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紅化作春泥去 回首留痕寄后人
——懷念楊蒲生先生

2022-02-25 04:44劉新陽
新世紀劇壇 2022年1期
關鍵詞:留痕

文/劉新陽

在喧囂與忙碌中走過2021年,8年前的12月29日,老一輩京劇戲單收藏家楊蒲生先生在北京病逝。在蒲老去世的七年里,我卻總在不自覺間,回憶起這位笑容可掬、可親可敬的長者。

“老三屆”的忠實觀眾

楊蒲生先生1937年出生在北京一個回族家庭,退休前是煤炭部調度室的一名經濟師。受母親和舅父影響,蒲老自幼看戲,且與梨園中人廣有往來。據我所知,蒲老一家曾與王瑤卿、陳少霖以及沈曼華、小蘭英夫婦和曹藝斌、蓉麗娟夫婦等名家稔熟,前輩王瑤卿還為十歲的楊先生畫過扇面(見《老兩口說戲:京昆之二》銅板頁)。據蒲老生前對我講:他的名字還是戲曲理論家周貽白先生所取,因楊先生是五月生人,舊時把農歷五月稱為蒲月,難怪一次聚會上,歐陽中石先生曾問蒲生先生是山西生人,還是五月生人?

在梨園界和蒲老有著深厚感情的,還要數劉秀榮、張春孝、孫岳、袁國林、張曼玲、李鳴巖、楊秋玲、吳鈺璋、李長春、鈕驃、謝銳青、陳國卿、陳增堃、金桐、逯興才、關雅農等一批號稱“老三屆”的原中國戲校畢業生,他們不僅同齡,更有因青少年時代開始建立起的觀演關系而結下的深厚情誼。對這段情誼,蒲老曾在《“盛錫?!遍T前看“大隊”》中津津樂道地談到,散戲后看戲的小伙伴兒還會在“盛錫?!遍T前駐足觀看演出結束并由此經過的戲校學生,“還會互相指認男生里邊那個顯得‘少年老成’的是陳國卿;那個‘好動調皮’的是李可;那個‘虎頭虎腦’的是吳鈺璋;女孩子中,那個‘青春活潑’的是李樹芳;‘端莊大氣’的是周長蕓……如果其間有相識者,彼此微笑著點頭就算打了招呼?!碑斎?,蒲老和“老三屆”的情誼,不僅于此。多年后,蒲老受《戲劇電影報》之約,和穆守蔭先生合作完成了一組《“老三屆”與園丁》文稿,交《戲劇電影報》從1996年下半年開始連載。2007年歲尾,蒲老在女兒的協助下,把連載于報紙上的《“老三屆”與園丁》做了適當增訂,刊印成冊,為《“老三屆”與園丁》撰寫“前言”的是老一代戲曲評論家劉乃崇前輩,而《“老三屆”與園丁》的讀者中也有著名作家黃宗江先生。

吾shi戲mi

蒲老還是位燈謎愛好者,據說他還是北京市燈謎協會的理事,我曾在楊宅見過著名書畫家鄧元昌先生為蒲老題寫的書法作品——《吾shi戲mi》。問及蒲老,始知兩處漢語拼音可以分作兩種解釋,既可以理解為“吾是戲迷”,又可以理解為“吾嗜戲、謎”。他是把“是—嗜”、“迷—謎”同音不同義的巧妙構思融入了shi和mi兩個漢語拼音中,諧音本身就是猜燈謎的思路之一。蒲老還為自己的書齋取名“瓦酉齋”,問其由來,答曰:“瓶的一半為瓦,醋的一半是酉——‘瓦酉’就是‘半瓶兒醋’?!笨梢?,自謙自嘲而不失幽默是蒲老的天性。

古稀之年的蒲老開始在家中學習上網,一方面,借助網絡了解資訊,另一方面,他還采取單指打字的辦法在《中國京劇論壇》等網站和論壇上發帖,因發帖數量極多,一度“咚咚鏘——中華戲曲網”還為蒲老開設了專欄,其中僅2009年底至2010年5月半年的時間,蒲老就以“瓦酉”的網名發“瞧戲憶當年”專帖59篇,差不多平均每三天一篇,即便是在后來蒲老在摔傷腿不宜久坐的情況下,他仍堅持每天到戲曲網站上瀏覽,關注京劇動態。

說到我與蒲老的接觸,我經常在《中國京劇》《百戲齋》上讀到蒲老的文章,后來才知道,蒲老在《百戲齋》和其他刊物、網絡論壇上還用過譜升、菩聲、陽菩聲、顧誤、瓦酉、想當初、俞鎖枝、吾shi戲mi等一批筆名,蒲老的文章不做長篇大論,經常是在很短的篇幅和輕快的文字中,闡釋深刻的道理,例如他在不足六百字的短文中批評當下旦角扎靠卻不戴線尾子,就很有說服力。因我在文中引用過蒲老的觀點,蒲老曾向李麟童先生了解我的情況,還把《“老三屆”與園丁》贈我,因此我和蒲老相識,想來那是2008年夏天的事。

此后,我與蒲老始終保持著電話和郵件聯系,直到2009年5月,我去北京出差,始到和平里蒲老的寓所拜訪他。好客的蒲老不僅在家中待茶,更在靜思素食坊設宴款待,并約鄧元昌先生作陪,這也使我得以獲識元昌先生,后經蒲老介紹相識的還有鈕季冬先生。2010年,我到中國戲曲學院讀藝術碩士,和蒲老面對面交流自然多了起來。在瓦酉齋喝著蒲老的茉莉花茶,聽他聊著戲,是我那段學習生活中頗為愜意的一件事。得知我學習戲曲劇本創作后,蒲老建議我在選材上要“平地摳餅”,即選擇那些未經前輩藝人創作過傳統劇目的故事進行創作。他還把《高文瀾劇作及評論文選集》送我留念,文瀾先生是蒲老的摯友,曾是煤炭部的公務人員,后來“下?!钡街袊﹦≡鹤鼍巹?,我知道這是蒲老希望我能從文瀾先生的遺著中尋找戲曲編劇的思路與方法。

鄧元昌先生為楊蒲生先生題寫《吾shi戲mi》

《回首當年》和《菊苑留痕》

當時恰是中國戲曲學院建校60周年之際,學院通過媒體公布征集校史資料(實物)的公告,經過陳志明、潘占偉先生的玉成,蒲老把自己幾十年來積攢并逃過劫難而保存下的“中國戲?!钡膽騿?,悉數無償捐贈給中國戲曲學院。后經雙方達成意見,學院決定把蒲老捐贈的戲單交由學苑出版社出版發行。平心而論,我對蒲老向中國戲曲學院無償捐贈戲單是由衷贊同的,更對蒲老博大與無私的胸襟深表欽佩。他曾對我說:“賣了固然可以變錢,但它們(指戲單)卻是我愛戲、看戲的見證,也是有感情的。賣給個人可惜,總覺得不把握——買主兒會不會因為別的原因再次賣掉?這就難說了。既然學院愿意接收,讓這些戲單有個好歸宿,又把它們出版,戲迷也看得到,這對它們是最好的選擇。交給學院,我也放心了?!逼牙暇褪沁@樣,從來聽不到“豪言壯語”,更沒有“煽情與自我表揚相結合”,但總是蘊含著無私的情懷與深刻的道理。

戲單集編輯過程中,一心提攜后輩的蒲老又主動提出由我來為他整理書中的前言部分。為什么蒲老執意要讓我為他代筆?學苑出版社潘占偉先生向我道破天機,老先生就是想讓我參與到《回首當年》這本戲單集的編輯工作中來。于是,我根據蒲老的口述,很快整理出文稿,取名為《我與中國戲校的因緣》,通過電郵發給蒲老請他過目,蒲老看后只簡單說了兩個字“成了”!便讓我把稿子發給負責此事的董德光主任。蒲老是如何同董主任交涉的,我不知道,也沒問過,但我卻因此成為《回首當年——中國戲曲學院老戲單》編務中的最后一名,我很清楚這是蒲老對我的愛護和提攜。

2010年10月28日下午,中國戲曲學院舉辦了楊蒲生先生老戲單捐贈儀式暨新書發布會,我因帶校車接蒲老參會,有幸側身忝列末座。當天,學院領導紛紛到場,李長春、吳鈺璋、沙淑英、張曼玲、李鳴巖、陳增堃、費玉明等中國戲校的老校友也都悉數到場。蒲老不良于行,我親眼見到昔年“虎頭虎腦”而今卻已兩鬢如霜的吳鈺璋先生,親近地搶著推蒲老的輪椅,笑著說:“來,我推著您!”時任中國戲曲學院院長杜長勝先生在會前曾緊緊握住蒲老的手,一再對蒲老向學院無償捐贈戲單表示感謝。杜院長和吳先生瞬間的語氣和表情,給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當天會議由巴圖院長主持,“老三屆”校友們紛紛發言,坐在一旁的我卻在想,若是平時要湊齊這么多老藝術家,該是什么場合???蒲老作為一名煤炭部退休干部的第一身份,我想這只能由他們幾十年來結下的深厚情誼和蒲老個人的人格魅力來詮釋了。事后,蒲老又在家中設宴,宴請陳志明、潘占偉先生和我,用蒲老的話說是“大家為出書都出了力,向大家表示感謝”!

《回首當年》《菊苑留痕》書影(圖片提供:潘占偉)

繼《回首當年》出版,蒲老又將自己珍藏多年的另一批戲單無償捐給首都圖書館,由學苑出版社出版與《回首當年》規模相當的大型戲單集《菊苑留痕——首都圖書館藏北京各京劇院團老戲單》。首都圖書館館長倪曉建先生在《菊苑留痕》前言中寫道:“這數百張老戲單,經過歲月的磨礪,經過‘文革’的浩劫,在楊老的默默守護下完整存留至今。為了給這份寶貴財富找到最好的歸宿,楊老主動提出捐贈給首都圖書館,同時寄托了他的深厚情誼和殷切期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為京劇留存一個時代的紀念,為廣大讀者特別是京劇愛好者留下一批翔實的歷史資料?!蔽乙詾檫@是對蒲老義舉的最大肯定。如果說,戲單作為歷史的忠實記錄,可以為親歷者和后來者提供很多可供挖掘的內涵,那么,因蒲老無償捐獻而匯聚成冊的《回首當年》《菊苑留痕》,必將在新中國京劇史的研究中發揮它們積極的作用,這也是蒲老對京劇事業默默貢獻出的一份力量。

終生難忘的饋贈

2012年秋,蒲老將腿摔傷,先后住進中日友好醫院與和平里醫院。這時,蒲老開始在見面和電話中和我談起他珍藏多年的戲曲書籍,他希望我能“抓空請假到北京來一趟,幫我整理一下,有用的你就拿走?!蔽以诟屑て牙嫌洅斓耐瑫r也回絕了他的要求,但蒲老卻并未就此罷手,在我記憶里他至少和我提起過三次,我只得將“君子不奪人所愛”及體會說給蒲老,蒲老聽后格外平靜,只是淡淡地說:“你別想那么多,等我想看,我再跟你要!”

2013年11月初,突然接到鈕季冬先生電話,告知蒲老再次住院,情況不好,讓我回個電話。我立即撥通了蒲老的手機,電話里蒲老沒了往日的幽默和洪亮清脆的嗓音,而是開門見山地說,“我跟你說啊,你盡快來一趟北京,帶二百塊錢來!”我在11月10日匆匆趕往北京,在鈕季冬先生夫婦陪同,來到和平里醫院蒲老的病房,此時蒲老顯得格外虛弱,腿和腳上的水泡讓人揪心。能感覺到蒲老見到我出現在他面前,顯得踏實了許多,緩緩地對我說:你來了,我就放心了!你也別嫌我那亂,就住在家里。繼而又問,你有《田漢文集》嗎?我據實相告沒有。他嘆了口氣搖搖頭說,《田漢文集》你應該看,還有一套《水滸戲曲集》你也應該看,《京劇匯編》我原來有一整套,后來借出去過,不全了……說來說去,最后索性說:“還有我北屋和陽臺書柜里的書,你這兩天翻一翻,有用的、沒有的,你都拿走?!贝藭r,我無法再同蒲老爭執,只能默默地點頭說“是”。蒲老又提到他在電話中說的“二百塊錢”,讓我把錢當面交給他的女兒,嚴肅地對女兒說“這不是我給他的,是我賣給他的?!贝丝涛也琶靼灼牙献屛摇皫Ф賶K錢來”的用意,他是擔心女兒不理解自己把書無償送給別人,而有意用這“二百塊錢”來“掩人耳目”,蒲老的這片苦心那一刻讓我心如刀絞。為了順從病中的父親,楊飏姐含淚接過了那兩張薄薄的百元鈔票,后又把錢還給我。在逐一認真地囑咐后,蒲老還讓女兒把家里的鑰匙交給我,便于我來去自由,最后還不忘吩咐女兒請我吃飯……經過前后三天的整理,我從蒲老家中取出整整兩大箱書,楊飏姐又驅車幫我把書通過郵局寄回沈陽,具體冊數已無法計算,我只清楚記得兩箱書合起來的總重量是49公斤。期間,我同楊老的女兒說起蒲老贈書的原委,溫良孝順的楊姐是一名律師,她非常能理解父親的做法,并認為這是老人心中的牽掛,把書送給有用的人,既是對父親的安慰,也是對后學的關愛。楊飏姐的話,使此時內心非常糾結的我,得到些許的釋懷。

離京前,最后一次去看蒲老是在11月13日,當時他側身靠臥在病床的被子上,看上去精神很差,甚至連睜眼睛的力氣都沒有,即便如此,他依然關心我女兒的情況,并告訴我等孩子大一些,要教孩子認些繁體字,哪怕不會寫,也要認識。道別時,我的心情十分復雜,可又找不出更多安慰老人的話,只能緊緊捂住蒲老的手,請他保重身體,蒲老只簡單地說了句“回去吧”,沒有一句離別傷感的言語……從北京回到現實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中,盡管我也給蒲老打過手機,但他已無力再接聽我的電話。12月29日晚,鈕季冬先生打來電話,告訴我蒲老已于當日傍晚去世,看著蒲老送給我數百冊他曾視若珍寶的書,我的淚水無聲地流下……

如果說,蒲老把自己積攢多年的戲單分別無償捐贈給中國戲曲學院和首都圖書館,是老人在有生之年為他珍愛的戲單尋找到一個他認為的最好歸宿,那么也可以說,他同樣是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把珍藏一生的戲曲書籍轉贈給了他認為可以繼續發揮作用的我,從這個角度說,晚年的蒲老是在有計劃、有步驟地料理著他認為有價值且必須完成的后事,他的博愛之心和對后輩不遺余力的關愛與提攜,令我沒齒難忘。

因尊重楊老的民族習慣和家屬意愿,我沒有參加蒲老的葬禮,未送老人最后一程,這于我而言是個遺憾。2014年8月,因去北京出差,在楊老女兒的陪同下,我同鈕季冬先生夫婦一道去北宮回族墓地為楊老掃墓。彼時雨季未過,楊老的墓冢還未修繕,雖與蒲老近在咫尺,但再次相見卻已陰陽兩隔……回憶前塵,記錄過往,謹以此表達我對老人深深的懷念:

謬托忘年緣顧曲,

愧蒙錯愛貺遺珍。

落紅化作春泥去,

回首留痕寄后人。

猜你喜歡
留痕
歲月留痕
赤子之心 金石留痕——記旅美華僑、金石名家湯成沅先生
落日留痕
一剪梅·年屆七旬常閉門(通韻)
讓一個吻 不要留痕
何須刻意留痕
“思過留痕”:學生數學思維生長的推進器
歲月留痕
留痕
影視對白《去日留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