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綢產品傳承與創新的“桑果”理論建構探索

2022-02-14 09:40周赳李加林李啟正
絲綢 2022年1期
關鍵詞:絲綢哲學文明

周赳 李加林 李啟正

摘要: 秉承以絲綢產品創新推動絲綢產業發展的理念,文章基于“一因雙果、跨越三產”的絲綢產業特征,提出適用于絲綢產品歷史傳承與創新開發的“桑果”理論?!吧9崩碚撘苑N桑為絲綢產業興起的因,以種桑養蠶直接地產出“桑類和蠶類產品”和間接地產出“絲類產品”為絲綢產業產出的雙果,其理論建構以影響絲綢產品傳承與創新的四個主要層面為基礎,即絲綢文明和絲綢生活、絲綢哲學和絲綢科學。針對絲綢產業發展的現狀,接軌當前種桑、養蠶、繅絲、織綢、成品、商品的絲綢產業鏈,以絲綢文明為根基,以滿足人類絲綢生活的需要為目標,構建起以絲綢產業“?!钡钠鹪春汀肮钡漠a出為經度、以絲綢哲學和絲綢科學為緯度的絲綢產品傳承與創新的理論體系,并示出以絲綢產品為核心的“桑果”理論的立體架構,研究成果為絲綢產品的歷史傳承與創新開發提供理論和方法論參考。

關鍵詞: 絲綢產品;絲綢產業;絲綢文明;絲綢科學;絲綢哲學;“桑果”理論;傳承與創新

中圖分類號: TS01;TS141 ? ?文獻標志碼: A ? ?文章編號: 1001-7003(2022)01-0109-10

引用頁碼: 011203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2.01.016

絲綢文明源于中國,是中華民族在史前征服自然、創立社會、發展特色人文的必然結果,是中華文明的象征和重要組成部分,對中華文明的確立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以絲綢文明為根基的中國絲綢文化凝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凝聚產生了重要影響。受絲綢文明思想影響的絲綢生活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日常生活,成為民族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中國絲綢產品和絲綢技術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傳播,中國特色的絲綢文明思想、傳統的絲綢文化和絲綢生活方式已經傳遍世界各地,影響深遠。但是,同樣以絲綢文明為根基的中國絲綢產業,其輝煌的歷史與當代應有的地位卻相去甚遠,這是將絲綢產業與絲綢文明脫離、把絲綢產業局限在制造業范疇內的結果。根據當前絲綢產業橫跨“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第三產業服務業”的產業鏈特征,為了彰顯絲綢產業的特色、提升絲綢產品的價值,本文提出適用于絲綢產品歷史傳承與創新開發的“桑果”理論,理性分析絲綢產業的歷史起源和絲綢產品的當代價值,為絲綢產品的傳承與創新提供新的思路和必要的理論支撐。

1 “桑果”理論提出的背景

“桑果”理論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歷史背景和當代意義?;赝煽嫉臍v史,距今約7 000年,從已知最早的絲綢文化遺存“雕有四只栩栩如生的蠶紋象牙盅形器”在浙江寧波余姚市河姆渡鎮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被發現,到距今約5 000年,已知最早的絲綢產品遺存“絲織殘絹片和絲、麻織品”在浙江湖州吳興區潞村錢三漾文化遺址中被發現,以絲綢產品生產聞名于世的中國絲綢產業已經走過5 000多年的歷史。但是,自從絲綢產業在中國興起以來,絲綢產業對接絲綢文明、跨越三產的特征并沒有被學者所重視。從研究背景看,目前還沒有對接絲綢文明和跨越三產來研究絲綢產品創新理論的文獻。相關絲綢產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絲綢產業歷史研究,最早的文獻是1919年發表在期刊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劍橋大學出版社)上的論文The Silk Industry and Trade[1]及朱新予[2]、徐新吾[3]、蔣猷龍等[4]的論著;二是絲綢產業現狀研究,如顧國達等[5]、藍廣芊等[6]、趙力賓等[7]、鄔關榮等[8]、李瑞等[9]、胡丹婷[10];三是應用經濟學原理對絲綢產業的發展提出建議,如“微笑曲線”[11-13]“市場經濟”[14-17]“可持續發展”[18-20]“一體化發展”[21]“產業轉移”[22-25]和“競爭優勢”[26-29]等,在上述文獻中針對絲綢產品創新的研究也是將其局限在第二產業所得出的結論。

由于缺乏對絲綢產業鏈特殊性的全面分析,因此絲綢產品的創新依舊停留在傳統絲綢產業鏈的基礎上,使蠶絲這一“纖維皇后”被如今工業化批量生產的化學纖維擠占了大部分消費市場。面對日新月異的絲綢消費市場,中國絲綢產業需要回歸到絲綢文明起源和絲綢產業興起的史前時期,根據絲綢產業鏈的主體特征,客觀分析絲綢產業的發展歷程和影響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建立屬于絲綢產品傳承與創新的理論,以增強當代絲綢產業的產品自信、文化自信和產業自信。絲綢產品傳承與創新“桑果”理論的提出立于“?!倍捎凇肮?,“?!鄙辖咏z綢文明,“果”下合絲綢生活,并以絲綢哲學和絲綢科學為方法論,以絲綢產品為核心,對絲綢產業的源起和未來歸宿進行哲學思辨,對絲綢產業鏈的特殊性進行客觀分析,對絲綢產品的歷史傳承與創新開發進行科學實踐。因此,“桑果”理論的構建,是通過絲綢產品創新來推動絲綢產業發展的有益探索,不僅能從宏觀上彌補數千年來絲綢產品創新理論缺失的短板,而且從微觀上應用“桑果”理論,能通過絲綢產品創新來促進絲綢產業的當代發展。

2 絲綢產業的特殊性與“桑果”理論的基本構架

“桑果”理論的構建秉承絲綢產品創新推動絲綢產業發展的理念,通過對影響絲綢產品傳承與創新的四個主要層面的客觀分析,即絲綢文明、絲綢生活、絲綢哲學和絲綢科學,來探究絲綢產品對于人類的歷史和當代意義,來回答絲綢產業發展最根本的兩個問題,一是本質論問題,即絲綢產業為什么會在中國興起,絲綢產業的未來歸宿在哪里;二是方法論問題,即如何通過絲綢產品創新來推動絲綢產業的當代發展。

2.1 絲綢產業的特殊性

絲綢產業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絲綢產業是紡織產業中唯一一個具有文明背景的產業,即“?!钡脑雌鹕辖咏z綢文明;第二,絲綢產業的產業鏈有別于其他產業,即從“?!钡健肮钡漠a業鏈具有跨越三產的特征;第三,絲綢產業的產品包括種桑養蠶的直接和間接產出,即桑類、蠶類和絲類產品,“桑果”理論中“果”的產出下合絲綢生活需求。

首先,文明是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主要特征,與文化的單一人文屬性不同,人類的文明同時具有自然屬性、人文屬性和社會屬性,具有文明背景的絲綢產業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古代中國屬于東方土地文明“內修求善”思想的典型代表,其本質是一種基于肥沃土地的農耕文明和“安居樂業”的思想;而古代希臘則是屬于西方海洋文明和“外拓求安”思想的典型代表,其本質是一種因陸地資源匱乏而經略海洋的“冒險拼搏”思想。另外,在古中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四大文明古國中,中華文明是唯一存續至今的原生文明,隸屬中華文明的絲綢文明與絲綢產業的相互依存關系也是其他紡織業所沒有的。一方面,絲綢文明的確立除了人文范疇的絲綢文化外,離不開規?;慕z綢產業的支撐;另一方面,絲綢文明通過絲綢文化的傳播又能影響絲綢產品的消費需求,從而促進絲綢產業的發展。因此,絲綢文明和絲綢產業在古中國大地源起有其特定的思想基礎,從本質上看,絲綢文明是中華民族在東方土地文明中孕育而生的特色產業文明,也是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具有文明背景的絲綢產業有著區別于其他產業的特殊產業鏈。傳統的絲綢產業鏈主要包含種桑、養蠶、繅絲、織綢這些在史前社會堪稱極其復雜的環節,絲綢產業的成型必須經歷漫長的認識自然、適應社會和創造人文的過程,直至絲綢文明的確立。因此,基于絲綢文明背景的種桑、養蠶、繅絲、織綢完全是一種體現中華民族主體意志的主動性產業行為,西方海洋文明區域缺乏孕育絲綢產業所必需的“內修求善、安居樂業”的思想基礎。傳統絲綢產業鏈所產出的絲綢產品主要用于滿足統治階級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而統治階級特定的絲綢消費觀念超越了絲綢蔽體遮羞的物質功能,已經與人的生死輪回、社會地位等精神需求相掛鉤,這也是最早的第三產業服務業的雛形。工業革命后,隨著市場經濟的到來,絲綢產品的成品制作(服用、家用、產業用成品)和產品商品化成為主流,并成為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絲綢產業已經真正成為跨越三產的特殊產業。所以,傳統絲綢產業鏈發展到如今種桑、養蠶、繅絲、織綢、成品、商品的現代產業鏈,這是由中華文明思想所決定的人的主體意識和主動行為的必然結果。具有文明背景的絲綢產業發展歷程始終會留下深深的中華文明烙印,這是一筆不該忽視的財富。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絲綢產業的產出是絲綢產品,傳統絲綢產品專指第二產業的產出“絲類產品”,而廣義的絲綢產品必然包含種桑養蠶直接和間接的所有產出,即桑類、蠶類和絲類產品。如今的絲綢產業是跨越三產的特殊產業,準確認識絲綢產品的范疇、特征和價值是絲綢產品傳承與創新的核心。首先要明確絲綢產品的內涵,種桑直接的產出是桑葉、桑椹等“桑類產品”,養蠶的直接產出是蠶繭、蠶蛹等“蠶類產品”;其次要關注絲綢產品的外延,特別是利用蠶繭經繅絲獲得的蠶絲及其制成品的“絲類產品”的價值遠超越了種桑養蠶的直接產出。史前時期,人類受絲綢文明思想的影響征服自然、發展桑蠶,通過絲綢產業鏈的生產過程獲得絲綢產品,絲綢產品通過滿足人類的絲綢生活及與絲綢生活相關的社會生活來實現其價值,所以,人類絲綢生活對絲綢產品的消費需求決定了絲綢產業存續的價值。事實已經證明,絲綢產品作為絲綢產業的產出,應該包含絲綢產業鏈各個環節產出的階段性制成品,包括直接和間接、半成品和成品。另外,對于史前時期的中華民族先民和社會而言,絲綢產品不僅具有物質價值,同時具有精神價值,絲綢產品的精神價值體現了東方中華文明的思想,絲綢產品的應用某種程度上已經超越了物質需求,對蠶死而復生的崇拜反映了人類的生死觀,絲綢產品的貴族消費特征維系了古代社會的秩序,將絲綢產品的自然屬性、人文屬性和社會屬性進行完美地統一是當前絲綢產品傳承與創新需要關注的重點。

綜上,史前時期中華民族在絲綢文明主體意識下針對絲綢產品創造的思辨和實踐是絲綢產業興起所必需的主動行為,絲綢產業在中國興起是中華民族經歷無數次主動性的絲綢產品創造的哲學思辨和科學實踐后的必然結果。源自東方的中華文明孕育了中國特色的絲綢文明,絲綢文明的思想促使中華民族在創造絲綢產品、發展絲綢產業上形成意識和行動上的主動性,中國絲綢產業經過5 000多年的歷史發展,凝結在絲綢產業上的絲綢文明通過以絲綢產品為載體的物質交流、技術交流和文化傳播已經走向世界?!吧9崩碚摰奶岢?,有利于從絲綢產業的特殊性來重新認識絲綢產品的歷史和當代價值,通過絲綢產品的歷史傳承與創新開發來推動絲綢產業的當代發展。

2.2 “桑果”理論的構架

“桑果”理論的建構旨在彌補絲綢產品傳承與創新理論欠缺的短板,探索通過絲綢產品創新推動絲綢產業發展的方法和路徑,對于當代絲綢產業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吧9崩碚摰臉嫾芤粤⒂凇吧!背捎凇肮睘闃嬒胨急娴幕A,凸顯絲綢產業“一因雙果”的特色,以影響絲綢產品傳承與創新的四個主要層面:絲綢文明、絲綢生活、絲綢哲學和絲綢科學為重點,從經、緯兩個維度進行交叉構建。絲綢文明是絲綢產業源起的根基,也是絲綢產品創新的基礎;絲綢生活對絲綢產品的客觀需求是推動絲綢產業持續發展的外在動力,是絲綢產品創新需要滿足的目標;而絲綢哲學和絲綢科學是人類在絲綢生活、絲綢生產中獲得的認知和成體系化的知識,為絲綢產品創新提供適用的方法論。因此,可以將絲綢文明起源的“?!焙蜐M足絲綢生活需求的“果”為經度構建起“桑果”理論的本質論,為絲綢產品創新定位;將絲綢哲學和絲綢科學為緯度構建起“桑果”理論的方法論,為絲綢產品創新提供方法和路徑?!吧9崩碚摰目臻g概念和相互關系如圖1所示,可見“桑果”理論是一種經緯雙向雙維的理論構架,其空間架構主要由從“?!钡健肮钡慕z綢產業及其產出的絲綢產品主體和影響絲綢產品傳承與創新主要的四個層面:絲綢文明、絲綢生活、絲綢哲學和絲綢科學組成。

絲綢文明可以說是由東方中華文明思想孕育出來的一種特殊的產業文明,具有文明根基的絲綢產業與其他紡織產業有著本質區別。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埃及的麻紡織業種麻得麻,紡成麻線用于織麻布;古巴比倫的毛紡織業養羊得羊毛,紡成毛線用于織布和成衣;古印度的棉紡織業種棉花得棉花,紡成棉紗用于制棉布;唯獨古中國的絲綢產業,種桑除了收獲桑椹、桑葉等“桑類產品”外還用于養蠶獲得蠶繭、蠶蛹等“蠶類產品”,再間接通過蠶的吐絲結繭,人們利用蠶繭通過繅絲獲得蠶絲,織成綢緞,形成種桑、養蠶、繅絲、織綢的傳統絲綢產業鏈,這是一種典型的“一因雙果”的產業,在整個絲綢產業鏈中人是第一主體,蠶是不可或缺的第二主體。所以,絲綢產業的起源是從人類在絲綢文明思想驅動下形成主體意識去主動種桑開始的,種桑的目的不是僅為了產出桑椹、桑葉這些直接的“果”,而是通過養蠶獲得蠶繭,用于繅絲、織綢,并制作成各種絲類產品,以獲得間接的“果”,來滿足人類絲綢生活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以絲綢文明為根基的絲綢產業所產出的間接的“果”蠶絲及其制成品的附加值遠高于直接的果“桑類和蠶類產品”,也只有“一因雙果”的絲綢產業才能區別于其他紡織產業,產生諸如“先蠶娘娘”“馬頭娘”的美好傳說,為跨越三產奠定不可替代的文化基因。因此,如何將絲綢產業的文明背景、“一因雙果、跨越三產”的產業優勢和特色轉換為絲綢產品創新的動力對于絲綢產業發展至關重要。

絲綢生活是中華民族日常生活的最基本組成部分,絲綢生活與人類、自然和社會的關系非常密切。人類是絲綢生活的主體;自然界是人類絲綢生活的第一客體;社會是人造的自然,是人類絲綢生活的第二客體。人類通過絲綢生活來適應自然、改善社會,實現美好生活的愿望。絲綢生活從絲綢產品被制作成形并應用開始一直延續至今,人類在不同歷史發展時期有著不同的絲綢生活需求,具有時代性特征。絲綢消費從最初的圖騰祭祀需要、貴族生活享受需要發展到如今的平民日常生活需要,從以前身份地位認同的需要到現在時尚個性化生活的需要,已經歷經5 000多年。人類絲綢生活的方式演變由人類的人本屬性(即生物本質)所決定,同時受到其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制約。所以,絲綢生活因人類的出現及其生存和活動的需要而產生,與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同步,最終也將隨著人類的消亡而終止。由于絲綢產業的興起是創造絲綢產品來滿足人類絲綢生活的需要,因此,只要有人類存在,已經世界化的絲綢消費不會停止,絲綢產品創新不會停止,絲綢產業也將持續發展,也就是絲綢產業的未來發展由人類的歸宿所決定,人類絲綢生活對絲綢產品的需求不中斷,中國絲綢產業就具備永續長存的客觀條件。

絲綢哲學和絲綢科學是人類在絲綢生活和絲綢生產過程中獲得的認知和成體系化的知識。人類絲綢生活對絲綢產品的需求是推動人類學、自然學、社會學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絲綢哲學和絲綢科學產生和發展的原始動力?!吧9崩碚摿⒂凇吧!背捎凇肮笔且粋€辯證的論斷,因為“桑果”理論中的“?!笔墙z綢產業源起的因,“果”是絲綢產業的產出,包括直接和間接的“果”,物質和精神的“果”。與其他產業不同的是,絲綢產業具有特殊的“一因雙果、跨越三產”的特征,“?!币蚴墙z綢產業發展的根基,而“果”的定位決定了絲綢產業如何能夠發展得更好,因此,絲綢哲學和絲綢科學是凝練出絲綢產品傳承與創新方法論的知識源泉。通過絲綢哲學的思辨和絲綢科學的實踐來為絲綢產業定性、為絲綢產品創新定位,從而確保絲綢產品歷史傳承與創新開發的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方法得當。

綜上,“桑果”理論的構架將“?!钡脑雌鸷汀肮钡漠a出作為經度,上位能對接絲綢文明的根基,下位能滿足人類絲綢生活的需求,可以清晰地為絲綢產品創新和絲綢產業發展進行定位。另外,根據當前絲綢產業種桑、養蠶、繅絲、織綢、成品、商品產業鏈各個環節創新的需要,將絲綢哲學和絲綢科學作為“桑果”理論的緯度,可以為絲綢產品的歷史傳承與創新開發提供適用的方法論。

3 “桑果”理論的經度和緯度建構

3.1 從“?!钡健肮睒嫿ā吧9崩碚摰慕浂?/p>

“桑果”理論經度的構建在于從絲綢文明的溯源來明晰絲綢產業發端的客觀原因,從絲綢生活對絲綢產品的需求來認清絲綢產業的未來歸宿,為絲綢產業建立起從起源、發展到歸宿的本質論,從絲綢生活對絲綢產品需求的變化來重點回答“絲綢產業為什么會在中國興起、絲綢產業的未來歸宿在哪里”的本質論問題。

3.1.1 絲綢產業為什么會在中國興起

任何產業的興起必然有其本源和原因,“桑果”理論經度的構建首先要解決人們絲綢生活對絲綢產品的需求和絲綢產業的起源問題。從絲綢產業的本源看,“?!笔窃粗?,即名詞桑樹,動詞種桑。審視絲綢產業發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離不開“?!边@個本源,這是絲綢產業發展最基本的自然屬性。絲綢產業的源起是史前中華民族基于東方土地文明“內修求善、安居樂業”的思想,對“蠶”產生超越物種的人文感知,將蠶的一生作為生死輪回的崇拜對象和中華民族圖騰的結果,這也是絲綢產業在中國興起的最根本原因。另外,絲綢產業的發展滿足人類不同階段的社會生活對絲綢產品的需求,體現了絲綢產業的社會屬性。因此,絲綢產業的本源“?!币呀洺搅俗匀粚傩缘摹吧!?,“?!钡纳衔粚拥氖侵腥A民族特有的絲綢文明,下位是滿足人類物質與精神需求的絲綢生活,而將絲綢文明和絲綢生活進行對接的載體正是絲綢產品。

任何產業的發展都要有滿足人類生活需求的“果”,即產業的產出,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中國傳統的產業和產品理論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但絲綢產業卻不同,桑樹是絲綢產業興起的自然原點,人類種桑得的卻是雙“果”,桑類、蠶類產品是種桑養蠶直接收獲的“果”,即“桑果”理論產出的內涵所在,而“絲類產品”是種桑間接收獲的“果”,也就是“桑果”理論產出的外延,而且外延的價值遠遠超出內涵的價值,所以“桑果”理論產出的內涵和外延的統一才是絲綢產業的真正價值所在。在傳統絲綢產業種桑、養蠶、繅絲、織綢的產業鏈環節中,離開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絲綢產業將不復存在。如今市場經濟模式下的絲綢產業鏈已經發展到種桑、養蠶、繅絲、織綢、成品、商品六個環節,根據立于“?!背捎凇肮钡摹吧9崩碚摌嫿ㄔ瓌t,從“?!钡脑雌鸬健肮钡漠a出可以構建起絲綢產品傳承與創新所特有的“桑果”理論的經度,如圖2所示。透過“桑果”理論“一因雙果”的經度,能夠看清絲綢產業跨越三產的產業鏈特征和產品特征,構建起“桑果”理論的本質論。

3.1.2 絲綢產業的未來歸宿在哪里

“桑果”理論經度的構建還要解決絲綢產業的未來歸宿問題。任何產業的發展也必然會有其最終的歸宿,明確產業的未來歸宿是提振產業自信,保障產業健康發展的關鍵。絲綢產業是中國特有的絲綢文明孕育出來的特殊產業,絲綢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文明是東方土地文明的代表。因此,絲綢產業是特殊的文明背景下,通過人的主體意識和主動行為而興起的產業,除了史前時期的中國沒有第二個同時代的國家具備相同的條件來培育另一個絲綢產業。明確了絲綢產業從哪里來,那么絲綢產業會發展到哪里去?這就需要分析絲綢產業“果”的定位能否持續滿足人們絲綢生活的消費需求。由圖2可知,絲綢產業源于中國的絲綢文明,如今已經形成穩定的六個環節的產業鏈。因此,按傳統的產業理論,種桑得到的直接的“果”是桑椹、桑葉,隸屬第一產業農業,是一種扁平的一維經度,而從如今的“桑果”理論“一因雙果”經度特征看,從“?!背霭l,除了第一產業農業直接的“果”,第二產業工業和第三產業服務業間接的“果”將絲綢產業的產業鏈的空間結構完全打開了。以當代發展的角度看,經過現代絲綢產業鏈環節得到的是包含第一產業種植、養殖,第二產業制絲、絲織、成品制作,以及第三產業商品銷售與服務的產出。所以,絲綢產業的“果”不僅是自然屬性的桑椹、桑葉等,還包括具有人文和社會屬性的“蠶”及其蠶和絲的制品。種桑得到的“果”已經跨越了第一產業的種桑養蠶、第二產業的繅絲織綢成品和第三產業的絲綢商品銷售服務及個性化設計定制。正是“桑果”理論“一因雙果”的特征,使絲綢產業的產出從桑椹、桑葉直接的“果”延伸到絲綢成品、商品間接的“果”,雙“果”的產業鏈距離構建起了具有多維空間的“桑果”理論的經度?;凇吧9崩碚摰脑?,人類在主體意識下的種桑行為確立了人類的絲綢文明,培育出中國特色的絲綢產業和產品,滿足了史前中華民族絲綢生活的物質和精神需要。因此,只要中華民族屹立在世界東方,人們的絲綢生活對絲綢產品的需求就不會中斷,而絲綢產品的不斷創新將推動絲綢產業的持續發展,只有中華民族消亡,烙上絲綢文明印記的絲綢產業才會衰亡。

因此,“桑果”理論經度的構建讓大家從“人們絲綢生活對絲綢產品的需求”中真正看清絲綢產業的本源所在和需求所在,也回答了絲綢產業從哪里來、會到哪里去的本質論問題。源于中國的絲綢產業區別于其他紡織產業的特殊性:一是絲綢文明的背景;二是跨越三產的特殊產業鏈;三是絲綢產品的內涵和外延,這也是通過絲綢產品創新推動絲綢產業發展的真正價值所在。另外,人類從絲綢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獲得的絲綢哲學認知和絲綢科學知識,通過自身不斷地完善又促進絲綢產業鏈各環節的創新發展,從而為絲綢產品的歷史傳承和創新開發提供方法論支撐。

3.2 以絲綢哲學和絲綢科學構建“桑果”理論的緯度 ?“桑果”理論緯度的構建在于為絲綢產品的傳承與創新提供方法論支撐,從絲綢哲學思辨和絲綢科學實踐的角度來分析創造絲綢產品的絲綢產業鏈各環節的主體特征。針對絲綢產品創新和絲綢產業發展的現狀,將絲綢哲學和絲綢科學凝練成絲綢藝術、絲綢技術、絲綢營商三個維度的方法論體系,通過絲綢藝術、絲綢技術、絲綢營商三位一體的絲綢產品創新來推動絲綢產業鏈各環節與時俱進。因此,“桑果”理論緯度的構建要為絲綢產品的傳承與創新提供方法和路徑,“桑果”理論的絲綢哲學和絲綢科學的緯度構建如圖3所示?!吧9崩碚摼暥鹊臉嫿▽⒅攸c回答“什么是絲綢哲學和絲綢科學、如何通過絲綢產品的傳承與創新來推動絲綢產業的發展”兩個問題。

3.2.1 絲綢哲學和絲綢科學

絲綢哲學的思辨和絲綢科學的實踐是影響絲綢產品創新從而推動產業從興起到發展的重要因素。由圖3可見,絲綢哲學和絲綢科學包含人類對自然、人文、社會的哲學思辨和科學實踐,絲綢哲學和絲綢科學對自然的物質與規律、人文的體質與文化、社會的人理和事理進行研究,形成的認知和成體系的知識為絲綢產品的歷史傳承與創新開發提供方法論支撐。

1) 絲綢哲學。絲綢哲學是對人類絲綢生活這一現象的認知,體現人類在絲綢生活上的思想和智慧。絲綢哲學以“真、善、美”為目標對人類的絲綢產業進行思辨,包括對人類絲綢產業的歷史進行回想和發掘,對人類絲綢產業的現狀進行規范和調節,對人類絲綢產業的未來進行預測和暢想。絲綢哲學的核心思想是通過絲綢產業創造絲綢產品來滿足人類絲綢生活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所以絲綢哲學是一種針對絲綢生活的需求哲學。絲綢哲學思辨的核心絲綢產品是滿足人類絲綢生活的必需品;絲綢產品的不同用途滿足人類不斷變化的對絲綢生活的具體要求,既包括絲綢產品物質層面的需求,也包括絲綢產品精神層面的需求;絲綢產業的創新要以絲綢產品的需求為先導,并服從于滿足人類美好絲綢生活這一最高利益。

絲綢哲學的研究內容包括隸屬于自然學范疇的同絲綢活動相關的物質與規律的研究,即對絲綢活動中的數學、物理和化學等問題進行思辨;隸屬于人類學范疇的同絲綢活動相關的人類體質與文化的研究,即對絲綢活動的主體(人類)的生物體本質和絲綢活動產生的文化進行思辨;隸屬于社會學范疇的同絲綢活動相關的人理與事理的研究,即對絲綢活動的社會問題進行思辨。絲綢哲學與人文哲學、自然哲學、社會哲學密切相關,絲綢哲學不斷以絲綢產品的“真需、善用、美享”為原則,通過思辨提出新的絲綢生活需求問題,由絲綢科學通過科學的實踐去解答和滿足,絲綢哲學研究構建起絲綢產品創新所必要的、針對人類絲綢生活的認知和思想體系。

2) 絲綢科學。絲綢科學是人類基于絲綢生活這一事實從實踐中推導出來的知識,揭示人類絲綢生活的客觀規律,并形成體系化的、可檢驗的絲綢科學理論和方法,為絲綢產品的不斷創新與絲綢產業的發展提供科學的知識體系和技術支撐。隨著人類認知的進步,原有絲綢科學知識在實踐中可以被廢棄、修正和更新,所以,依托絲綢科學知識發展而來的各種絲綢技術和絲綢產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相對于各個時代具有正確性和代表性,但隨時會被新時代的絲綢技術和絲綢產品所替代,從而推動絲綢科學的不斷進步、絲綢產業的持續發展。

絲綢科學的研究內容與絲綢哲學的思辨內容保持一致,通過實踐來揭示隸屬于自然學范疇的同絲綢活動相關的物質與規律的問題、隸屬于人類學范疇的同絲綢活動相關的人類體質與文化的問題,以及隸屬于社會學范疇的同絲綢活動相關的人理與事理的問題。絲綢科學與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密切相關,絲綢科學本身就是人類的一種社會性實踐活動,絲綢科學以實現人類“真、善、美”的絲綢生活為目標,以絲綢產品為核心,不斷通過科學的實踐獲得新的絲綢知識和發展新的絲綢技術用于滿足絲綢生活的需求,并構建起絲綢產品創新所必要的絲綢科學知識體系。

絲綢哲學和絲綢科學圍繞“真、善、美”的人類絲綢生活的不斷思辨和實踐,創造出新的絲綢產品,是推動人類絲綢生活方式變遷和絲綢產業發展的原始動力。

3.2.2 絲綢產品傳承與創新的方法和路徑

在“桑果”理論的構架中,將“?!钡脑雌鸷汀肮钡漠a出作為經度,上位能對接絲綢文明的根基,下位能滿足人類絲綢生活的需求;將絲綢哲學和絲綢科學作為“桑果”理論的緯度,可以為絲綢產品的傳承與創新提供適用的方法論。但具體到絲綢產品傳承和創新的方法和路徑,需要將絲綢哲學和絲綢科學的方法論與絲綢產業的產業鏈結合。根據當代絲綢產業鏈的特征,絲綢藝術、絲綢技術和絲綢營商是影響絲綢產品歷史傳承和創新開發的三個能動要素。

首先,“桑果”理論的絲綢哲學和絲綢科學的緯度支撐了絲綢產業鏈各環節的產品創新。絲綢產品具有自然、人文和社會屬性,對應的絲綢哲學和絲綢科學研究內容包含從物質到規律的自然研究、從體質到文化的人文研究和從人理到事理的社會研究。將絲綢產品的歷史發展融入絲綢哲學思辨和絲綢科學實踐中去,才能看清絲綢產品的自然屬性、人文屬性和社會屬性及與絲綢產業鏈的關系。絲綢產業鏈從傳統的四個環節發展到當代的六個環節,順應了歷史發展對絲綢產品需求的變化。在絲綢文明的哲學思想影響下,絲綢產品的應用從原始社會人類生死輪回的圖騰崇拜、階級社會統治階層身份象征到現代社會人們日常生活消費,絲綢產品從圖騰祭品、生活物品到如今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商品的演變,可以了解基于絲綢文明的絲綢哲學和絲綢科學在絲綢產品創新和絲綢產業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絲綢哲學的思辨為絲綢產品的傳承與創新提供辯證的方向定位,絲綢科學的實踐使絲綢產品的傳承與創新得以實現。

其次,結合從絲綢文明起源的“?!钡綕M足絲綢生活的“果”的“桑果”理論經度,“桑果”理論的絲綢哲學和絲綢科學的緯度可以根據對絲綢產品傳承與創新的影響,凝練成絲綢藝術、絲綢技術、絲綢營商三個能動要素,用于構建適用的方法和路徑,應用于絲綢產品的傳承與創新。由于人類在不同歷史發展時期有著不同的絲綢生活需求,具有時代性特征,因此,絲綢哲學思辨和絲綢科學實踐的內容也在需要不斷地更新。從石器時代、農耕時代、工業化時代到信息化時代,隨著人類對隸屬自然學范疇的物質與規律、隸屬人類學范疇的體質與文化、隸屬社會學范疇的人理與事理的認知的不斷完善,在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上不斷取得發展成就,使絲綢哲學和絲綢科學的內容不斷得以充實,使人類絲綢生活的方式始終處于精彩紛呈的發展過程中。所以,在絲綢產業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從絲綢哲學和絲綢科學中凝練出來的絲綢藝術、絲綢技術、絲綢營商三個能動要素對絲綢產品創新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農耕時代絲綢產業的發展以絲綢藝術為主;工業化時代絲綢藝術、絲綢技術并重;到信息化時代,絲綢營商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最后,不論是絲綢哲學思辨還是絲綢科學實踐,都將絲綢產品傳承與創新的目標定位在滿足人類美好的絲綢生活需要上,也就是絲綢產業的產出絲綢產品需要滿足人類絲綢生活的消費需求,因此,在絲綢產業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絲綢產品始終是絲綢產業的核心。同樣,由絲綢哲學和絲綢科學凝練出的絲綢藝術、絲綢技術和絲綢營商,以動態的方式作用于絲綢產品創新的過程中,而以靜態的方式凝結在絲綢產品上,歷史上經典的絲綢產品就是絲綢藝術、絲綢技術和絲綢營商完美統一的產物。絲綢哲學思辨和絲綢科學實踐的結果也必須通過絲綢產業產出的絲綢產品來滿足絲綢生活的消費需求,所以,在絲綢哲學和絲綢科學的方法論中,絲綢產品始終是絲綢產業的核心。在絲綢哲學和絲綢科學方法論的宏觀指導下,將絲綢藝術、絲綢技術和絲綢營商融入絲綢產品創新過程中,可以構建起絲綢產品歷史傳承和創新開發的適用方法和路徑。

3.3 “桑果”理論的立體架構

通過對絲綢產品傳承與創新的“桑果”理論建構的研究及其主要特征的分析,可以進一步將“桑果”理論凝練成“一個核心、二個緯度、三個要素、四個層面”的內容表述,構建起“桑果”理論的立體架構(圖4),一個核心是絲綢產品,即絲綢產業的各個產業鏈環節中產出的直接的產出“桑類和蠶類產品”和間接的產出“絲類產品”。兩個維度,包括從“?!钡脑雌鸬健肮钡漠a出的理論經度,上接絲綢文明下合絲綢生活;由絲綢哲學認知和絲綢科學實踐構成的理論緯度,為絲綢產品歷史傳承和創新開發提供方法論支撐。三個要素,包括絲綢藝術、絲綢技術、絲綢營商三個直接作用于絲綢產品創新的基本要素。四個層面,包括四個相互關聯的對絲綢產品創新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層面,即絲綢生活、絲綢文明、絲綢哲學和絲綢科學。

4 結 論

“桑果”理論的提出秉承以絲綢產品創新推動絲綢產業發展的理念,基于對當今絲綢產業“一因雙果、跨越三產”主體特征的重新認識,傳統的絲綢產業鏈需要向產業鏈的終端拓展到“絲類產品”的成品和商品,廣義的絲綢產品在傳統“絲類產品”的基礎上需要向產業鏈的前端拓展到“桑類和蠶類產品”,形成隸屬于絲綢產業特有的“一因雙果、跨越三產”的絲綢產業鏈和創新鏈、產品鏈和價值鏈。

因此,根據“桑果”理論,以絲綢產品為核心進行價值分析,“一因雙果、跨越三產”的絲綢產業不僅不是夕陽產業,而且將與中華文明的進程同步發展,是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歷史經典產業,如今的絲綢產業已經從中國的優勢制造業、世界的民生產業進一步延伸至當今的文化產業、時尚產業。絲綢產業就像是根植于中華文明大地上的一棵大樹,已經形成了自己深厚的絲綢文明根基,而不斷通過絲綢哲學的思辨和絲綢科學的實踐,以絲綢藝術、絲綢技術、絲綢營商相結合的方式來實現絲綢產品創新,是推動絲綢產業發展最有效的方法??梢灶A期,應用“桑果”理論,可以在學科交叉、知識融合的當下準確發現絲綢產品歷史傳承與創新開發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并加以解決,通過絲綢產品的不斷創新將使絲綢產業的枝葉更加茂密,為其健康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絲綢》官網下載

中國知網下載

參考文獻:

[1]RAWLLEY R C. The Silk Industry and Trade[M]. London: P. S. King & Son, 1919.

[2]朱新予. 中國絲綢史[M]. 北京: 紡織工業出版社, 1992.

ZHU Xinyu. A History of Chinese Silk[M]. Beijing: China Textile & Apparel Press, 1992.

[3]徐新吾. 近代江南絲織工業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XU Xinwu. A Industrial History of Jiangnan Silk Weaving in Modern Time[M].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1.

[4]蔣猷龍, 陳鐘. 浙江省絲綢志[M]. 北京: 方志出版社, 1999.

JIANG Youlong, CHEN Zhong. Silk Records of Zhejiang Province[M]. Beijing: Local Records Publishing House, 1999.

[5]顧國達, 樓程富, 郭蘊華. 世界蠶絲生產和貿易的現狀及趨勢[J]. 蠶業科學, 1996(2): 99-103.

GU Guoda, LOU Chengfu, GUO Yunhua. The current state and trend of silk production and trade in the world[J]. Acta Sericologica Sinica, 1996(2): 99-103.

[6]藍廣芊, 吳大洋. 中國絲綢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J]. 中國農學通報, 2006(6): 510-513.

LAN Guangqian, WU Dayang. The study o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capability of Chinese silk industry[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06(6): 510-513.

[7]趙力賓. 論絲綢產業的壟斷戰略[J]. 經濟體制改革, 1997(3): 119-121.

ZHAO Libin. On monopoly strategy of silk industry[J].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1997(3): 119-121.

[8]鄔關榮, 馮金鳳. 保護和開發繭絲綢文化遺產的思考: 以浙江省淳安縣繭絲綢產業為例[J]. 中國蠶業, 2016, 37(2): 79-83.

WU Guanrong, FENG Jinfeng. Thoughts on protecting and developing cocoon and silk cultural heritage: A case study of cocoon and silk industry in Chun’an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J]. China Sericulture, 2016, 37(2): 79-83.

[9]李瑞, 崔世明, 姜德義, 等. 我國縣域繭絲綢產業發展模式的調查與研究: 海安模式[J]. 絲綢, 2007(2): 1-3.

LI Rui, CUI Shiming, JIANG Deyi, et al.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cocoon and silk industry in county areas of China: Haian mode[J]. Journal of Silk, 2007(2): 1-3.

[10]胡丹婷. 我國繭絲綢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絲綢, 2000(12): 1-3.

HU Dan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coon and silk industry in China[J]. Journal of Silk, 2000(12): 1-3.

[11]葛乃慶, 朱建童. 基于微笑曲線理論的海安繭絲綢產業改革路徑探析[J]. 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5, 14(3): 11-14.

GE Naiqing, ZHU Jiantong. Study on the reform paths of Hai’an’s cocoon & silk industr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miling curve[J]. Journal of Nantong Vocational & TechnicalShipping College, 2015, 14(3): 11-14.

[12]江宏飛, 周偉. “微笑曲線”視角下絲綢產業升級的對策研究[J]. 四川蠶業, 2007(2): 9-11.

JIANG Hongfei, ZHOU Wei. Research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silk industry upgra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mile Curve"[J]. Sichuan Sericulture, 2007(2): 9-11.

[13]郭曦. 產業融合視閾下廣西繭絲綢產業發展問題探析: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引發的思考[J].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 51(4): 15-19.

GUO Xi. On cocoon and silk industry in the view of industrial convergence: Reflec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J]. Journa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5, 51(4): 15-19.

[14]袁淦啟. 運用市場經濟理論 加速絲綢產業改造[J]. 江蘇絲綢, 1993(4): 39-40.

YUAN Ganqi. Using market economy theory to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ilk industry[J]. Jiangsu Silk, 1993(4): 39-40.

[15]石帥杰. 繭絲綢產業空間演進機制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學, 2018.

SHI Shuaijie. Research on Spatial Evolution Mechanism of Sericulture and Silk Industry[D].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2018.

[16]張曾平, 薛正標, 孟凡塵. 對制定和實施繭絲綢產業政策的探討[J]. 絲綢, 1996(8): 6-9.

ZHANG Zengping, XUE Zhengbiao, MENG Fanchen. Discussion on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coon and silk industrial policies[J]. Journal of Silk, 1996(8): 6-9.

[17]余光燦. 陸良縣蠶絲綢產業發展戰略研究[D]. 昆明: 云南大學, 2013.

YU Guangcan.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Silk Industry in Luliang County Silk[D]. Kunming: Yunnan University, 2013.

[18]翟正清, 郭玉林, 魏曉軍. 宿遷市繭絲綢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一)[J]. 江蘇絲綢, 2014(6): 22-27.

ZHAI Zhengqing, GUO Yulin, WEI Xiaojun. Study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coon and silk industry in Suqian city (1)[J]. Jiangsu Silk, 2014(6): 22-27.

[19]翟正清, 郭玉林, 魏曉軍. 宿遷市繭絲綢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二)[J]. 江蘇絲綢, 2015(1): 24-29.

ZHAI Zhengqing, GUO Yulin, WEI Xiaojun. Study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coon and silk industry in Suqian city (2)[J]. Jiangsu Silk, 2015(1): 24-29.

[20]陳宇峰. 絲綢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D]. 蘇州: 蘇州大學, 2005.

CHEN Yufe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ilk Industry[D]. Suzhou: Soochow University, 2005.

[21]胡丹婷. 繭絲綢產業特點與貿工農一體化[J]. 中國蠶業, 2007(1): 13-17.

HU Danting. Characteristics of cocoon and silk industry and integration of trade-industry-agriculture[J]. China Sericulture, 2007(1): 13-17.

[22]張劍光. 絲綢產業轉移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D]. 蘇州: 蘇州大學, 2005.

ZHANG Jianguang. Research on Silk Industry Shift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D]. Suzhou: Soochow University, 2005.

[23]董召勤, 李偉文. 絲綢產業轉移與西部區域發展[J]. 國外絲綢, 2005(4): 30-32.

DONG Zhaoqin, LI Weiwen. The transfer of silk indu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regions[J]. Silk Textile Technology Overseas, 2005(4): 30-32.

[24]李衛東. 廣西加快承接繭絲綢產業轉移分析及對策[J]. 學術論壇, 2009, 32(1): 29-34.

LI Weidong.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Guangxi to accelerate the transfer of cocoon and silk industry[J]. Academic Forum, 2009, 32(1): 29-34.

[25]劉峰. 中國繭絲綢產業鏈縱向合作關系研究: 以蠶繭生產與收購加工環節為例[D]. 泰安: 山東農業大學, 2011.

LIU Feng. Study on Vertical Cooperation Relationship of the Cocoon Silk Industrial Chain in China: Taking Cocoon Production and Acquisition Pocessing Links as an Example[D]. Taian: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1.

[26]周偉, 江宏飛. 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 我國絲綢產業升級的對策研究[J]. 四川絲綢, 2007(3): 30-33.

ZHOU Wei, JIANG Hongfei. From comparative advantage to competitive advantage: Research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my country’s silk industry upgrade[J]. Sichuan Silk, 2007(3): 30-33.

[27]郭薇. 江蘇省繭絲綢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波特模型研究[J]. 商業時代, 2013(35): 142-143.

GUO Wei. A Porter model study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ocoon and silk industry in Jiangsu province[J]. Commercial Times, 2013(35): 142-143.

[28]郭力野. 廣西區繭絲綢產業競爭力研究[D]. 北京: 中國農業科學院, 2013.

GUO Liye. Research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ocoon & Silk Industry in Guangxi Autonomous Region[D]. Beijing: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3.

[29]章家清, 戚琳. 我國絲綢產業原材料國際競爭力探析[J]. 安徽農業科學, 2009, 37(24): 11742-11744.

ZHANG Jiaqing, QI lin. Analysis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power of silk industry’s raw materials in China[J].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9, 37(24): 11742-11744.

Abstract: Silk civilization originated in China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for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ilk indust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the silk industry and the contemporary characteristics of spanning the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service, proposes the theory of "Mulberry & Outcomes" applicable to the historic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silk products, which is conductive to enhancing the added value of silk products and promo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silk industry.

The theory of "Mulberry & Outcomes" is proposed by following the concept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lk industry with silk product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lk industry of "one cause, double outcomes, and spanning three industries", the paper takes the direct output of "mulberry and silkworm products" and the indirect output of "silk products" by planting mulberry and raising silkworms as the double outcomes of the silk industry. And then,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silk industry,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lk industry chain of mulberry growing, sericulture, silk reeling, silk weaving, finial products, and commodities, a theoretical system for silk product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is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silk civilization for the purpose of meeting the needs of human silk life. The theoretical system takes the origin of planting mulberry and its outcomes as the longitude, and takes silk philosophy and silk science as the latitude. Besides, the "Mulberry & Outcomes" theory is further condensed into a content expression and three-dimensional framework of "one core, two latitudes, three elements, and four levels".

One core refers to silk products, that is, the direct output of "mulberry and silkworm products" and the indirect output of "silk products" in various industrial chain links of the silk industry. Of the two dimensions, the theoretical longitude from the origin of "mulberry" to the output of the "outcomes" connect the silk civilization and silk life while the theoretical latitude constituted by the cognition of silk philosophy and the practice of silk science can provide methodological support for the historic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silk products. The three elements, including silk art, silk technology, and silk business, are three basic elements that directly affect silk product innovation. The four levels include four interrelated levels that directly or indirectly affect silk product innovation, namely, silk life, silk civilization, silk philosophy, and silk science.

This paper focuses on studying and establishing the theory of "Mulberry & Outcomes" for silk product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ccording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one cause, double outcomes, and spanning three industries" of the silk industry based on the four dimensions of silk civilization and silk life, silk philosophy and silk science. In view of the theoretical longitude from "mulberry" to "outcomes" of the "Mulberry & Outcomes" theory, the essential questions can be answered 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in the silk life demands for silk products: "Why did the silk industry emerge in China? Where is the future destination of the silk industry?" Meanwhile, in view of thetheoretical latitude from silk philosophy to silk science of the "Mulberry & Outcomes" theory, the methodological questions can be answered: "What is silk philosophy and silk science? How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ilk industry through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silk products?"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references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of silk products.

Key words: silk product; silk industry; silk civilization; silk science; silk philosophy; "Mulberry & Outcomes" theory;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

猜你喜歡
絲綢哲學文明
漫說文明
文明過春節
對不文明說“不”
文明歌
絲綢般的黑發,盤旋少女頂上
絲綢情調
可行性指南絲綢襯衫款
絲綢去哪兒了
酷巴熊的生活哲學
英文目錄及摘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