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窯白瓷”文化傳承基地建設中課程建設的探索

2022-03-02 05:23李關亮李婷花
邢臺學院學報 2022年3期
關鍵詞:白瓷基地課程

李關亮,李婷花

(邢臺學院,河北邢臺 054001)

為了在高校中傳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提高傳承水平和質量,實現“活態傳承”,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多方位、全因素融入高校的教育,使傳統文化中的優良成分,得以在傳承方式與方法、形式與內容、傳承理念等方面有突破性的發展,教育部從2018年開始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以下簡稱“傳承基地”),計劃在全國范圍內確定100所高校作為傳承基地。邢臺學院是教育部2020年認定的26個傳承基地之一,傳承內容為“邢窯白瓷”。

邢窯白瓷作為邢臺市最顯性的地域文化,是優秀傳統手工藝的代表。邢窯白瓷在陶瓷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陶瓷史上“南青北白”中的“北白”即是邢窯白瓷。邢窯白瓷不僅在隋唐時期作為皇家貢品,充實皇家“大盈庫”,出口中亞、西亞等國家,更開創了中國有色瓷的歷史,為粉彩、青花瓷等瓷器品種奠定了素胎基礎。邢窯白瓷工藝水平先進,燒成溫度最高達到1400攝氏度,代表了當時制瓷的最高水平,即使放到現在,也屬于高溫瓷。其器型簡約飽滿,充分體現了“大唐氣象、中國精神”的特質。

一、 邢窯白瓷傳承基地課程建設的意義

(一)推動邢窯白瓷文化傳承基地建設

邢窯白瓷傳承基地在建設過程中,需要開展社團建設、工作坊建設、輻射交流等活動,這些活動無一不需要課程的支持。根據建設要求,需要在高校內進行選修課的設置,要求設置為2個學分、36個學時,在邢窯白瓷課程建設中,需要組織邢窯白瓷“非遺”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民間藝人等向基地高校大學生授課。

課程是教學內容、教學計劃、教學進程與安排的總和,是為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的有計劃、有目的的教學活動。邢窯白瓷課程是知識與經驗的匯總,是方案和實施的結合。通過實施邢窯白瓷課程,通過課程形式組織課堂,向學生傳遞白瓷文化,推動邢窯白瓷文化傳承基地建設。

(二)促進基地高校應用轉型發展

當前,地方本科院校正在實施應用型轉型發展的改革,其中重要的一個轉型方向是文化傳承與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及紅色革命文化要在應用本科高校的校園文化和課程中得以呈現,使人文素質教育融于高校課程內。作為高校,最有特色的辦學模式是具有文化的獨特性,邢窯白瓷作為享譽中外的文化形式,同時也作為邢臺學院的文化名片,可以在邢臺學院應用型轉型發展的過程,為學校增強文化內涵,助力轉型發展。

(三)弘揚邢窯白瓷文化,傳承邢窯白瓷精神

邢窯白瓷是中國陶瓷史上一項劃時代的技術革新,其中蘊含豐富的人文理念和卓越的工匠精神。從器型上看,邢窯白瓷雍容大度,多為豐肩短頸,圓唇鼓腹,如白瓷梅瓶,瓶口小而飽滿,瓶腹飽滿大度,體現了一種健康蓬勃的精神,猶如一個健碩的彪形大漢,更像一位將軍。邢窯白瓷胎體白色,釉色透明,自內而外泛出溫潤如玉的白,白中泛青,是一種近乎中性的、寧靜的冷色調,其釉色和形體互為一體,相得益彰,使邢窯白瓷顯得既豐滿安定,又華貴典雅。

邢窯白瓷這種健康、溫潤、寧靜的文化審美特征,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指向。在當下文化復興的背景下,通過課程建設,弘揚邢窯白瓷文化內涵,傳承其精神內蘊,尤其是在大學生中傳遞這種文化符號,具有深遠的意義,也是我們倡導的“活態傳承”。

(四)促進相關課程創新發展

邢窯白瓷文化課程的構建,對邢臺學院相關課程的創新發展,具有推動作用。目前,在邢臺學院,與邢窯白瓷相關的課程大都集中在工藝美術專業,其所開設的工藝美術史、拉坯、釉上彩、制模等課程在高校轉型發展的背景下,也都需要改革發展。邢窯白瓷傳承基地課程的構建,一方面為相關課程提供了更廣闊的展示空間,因為基地課程需要到社區、到中小學去普及;另一方面,對相關課程應用型轉型發展提供了實訓的機遇,可以使這些課程與社會實踐相聯系,達到轉型發展的要求。

二、 課程體系的構建

邢窯白瓷課程要立足傳承基地建設的需要,兼顧高校文化建設及區域文化推廣的需求,構建多維度、有彈性的課程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既包含高校選修課的課程,也包含社區和中小學普及的課程以及網絡課程,最大程度滿足邢窯白瓷傳承基地建設的需求。

(一)構建邢窯白瓷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是課程的主體,課程目標都是通過課程內容得以實現,邢窯白瓷課程內容應包含以下幾方面內容:邢窯文脈、邢窯白瓷類型、邢窯白瓷制備工藝、邢窯白瓷傳承發展、邢窯白瓷創作實踐、邢窯白瓷作品欣賞,這幾部分內容循序漸進,由遠及近,涵蓋了理論與實踐、文化與工藝。

邢窯文脈部分屬于是概述和引導,主要內容包括邢窯發生、發展的脈絡,邢窯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取向,邢窯的藝術風格及其文化審美內涵。邢窯白瓷最早見于北朝晚期,北方的工匠們選用含鐵量較少的原料制坯,提高胎體的白度,從而開啟了白瓷燒造的歷史。隋唐時期經濟繁榮、文化昌隆,邢窯白瓷也迎來了黃金時期,這時期的邢窯白瓷制瓷工藝達到了頂峰,其工藝水平在當時獨步天下,無論從燒成溫度,還是器形釉色,都具有獨特性,因而被奉為“大唐官窯”,“天下無貴賤而通用之”,燒制出“類玉”、“類冰”的白瓷產品,與南方的越窯形成“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邢窯形成的白瓷體系,直接影響了后來的定窯、磁州窯等,并為后代出現的有色瓷奠定了基礎。

邢窯白瓷的類型部分,一方面是對在較長的發展時期內邢窯白瓷所涌現的品種進行講解;另一方面是對不同類型白瓷的藝術特點、燒制工藝及其成型的時代因素進行較為詳細的介紹和闡釋。

邢窯白瓷品種的發展經歷了早期的粗白瓷到化妝白瓷,再到成熟時期的細白瓷、青白瓷等,特別是邢窯白瓷的珍品“透影白瓷”。隋代透影白瓷,其胎薄如紙,釉潤如玉質,置物其中,其形清晰可辨,究其工藝特點,形成的因素一是原料中氧化鉀的含量高,呈現出溫潤的白色;二是原料中鉀長石的粘度高,才能做成薄如紙的胎體;另外,其燒造溫度1280攝氏度左右,一次燒成。從歷史角度看,隋的統一使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的解放,各種手工藝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客觀上為邢窯白瓷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原料、技術支撐,加之穩定的社會環境,也為邢窯白瓷工藝水平持續提高提供了外部保障。

邢窯白瓷制備工藝部分,主要介紹分析邢窯白瓷與其他窯口的不同之處,包括拉坯、裝飾、吹釉等工藝方面的獨特之處。邢窯白瓷的成型工藝主要有手捏成型、拉坯成型、印坯成型三種。在裝飾方面,大家對邢窯白瓷的印象是“色白、素無裝飾”,其實很大一部分邢窯白瓷是有裝飾的,其裝飾方法主要有堆紋刻畫、刻劃、壓印等,此外還有點彩裝飾。

邢窯白瓷的傳承發展部分,要介紹邢窯白瓷的發現、發掘以及研究的過程,介紹邢窯遺址的位置和發掘的現狀,闡述邢窯白瓷在當代的研究成果和仿制的過程以及邢窯白瓷在產業化的過程中取得的突破。當前,邢窯白瓷仿制已取得成功,并且涌現了邢定瓷業、弘傳陶瓷等一批邢窯白瓷企業,且有所創新發展,如邢窯白瓷刮痧器的研制成功。

在國家文旅政策的引領下,邢窯白瓷文化的傳承發展,已逐步與旅游文化相融合。邢窯遺址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邢窯燒制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名錄。2016年,成功舉辦了國家藝術基金——“邢窯白瓷工藝傳承與創作培訓班”;2019年,邢窯博物館建成開放;2020年,邢臺學院被教育部確定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2022年,在內丘東溝村籌建邢窯白瓷小鎮,吸引藝術家入駐,提升邢窯白瓷的知名度。這些舉措都是邢窯白瓷傳承發展的具體體現。

在邢窯白瓷課程內容中,需要有包括邢窯白瓷制作各個環節的實踐體驗方面的內容,實踐是為了加深對邢窯白瓷文化的理解,對邢窯白瓷工藝流程的進一步認識。到社區、中小學進行邢窯白瓷文化的宣傳普及,可以進行簡單的體驗活動,如拉坯、畫瓷等。一方面通過體驗增強活動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體驗也是理解邢窯白瓷文化的過程。

邢窯白瓷作品欣賞要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器物在課程中展現,也是抽象轉化為形象的過程,即理論性的知識都要通過物化的瓷器來呈現。在作品的選擇上,既要有出土的典型器物,也要有當代仿制的作品。工藝美術大師、非遺傳承人的作品,也要在課程中得以體現。另外,最新的相關研究成果也要能夠在課堂上得以呈現。

(二)構建課程結構

邢窯白瓷課程結構要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前瞻性,要循序漸進、逐步深入,由簡入門而至精通,在邢窯白瓷課程結構上可以分為四重境界,即初入門徑、登堂入室、漸入佳境、徜徉忘返。

由遠及近,逐步培養學生對邢窯白瓷文化的興趣,使其認知邢窯白瓷這種地域文化,領略其內涵,進而喜愛我們的地域文化。初入門徑,學生大都對邢窯白瓷文化比較陌生,因此,如何引導他們去認識邢窯白瓷文化,方式方法上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設置課程的參觀體驗環節,使學生對邢窯白瓷有直觀的體驗,視覺的、觸覺的,學生在視覺美與觸覺美的感受中,進入邢窯白瓷文化的大門。登堂入室的階段,是學生掌握邢窯白瓷知識、領會邢窯白瓷文化內涵、學習制作邢窯白瓷作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學習邢窯白瓷的審美特征、燒制方法、裝飾方法等,逐步對邢窯白瓷有較為深入的理解。在課程設置上,要學習拉坯、修坯等制作工藝。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步進入佳境,在這個階段,需要有一定深度的課程,如參與燒制、到博物館體驗。通過這些課程,可以使學生逐步掌握邢窯白瓷制作的過程和步驟。徜徉忘返境界是自然生成的,通過上述三個階段的學習和培養,學生已經掌握了邢窯白瓷的基本知識,這個階段需要引導學生體會邢窯白瓷制作過程中的樂趣,培養學生的興趣點??梢砸龑W生參與到項目生產中,使其更多的接觸到邢窯白瓷制作的深層次問題,如原料采集、改進、燒制技術創新發展等。

三、邢窯白瓷課程建設的路徑

(一)校內選修課

邢臺學院作為邢窯白瓷文化傳承基地,在校內需要進行選修課的開設,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教學。由于學生來自全國各地,所以通過四方學子,可以使邢窯白瓷文化向更廣闊的時空傳播。按照教育部對基地建設的要求,選修課需要設置一定學分,使課程納入學校教學體系,這樣可以使邢窯白瓷文化得以常態化持續性傳播。

課程情感目標,通過邢窯白瓷文化課程的學習,能夠使大學生較全面了解邢窯白瓷文化的主要內容和精神內涵,從而培養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并且還可以使他們從邢窯白瓷文化中汲取美的力量,進而升華為對祖國的熱愛和維護的情感。使大學生理接受邢窯白瓷所散發出來的優秀理念,運用邢窯白瓷文化蘊涵的思維方式去認識世界。課程要求大學生對邢窯白瓷文化的基本面貌、基本特征以及文化主題品格進行較為全面的、正面的理解,對邢窯白瓷文化中蘊含的哲學、宗教、生活、藝術,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初步了解。能夠理解邢窯白瓷在陶瓷史上的地位,認識邢窯白瓷對中國陶瓷發展的推動作用,了解邢窯白瓷典型的代表性的器型,

課程能力目標,使學生能夠掌握邢窯白瓷制作的工藝流程和工藝特點,理解邢窯白瓷營造的生活方式,并能將這種生活方式運用于實際生活中。使學生能夠將自己對邢窯白瓷文化的所悟所感,用當代的語言和形式表達給周圍的人,傳達正確的生活、學習態度,培養有品格的行為習慣。

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要具有全面性,能體現邢窯白瓷文化的整體面貌。課程結構要具有科學性,授課方式和模式要符合大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習慣,所選范例要具有典型性,能代表邢窯白瓷各個歷史階段的工藝水平。目前已在邢臺學院校內開設選修課兩門,分別是《邢窯白瓷鑒賞》和《邢窯白瓷文化概述》,從教學效果來看,基本達到了基地建設的要求和預先設定的目標,大學生對邢窯白瓷文化的熱情度也有明顯提高。

(二)社區和中小學的普及課程

在邢窯白瓷文化傳承基地建設的過程中,需要通過普及性的課程將邢窯白瓷文化傳播到社區和中小學。這種課程要簡單明了,刪繁就簡,還需要編制以繪本為主要形式的相應教材。作為一種手工藝形式,邢窯白瓷工藝制備都是形象化的,這些內容通過形象化的繪本傳遞最為適合。

邢窯白瓷文化進社區、進學校主要以活動的形式進行,通過簽訂共建協議,與社區、學校達成邢窯白瓷共建基地。在社區的活動以普及為目標,以知曉、了解、體驗為目的。在中小學以校本課程的形式出現,邢窯白瓷作為邢臺區域優秀文化的代表,可以作為校本課程中的鄉土課程資源。校本課程在形式上具有靈活性,基地可以派人作為校外輔導員進校參與教學,也要定時組織邢窯白瓷進校園活動,以專業的設備技術,使學生能夠體驗到邢窯白瓷文化的魅力,加深對邢窯白瓷文化的理解。作為傳承基地的邢臺學院,邢窯白瓷資源較為豐富,有“邢窯燒制技藝”國家級傳承人張志忠教授,有邢窯研究所、邢瓷博物館、邢窯文化園等場館,并且還設有工藝美術專業(陶瓷方向)。在充分利用這些資源的基礎上再采取走出去與請進來雙措并舉的方式,把一部分群眾和中小學生請進來,做進一步較為深入的研學,使這些學員變成燎原之星火,帶動更多的人學習邢窯白瓷文化,關注邢窯白瓷文化。

(三)網絡課程

當下網絡技術飛速發展,這對于構建邢窯白瓷網絡課程無疑是非常有利的。對于網絡課程來說,學生具有選擇性和主動性,有利于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于邢窯白瓷課程資源來說,不同類型和形式的教學內容會被利用得更充分和個性化。另外,網絡課程可以實現異步交流,不同時空的學生都可以與老師互動交流。

與選修課程不同,邢窯白瓷網絡課程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其受眾面,不再局限于本校學生,而是廣大的網絡用戶,對之有興趣的網絡用戶都可以學習該課程。課程的內容、形式和章節結構也要適應網絡需求,要有針對性地設計開發邢窯白瓷網絡課程資源,力求使課程包容面寬一些,課程內容難易程度也要照顧到不同階層、不同文化層次的受眾。要進行調研,分析學習者的社會背景、生理、心理、生活節奏等影響課程學習的因素,然后有針對性地篩選教材,組織內容、設計形式。

邢窯白瓷網絡課程建設需要組建團隊,網絡課程的本質是邢窯白瓷資源的應用與開發,因此需要專業的教師、工藝美術大師、邢窯白瓷傳承人等不同背景的專家組成團隊參與課程建設。課程建設是一個集體智慧的工程,不但需要具備邢窯白瓷方面知識的人才,而且還需要熟悉和掌握計算機技術、版面設計等領域的人才。

邢窯白瓷網絡課程需要網絡平臺的支撐,要選擇有一定影響力的平臺,如學堂在線、中國大學MOOC、愛課程、萬門大學等。需要平臺全程參與到邢窯白瓷課程建設開發中來,以保證課程的內容和格式符合平臺傳輸的要求。在形式上要盡量使用多媒體素材,以增加課程的內涵。在內容上盡量把知識具象化,以圖片、視頻的形式去承載,刪繁就簡。在學習氛圍上要最大限度地去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網絡課程的優勢。

確立正確的網絡課程建設宗旨,在OBE理念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和作用,避免網絡課程成為教材搬家。網絡課程是為學習者搭建一個平臺,為其提供豐富而有吸引力的學習資源。邢窯白瓷網絡課程的構建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要把邢窯白瓷課程內容用網絡化的語言去表達,需要不斷更新課程內容,把最新的前沿的邢窯白瓷學術動態傳達到網絡課程中,要建立學習資源庫、圖片庫、視頻庫、課件庫、網絡鏈接等,為學習者提供多維度的學習信息。在邢窯白瓷課程的內容上,要適時更新,以更為前沿有效的資源替換已有的資源。課程指導教師,要與學習者及時互動,點評學生作業,發放最新的或學生需要的個性化資源。要注重發揮評價的作用,以動態評價為主,利用微信、客戶留言、管理員信箱等多種形式與學生互動,使學生的問題能夠得到及時的回應。

結語

邢窯白瓷作為邢臺市域文化的優秀代表,其文化價值無可替代。作為一個文化符號,邢窯白瓷在陶瓷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弘揚傳統地域文化,是我們責無旁貸的責任。邢臺學院作為教育部確定的邢窯白瓷文化傳承基地,在文化輻射、科學研究、社團活動等多方面,已經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作為建設任務之一的課程建設,正在遵循正確的方法一步步推進,目前已經構建起了課程體系,完善了課程內容,組建了課程團隊,并編寫了教材。邢窯白瓷課程建設,吸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參與到傳承基地建設中來,大學生是最有活力的群體,其散發出的創造力是可以超越這個時代的,有他們參與到傳承基地的建設中,邢窯白瓷就有了生生不息的動力。我們相信,通過課程建設,傳承基地會越來越好,邢窯白瓷文化在新時代也會有大發展。

猜你喜歡
白瓷基地課程
流翔高鈣為黨建示范基地錦上添花
德化白瓷雕塑作品選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我的基地我的連
A—Level統計課程和AP統計課程的比較
王興虎陶瓷藝術作品選
景德鎮早期青白瓷的器型與色度
先有青瓷還是先有白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