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棉花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

2022-02-11 15:04彭愛琴
種子科技 2022年24期
關鍵詞:枯萎病病菌棉花

彭愛琴

(通許縣農業農村局,河南 開封 475400)

棉花是我國主要經濟作物之一,是許多地區農民脫貧致富的關鍵種植物。棉花的產量和質量直接影響棉花種植戶的經濟收入,同時影響棉花產業健康發展。目前,我國棉花種植因受地理環境、氣候環境、農業生產技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產量和品質降低,無法滿足市場變化的需求。

1 棉花栽培技術要點

1.1 棉花種子的選擇和處理

1.1.1 品種選擇

為保證棉花產量穩定和質量優良,選種環節十分關鍵。棉花在我國種植歷史悠久,栽培范圍廣泛,品種較多。如何選擇優良的品種是棉花種植人員面臨的問題。在具體選種過程中,應堅持以下原則。

第一,在選種前充分考察當地的自然環境和土壤條件,保證所選品種適合在當地生長。

第二,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選擇抗逆性強和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品種,保證苗全和苗齊。

第三,選擇正規的渠道和商家購買合格的棉花種子,保證種子優良,仔細檢查種子的包裝和外形。購買的種子質量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標準,為棉花栽培奠定基礎。

第四,在選種之前應調查市場的需求情況,選擇種植潛力大和市場需求量多的棉花品種[1]。

1.1.2 種子處理

第一,選擇棉花種子,將干癟失去水分的種子剔除干凈,保留粒大飽滿的種子。

第二,做好種子晾曬工作,挑選發芽率比較高的棉花種子。確保純度達到95%以上,凈度和成熟度達到98%以上,破碎率小于7%。一些棉花品種可能攜帶病菌和蟲卵,在出苗之后很可能造成病菌擴散和蟲卵發育,會增加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嚴重影響棉花苗的健康生長。播種之前要晾曬種子,選擇干燥適宜的溫度晾曬種子,將種子內部多余的水分去除干凈,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同時通過曬種消滅種子表面的蟲卵和病菌,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2]。

第三,在播種前進行拌種處理,選擇吡蟲啉等藥物拌種,有效殺滅種子內部的蟲卵和病菌,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3]。

1.2 選地和整地

1.2.1 選地

棉花對地形、土壤條件的要求較高,在棉花種植之前要做好地塊的選擇工作,選擇地勢平坦、土質疏松、土層深厚、排水和灌溉條件較好的地區,最好選擇沙壤土或者輕壤土,滿足棉花生長對土壤的需求[4]。

1.2.2 整地

選擇好地塊之后應做好田塊清除工作,采取深耕的整地措施,深度控制在25~30 cm。完成耕地工作之后,應將大的土塊打碎,提高土壤的疏松度,形成上松下實的土壤結構,促進棉花種子生根發芽。

在整地過程中要做好肥料管理工作,施入底肥,選擇充分腐熟的農家肥料,使用圈肥或者餅肥作為底肥,適當加入氮磷鉀肥,滿足棉花生長對養分的需求,控制施肥量。

在棉花種植之前還要做好除草工作,雜草會影響棉花的萌發和生長,不利于田間的管理,會和棉花爭奪水分和養分。應選擇封閉除草方式,結合雜草的類型選擇適合的除草劑。如果清除莎草科雜草,應選擇75%氯吡嘧磺隆水分散粒劑;如果是多年生雜草,應選擇草甘膦等藥物,保證噴灑均勻,提高雜草防治效果,控制好除草劑的用量,避免破壞土壤環境[5]。

1.3 棉花播種

應結合當地氣候條件和土壤條件選擇合適的播種時間,可以利用機械播種提高種植效率。我國的棉花種植范圍廣泛,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存在差異性,通常在每年4 月下旬播種。如果選擇雙行覆膜機械設備播種,可以采取寬窄行的種植模式,寬行行距應控制在80 cm左右,窄行行距應控制在40 cm 左右。植株間距控制在15~20 cm。

此外,為了提高棉花的出苗率,可以選擇單粒淺位精播壯苗技術。利用該技術要注意以下事項。

第一,改變傳統的多粒穴播方式,采用單粒精播。

第二,將深播轉變為淺播,傳統深播模式的深度為3 cm 左右,淺播深度為1.5~2.5 cm。

第三,科學合理地控制種植密度,可以結合土壤的肥力情況適當縮小穴距,增加40%左右的播種穴數[6]。

1.4 棉花的田間管理技術

1.4.1 前期田間管理

第一,出苗階段管理。該時期要做好滴水工作,應結合當地氣候條件和溫度條件適當滴水,可以在播種完成后安裝滴水設施,滴水量為225 m3/hm2。也可以在滴水的過程中加入適量磷酸二氫鉀,用量為7.5~15 kg/hm2,或選擇腐殖酸液肥,用量為15~30 kg/hm2,促進種子發芽,保證壯苗。

第二,科學化控。當前,棉花已實現機械化種植,種植人員應滿足機械設備的采摘要求,將植株的節位高度控制在20 cm 左右,苗體應結合棉花的生長情況科學化控。當棉花長出兩片真葉時進行第一次化控,施入胺肥,用量為7.5~15 kg/hm2,施入磷酸二氫鉀,用量為1 500 g/hm2。

第三,中耕除草。在棉花播種后要進行中耕除草,堅持寬、深、松、平的原則,至少中耕兩次,第一次深度應控制為8~10 cm,第二次深度應控制為12 cm[7]。

1.4.2 中期田間管理

第一,化控技術。應結合當地環境條件化控,在棉花蕾期到初花期階段進行3 次化控,逐漸減少用量。

第二,科學施肥。要結合棉花的生長情況做好施肥工作,合理追施尿素,控制施肥量和施肥次數。在棉花蕾期可以施用尿素30~45 kg/hm2;在棉花盛蕾期到初花期施用尿素60~75 kg/hm2;在初花期到盛花期施用尿素45~60 kg/hm2,并追施磷酸二氫鉀;在花鈴期施用尿素60~75 kg/hm2,添加一定量的磷酸二氫鉀;在盛花期施用尿素75~90 kg/hm2;結鈴期使用尿素30~45 kg/hm2。

第三,打頂技術。選擇適合的時間打頂,促進側芽和頂芽生長平衡,保障棉花的生長態勢良好,增加棉花的開花數量,保證棉花的產量和品質。

1.4.3 后期田間管理

第一,催熟。棉花生長到一定階段后,如果棉花生長態勢旺盛和營養體過大可以使用脫葉劑。

第二,棉花的采摘技術。當棉花的脫葉率達到90%以上,吐絮率為95%以上時即可采摘,不能在陰雨天氣采摘[8]。

第三,棉花的貯存工作。棉花收獲完成后,應及時清理田間雜草、秸稈和殘留的地膜等,保證土壤干凈。

2 棉花主要病蟲害以及防治技術

2.1 棉花枯萎病

2.1.1 主要癥狀

棉花枯萎病是棉花生產過程中的主要病害之一,發病前期階段會造成苗木萎蔫,后期階段會造成葉片和蕾鈴脫落,甚至死亡,導致棉花減產20%~30%,嚴重影響棉花的產量和質量。苗期染病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黃色網紋型,患病植株葉脈變黃,葉肉為綠色,葉片逐漸萎蔫干枯。

第二,黃花型或紫紅型。該種類型的葉片邊緣或局部逐漸萎蔫干枯,大部分葉片呈現紫紅色。

第三,青枯型。該種類型的主要癥狀為葉片失去水分,顏色深綠,造成全株枯萎死亡。成株期表現出明顯癥狀,主要包括萎縮型、急性萎蔫型和頂枯型。急性萎蔫型的主要癥狀為病株與葉片失去水分,頂枯型的主要癥狀為患病植株逐漸枯死,導致葉片和鈴大量脫落。

2.1.2 發病規律

棉花枯萎病的病菌能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的形式在病株殘體或病田的土壤中越多,在次年萌發,直接從根部的傷口或表皮入侵。棉花收獲后,病菌在土壤或種子中越冬,成為次年主要侵染源。土壤溫度達到20 ℃左右適合病菌萌發,地表溫度達到25~30 ℃會導致病害出現高峰。夏季土壤溫度大于33 ℃病害停止為害。降水量大會增加發病概率,棉花枯萎病的發生和棉花的生育周期有直接關系[9]。

2.1.3 防治方法

第一,做好種子處理工作。播種前曬種或消毒種子,選擇硫酸脫絨和溫燙浸泡種子,也可以選擇20%甲基立枯磷乳油拌種,有效預防棉花枯萎病。

第二,與小麥、玉米輪作能夠控制枯萎病,與水稻輪作的防治效果更加明顯。做好田間管理與施肥工作,控制氮磷鉀肥的比例。

第三,化學藥劑防治。出現枯萎病之后,選擇50%多菌靈1 000 倍液、70%甲基托布津1 500 倍液或2%碳銨水等灌根處理,有效控制棉花枯萎病蔓延。

2.2 棉花黃萎病

2.2.1 主要癥狀

棉花黃萎病在棉花生長的整個生育周期均可發病,棉花幼苗長到3~5 片葉時開始出現癥狀。發病初期階段,患病植株的下部葉片會出現淺黃色的病斑,之后逐漸擴散蔓延,導致葉片顏色變淺,甚至造成葉片脫落?;疾『笃诓≈昊砍霈F許多細小的新枝,木質部會產生淺褐色的條紋。

2.2.2 發病規律

棉花黃萎病能夠在土壤中生存,主要存活在土壤的耕作層,病菌會受到溫度條件的影響。土壤中的含水量為20%時,菌核生長會受到影響。調查研究顯示,殘留在棉花田內的枯枝落葉能夠向土壤中釋放大量微菌核,感染之后土壤內的菌核數量較多,會導致病害擴散和蔓延。

2.2.3 防治方法

第一,采取科學的田間栽培管理措施。利用合理的栽培技術和田間管理措施創造有利于農作物生長的環境,促進天敵生長,創造不利于病菌繁殖的環境,有效降低病害的發生概率。

第二,選擇抗病能力強的棉花品種,加大對抗病能力強的品種的研發力度。

第三,采取輪作制度。棉花枯萎病的發生和土壤中的病菌數量密切相關,病株殘體增加和土壤中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會增加發病概率。要做好土壤管理工作,采取輪作制度,創造不利于病原菌積累和繁殖的環境,降低棉花枯萎病的發生概率。

第四,做好土壤改良工作。棉花黃萎病的病菌主要分布在耕作層,棉花的根系主要分布在10~30 cm 的土層,會增加病菌感染概率??梢圆扇∩罘胧┘涌觳報w和病原菌的消解速度,減少耕作層的病菌數量,降低發病概率。通過科學的土壤管理提高土壤肥力,增強土壤的透氣性,提高棉花植株的抗病能力。做好施肥工作,重視蕾肥和花鈴肥的補充,科學搭配氮磷鉀肥比例,保證棉花植株健康生長。

第五,選擇藥劑防治。調查研究顯示,利用縮節胺能夠減少病菌數量,提高棉花植株的抗病能力。在發病初期階段,可以葉向面噴施縮節胺,減輕葉面癥狀。選擇化學農藥防治。當前出現一種新型的用藥方法,即莖部劃傷注射法,在植株的子葉節下5 cm 處劃一個5 cm左右的傷口,注射40%多菌靈藥液,防治效果顯著。

2.3 主要蟲害和防治技術

2.3.1 棉蚜蟲

感染棉蚜蟲后,棉花葉片的背面卷曲、植株矮小、葉片萎縮,嚴重影響棉花的產量和質量。蚜蟲主要包括苗期蚜和伏蚜,苗期蚜適合在溫度偏低的環境下生存,每年6 月上旬是高發期。伏蚜適合在溫度較高的環境下生存,每年7—8 月是高發期。降水天氣會抑制害蟲擴散,隨著溫度升高,棉蚜的繁殖速度加快,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防治難度。

早春季節要開展雜草清理工作,破壞蚜蟲的生存環境,降低越冬害蟲的基數。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在棉花田周圍種植苜蓿,創造有利于天敵生長的環境,提高滅殺害蟲的效果??梢岳醚料x的趨黃性特點懸掛黃板誘殺,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2.3.2 棉葉螨

棉葉螨主要為害葉片部位,造成葉片脫落,葉面會出現黃色斑塊。棉葉螨的發生和當地溫度、濕度密切相關。氣候條件適宜會加強害蟲的繁殖能力,高溫干旱的天氣會導致害蟲大面積擴散,增加防控難度。大雨或暴雨天氣會抑制害蟲蔓延,有效降低蟲口密度。10 月中下旬應深翻處理土壤,或通過冬灌破壞害蟲的生長環境,控制害蟲蔓延。

出現害蟲后選擇藥劑防治,應選擇低毒、低殘留的藥劑,減少使用廣普性的殺蟲劑,堅持及時發現及時防治的原則。

2.3.3 棉鈴蟲

棉鈴蟲會造成棉花葉片脫落,嚴重影響棉花產量和質量,是當前我國主要棉花產區的害蟲之一。棉鈴蟲能夠在土壤中越冬,深度不一,會增加防控難度。棉鈴蟲成蟲有一定的遷飛性特點,防治難度較大。

種植人員可以選擇燈光誘殺,在空間安裝頻振式殺蟲燈,提高滅殺效果,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如果出現三代棉鈴蟲,需選擇毒死蜱,在防治棉鈴蟲的同時防治棉蚜蟲和葉螨。

2.3.4 盲蝽蟓

盲蝽蟓體積小,繁殖速度快,食量大,對棉花的為害較為嚴重。發病初期階段,癥狀不明顯,極易被種植戶忽視。盲蝽蟓是一些病害的主要傳播媒介,會嚴重影響棉花質量。

種植人員需堅持早發現、早治療的原則。在防治過程中,需做好雜草的清理工作,出現害蟲后,可以選擇25%氯氟·啶蟲脒水分散粒劑防治,提高防治效果。

3 結束語

棉花是我國主要經濟作物之一,是部分地區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為確保棉花產量和質量,種植人員要合理利用高產栽培技術,采用田間管理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動我國棉花產業健康發展。

猜你喜歡
枯萎病病菌棉花
青脆李枯萎病致病菌的分離鑒定及藥劑篩選
棉花是花嗎?
黃瓜穴盤苗期枯萎病抗性鑒定方法及枯萎病脅迫下的生理響應
棉花
小病菌影響鴉片戰爭
冬天用圍巾包住口鼻為什么不好
病菌的克星
非洲:控制香蕉枯萎病的新方法
Trouble in Disneyland
不可思議的棉花糖小村(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