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教育友愛

2022-02-19 03:53王正平
關鍵詞:師生道德教育

王正平

友愛既是人的一種重要德性,又是調節人與人關系的一項重要道德規范。人類的教育活動應當是充滿友愛精神、培養人的友愛品質的場域。但是,在當下中國各級各類學校的道德生活中,在相當程度上缺少了極其重要的教育友愛精神。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目前中國教育友愛精神的缺乏?中外思想家如何論述友愛的重要性?什么是友愛和教育友愛?教育友愛對于教育和教學活動具有什么重要的價值?本文擬對這些問題做一些理論聯系實際的探討。

一、當前中國教育友愛精神缺失的原因及重建的重要

教育工作是一項需要愛、需要弘揚人際友愛精神的偉大事業。中國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在《愛的教育》序言中寫道:“教育上的水是甚么?就是情,就是愛?!雹僖詠喢仔梗骸稅凼墙逃?,“譯者序言”,上海書店1980年版,第11頁。德國教育家雅思貝爾斯則進一步指出:“愛是教育的原動力?!雹谘潘钾悹査梗骸妒裁词墙逃?,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年版,第92頁。中國當代人民教育家于漪也強調:“教育是一門愛的事業,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雹塾阡簦骸督逃淖藨B》,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37頁。教育活動是人類文明的表征,原本就應當是充滿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懷的地方。教育工作需要愛來驅動,教育人際關系需要友愛精神來建構。但是,當我們審視當今中國各級各類學校中的人際關系時,不難發現,由于社會的變遷,經濟、政治、文化、科技和教育生活的變革,在學校這樣最需要有人文友愛精神的地方,正在出現一種令人失望的道德冷漠。

我們可以看到,在一部分學校、一部分教育場域中,教師與學生以及家長之間,相互缺乏尊重和關愛之心,私利優先,感情疏離,善意不足,相互提防,一旦發生利益沖突或道德認知差異,常常是情緒對立,互不理解,行為極端,不講寬容,尊師愛生的優良傳統受到挑戰;教師與教師之間,心理隔膜,自我封閉,看重實利,缺乏情義,競爭過度,協作困難,互重互助的團隊友好精神正在消解;教育工作領導者與普通教師、學生及家長之間,自我為重,迷信權力,互不理解,沒有信任,習慣算計,友善不足,彼此缺乏真誠的敬重、理解和愛心,常為了日常小事弄得雙方內心受傷,有的甚至失去道德控制,發生駭人聽聞的惡性事件。當下教育友愛精神的缺失,正嚴重危及正常教育教學秩序,影響師生身心健康,直接損害教育根本價值目標的順利實現。

當前中國教育人際關系中道德冷漠現象的產生和友愛精神的缺乏,有其復雜的經濟社會原因:

其一,現代社會“個體化”的發展進程,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教育活動中的個人自我意識,消解了對集體和他者的關懷、友愛重要性的關注。按照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的觀點,社會“個體化”的突出表現是每個群體從自我身份的“承受者”向“責任者”轉變。每個個體成為自我負責、自我認同的主體,從而也成為自我權利和責任的承擔者。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的深入發展,社會“個體化”滿足了人們不斷增長的個人價值、個人選擇和個人自由的要求,激發了全社會每個個體的創造活力和熱情,從而刺激了經濟文化的發展,但同時也容易帶來社會道德層面關注自我、忽視群體、人性冷漠、身心失衡等問題。在這個社會“個體化”背景下,中國教育活動中的人際關系必然受此影響。從教師個人角度而言,不論是教師集體中的人際關系,還是教師與學生、家長的關系,都是“自我”與“他者”的關系,個體要自我負責,首先要經營好“自我”,而“他者”在一定意義上都只是臨時交往的“陌生人”或者“異鄉人”,只能保持距離,互相疏離,難有親密和信任可言。實際上,中國的現代化教育發展已經深刻地改變了以往傳統的教育人際關系,教育“個體化”發展進程如果不重視倫理道德引導,在客觀上容易造成人際關系的疏離和道德情感的冷漠。

其二,中國的經濟教育體制改革在客觀上把教師、學生、家長和教育工作領導者轉變成獨立的教育利益和教育責任的承擔者。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同時,積極推進教育體制的改革。這種改革的利益調節的根本方向是保持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的根本一致性。但是,在教育改革過程中,與過去相比較,教育人際關系中的個人利益放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在教師集體中,教育勞動和利益分配“吃大鍋飯”、平均主義的現象已從根本上打破。利益分配的差異和激勵機制,容易引起教師與教師個體之間的矛盾和競爭。在師生關系中,教師與學生及家長之間已經不是那種傳統的師道尊嚴的依從關系,而是獨立、平等、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新型關系。教育和教學中的正常矛盾,一旦處理不好與教育整體利益的關系,便會造成師生關系的緊張和對立。普通教師與教育工作領導者之間,由于各自的職責不同和利益差異,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也容易引起人際關系不和諧。

其三,教育管理中有某些急功近利和個人主義導向,損害了教師集體和師生關系的一種良好的道德氛圍。我們應當冷靜地看到,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教育改革中某些急功近利的政策導向,已成為直接破壞教育中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因素。從學校和教育行政管理層面看,中國各級各類學校在教育質量和人才隊伍的評價上,唯分數、唯升學、唯論文、唯項目、唯帽子現象嚴重。不少教育工作管理者,追求個人政績,官僚作風嚴重,對教師和學生提出許多脫離實際的指標和要求。所制定的一些激勵政策,主要著眼于師生中的個別人、少數人,實際上是在鼓勵個人主義。從教師集體層面看,在一些教育急功近利政策的刺激下,一方面每個教師意識到了自己所承擔的教育和教學責任,另一方面,他們也看到了自己與其他教師個體間存在的利益矛盾與沖突。由于受到個人物質利益的直接鉗制,教師在教育工作中容易受到利己主義和個人主義的思想影響,強化個人績效觀念,集體意識和團隊精神淡化,利益壓倒情義。從師生關系層面看,存在忽視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錯誤教育價值導向,很容易造成教師把學生當作自己創造教育和教學業績的工具,學生和家長也把教師當作提高成績、考好大學、找好工作、能賺大錢的工具。師生之間原本應有的道德友善、人際友愛、精神和諧,被許多冷冰冰的考試成績、實際利益損害。

其四,新技術革命驅動的教學和人際交往的數字化趨勢,導致教育和教學中人際交往的疏離感和人情弱化。愛德華·麥克盧恩指出:“任何技術都傾向于創造一個新的人類環境?!碑敶嬎銠C信息與網絡技術正在創造一個全新的、對人們來說還是陌生的人類生活新環境。①王正平:《生態、信息與社會倫理問題》,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78頁。就新技術如在線教學、云課程、微信群、互聯網會議平臺等在教育活動中的廣泛應用而言,一方面,現代化的教學和信息溝通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和溝通效率;另一方面,它也減少了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普通教師與教育工作領導者面對面的直接交流機會。新技術的過度和不恰當應用,也造成了教育人際關系的淡化和冷漠。

應當看到,在社會經濟技術和文化教育變革的進程中,教育人際關系的改變和道德面貌的變化不可避免。但是,一切真正有價值的教育發展,不能偏離教育的本質。從根本上說,當前教育活動中道德冷漠和友愛缺失問題的治理,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道德進步,需要教育物質條件和教育政策制度的不斷完善。然而,從教育倫理道德的角度看,道德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和能動性。如同馬克思所說,道德是以“精神—實踐”的方式把握世界的。②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頁。治理目前中國教育人際關系的冷漠和友愛缺失,需要我們高度重視教育領域正確道德價值觀念的思想引領。大力倡導教育友愛精神,是馬克斯·韋伯所說的不可或缺的“支持性資源”。

教育是人類承繼文明、培養社會新人的偉大事業,是心靈與心靈、情感與情感、智慧與智慧、德性與德性交流互動的過程。無論社會怎么發展,學校怎么改革,科技怎么進步,教育教學活動都需要正確的道德價值理念的引領,需要所有教育活動參與者具有高尚的友人之心、愛人之德。教育友愛是建構現代教育良善人際關系的根基。在這價值多元、利益紛爭、人各自顧的教育現實生活中,大力倡導基于善良人性和高尚道德的友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如果教育活動中的每個人迫于生存環境壓力,盲目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不講善良人性、人際友愛、高尚愛心,不弘揚人文精神,只講赤裸裸的自我利益、個人奮斗,陷入道德冷漠,人心隔膜,互相爭斗,任何良好的學校教育都不可能產生。只有讓人們深刻認識培養友愛德性的重要,積極倡導師生及家長、教育工作領導者踐行友愛之德,才能鼓勵、引導人們借助倫理道德的偉大精神力量,用愛心約束利己心、用同情心替代冷漠心、用善良心治愈自私心,建構和諧美好的人際關系。立友愛之德,樹有愛之人,才是合乎德性的現代教育的內在要求。

二、中外倫理學視域中的友愛思想

友愛是倫理學的一個重要范疇,它是人與人交往生活中的善。友愛是引導人們在思想和行為上趨向善的道德品性和行為規范。認真總結和梳理中外倫理史上的一些重要友愛思想,有益于我們深刻認識友愛在當今社會和教育生活中的重要價值。

1.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的友愛思想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友愛一直是重要的行為準則和道德品行。在漢語中,“友”有“親近相愛”“結交”“協助”的意思。在甲骨文中,“友”由兩個向著相同方向相互交織的“習”字組成,“二人而如左右手也”“二又相交”,即二人像左右手一樣相互依賴、相互扶持?!坝选弊值谋玖x是互助、友愛?!坝选?,乃志趣相同、彼此交好的人?!吨芏Y·地官·大司徒》稱:“聯朋友?!编嵭ⅲ骸巴瑤熢慌?,同志曰友?!痹凇兑捉洝分?,朋友被視為財富或者好運,看作具有幫助人們擺脫厄運、脫離險境的力量。如“大賽,朋來”(《周易·賽卦》),意指處大難、大險之時志同道合者相聚相助之意?!皭邸笔侵复嘶蛭锏纳詈裾鎿锤星??!抖Y記·禮運》載:“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睈酆小叭驶荨保ā妒酚洝む嵤兰摇罚骸皭?,惠也?!保?、“喜歡”(《論語·顏淵》:“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保?、“仰慕”(《鹖冠子·能大》:“圣者,賢之愛也?!标懙杞猓骸皭?,猶慕也?!保?、“愛惜”等意思?!犊滴踝值洹丰尅皭邸痹唬骸坝钟H也,恩也,惠也,憐也,寵也,好樂也,吝惜也,慕也,隱也?!睈郾憩F為發自內心的喜歡、關心、親近、愛惜、付出和給予的真摯情感。中國傳統友愛思想的一大特點就是,友愛是雙向的、相互的,是“互惠精神的模范表現”?!坝颜?,所以相有也?!保ā盾髯印ご舐浴罚┯褠凼窍嗷ケS?,單方面的保有并不構成友愛。同時,這種相互性的要求并不是一種對等的交換,而是通過相互性的互動來維持彼此間的友好關系和友愛之情。正如《詩經·衛風·木瓜》所謂:“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友愛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重要道德范疇和行為規范。千百年來,中國許多著名思想家高度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友愛,并且論述了友愛的重要而豐富的道德內涵。如孔子以“仁”為最高道德原則來倡導友愛?!墩撜Z·顏淵》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笨鬃映珜藗儜斢伞皭廴恕倍胺簮郾姟??!胺簮郾姸H仁?!保ā墩撜Z·學而》)“泛愛眾”是要求人們普遍地博愛眾人,倡導人與人友愛相處,講“忠”“恕”,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鬃拥挠褠鬯枷胧且笕藗儚摹叭省钡牡赖吕砟畛霭l“愛人”,由“親親”即孝敬父母、愛護親人,進而“泛愛眾”,實現“親仁”,并通過“忠恕”實現愛人的目的,達到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尊重、寬容和友愛。

墨子以“兼愛”為道德旗幟來闡述友愛。他倡導人與人之間“兼相愛,交相利”,反對自私自利的爭斗。他的“兼愛”思想的基本含義:一是視人若己,愛人若己。墨子強調,要做到“人與人相愛”(《墨子·兼愛中》),就要“愛人先愛其身”(《墨子·兼愛上》),如此才能創造“天下之人皆相愛”(《墨子·兼愛中》)的和諧美好的人際關系。二是愛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愛?!巴段乙蕴?,報之以李”?!赌印ぜ鎼壑小氛f:“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痹谀涌磥?,愛自己與愛他人是統一的,并不矛盾。能夠處處為他人著想,關愛別人,那他必定能夠得到別人的關愛;在利益面前,能考慮和照顧到他人的利益,那他必定也能夠得到別人的利益關照。墨子的友愛思想要求人們從“兼愛”的道德理念出發,超越狹隘的個人利益爭斗,重視自我與他我的利益統一,追求人與人之間的親善、互助、道義與和諧。

孟子以“人性善”為道德原理來張揚友愛。他認為,人性本善,每個人原本應當是容易互相善待、友好相處的。在實際生活中,面對各種利益矛盾和沖突時,要“去利懷義”“存心養性”,如此才能保持人際的友善。他把“四心”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視作人具備的“四德”即“仁”“義”“禮”“智”的道德心理基礎?!睹献印す珜O丑上》指出:“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庇辛恕八男摹薄八牡隆?,人與人之間才能建立相互友愛的道德關系。孟子把人際友愛看作是“推恩”的過程?!巴贫鳌本褪侨藗儼蜒売H情之愛擴充推廣到鄰人和其他人身上?!睹献印ち夯萃跎稀氛f:“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泵献雍苌羁痰亟沂玖擞褠鬯枷?、“惻隱之心”等道德心理機制,以及將人與人之間的仁愛和友情從家庭親人推廣、延伸到其他人身上的生動過程和辯證關系。

近現代以來,中國不少思想家關注友愛在道德生活中的重要性。李澤厚先生認為,道德是人性能力+理性的產物,人性能力與正面的人性情感(愛、同情、惻隱之心)結合在一起,使作為理論律令、意志力量的人性能力有可實現的道路。他說:“在一般情況下,各個社會、時代以及宗教、文化并不要求每個個體時刻犧牲自己,即并不以違抗個體生存避苦求樂的情感自然要求為準則,從而情感如‘同情心’、‘惻隱之心’、‘愛心’、‘共感’(設身處地)便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遵循倫常次序的道德行為的重要動力?!雹倮顫珊瘢骸秱惱韺W綱要》,人民日報出版社2010年版,第167頁。他指出:“培育肯定性情感(愛、惻隱之心)并以此作為善的觀念的基礎,也正是為了人性能力得到良好的實現?!雹诶顫珊瘢骸秱惱韺W綱要》,第169頁。人與人之間的友愛是良善的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倫理道德。

顯而易見,中國傳統倫理友愛思想要求人們從善的人性情感出發,恪守仁義,仁者愛人,推己及人;倡導人與人之間相互友好、愛人如己,相互恩惠、彼此照顧,相互親近、和睦共處。中國傳統友愛思想包含著具有人類普遍價值的德性和智慧,能夠為我們今天重新理解和闡釋友愛和教育友愛提供倫理認知。

2.西方倫理思想中的友愛思想

在西方倫理思想史上,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較早對“友愛”(philia)進行過研究。他在《辭學》里對“友愛”下過著名定義,即“我們可以把對于一個人的友愛情感描述為替他想往我們認之為善的事物,是為了這個人而不是為了我們自己,并根據我們的能力盡量這樣去做……朋友是共享我們的歡愉并且分擔我們的痛苦的人”。③亞里士多德:《修辭術·亞歷山大修辭學·論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138頁。朋友就是所有給我們以快樂的外在善中最大的善。如果德性需要外在的善來實現幸福,那么首先需要的就是友愛。友愛在亞里士多德的倫理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用兩卷的篇幅來論述友愛,認為它對城邦建設和個人幸福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它是一種德性或包含一種德性。而且,它是生活最必需的東西之一。因為,即使享有所有其他的善也沒有人愿意過沒有朋友的生活”。①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第248—249頁。他認為,友愛的產生和維持有四個基本條件:彼此的善意、雙向性互動、相互的認知和共同生活。一種友愛關系的確立,有賴于我們真心祝福并盡力協助朋友獲取我們認為是善的事物,相互之間能夠彼此了解,互惠互助、分享快樂和痛苦。

亞里士多德區分了三種不同的友愛。他指出:“只有可愛的事物,即善的、令人愉悅的和有用的事物,才為人們所愛?!雹趤喞锸慷嗟拢骸赌岣黢R可倫理學》,第252頁。相對應于善的、令人愉悅的和有用的三種可愛的事物,有善的友愛、令人愉悅的友愛和有用的友愛。相互的愛可以由這三種之一而發生,互為對方知曉,且希望對方好?!俺鲇趯γ恳环N可愛之物的尊重,愛是相互的,能被對方識別的;也是出于這種尊重,人們彼此相愛,進而都惟愿對方過得好?!雹邸段鞣酱笥^念》,陳家映等譯,華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822頁。但是,人們基于“令人愉悅”和“有用”的而互愛,并不是因為對方本身之故,而是為了從對方身上得到好處而愛,因此這兩種友愛是有偶然性的,且一旦哪一方有所變化,相互間不再提供快樂或有用,雙方的友愛就會破裂。因此,亞里士多德認為,好人之間的友愛就是友愛自身,其他種類的友愛則只是偶然性意義上的友愛,“完善的友愛是好人和在德性上相似的人之間的友愛”。④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第254頁。只有好人之間出于善的友愛才是真正善的、有益的。這不僅是因為處于這種友愛中的雙方都具有好的德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在這種友愛之中還存在一種高貴的意愿,它指向那個自身就是善的目的本身,這個目的就是幸福的、高貴的生活?!澳切┮蚺笥炎陨碇识M玫娜瞬攀钦嬲呐笥?。因為,他們愛朋友是因其自身,而不是由于偶性?!雹輥喞锸慷嗟拢骸赌岣黢R可倫理學》,第255頁。因為德性是一種恒久的品質,所以這樣的友愛是最自然且持久的。這樣的友愛很珍貴,并且需要時間來相處,以形成共同的習慣和道德。

在西方倫理思想史上,《新約》對西方社會友愛思想的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缎录s》倡導“鄰人之愛”,強調“愛你的鄰人”。這里說的“鄰人”,是指與自己的生存與發展發生某種關聯的人。愛人如己,是要求對待他人“如同對待自己”?;浇桃陨系鄣拿x要人們“彼此相愛”,同時“有彼此相愛的心”。⑥《新約·約翰福音》,第13章?!缎录s》提出了“道德金律”(Good Ruler):“無論何事,你們愿意人怎樣對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雹摺缎录s·馬太福音》,第7章。這個道德金律體現的友愛原則和倫理思想,具有普遍意義。

英國倫理學家休謨對友愛道德進行過重要闡述。他認為友愛是人類的美德之一,具有最高的道德價值,他指出:“這樣一些語詞如‘友善的’、‘性情善良的’、‘人道的’、‘仁慈的’、‘感激的’、‘友愛的’、‘慷慨的’、‘慈善的’,或與它們意義相同的那些詞,在所有語言中都是眾所周知的,普遍地表達著人類本性所能達到的最高價值?!雹嘈葜儯骸兜赖略瓌t研究》,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28頁。他高度贊揚人們的友愛精神說:“沒有什么品質比慈善和人道,友誼和感激,自然感情和公共精神,或凡發端于對他人的溫柔同情和對我們人類種族的慷慨關懷的東西,更有資格獲得人類的一般善意和贊許?!雹嵝葜儯骸兜赖略瓌t研究》,第30頁。他認為,友愛是仁愛道德原則的具體表現,具有公共善的道德傾向,“尊敬公共善的傾向,尊敬和平、和諧、社會秩序的傾向,通過影響我們內在的仁愛原則,似乎永遠使我們站在社會德性一邊”。⑩《西方倫理簡史》,第235頁。

德國哲學家弗洛姆專門探討了建立人際友愛過程中發揮主體積極性的重要性。他認為,“愛是對我們所愛的生命和人或物成長的主動關注。缺乏這種主動的關注,就不是愛”;①埃里?!じヂ迥罚骸稅鄣乃囆g》,工人出版社1986年版,第27頁。并且指出,“愛是一種主動能力,一種突破把人和其同伴分離開來的圍墻的能力,一種使人和他人相聯合的能力;愛使他克服了孤獨和分離的感覺,但也允許他成為他自己,允許他保持他的完整。在愛中,矛盾出現了:兩個人變成一個,而又仍然是兩個”。②埃里?!じヂ迥罚骸稅鄣乃囆g》,第22頁。他認為,愛或友愛的主動性總是包含著一些基本的道德因素,“這些因素在愛的所有形式中都存在著。它們是關心、責任、尊重和認識”。③埃里?!じヂ迥罚骸稅鄣乃囆g》,第26頁。弗洛姆認為,成熟的愛或友愛與共生性融合恰成對照,它是在保存人的完整性、人的個體條件下的融合。愛或友愛的本質是主動的給予,而不是被動的接受。愛或友愛,就是“給予自己的生命力、給予自己的愛的能力,亦即以自己的生命力去激發對方的生命力,以自己的全身心的愛的能力去引發另一個人的愛的能力。愛,是生產愛的能力”。④埃里?!じヂ迥罚骸稅鄣乃囆g》,第50頁。弗洛姆這些關于友愛的闡述是極其豐富而深刻的。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從人的基本動機和需要視角,探討了愛和人際友愛對滿足人的發展和自我實現的重要性。他認為,人的基本動機和需要及其滿足是“構成一切健康人發展的基礎的、最重要的、唯一的原則”。⑤馬斯洛:《存在心理學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1頁。他把人的基本需要劃分為五個層次:(1)人的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歸屬和愛的需要;(4)自尊的需要;(5)自我實現的需要。此外,還有理解的需要,審美的需要。高級需要的滿足更接近自我實現,它的追求與滿足導致更偉大、更堅強以及更真實的個性。所謂自我實現,即人的天賦、潛能、才能等人性力量的充分實現,也就是成為他所能成為的存在。馬斯洛對友愛思想的重要貢獻是把它概括為人的基本的“愛的需要”,并把它看作是“獨立性需要”。他指出,只有在包括人與人之間相互友愛的愛的需要得到滿足之后,才能進入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的人具有一種深刻的、需要性的愛之情感,它是“存在愛”(being love)。這種愛不是占有性的,而是喜歡性的。它是內在的快樂,本身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它充滿神秘和美感,純真而有益健康。它是給予性的,深入人心,體諒別人,直至全人類。

美國現代倫理學家弗蘭克納把基督教教義“要愛人如己”的友愛思想看作是西方社會廣為人們接受的道德原則,并把它稱為“愛的倫理學”。他指出:“這種倫理學認為只有一個基本的倫理規則——要愛,并且認為所有其他規則都導源于此?!雹尥.弗蘭克納:《善的求索——道德哲學導論》,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9頁。弗蘭克納認為,這種愛的倫理學是一種博愛主義,要求人們在所遇到的每一個情況中直接地、單獨地應用愛的戒律,選擇最能夠體現愛的行為方式。人與人之間友愛相處,愛人如己,是文明社會不可或缺的最高道德。他強調指出:“人們可以承認愛的戒律并非是唯一的道德形式,但它卻是一種單獨的、充分的道德,事實上,是唯一充分的或最高形式的道德?!雹咄.弗蘭克納:《善的求索——道德哲學導論》,第125頁。

總之,西方倫理思想中的友愛思想,強調以求善為人與人之間建立友愛關系的最高目的,以愛求善;倡導友愛是文明社會的最高道德,人們要愛你的鄰人,彼此相愛;愛人并與人友好相處,是人的一種內在基本需要,是人的積極主動能力;人有完善的友愛,人際和諧,才能精神愉悅,生活幸福。西方倫理思想中這些豐富而深刻的友愛思想,同樣能為我們今天深入認識重建友愛和教育友愛提供重要的思想理論資源。

三、教育友愛的道德內涵及其倫理特征

教育友愛是教育倫理道德體系中的一項重要規范,具有其特定的道德規定性,在教育活動中具有其他因素不可取代的作用。

1.教育友愛的道德內涵和要求

在現代教育活動的教育倫理規范體系中,“教育仁愛”和“教育友愛”這些道德范疇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都是論述教育中的愛的現象、本質和規律的。從理論上說,“教育仁愛”是教育倫理的重要道德原則,主要是一種較為抽象的、形而上的道德價值理念,是作為教育活動主體的教師的一種善的倫理道德信仰,以及在愛的理念和信仰指導下的實踐?!敖逃褠邸眲t是在“教育仁愛”道德原則指導下,所有教育活動參與者都應當遵守的具體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什么是教育仁愛?“教育仁愛本質上是基于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的人道主義精神的社會仁愛道德在人類教育活動中的具體體現。教育仁愛作為一種高尚的教育倫理訴求,一方面要求國家和社會以普遍的仁愛精神,為每個教師和青少年學生提供盡可能完善的教育政策,物質條件和設施,關愛每個青少年學生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要求學校的教師以仁義慈愛之心善待每一個學生,既在教育和教學工作中,真誠地同情學生、尊重學生、寬容學生、關愛學生,又重視在教育和教學工作中對學生施以充滿教育理智的教育專業之愛,做到愛有目標,愛有分寸,愛有智慧,愛中有嚴,愛中有規,愛有方法,愛有藝術,遵從教育規律,從每個學生的特點出發,為學生一輩子的幸福生活著想,把學生培養成為社會發展真正需要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人?!雹偻跽剑骸督逃蕫郏航逃齻惱淼囊豁椈A原則》,《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18年第5期。

那么,什么是“教育友愛”?“教育友愛”是指教育活動中所有行為當事人之間的友好互愛?!敖逃褠邸笔窃凇敖逃蕫邸边@一教育倫理原則指導下產生的一項教育倫理道德的重要規范?!敖逃褠邸币幏妒墙逃蕫墼瓌t的具體細化和展開,它要求教育和教學活動的全體參與者,包括教師、學生、家長和學校教育工作領導者,弘揚仁愛精神,善待他人,愛人若己,富有愛心;在教育活動共同體中努力做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同情和互相關愛;以知求愛,以愛求善,以善求德,以人類高尚美好的愛人之心和友愛之情克服個人狹隘的自私觀念和對他者的道德冷漠,努力用博大的愛心建構親密融洽的教育人際關系,積極營造和諧溫馨的道德氛圍,為教育活動和人的全面發展創造完善的精神家園和倫理動力。

2.教育友愛的倫理特征

教育友愛作為一種教育之愛,有自己顯著的倫理特征:

其一,教育友愛是教育中的高尚之愛,要求教育活動的全體參與者和當事人把自己和他人同時當作目的,而不能僅僅當作工具??档轮赋觯骸安徽撌钦l在任何時候都不應把自己和他人僅僅當作工具,而應該永遠看作自身就是目的?!雹诳档拢骸兜赖滦味蠈W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頁。每個教師、學生、家長和教育工作領導者,不僅要愛自己,把自己當目的,通過參與教育活動發揮自己的主體積極性,長養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創造個人的事業成就和人生幸福,而且要同時愛他者,把他人當目的,在教育活動中,以智求善,善待他人,努力促進他人的成長、發展、完善、成就和人生幸福,不能僅僅把他人當作自己實現利益和目標的工具。教育友愛是教育活動中的高尚德行,是目的與工具的統一、自愛與愛人的統一。教育友愛超越了作為教育活動主體的個人的狹隘的自我之愛樊籬,走向愛教育活動的全體合作者的、更為普遍博大的愛。

其二,教育友愛是人們的交互之愛,要求教育活動的全體參與者和當事人積極建構相互之間的友好互愛關系。教育仁愛和教育友愛都是倡導教育之愛的,兩者的區別在于:教育仁愛是一種教育職業活動中克己奉公的道德信念和價值尺度,它倡導的是一種超越自我利益的偉大利他精神。教育仁愛倡導教師對學生有無私的奉獻精神。這種愛高尚而偉大,理想而美好。但是,教育仁愛精神的道德引導指向常常是單向度的,如積極要求和倡導教師要熱愛學生,關愛學生,不同時理直氣壯地要求學生要熱愛教師、關愛教師,這就使它在教育實踐中缺少可持續的道德激勵機制。如前所述,教育友愛是在教育仁愛原則指導下產生的重要道德規范,是全體教育活動參與者應當共同遵守的道德規范和具體要求。教育友愛不是一種單向度的愛,而是一種雙向互動的愛;不是過于理想化的愛,而是基于現實的善良人性的教育之愛;不是當事人雙方情感失衡的愛,而是共同體中和諧美好的教育之愛。唯有這樣的友愛,才能使教育中的愛如源頭活水,川流不息,又催人上進。教育友愛,既倡導教師愛學生,也倡導學生愛老師。師生之間的友愛,只在教師與學生彼此對對方懷有愛心的情況下才能實現,師生只有在彼此互愛中才能連接成道德精神紐帶。師生之間的真誠友愛,是師生提升自我人格、挖掘自我潛能、升華人生境界的重要道德激勵因素。恰如雅斯貝爾斯所說:“為了實現人的最大潛力,愛只會在相同的水準上與愛相遇;愛在與愛的交往中而成為自己。升華、實現潛能、成為你自己是愛的三個維度,同時又是愛在成為自己的過程中不可分割和不可缺少的部分?!雹垩潘关悹査梗骸妒裁词墙逃?,第92頁。我國的一位全國優秀教師在總結自己的人生體會時指出,教師對學生的愛會造成學生對教師愛的回流,正是師生之間這種愛的流動成為他自己在教學生涯中揚帆遠航的精神動力。教育仁愛具有神圣的道德精神召喚力,而教育友愛更能夠激勵現實的道德光華。

其三,教育友愛是教育場域的普適之愛,要求教育活動的全體參與者心存愛心,努力建構充滿愛心的教育生活環境。每個教育活動的當事人應當從自己的身份特點出發,愛人有道,友善他者,關愛他人,美美與共,和諧共榮。別林斯基指出:“愛應該是教育的工具,又是鑒別教育的尺度,而教育的目的是人道?!雹賱e林斯基:《新年的禮物》,載《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412頁。在教育友愛精神家園的建構中,教師和教育工作領導者首先具有道德上的責任。教師和教育工作領導者應當是校園生活中的“愛的天使”,要首先做到熱愛學生,關愛學生,尊重家長,與學生和家長平等友善相處,以愛心喚醒愛心,以善良啟迪善良。學生和家長則應當是學?!皭坌募覉@”的主動創造者和建構者,努力做到熱愛教師、尊重教師、理解教師,與教師和教育工作領導者互尊互重,友好相待。教育活動中,人人都獻出一份愛,校園就會變成愛心洋溢的美好精神家園。

四、教育友愛的教育價值和道德價值

在教育活動中,教育友愛作為一種“支持性的道德資源”,有著極其重要的教育價值和道德價值。

第一,倡導教育友愛有利于建構和諧的教育人際關系?,F代學校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建立在利益與精神和諧基礎上的。教育利益和諧,主要是依靠國家制定和實行公正合理的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利益分配機制來支撐,同時,也依靠進步合理的倫理道德來協調。教育精神和諧,主要借助人們科學進步的人生信仰、價值觀念和道德理念支持。教育友愛是教育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倫理道德精神?!暗赖率且环N善的信仰,它要求人們在追求自我利益的時候,考慮和照顧到社會和他人的利益;道德是一種價值尺度,它要求人們在行為活動中傾聽理性的呼聲;道德是一種時代精神,它要求人們以與時代發展契合的精神氣質,奮發有為地開拓新生活?!雹谕跽降龋骸冬F代倫理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484頁。教育友愛的核心要義是,要求人們在教育活動中面對各種實際利益紛爭以及追求自我教育利益時,考慮和照顧到社會和他人的教育利益,與人為善,為所有教育活動參與者的利益著想,追求教育利益的均衡合理和教育的“共同善”。對每個教師、學生、家長和教育工作領導者而言,教育友愛是一種道德上的內心召喚,同時為他人著想是一種道德上的責任和智慧。只有人人為教育活動其他參與者的利益著想,心中有愛,行為有善,有情有義,才能建構和諧美好的教育人際關系。

第二,倡導教育友愛有利于師生之間心靈親近和諧,提高教育教學工作效果。教育活動是人與人的心靈世界和精神層面互相交融、溝通的過程。羅素指出:“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展?!雹哿_素:《教育與美好生活》,載《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流派論著選》,第104頁。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需要創建人際友愛的道德心理背景,如此才能改善和提高教育教學活動的績效。常言道,“親其師,信其道”。在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實驗中,教師熱愛學生,信任學生,師生關系友善,能夠產生正向的“皮革馬利翁效應”,就說明了這一點。無數教育實踐證明,如果教師對學生缺乏關愛之心,學生對教師缺乏尊重友愛,師生之間相互道德關系冷漠,內心猜忌和疏離,在道德情感上相互對立和沖突,那么教育和教學工作就會陷于危機和災難中。一方面,在道德情感上,面對處于與教師相對抗狀態下的學生,即使教師講的是金科玉律,也難以引起共鳴;另一方面,學生由于感受不到教師的善意和關懷,產生內心的不安和痛苦,而教師也由于不能體驗到學生的尊重和善待,產生心里的焦慮和挫折,這使師生雙方都受損。沒有教育友愛,教育教學過程就會變成冷冰冰的公務關系;有了教育友愛,教育教學過程就會變成互有人情的道德脈動。雅思貝爾斯指出:“愛是教育的原動力?!雹苎潘钾悹査梗骸妒裁词墙逃?,第92頁。教師只有尊重學生、親近學生、關愛學生、信任學生,和學生建立相互友愛的道德關系,才能真正做好學生思想和專業上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履行好自己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崇高社會職責。同時,師生之間友愛關系的建立需要教師和學生雙方的共同努力。師生友愛本質上是師生互愛?!皭墼诒舜舜嬖谥袑崿F,一個真實的自我和另一個真實的自我在彼此互愛中聯系起來。這樣,一切事物才能在存在的光輝中敞亮?!雹傺潘钾悹査梗骸妒裁词墙逃?,第93頁。倡導師生友愛是當前中國各級各類學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學工作效果的重要的道德上的“支持性資源”?!皫熒g的愛與互愛,觸動著人內心最柔軟、最敏感、最重要的情感中樞,創造著人間最美好的心靈感受和愉悅?!雹谕跽剑骸督逃蕫郏航逃齻惱淼囊豁椈A原則》。教育中的愛,是教育天地中不可須臾離開的陽光、雨露和春風,哺育和滋養師生內心的善意、美好和快樂。有了教育中的愛,學生的學習生活才有無限的開心和歡樂;有了師生互愛,教師的職業生涯才有無限的欣喜和幸福。

第三,倡導教育友愛有利于創建教師集體內部的團結一致,提升教育職業勞動的效率和精神愉快度。教育勞動是一種各學科之間教師相互協調一致的集體協作過程,教師之間友好的道德關系是教育和教學工作的促進因素。馬卡連柯指出:“同一個學校里的老師,彼此之間不僅在學校里應當維持友好的關系,而且要變成朋友?!雹垴R卡連柯,《論共產主義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215頁。中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指出:“教師之間要團結無間,互相配合?!雹芡跽剑骸堵犎~圣陶談師德》,《上海教育》1983年第11期,第39頁。健全的教育和教學工作需要教師集體中的每個人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友愛。在教育目標和教學措施上協調一致,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反之,如果教師之間我行我素,各行其是,自我優先,不顧他人,文人相輕,忽視集體,就會對教育和教學工作造成損害。在教育職業活動中,教師集體人際友好關系是一種獨特而重要的教育勞動生產力。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它不僅創造著知識和技能的價值,而且創造著有益的精神道德價值。教師中的友愛,能使每個教師感受到人與人之間心靈的友善、親和與美好,體驗到教師集體的溫暖和力量。在友愛的教師集體中,教師的個體在面對職業和生活的壓力時,能在其他教師和集體的關愛中,在相當程度上減少內心的孤獨、痛苦、無助和難以忍受的焦慮,克服眼前的困難,獲得專業和精神上的成長。友愛的教師集體,是教師精神愉悅的心靈家園。

第四,倡導教育友愛有利于教育工作領導者與師生之間的互助互信,以及創建教育生活的道德共同體。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工作領導者,如校長、院長、教導主任等,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由于掌握著一定行政權力,通常在與普通教師、學生的關系上處于主導地位,因而其是否重視主動建立與師生的友好關系尤為重要。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相互尊重、和睦相處、善意、熱忱、友愛——這是必須加以珍惜的道德財富?!雹萏K霍姆林斯基:《培養集體的方法》,安徽出版社1984年版,第255頁。如果一個學校的教育工作領導者高高在上,自以為是,官僚作風,以權壓人,對待師生冷漠粗暴,沒有仁愛之心、友愛之情,就會引起廣大師生內心的不滿和抗拒,破壞學校共同體的道德和諧,使教育教學工作陷于被動和失敗。不愛師生的校長不是好校長。教育工作領導者應當以德為先,以身垂范,善于尊重師生,關愛師生,依靠師生,與廣大師生建立平等、民主、友好的人際關系,如此才能為學校創建一個充滿愛心的道德共同體,為學校的教育發展和師生的共同成長奠定道德之基。

第五,倡導教育友愛有利于立德樹人,培養廣大青少年學生的愛心,推動全社會人際友善。教育的本質是用人類的良善道德引導人性,培養人的愛心。當前,由于種種原因,在中國青少年一代自我意識不斷增強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對他人缺乏愛心。在貧富差距拉大、利己主義橫行、拜金主義肆虐、道德冷漠普遍存在的社會背景下,學校在教師、學生和教育工作領導者生命共同體中大力倡導教育友愛,對于培養師生員工和廣大青少年學生的同情心、惻隱心、仁愛心、人道互助精神,具有特別重要的道德價值。蘇霍姆林斯基呼吁:“愛人吧!對人的愛是你的道德核心!應當這樣生活,讓你的道德核心健康、純潔、強大無比!”⑥蘇霍姆林斯基:《青少年心靈美的培養》,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40頁。教育中的友愛精神對學生的道德精神成長有直接的熏染作用。師生之間的友愛能夠讓青少年學生獲得活生生的、可感知的心靈體驗,是能夠激勵師生共同成長的崇高精神動力。C.S.路易斯指出:“友愛是最令人愉悅、最具人性的愛,是生命的冠冕、培養美德的學校?!雹貱.S.路易斯:《四種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頁。仁愛和友愛是一切社會道德的基礎和核心。教育友愛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崇高倫理道德精神,要讓世界充滿愛,首先要讓教育活動充滿愛。學校和教師要高揚友愛德性,創建友善、互愛的人際關系。

猜你喜歡
師生道德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初中歷史教學中師生的有效互動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麻辣師生
用道德驅散“新聞霧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