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期高校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建設
——以微生物學為例

2022-02-09 05:00彭汝佳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 2022年46期
關鍵詞:微生物學育人思政

鐘 雯 彭汝佳

(武漢商貿職業學院現代工業技術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3)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鑄魂。自黨的十七大以來確立的“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到十九大“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德樹人”已經在高校課程中占據了重要地位[1]。除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之外,課程思政與高校專業課程的有機融合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全面育人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本文為契合高校思政工作開展的新思路,立足于現實要求對高校課堂如何將思政元素融入微生物學教育教學過程進行思考和探索。

一、微生物學課程實施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首先,在“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格局下,教師應當充分意識到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微生物課程的必要性,以及培養學生思政素養對其專業、個人發展起到的積極影響。課堂教學作為傳播主流價值觀的主渠道,應該時刻堅持與高校思想政治課步伐一致,互相配合。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應該與專業課程教育相結合真正做到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協同育人[2]?;谏鲜鲇^點,教師應當找準切入點,將課程思政理念有效的融入微生物學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

其次,有關微生物學的研究工作,對全球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微生物學作為研究微生物的一門科學,是自然科學的重要門類之一,它與工農業技術、醫藥護理學、食品科學、預防科學、環境科學等眾多領域關系密切,并由此產生了許多交叉學科?;谡n程思政理念組織開展微生物學實踐教學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扎實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不斷提升其思政素養,可以主動從課程思政視角對所學習到的專業知識展開分析。因此,結合人才培養目標,深挖該課程背后的“育人”素材,由點到面,將每個科學知識以及它帶來的思政教育功能春風化雨般浸潤到課堂是十分有必要的。在組織開展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重視發掘出課程各個章節的內容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以恰當的形式展示給學生,促使其思想意識可以得到明顯的改變,最終實現提升其思政素養的目標。

二、微生物學課程思政融合路徑

本文結合本課程的特點,通過對本課程思政育人素材的挖掘,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描述。

1.微生物學發展史中蘊含的“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是一種敢于堅持科學思想的勇氣和不斷探求真理的意識??v觀微生物學等領域的發展歷程,無一不彰顯科學家們勇往直前的求真精神,由此不斷推動微生物學的建立和發展。比如,以在微生物學教材緒論提到的微生物的發現者安東·范·列文虎克為例,他使用自制的顯微鏡清楚地看見了細菌和原生生物,這讓已經存在千年之久但始終無法被清晰認知的微生物第一次打開了微生物學的研究大門,為后來學者科學地研究、探索微生物世界提供了廣闊的舞臺[3]。再如,我國著名的微生物學家湯飛凡先生發現了世界上第一株沙眼病毒TE8。他曾以身試驗,證明當時的“顆粒桿菌”并不致病從而推翻了“細菌病原說”,這是微生物學歷史上又一偉大的歷史豐碑。湯飛凡先生的例子展現出他本人甘于為科學獻身的精神、不折不撓的探索精神。謝少文先生通過改進血清學技術,打破了傳統方法,先使用試管斜面培養和涂布,再接種至液體培養基進行擴大培養,降低了陽性篩選失敗的重復率并為爭分奪秒的科研工作提供了簡易路徑。創新精神不斷涌現在謝少文等優秀微生物學者的身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這些正是時代精神榜樣的代表,近百年的探索使人們對微生物的了解從未知到已知,更是促使未來更多的研究者投身到科技創新的偉大事業中去。

2.微生物學中蘊含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重在強調以人為本,體現出對人類的尊重、對人類的價值追求。在微生物學界同樣存在著許多體現人文精神的事跡。研究表明,在人體的表面和體內均生活著10倍于人體細胞的微生物,人類并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微生物細胞和人體細胞共同組成的“超級有機體”。人們賴以生存的空氣、美味的酸奶、松軟的面包、抵御危害的疫苗等讓人們意識到微生物已經和人類生存、生活和健康難以分割。例如,亞歷山大·弗萊明在一次意外被霉菌污染的培養皿中觀察到霉菌的生長進而抑制了葡萄球菌的生長從而發現了青霉素,由此產生了世界上第一支抗生素。后來病理學家弗洛里和生化學家錢恩通過將青霉素注射入已經感染鏈球菌的小鼠體內,小鼠未死亡,證實了青霉素對鏈球菌、白喉桿菌等多種細菌感染導致的疾病有著明顯的療效,后將青霉素大量提純并將其用于治療傷口感染,拯救了眾多的生命。再如,隨著病毒檢測技術的發展,國際探尋已知的病毒總量每年遞增,尤其某些病毒可能是引起特異性疾病的根源,會對人體健康構成嚴重的威脅。而學者們通過不斷的研究和分析,不斷地擴充病毒樣本庫,能夠幫助醫生在診斷疑難雜癥時及時溯源,以確定患者所患疾病是否是由于特殊病毒感染引起的。以上事例從兩個方面展現了微生物對我們帶來的影響,它給人們帶來愉快的同時也暴露出了它“殘忍”的一面,而這正是因為微生物與人類密不可分。各界學者通過不斷探索研究造福人類,教師可以通過類似事例勉勵學生抓住機遇、腳踏實地,不斷提高人格素養,鼓勵學生走進自然,結合自己的理解去主動探索,最終促使學生通過對生命價值的思考,形成具有個性化特點的見解。

3.微生物學中蘊含的“家國情懷”和“民族自信”

微生物學的發展之路離不開眾多微生物學家對真理的熱愛和奉獻。在微生物學界,中國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堅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信念的科學家,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堅持奮斗在科研崗位實現人生價值??茖W是無國界的,通過深入研究微生物可以造福全人類。教師應在組織日常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不斷融入具有代表性質的案例,確保學生可以從精神層面去認識微生物學。需要注意的是,案例作為學生成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所需要的“養分”。教師在選擇案例時,要緊密結合課程思政理念,將思政元素恰當的融入案例之中,以保證學生的思維可以受到有效啟發。

對學生而言,通過系統學習微生物學課程的內容,應當積極思考,并對自己未來職業生涯發展有一個清晰的規劃?;仡欀袊鴼v史,我國勞動人民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通過實踐經驗認識和利用微生物,這就已經展現出了驚人的智慧。我國的古代的曲蘗釀酒就是頗為成功的例子。從考古中發現的釀酒作坊遺址證明我國勞動人民早在3000多年前已經嫻熟地掌握了釀酒技術,隨著相關研究工作的開展,以及對微生物的進一步了解,釀酒技術不斷改進。我國已在2500年前就可以制醬,醬是由曲(長有微生物的谷物)產生的蛋白酶降解豆類食品中的蛋白質而形成的,這曾在《周禮》中有過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勞動人民已經可以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機物質進行漚糞積肥。公元9世紀到10世紀我國已發明鼻苗法種痘。明末時期,吳又可認為一種看不見的氣體“戾氣”會通過口鼻傳播導致傳染病的發生[4]。上述研究成果都是經過不斷探索才被發現的,是推動微生物研究綜合發展的關鍵因素。

三、微生物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1.設定教學目標

本課程主要分為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教師通過對本課程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家國情懷和民族自信等方面的挖掘,組織學生課前預習,課中討論,課后開展以“微生物學中的科學精神”為主題的交流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查閱資料,引導學生向優秀的微生物學者學習,培養他們熱愛科學、追求真理的科學探索精神,關愛尊重人生價值的人文精神,培養學生對社會、國家、人類的強烈責任感,為自己國家感到自信和驕傲的民族自豪感,鼓勵學生投身至科研道路中去,傳承知識并不斷創新,為使國家成為科技強國提供不竭動力。對教師來說,要明確教學目標,緊密結合微生物學課程的內容,確保學生的專業及思政素養都可以得到提升。

2.課堂教學、實驗教學與思政教學的融合實踐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在不影響教學安排的情況下改變傳統的說教模式,通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營造開放、互動、有趣的課堂,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增加課程小組討論、學生發言、點評等環節。教師通過結合當下熱點新聞、微生物學中蘊含的社會責任、學科未來發展趨勢等話題引導學生討論,抒發自己觀點,適當總結、點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索動力。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可以幫助學生對我國現階段微生物研究領域的發展產生更加深刻的認知,并且可以初步形成擔當意識,會在參與教學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表現出良好的主動性。

實驗教學是微生物學教學的重要課程之一,是檢驗學生內化知識并運用的重要課程,更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分工合作能力、社會實踐能力的路徑。教師給學生提供微生物實驗選題,學生自行組隊并選題,實驗前,學生以組為單位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等多種方式設計實驗方案,明白實驗原理和實驗步驟,實驗方案需要經過小組內所有成員的討論最終確定。實驗中,細致分工,發現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小組實驗,培養學生的溝通、團隊協作能力。實驗后,總結成功經驗,反思失敗過程,及時修正和創新實驗流程和方法。當然,考慮到微生物學實驗的隨機屬性,部分學生能在實驗期間嚴格按照規范執行,并且對細節把控到位,但是實驗結果有時無法達到預期。針對該種情況,教師可以基于課程思政理念下導入案例,并借助數據說明微生物學實驗的難度,保證學生參與實驗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不會受到影響,同時可以從精神層面引導學生提升自身的意志品質,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實驗的失敗。在完整實驗流程中,通過動手實踐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思維,深刻理解成功來之不易,使學生更加明確作為青年的家國責任感和擔當。在引導的作用下,學生的思想會發生改變,會對參與微生物學實驗的意義產生新的認識。教師應在課堂上不斷和學生交換意見,并從深層次角度解析微生物學課程中所包含的思政內涵,確保學生可以產生深刻的體會。

3.多元化考核評價

本課程結束后,教師應該從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第一是專業知識,第二是思想政治素養。對學生進行形成性評價,通過專業知識平時成績、卷面成績、實驗技能考試成績、思想政治素養四個部分進行考核。思政素養考核可以多樣化,可以以論文、匯報講解、統一考試等形式綜合評價學生。需要注意的是,為了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在保證學生扎實掌握微生物學課程重難點的同時,其思政素養也可以得到有效地提高,應當挑選出微生物學課程的一個章節作為匯報講解的主題,從課程思政視角進行分析。通過給定主題,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將微生物學課程的內容和課程思政理念結合起來,進而可以實現提高匯報講解效率的目標。對于教師,則應該通過所有學生進行過程評價,關注學生的自我發展。在每一位學生匯報講解結束后,應根據學生的觀點,以及所闡述的內容進行點評,并為學生后續學習提供指導意見。

為了更進一步實現多元化考核評價的目標,學生自評、互評同樣也需要納入該門課的最終成績中。而且為了保證學生自評、互評的客觀性,教師需要注意把控學生自評、互評的模式,做好相應的監督工作,以保證學生在自我評價以及評價其他同學時可以遵守客觀、準確的原則。另外,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應該有客觀全面的評價,可以通過問卷調查、教學訪談等多種形式評價教師的教學,教師由此得到反饋進而改進自己的教學水平?;诜答佋u價,教師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學生對自己所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意見。而從整體角度來看,教學流程實現了閉環,可以有效推動微生物學課程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結語

近兩年來,課程思政已融入越來越多的高校課程中,但未來思想政治教育將會與多種專業交互融合,高校教師也應該充分發揮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做好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協同育人,將學生培養成為擁有健全人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歡
微生物學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學之父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微生物學實驗引入“項目式”分組模式的應用探討
家校社協同育人 共贏美好未來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開展微生物學雙語教學實踐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