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單于都護府故地新出土劉如元墓志考釋

2022-02-19 07:39李榮輝陳永志
關鍵詞:節度使大將軍墓志

李榮輝, 陳永志

(1.內蒙古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2.內蒙古博物院,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1517)

劉如元墓位于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上土城村希望小學,距唐代單于都護府故城東南約四里,2002年希望小學師生在挖自來水管時發現該墓,隨后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林格爾文管所聯合對該墓進行了清理。此墓為雙人合葬磚室墓,有斜坡式墓道,清理時墓葬保存完整,在正對墓門處發現一合墓志[1],墓志現保存于盛樂博物館。墓志為石制正方形,長55.5厘米、寬55.5厘米、厚20厘米。上有覆斗狀墓志蓋,字體是篆體,刻有“劉君墓志”四個字,墓志邊緣斜面陰刻牡丹紋,銘文如下:

唐故守左金吾衛大將軍試太常卿劉公墓志銘并序

夫以松生岱岳,翠影干云;水自昆墟,洪波沃日。靈長者,其流不竭;德厚者,其胤必昌。誰其興焉?公得之矣。公諱如元,其先彭城人也。源發陶唐,沠分炎漢,金柯玉葉,繼位承家,建帝稱王四百年,拜相封侯一千祀,海內著姓,其何尚之?代載簡書,得而詳志。周隋之際,從豪杰于山東,遂為邢州平鄉人也。五代祖曾任邊將,因家朔陲,今為振武人也。父曰仁易,有唐高士。閑閞育德,在陸而沉。束帛蒲車,累征不起。公則徵君之子也,幼好文華,長閑劍術。感激投筆,從事嫖姚。守必全城,戰無強敵。表章擢薦,禮命優崇。授游擊將軍,旋守左金吾衛大將軍、試太常卿。公苦時俗之澆訛,忿笙簧之緀斐,行高名屈,稱疾退歸。嗚呼宣尼,可以言命,川流莫制,風樹難停。貞元十四年閏五月六日,卒于單于六奇坊私第,春秋七十五。識與不識,聞之泫然。

夫人清河張氏,禮樂之門,公侯之族。竹栢侔貞,貫秋霜而不改。珪璋是德,睦內外而逾顯。撫孤幼以仁息,示夜間之范。蘭藂寶籜,桂實銷芳。元和九年十一月十二日終于私第,享齡七十九。福善之理,何其昧歟!

嗣子岸,前十將、太中大夫、試太仆少卿,雅有父風。早膺時譽,辝職就養,轅門嘉之。孫曰兾,積慶之后,生于名家,自葉流根,必復其始。以逾月庚申,葬于軍東南四里之平原,夫人袝焉。稱家有無,志存乎禮,即先人塋寢,不忘乎孝。公器宇沉和,風儀爽峻,言非道而不出,事非義而不行,照乘連城,邃歸寞。今子岸以為至貞者石,不朽者之紀德,幽泉以示終。古詞曰:滔滔大河,日夜東注。水開成川,人嗟代故。松悲夕煙,草泣朝露。千秋萬古。

一、 劉如元墓志考釋

墓主劉如元,為彭城人,《舊唐書·徐州上》“彭城,漢彭城郡治也”[2]1448,彭城在今江蘇省徐州市。其祖先于周隋之際“從豪杰于山東,遂為邢州平鄉人也”?!杜f唐書·邢州》武德四年(621年),“平竇建德,罷總管府。割內丘屬趙州,仍省和、溫、封三州,以其所領南和、沙河、平鄉三縣來屬”[3]1499。平鄉為今河北邢臺市平鄉縣。

劉如元五代祖曾任邊將,后代遂定居振武,振武即振武軍?!锻ǖ洹ぶ菘ざ罚骸罢裎滠?。單于都護府城內,天寶中,王忠嗣置”[4]4480,治所在今呼和浩特和林格爾土城子古城。劉如元的父親是劉仁易,墓志中說他“束帛蒲車,累征不起”,“束帛蒲車”古代用于征召賢士之禮,劉仁易“累征不起”,說明他為布衣,沒有擔任官職。

墓主劉如元“幼好文華,長閑劍術”,開元九年(721年),唐代勝州(今準格爾旗十二連城)白休徵墓志載“曾祖皎、祖范、父成,并文武冠代,英聲曠古,經史兼美,著述為業”[5]513。白休徵職官是銀州龍川府長史,屬文官系統,在論及他的曾祖、祖、父時,首先強調“文武冠帶”,其實從后面的介紹看,他們家族主要是“經史兼美,著述為業”,從劉如元和白休徵家族的墓志可以看出,在唐代中期北疆地區的貴族子弟都是文武兼修,因為地處邊疆,對武功的看重甚至可能重于文教。

劉如元“感激投筆,從事嫖姚。守必全城,戰無強敵。表章擢薦,禮命優崇”,他應該是行伍出身,因軍功授予游擊將軍,后為左金吾衛大將軍,試太常卿。游擊將軍為武散官,從五品[6]1096,左金吾衛大將軍、太常卿為正三品[6]1094,太常卿前有試字,《通典·職官一》“試者,未為正命。凡正官,皆稱行、守,其階高而官卑者稱行,階卑而官高者稱守,階官同者,并無行、守字”[7]471。太常卿本為職事官,劉如元為試太常卿,乃職事官階官化。按照唐代墓志書寫的義例,墓志中所題官職為終官[8]4,劉如元墓志中有“守左金吾衛大將軍”,那么他的最終官職應為左金吾衛大將軍?!锻ǖ洹分姓f“階官同者,并無行、守字”,那么他正式任命為左金吾衛大將軍時,階官應低于三品。

《唐六典·諸衛府》“左、右金吾衛大將軍各一人,正三品……掌宮中及京城晝夜巡警之法,以執御非違,凡翊府及同軌等五十府皆屬焉。凡車駕出入,則率其屬以清游隊建白澤旗、朱雀旗以先驅,又以玄武隊建玄武旗以后殿,余依鹵簿之法以從。若巡狩師田,則執其左、右營衛之禁”[9]638。唐初左、右金吾衛大將軍位高權重,定員兩人,為京官,執掌宮中及京城警衛,皇帝出行時為護衛。睿宗李旦出生于龍朔二年(662年),“其年封殷王,遙領冀州大都督、單于大都護、右金吾衛大將軍”[10]151。以單于都護府都護兼右金吾衛大將軍,可見此職位的重要性。中唐以后,地方節度使屬官常被授予左、右金吾衛大將軍,如貞元十二年(796年)去世的河陽節度使屬官劉希陽結銜是“守左金吾衛大將軍、試太常卿、上柱國”[11]228,守左金吾衛大將軍是職官,試太常卿是階官,上柱國是勛官。從墓志看,他并沒有京官的經歷,其履歷也很平常,劉如元情況應與劉希陽相似,應該在振武軍節度使麾下為官,也并沒有京官的經歷。這說明中唐以后,金吾衛大將軍由唐初職事官到中唐的散官化。

《通典·致仕官》“大唐令,諸職事官,七十聽致仕。籍年雖少,形容衰老者,亦聽致仕”[12]925。墓志中說“公苦時俗之澆訛,忿笙簧之緀斐,行高名屈,稱疾退歸”。劉如元“稱疾退歸”,退休之時應不到七十歲,他于貞元十四年(798年)死于單于六奇坊私第,時年七十五歲。單于六奇坊中的單于即單于都護府,此時為振武軍節度使治所。

劉如元夫人為清河張氏,清河張氏在唐代為望族,墓志中說“禮樂之門,公侯之族”,據杜文玉先生研究,唐代與清河張氏聯姻的三品以上高級官員中武職官的比例較高,這是因為在唐代清河張氏男性充任武職官的人數較多[13],墓志中劉如元夫人家族雖然沒有詳細說明,但她出身于武將家庭的可能性較大。劉如元夫人死于元和九年(814年),劉如元墓是雙人合葬墓,墓志中說劉如元“葬于軍東南四里之平原,夫人袝焉”。這個墓葬應該是二次葬,墓志應在張氏死后制成?!败姈|南四里之平原”,軍指的是振武軍,軍東南四里,在今土城子村希望小學。希望小學及其以北的翔宇小區是唐代單于都護府一個重要的墓葬區,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在此發掘了大量的唐代墓葬[14]。

劉如元長子劉岸,“前十將、太中大夫、試太仆少卿”,十將為藩鎮軍將,位于都虞侯之下,這是他的職官,階官為太中大夫、試太仆少卿,為從四品[6]1095。據張國剛先生研究,唐代藩鎮軍將有都知兵馬使、兵馬使、副兵馬使、都虞候、十將、副將等,這些職官原屬于戰時的統兵體制,節度使制實行后,成了常設的正式官職,由于都知兵馬使以下的軍將保留使職形式,這些節度使屬官就帶有中央官制中的將軍稱號,以表示地位的升遷[15]?!杜f唐書·德宗上》載:“自兵興已來,方鎮重任必兼臺省長官,以至外府僚佐,亦帶臺省銜?!盵16]324方鎮屬官帶臺省銜并非實授,而是階官的一種表現,從中唐以后,藩鎮武將大多帶文官系統的臺省銜,劉如元為左金吾衛大將軍、試太常卿,其長子劉岸為太中大夫、試太仆少卿都屬于這一種。

二、 墓志反映的相關問題

劉如元祖先周隋之際為邢州平鄉(今邢臺平鄉縣)人,五代祖為邊將,后其家族定居于唐代單于都護府一帶。從劉如元的五代祖曾任邊將可知,他們家是以武功起家。劉如元的父親劉仁易并未出仕,但從墓志中所說“有唐高士。閑閞育德,在陸而沉。束帛蒲車,累征不起,公則徵君之子也”可知,劉仁易應是有一定才華的徵士。正因為有這樣一位父親,他“幼好文華,長閑劍術”,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劉如元在振武軍為官,因軍功至左金吾衛大將軍,從品級來說,在當地屬于豪族。他的兒子為振武軍十將,為中級將官。劉如元的孫子劉兾,墓志中沒有記載他的官職,應該還未出仕。劉如元為正三品,其子劉岸為從四品,按照唐朝門蔭制度,劉兾可以獲得蔭補為官的資格[17]1499?!短茣份d:“敕散位一切以門蔭結階品。然后依勞進敘?!盵18]1501寧欣先生認為,唐代因蔭官得到散品需要吏部銓試,然后按規定授予相應官職[19]131,劉兾可能尚未通過吏部銓試,墓志中說“積慶之后,生于名家,自葉流根,必復其始”,家人對其寄予厚望。從劉如元墓志記載的他們祖孫兩代相繼為振武軍武官看,唐代中期以后,在振武軍內出現了父子相繼的情況,遠在北疆的振武軍軍隊組成與其他藩鎮并無區別。

陳寅恪先生以李益和董召南北游河朔等例論證唐代安史之亂后,河朔之地逐漸胡化,河北之漢族雖久居河朔,也“漸染胡化,與胡人不異”[20]212,他引證的另一則材料是杜牧《樊川集》中《故范陽盧秀才墓志》,其曰:“秀才盧生名霈,字子中。自天寶后,三代或仕燕,或仕趙,兩地皆多良田畜馬。生年二十,未知古有人曰周公、孔夫子者,擊球飲酒,馬射走兔,語言習尚,無非攻守戰斗之事?!盵21]767自安史之亂后,河朔之地尚武之風漸盛,文教之風漸弱。而我們從唐代中期的振武軍節度使治所附近出土的劉如元墓志(814年)看,振武軍節度使雖然地處邊疆,并不像河朔地區那樣胡化。墓志中贊美夫人張氏:“竹栢侔貞,貫秋霜而不改。珪璋是德,睦內外而逾顯。撫孤幼以仁息,示夜間之范。蘭藂寶籜,桂實銷芳?!狈Q贊劉如元“公器宇沉和,風儀爽峻,言非道而不出,事非義而不行”。劉如元和張氏的葬禮“稱家有無,志存乎禮,即先人塋寢,不忘乎孝”。墓志中體現出來的儒家倫理與范陽盧霈“生年二十,未知古有人曰周公、孔夫子者”完全不同。

范陽盧氏自東漢盧植以來為衣冠世家,唐初范陽盧氏為當世高門,“貞觀六年,太宗謂尚書左仆射房玄齡曰:‘比有山東崔、盧、李、鄭四姓,雖累葉陵遲,猶恃其舊地,好自矜大,稱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廣索聘財,以多為貴,論數定約,同于市賈,甚損風俗,有紊禮經。既輕重失宜,理須改革?!盵22]226盧霈自天寶后,祖上三代為官,或仕燕,或仕趙,其籍貫范陽,為范陽盧氏后裔的可能性極大,作為儒學世家的高門之后、官宦之家的盧霈在二十歲時不曾讀儒家經典,可見河朔地區胡化之嚴重。

振武節度使雖然位于邊陲,但在藩鎮割據的唐代中后期,振武節度使一直聽命于朝廷,歷代節度使都為中央任命,因此振武節度使之地在文化上與長安保持著一種向心力,完全不同于擁兵自重的河朔地區。這就是劉如元墓志中顯示出濃厚的儒家倫理的原因。

唐代城市布局遵循里坊制度,單于都護府也不例外,墓志記載劉如元“卒于單于六奇坊私第”。據宿白先生研究,唐代大型州府城有十六個坊,單于都護府從面積上來說,屬于大型州府城,城內應該也有十六個坊;唐代州府一級的地方城市的布局是內設十字街,把城內分為四大區,每區設小十字街,被小十字街分割的四個小區內,又設小十字街[23]85—86。劉如元所在的六奇坊在今土城子古城哪個區已不可考。除六奇坊外,從出土墓志可知還有六奇里[24]、弘政里[25]、德義坊[26]697等,由于單于都護府故城發掘范圍較小,而記載里坊的墓志都出于城外,這對研究單于都護府的里坊設置存在較大的困難,要想進一步研究,需要做更多的考古工作。

余 論

從劉如元墓志記載的內容看,他的生平較為簡單,出生于單于都護府,以軍功升任振武軍軍官,致仕后死于單于都護府六奇坊私第,其子在振武軍為武將,劉如元夫人去世時,其孫還未出仕。

劉如元墓志為單于都護府本地官宦家族的一個縮影,其記載反映了唐代中期位于北疆的振武節度使屬官中的部分職官制度,以及當時居住于單于都護府中官宦家庭的文化傾向。除此之外,唐代里坊制度也在其墓志中有所反映,劉如元墓志保存完好,對單于都護府的研究提供了傳世文獻之外的一些新史料。

猜你喜歡
節度使大將軍墓志
威風凜凜的“大將軍”
五代墓志所見遼代史料考
遼耶律公迪墓志考
大將軍搬磚
南陽出土兩方唐代墓志
唐末五代宋初定難軍節度使王爵研究
敦煌歸義軍節度使承襲制度研究(上)——張氏歸義軍節度使的承襲引發的有關問題
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唐末至宋初定難軍節度使及其僚屬的兼官與帶職
“彭大將軍”也寫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