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社交媒體轉發行為背后的思想特點研究

2022-02-27 21:23竇尚孝
教育實踐與研究 2022年33期
關鍵詞:社交思政微信

竇尚孝,邵 帥

(1.山東大學,山東 威海 264200;2.聊城市技師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

據2021 年的統計,我國的網民已超過10億人,且網絡的普及率達到73%,可以說,互聯網已經滲透到了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生作為網絡時代的“原住民”和“活力軍”,其網絡及社交媒體的使用行為,一直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其規范性的傳播行為有助于推動社會轉型和發展。在此背景下,如何培育學生的思想品格、如何維護及規范學生宣泄負面情緒的權利就顯得尤為重要。有研究表明,學生的社交媒體轉發傳播行為與其網絡素養直接關聯。就現有的網絡傳播內容看,學生群體傳播內容多種多樣,質量參差不齊,這也印證了思政教育的緊迫性與必要性。針對學生特立獨行的思想,必須有針對性地增強學生的網絡素養,盡可能保證其社交媒體轉發行為的正向性和積極性,不斷在網絡中發出學生聲音,弘揚社會正能量。

一、文獻綜述

廖魁等人認為,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在于讀懂學生群體,要以思想引領、價值引導和人生指導為方式,在接受思政教育時使其自我發展、自我提升、自我完善,最終培養成為黨和國家需要的有用之材。張志剛借助調查問卷的方式,研究了學生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以及交往方式,結果發現以上方面均受到了新媒體的影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它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也能為學生的成長成才夯實基礎。同時,教育工作者也需關注,在借助新媒體這一新興工具的同時,不能忽視其本身存在的負面作用,要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干預措施,避免學生受到網絡負面的侵蝕。李靜等選擇了當下社會的熱點事件作為調查樣本,調查出學生相應的轉發行為,也收集了目前學生常用的傳播渠道和傳播形式。周朝霞等以學生社交平臺的使用情況為切入點,分析了學生轉發行為中的普遍方式。學生在突發事件中的心理過程是理解社交媒體用戶反應的關鍵,有學者從心理學語言和語言使用的角度出發,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傳播行為為研究對象,發現大多數學生偏好于轉發積極樂觀的信息。因此,積極情緒也促進了用戶的傳播行為。此外,當受到涉及危機的自媒體情境的刺激時,人們更有可能產生感知和認知反應,進而促進了其傳播行為。實證結果表明,詞語的嚴重性和易感性顯著影響著學生的認知和情緒反應,學生的傳播行為受到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的顯著正向影響。

二、不同類型社交媒體的特點

前期調研發現,微博是學生進行傳播行為的首選渠道,其次是微信及QQ。相較于微博關注列表中陌生人較多的特點,微信朋友圈和QQ空間更加關注熟人圈子,親戚、朋友、同學都是他們各類轉發信息的受眾,這就導致了轉發行為的巨大差異,主要表現在微博轉發行為較為隨意、信息傳播速度快、信息自由度高,不用過多擔心轉發后的他人評價;而微信朋友圈和QQ空間在轉發中會更加規范化,信息傳播來源廣,但傳播范圍僅限于自己的好友列表內,信息傳播空間較為有限,且在轉發內容上會更多考慮到熟人的反饋與感受?;谝陨仙缃幻襟w轉發行為的研究,筆者總結出學生的轉發行為具有以下共性特點:傳播的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成本低;傳播內容廣泛。

三、學生轉發社交媒體行為及背后思想特點

(一)從內容上看,文體類內容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

新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是態度表達者,各種類型的新聞經過個人加工,都可以被解讀成具有自身立場的傳播內容。學生對文體類新聞熱點關注度高,社交媒體上轉發行為頻繁,例如奧運會、世界杯、電競比賽、演唱會等,極易在短時間內沖上熱搜榜,引發大眾討論。這也間接印證了學生一代年輕、充滿朝氣,對文化、體育等精神層面有較高追求。這類信息中也往往蘊含著諸多勵志的故事,傳達著“更高、更快、更強”“不輕言放棄”“堅忍不拔”等積極向上的理念,激勵著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更加奮發圖強。

(二)從形式上看,圖文類的信息轉發意愿較強

在傳播形式上,主要有純文字、圖文并茂、視頻和網頁鏈接等。相對來說,圖文相間的內容以其較強的閱讀性更能促進學生的轉發意愿,而視頻類的內容、純文字內容則轉發意愿相對較弱。這主要是由純文字內容閱讀性較差、視頻類內容會導致移動數據的快速消耗、轉發后觀看率較低等因素造成的。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各類微信公眾號傳播的訊息也越來越多,一鍵轉發微信公眾號等鏈接也變得更加簡單快捷,加之配上自己的觀念表達,如今也成為學生轉發的主要形式。

(三)從受眾上看,針對不同人群的轉發行為有較大差異

微博、知乎、B 站等社交平臺是半熟人圈子的代表,微信朋友圈、QQ 空間是熟人圈子的代表。橫向來看,一些隱私性較強的內容,學生不希望被熟人看到,而是希望得到陌生人的理解,因此更容易轉發在微博等這類半熟人圈子的社交平臺上;而積極、主流的內容,則希望被熟人看到,以快速融入身邊的朋友圈和社交圈??v向來看,不同群體會根據轉發內容選擇不同的社交平臺,如高知群體更傾向于在知乎上轉發專業論壇帖子、學術文章等,在微博上轉發娛樂八卦信息,在朋友圈轉發各類公眾號文章。

(四)從關注度上看,社會熱點現象轉發頻次高

一些社會熱點現象,如新冠疫情爆發、中美貿易摩擦、科比意外離世等內容,受到包括學生在內的廣大網友的關注與轉發,極易在短時間內產生眾多閱讀量。而學生聚焦的中考、高考類信息,大學招生與宣傳,也都是學生所關心的內容,在轉發頻次上也高于其他內容。

(五)從效果上看,是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

在互聯網迅猛發展、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由于繁重的學業壓力,利用社交媒體可以快速學到一些“短平快”的知識,通過碎片化的學習,日積月累便成為涉獵各行各業的有效途徑。通過轉發、收藏等留痕的方式,方便日后重新查閱相關資料,對于正在學習知識階段的學生來說,新媒體傳播內容也對課堂教學形成了有效互補。

四、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

學生群體充滿朝氣與活力,伴隨著自媒體的快速發展,學生也有了更多的渠道認識世界,其視野更為寬廣,在思想上更加前衛、獨立。而這些就像一把“雙刃劍”,為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機遇與挑戰。

學生易在網絡上表現自己,而忽視了日常線下社交,有時會出現“社交恐懼癥”的現象;由于社交媒體的多元化屬性,一些學生往往只轉發符合自身態度的內容,對不同觀點嗤之以鼻,因此也易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甚至出現偏激行為。在網絡輿情出現時,學生會根據網上發布的各類信息,進行直觀解讀,但往往不能做出理性判斷,極易受到敵對勢力的煽動與利用。

五、基于社交媒體的學生思政教育工作開展的對策與建議

(一)利用互聯網,完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傳播媒介,網絡思政已逐漸成為思政教育的主戰場。學生在學習中也離不開互聯網,他們在網絡上的觀點往往是內心深處無任何掩飾的直接表達,因此掌握了他們的思想,也就找準了思政教育的發力點。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階段,極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因此,學校要積極構建網絡思政教育體系,主動爭取網絡話語權,占領意識形態高地,根據學生群體特征,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政教育工作。

(二)積極建設學校新媒體平臺

新媒體平臺已成為學校進行各類教育、宣傳的主要方式,學校的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也成為了學生日常教育的有效途徑。通過新媒體平臺的建設,可以用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語言和表達方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黨史學習教育等,相較于傳統的課堂講解,新媒體平臺往往采用更加靈活、新穎的方式,拉進與學生的心理距離,用學生喜愛的方式進行思政教育,可達到潤物無聲、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

在思政教育活動中,通常需要與學生進行談心談話,而“社交恐懼癥”的學生經常在網上表達心聲,卻很少面對面與教師交流,給人一種“內向”“不愛說話”的錯覺,而這類學生往往內心十分敏感,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對象。在日常心理班會或者單獨談話中,通過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讓學生有一個客觀的自我評價,從而了解自我、接受自我,維護身心健康。

(四)深入貫徹“三全育人”理念,增強多方協同育人效應

當前的社會環境愈發復雜,多元化的文化交融使得以往的思政課程內容已經難以適應當前學生不斷變化的新形勢,僅僅依靠學校來完成思想政治的培育顯得捉襟見肘,因此,把家庭和社會納入到思政教育的環節中勢在必行。學校要以課堂教育為抓手,作為施教主體,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作為輔助,發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方聯動構建“三全育人”動態鏈,強化“五育并舉”,搭建一體化的育人平臺。

猜你喜歡
社交思政微信
社交牛人癥該怎么治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聰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社交距離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為內向
微信
微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