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背景下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探析

2022-02-17 19:47韋曉冰
傳媒論壇 2022年9期
關鍵詞:供給圖書館政府

韋曉冰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蓬勃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相應地,人民在精神文化生活層面的要求呈現出更為多樣。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從無到有,已經實現了人民群眾的基礎需求,正在向更優質的產品服務邁進。公共文化服務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內容,圖書館服務則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主要是由政府提供,隨著政府提供能力相對滯后,提供產品服務相對短缺,有效性不足,需求與供應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迫切需要轉變觀念,引入市場機制和社會力量,由政府、市場及社會力量共同建設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一、新時代政策背景與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產品定位

(一)新時代政策背景

公共文化服務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概念出現于21世紀初。在2005年召開的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明確提出要建立高效而均質且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保障人民群眾公平民主的政治經濟文化權利。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引入競爭機制,鼓勵支持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201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 正式以法律形式確定了新時代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機制是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不斷進行改革創新,共同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201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頒布實施,明確了公共圖書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法律中明文規定了國家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自籌經費設立圖書館,引導推進全民閱讀,把公共圖書館建設成為開放性、綜合性的公共文化精神文明中心。

(二)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的經濟學分類

1.公共產品理論概述

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保羅保羅·薩繆爾森最先提出了公共產品理論,他將公共產品定義為“是這樣的一種產品,當每一個人對它進行消費時,并沒有減少其他任何人同時對它進行消費的利益”。[1]公共產品具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兩個基本特性。非排他性是指任何人都可以同時對其進行消費,并且消費相同的數量,任何人不能阻止其他人,也不能拒絕自己對其消費;非競爭性是指即使消費者增多,也不會增加其社會成本,不能減少其當前消費者的利益。一般來說,同時滿足這兩個基本特性的產品稱為公共產品,如法律、治安、國防、消防等;有的產品只滿足其中一個特性,或者在一定條件和程度上能同時滿足兩個特性,但是超過一定范圍后就達到擁擠點,產生了競爭性和排他性,如公用綠地、收費公路等

2.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的產品屬性

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特性,客觀上具有公共產品的屬性。非排他性表現在:①公共圖書館是免費向全體人民開放的,不管任何年齡、性別、種族、宗教信仰、文化程度、社會地位,都要為他們提供相同質量、公平的基礎服務;②任何人在享受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時不能阻止其他人也同時享受,即使某些人自己不想接受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他也不能阻礙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的建設;③在一定的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規模內,對其定價是困難的,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圖書館的資源,充分發揮其社會效能,避免個別讀者“搭便車”的行為,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沒有必要排他。非競爭性表現在:在未達到擁擠點時,一定規模的館藏資源條件下,讀者的增多或減少都不會增加或減少社會成本。每一位讀者都可以充分地利用圖書館,搜尋信息,獲取知識。所以圖書館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包括圖書借閱、文獻導讀等,屬于公共產品的范疇,目的是保障人民獲取信息知識的基本權利,從面提高全社會的文化知識水平,促進社會整體全面的發展提高。

隨著時代發展,社會進步,不同圖書館的用戶的需求逐漸多樣化、個性化,消費能力與消費目的開始呈現出差別。圖書館針對不同的讀者需求,推出一些更深層次更高級別的公共文化服務,比如定點定題服務、數據分析、文獻代譯代檢、論文檢測等等,這些服務具有一定的競爭性和排他性,提供這些服務需要一定的邊際成本,[2]因此,這樣的服務是允許適當收費的,具有準公共產品的產品屬性。

二、政府、市場、社會力量志愿者三方供給主體

根據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有需求和供應就會有市場,在提供私人產品時,市場往往能夠表現出最優效率,而提供公共產品時,市場會表現出它的缺陷。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表明這是全社會必需的產品,非競爭性表明對這個產品進行收費在技術及道德層面都有極大的困難,那么市場機制無法實現最優配置,只能由政府介入。所以,公共產品由政府提供,私人產品由市場提供,準公共產品則由政府和市場共同提供。依據以上理論,我們可以分析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主體模式。

(一)政府供給

為了保障人民的公共文化權利,促進全社會人民整體文明素質的提升,進而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由政府提供是毫無疑問的。沒有了政府政策引導、政府財政支持,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根本無法維持開展。所以政府是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最主要的供給主體,政府通過稅收轉為財政,將社會資源合理地取于民、用于民,兌現公共責任,實現效率與公平兼顧的社會再分配原則。

(二)市場供給

現實條件下,政府的供給能力有限,在全社會的公共產品中要按輕重緩急來安排財政支出,在公共文化服務中也僅僅能保證基礎服務,對于一些深層次、個性化、并不是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有需求的文化服務而言,會出現政府供給不足或浪費現象,無法達到最優的資源配置狀態,造成社會有失公平及效率低下。那么,對于準公共產品性質的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可以引入市場運作,采取市場供給方式。具體形式包括:

1.有償服務

圖書館按照“誰消費誰付費”的原則,向社會提供更深層次、更高質量、更特殊的信息產品服務,滿足多元化讀者的多樣性、個性化需求,也有助于這些特殊性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提供的規模、質量能夠控制在一定合理合法的范圍之內。另外,圖書館周邊也能形成產業化,如咖啡書屋、小超市、圖書館文創產品屋等等,這些產業經營方式靈活,深受廣大讀者喜愛,它們將會形成新型的圖書館公共閱讀與藝術空間,為人們提供更為便利、舒適的文化服務。

2.民營圖書館

各種社會團體、社會組織機構、企業、自然人等等社會力量都可以自籌資金投資興建圖書館,可以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性圖書館,也可以是公益性,不以營利為目的。例如,隨著信息網絡技術日益進步,眾多公司、企業紛紛成立了經營性的網絡圖書館、數字圖書館,使得廣大讀者足不出戶就可方便快捷地獲取所需的大量信息,因此這些圖書館深受讀者喜愛,知名的有中國知網、超星、方正、書生之家等等;還有些企業、單位等社會力量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管理經營完善自身的同時也加入公共文化建設,如浙江寧波的音王集團,為了提高本企業員工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設立了企業內部圖書館,同時也向社會開放,享有很高的聲譽。[3]

(三)社會力量志愿供給

有些社會組織、個人為了實現公共利益,自愿提供公共產品服務。他們自籌資金,捐助貧困地區,建立公益性圖書館,推進新農村新文化建設,致力文化扶貧。如信德公益組織,作為一家在民政部注冊的民間組織,先后在山東多個山區建立公益性圖書館,中國移動公司也曾設立“中國移動愛心圖書館”,社會反響不錯[4];此外,許多個人也節衣縮食,拿出自己微薄的收入創辦民間讀書社,免費向兒童、青少年、社區群眾、鄉村農民開放。由北大王子舟教授牽頭搭建的“文化火種尋找之旅”網站設有專欄主題報道這些公益事跡。

三、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各供給主體的關系

如前文所論述,政府、市場及社會力量志愿者共同構成了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主體,那么,各主體之間該如何協調聯動呢?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呢?

(一)各供給主體失靈現象

1.政府失靈

首先是受政府財政能力的約束,我國各級各地的政府財政狀況存在很大的差異,影響著全國圖書館公共文化事業發展的均衡性。如在沿海地區,經濟較為發達,政府財政支持力度大,公共文化事業也發展迅速,中西部地區相對較弱;城鄉之間的差異也巨大,我國大部門人口仍集中在鄉村,而鄉鎮財政基礎相當薄弱,根本無力進行圖書館建設。近年來,“農家書屋”項目建設有一定進展,相對緩解了鄉村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的困境,但是它的持續性及實際效果如果,仍有待學界及公眾進一步跟進及觀察。

其次是因為公眾需求與政府供給存在不協調。美國經濟學家伯頓認為:公眾對公共產品的偏好有所不同,政府只能提供能普遍反映“中位選民”即大部分民眾偏好的公共產品,使得一部分的特殊性及過渡性需求無法滿足。[5]政府提供的是普遍性的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對于因收入、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等等差異引起的公眾需求差異就會存在供給不協調現象,也就是政府失靈的表現之一。

而政府的失靈,說明政府雖然是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最大最主要的供給主體,但并非唯一的。

2.市場失靈

營利組織以其自身經濟資源投資于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實現該準公共產品的市場供給的一個必要條件是它必須接受政府的監管,承擔相應的公共責任。市場供給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有效地遏制了“搭便車”行為,使得資源配置效率進一步得到優化。然而,市場供給也有困境,表現在它難以保障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的公平性,例如對于“弱勢群體”公共文化需求而言,他們恐怕無法通過市場來獲取他們所需要的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市場資本逐利的本質也會使得對于社會效益遠遠大于經濟效益的準公共產品而言,價格上的排他性就會限制消費者的消費數量,那么社會效益就會大打折扣,因此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雖然可以通過市場供給,但并不能使得供給與需求達到最有效率的平衡。

3.社會力量志愿供給失靈

一些介于政府與營利組織之間的社會團體、組織或個人,具有“公益人”的特點和行為傾向,他們自愿、自發地追求公共利益,慷慨解囊,利用募捐性資金提供圖書館公共服務,一定程度上對政府財政壓力起到了一定的緩解作用,同時也弘揚了奉獻愛心、團結互助的社會正能量,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顯然,志愿供給的資金來源于社會捐獻的民間資金,主要受制于經濟的波動以及人們的慈善意識,所以公益性活動的持續性及實際的社會效益不一定能達到預期目標。另外,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是專業性、科學性的服務活動,志愿供給的社會力量缺乏相應的資源和素質,相應地就會產生失靈現象。

(二)政府主導,各供給主體角色互補,形成伙伴

在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多元化的情況下,政府始終是占主導地位的。政府供給、市場供給、社會力量供給各自失靈的現象說明了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主體間既要適當競爭,又要協同合作,他們需要建立一種多元的協調互補機制,發揮各自的優勢:政府安排制度政策,統籌監管,保證全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正常持續穩定供給;市場彌補政府服務的相對遲緩,提供高效率的優質深層次個性化特殊公共服務;關愛弱勢群體的社會力量、公益性組織對經濟落后地區、農村、社區等開展慈善事業,照顧政府與市場無法顧及到的角落。

政府、市場和社會力量志愿者三方主體在政府的主導下,可以相互補充,相互合作,形成伙伴關系,具體形式有:(1)政府主要出資,企業承包經營,社會力量志愿者參與,即“公辦商民助”;(2)企業投資,政府政策引導監督,社會力量志愿捐資出力,即“商辦公民助”;(3)社會力量志愿主辦,政府進行制度安排,業務指導及資金補助,企業贊助,即“民辦公商助”;(4)三方聯合,舉辦公共圖書館,實行股份制,各有分工,即“公商民聯辦”。

(三)各主體權責清晰,共同促進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

在新時代背景下,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主要表現為:城鄉區域差距減小,服務布局趨于均衡;服務效能提升,低端供給與無效供給減少;提升文化消費,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6]

構建現代化的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政府、市場、社會力量志愿者這三方主體缺一不可。政府是責任主體,負責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統籌安排,引入市場機制,指導社會力量志愿服務工作流程,使之規劃化、科學化與制度化,進一步增強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活力與動力,從而全面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高質量發展,社會文明程度穩步提升。

四、結語

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已經前進到了一個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新階段,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全面進入了小康社會。在精神文化層面,國家提出要在“十四五”規劃期間把我國建設成為文化強國,[7]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在整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根據經濟學公共產品理論分析,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屬于準公共產品的范疇,政府是最主要的供給主體,但是政府也有失靈的情況,因而要引入市場機制,聯合社會力量志愿者,三方主體聯動互補,共同促進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的高質量穩定發展。

猜你喜歡
供給圖書館政府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書長
圖書館
一圖帶你讀懂供給側改革
一圖讀懂供給側改革
長征途中的供給保障
也談供給與需求問題
依靠政府,我們才能有所作為
政府手里有三種工具
去圖書館
完形填空三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