物體,通過動手實踐,讓學生對長度單位有一個更加直觀具體的感知,從而學習新知。久而久之,學生養成動手實踐的習慣,不管對于“測量”這單元還是對今后其他實踐探究知識的學習都很有幫助。

(五)總結反思與評價相結合

教師要關注總結反思和評價在動手實踐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動手實踐后的反思能夠讓學生審視自身的不足,總結經驗,更好地服務下次的數學操作;而科學有效地評價學生的實踐操作練習,能夠更快更全面地促進學生發展。教師不應停留在關注實踐結果層面,更需要關注的是學生在動手實踐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創新之處。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搭配”例題1中,要求用1、2、3組成兩位數,教師讓學生同時移動卡片得出結果。生1:12、13、21、23、31、32。生2:12、21、32、13、23。當學生呈現不同結果時,教師先讓生2自己比較答案并反思為什么會有不同結論,接著對生1的科學方法進行評價肯定,即先固定十位上的數,再將個位補齊,可以避免遺漏和重復。通過學生自身的總結反思和教師的科學評價,相信學生對數字搭配方法會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四、收獲的顯著效果

(一)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對學習有積極性才是推動學生不斷學習、提高數學學習力的重要內在因素。從眾多的數學教學案例中發現,當小學數學教師能夠將動手實踐的教學活動貫穿于數學課堂中時,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加高漲,課堂氛圍也更加熱烈,學習效率也能得到顯著提升。由此可見,動手實踐對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進而提升數學能力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如,一年級的孩子們通過跳一跳“方位韻律操”加深了對位置關系的理解;用數學的眼光選擇合適的肢體尺進行物體的“度量估測”,發展了估測意識;自己制作百數表,既鞏固了百數表的規律,又提升了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增強學生學習責任感

通過自己動手實踐探究往往比單純傾聽、做筆記的學習方式更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更能激發學生的內心感觸,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責任感。通過獨自探究、實踐能增強學生的自主思考、獨立探究能力,而小組合作、交流、談論的實踐過程也是增強生生交流和學生學習責任感的重要途徑。如,三年級開展了以“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為主題的實踐活動?;顒右弧拔沂切⌒≡O計師”,通過在方格紙上設計一個面積為18平方厘米的美麗圖案,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感受數學之美?;顒佣吧磉呏荛L我來量”,學生在動手又動腦的過程中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通過對部分小學數學課堂中積極讓學生動手實踐的教學方式的研究,進一步證實了這樣的教學方式更能讓學生體驗到獲取知識的參與感,也更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責任感,為學生今后數學能力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總而言之,在小學階段,動手實踐學習數學的教學方式對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數學具有重要作用??茖W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依靠理論的輸入,數學是一門靈活性強、思維邏輯要求高的特殊學科,單純地死記套用公式不能推動數學能力的發展,而是要將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和理論學習有機結合,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加強動手實踐操作,理論聯系實際,讓數學來源于生活并運用于生活。

猜你喜歡
動手數學教師小學生
我也來動手
小學數學教師資格證面試研究
動手吧,把水“洗”干凈!
淺析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師素養
動手畫一畫
小學數學教師如何才能提高課堂的趣味性
動手演示找錯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