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傷寒論》引發古代傷寒學派思考

2022-03-07 07:54李澤明程紹民徐曉英江西中醫藥大學南昌330004
江西中醫藥 2022年2期
關鍵詞:醫家傷寒論學說

★ 李澤明 程紹民 徐曉英(江西中醫藥大學 南昌 330004)

學派在《辭?!分薪忉尀椋骸耙婚T學問中由于學說師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別?!贬t學學派是指不同醫家觀點、學術主張、角度、方法手段不同,故有不同見解從而形成不同醫學派系。如明代《明醫雜著》中“內傷法東垣,外感法仲景等”;《中國醫學源流論》也提出傷寒學派、河間學派、東垣學派、景岳學派等[1];《中國各家學說》二版教材提出溫病學派、傷寒學派、易學學派等;《中國各家學說》四版教材提出溫熱學派、傷寒學派、經方學派、匯通學派等;后《中國各家學說》五版教材改為傷寒學派、溫病學派、攻邪學派、溫補學派等[2]。

《傷寒論》作為醫學經典著作之一,由漢末仲景先師所著,經年久遠,加之戰事連年,導致原著丟失殘缺,后經晉代王叔和收集、整理、編纂、排序,近乎還原真貌。因其指導臨床治療療效顯著,為后世醫家所奉,尊為圣書,廣為藏讀。深諳此書的醫家層出不窮,各有借鑒,代有發揮。研究方法、角度、手段等各辟蹊徑,研究成果也有所不同,呈現百花齊放、學術爭鳴的態勢,形成一股學術流派,簡稱“傷寒學派”。本文擬從古代該學派的形成、發展、爭鳴3個階段的代表醫家及著作進行初步探析,簡要梳理各代表醫家的傷寒學術思想,以期為研究仲景學說提供可借鑒的思路與方法,使傷寒學能更好地指導、應用于臨床。

1 形成于晉唐

毋庸置疑,傷寒學派肇始于醫圣。東漢末年仲景(150—219)因感自建安紀年以來,不到十年,百余族人大部分均死于傷寒病,感病之迅猛,嘆亡者之惜,愧所學無用,乃勤求博采,創《傷寒雜病論》十六卷,以活人壽世。因戰爭連綿、時代久遠,竹簡殘缺丟失。后經晉代王叔和(210—280)收集殘簡、整理、編纂、排序才得以重新問世,命名《張仲景(藥)方》十五卷:分為傷寒十卷、雜病五卷。當代中醫文獻大家張燦炠先生經考證,認為《張仲景(藥)方》是叔和整理仲景舊論遺書所成[3];錢超塵教授在《傷寒論文獻通考》一書中也明確認為《張仲景(藥)方》十五卷是仲景遺著最早的傳本[4]。此外,后世傷寒學家研究認為,傷寒十卷中大篇幅的辨脈內容,可能系叔和所創,非仲景本意。唐朝初年,孫思邈(541—682)見當時太醫治療傷寒唯石膏、知母寒涼之品投之,戕害生靈,遂于晚年獨研傷寒,收集整理仲景舊論,創《千金翼方》卷九、卷十,如其所云:“方雖舊論、弘之惟新”,大膽刪除(叔和版)辨脈內容,重新編排,提出“方證同條、比類相附”原則,如太陽病篇,以方歸類,劃分桂枝、麻黃、青龍、柴胡、承氣、陷胸六類[5]。此期代表醫家及著作見表1。

表1 晉唐時期傷寒學派代表醫家及著作

2 發展于宋元

北宋名醫韓祇和(1030—1100)著有《傷寒微旨論》,分上下兩卷七篇,主張倡導傷寒乃郁陽為病,創辛涼解表法,避開病因寒邪,更側重病機邪陽發熱,治療更突出宣透郁陽、清解郁熱,藥物上多選擇柴胡、薄荷、葛根等辛涼之品。韓氏認為時值太平盛世,世人飲食動作過妄,非仲景年代之戰火頻仍、饑不裹腹、氣候寒冷等,外感證屬單純寒邪致病不多,而多由邪陽發熱引起,故治療多用辛涼解表之劑。陰黃方面也論述超然,注重寒濕中求之,創小茵陳湯、茵陳四逆湯、茵陳茱萸湯、茵陳茯苓湯等一系列方劑[6-7]。同時期的傷寒名家龐安時(1042—1099)著述《傷寒總病論》六卷,將《傷寒論》內容分類敘述,有方有論。該書多從病因病機入手,結合患病體質、自然氣候,全面闡述。其力倡寒毒、疫氣學說,提出傷寒、溫病分治法,其中對溫熱病的論述頗有特色,認為疫氣所致的溫熱病具有傳染及流行等特性,對后世溫病學發展產生極大影響[8]。同時期傷寒派代表醫家朱肱(1050—1125)撰寫的《類證活人書》二十二卷,探析傷寒側重方證研究,以方證為核心,尤重問診,海納后世各家之論,以問答體例論述經絡、切脈、表里、陰陽。此外,該書辨病位側重經絡循行,論治則側重表里陰陽辨證[9]。

金元時期代表醫家許叔微(1079—1154)著有《傷寒九十論》。研究傷寒側重八綱理論,以癥類證,首創傷寒醫案集,開啟以醫案形式研究傷寒的新方法[10]。而后,現存最早的《傷寒論》全注本——《注解傷寒論》問世,為傷寒名家成無己(1063—1156)所著。全書包括十卷二十二篇,書中列太陽、陽明、少陰、太陰、少陰、厥陰等六經證候,合計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首方,本《內經》之旨,重視“以經釋經”研究方法,忠于原貌,順文釋意,首開全面注釋傷寒之先河,堪為后世以經釋經之典范[11]。繼而醫家郭雍(1106—1187)撰《傷寒補亡論》二十卷,其晚年獨研傷寒,發前人之所未發,感傷寒理論之深邃,廣納博采,正如書中所言“補亡”即采擷《素問》《難經》《金匱要略》等諸論及朱肱等前名家之說,補《傷寒論》所闕,為傷寒病辨治開闊了視野,豐富了理論治療體系[12]。此期代表醫家及著作見表2。

表2 宋元時期傷寒學派代表醫家及著作

3 爭鳴于明清

明清時期,研究傷寒的醫家更是層出不窮,大體又可分為三大支系:一是錯簡重訂派,創始人是明代新安名醫方有執(1523—不詳)。方氏因妻兒均死于傷寒病,故專研傷寒,其認為王叔和、成無己整理之《傷寒論》有較多竄亂之處,易誤導后世研究傷寒學的醫家,因而首次提出《傷寒論》錯簡之說,重考、重訂、重編、重釋傷寒條文,以求接近仲景原意。方氏認為六經辨證適合一切疾病,六經屬人體六部,不僅含陰陽屬性,亦包括周身內外一切之物,而傷寒尤以六經為綱,乃風寒襲人由軀殼三重(太陽、陽明、少陰)至內臟三層(太陰、少陰、厥陰)逐層漸進,各經又各有所主。其勇于創新,大膽提出“三綱鼎立”學說,即“風傷衛”“寒傷營”“風寒兩傷營衛”,對后世影響頗大。而后喻昌、張璐、程應旄、黃元御等醫家繼承其學,形成傷寒學派下一大支派即錯簡重訂派[13]。二是維護舊論派,該派代表醫家有明代張遂辰(1589—1667),傷寒代表著作《張卿子傷寒論》,后其高徒張志聰與張錫駒繼承衣缽,譽為“錢塘三張”。清代醫家陳念祖亦屬該派系較有影響醫家之一[14]。該派認為王叔和編次屬于仲景舊論,無需錯簡重訂,成無己注釋傷寒,引經析奧,實為諸注家所不勝,尤其是六經證治部分,只可依文闡發,隨文釋論,不能隨意更改。三是辨證論治派,代表醫家大致分為以方類證的柯韻伯、徐靈胎;以法類證的尤在涇、錢天來;分經審證的包誠、陳修園等,此派醫家認為應側重研究仲景《傷寒論》辨證規律,不必糾結于書稿為仲景原著、亦或叔和編纂,與其爭論不休,不如在仲景心法上下功夫,成為傷寒學派研究中又一支特色派系。此期代表派系、醫家及著作見表3。

表3 明清時期傷寒學派代表派系、醫家及著作

4 結語

綜上所述,自東漢末年醫圣創傷寒學開宗以來,活人無數,古代醫家研習其學說者,層出不窮,著書立說,代有發微,各有見地。歷經形成、發展、爭鳴3個階段,不斷深入闡發《傷寒論》中的病、證、機、法、方、藥等,極大提高了歷代醫家的臨證辨治水平,使傷寒學能更好地指導、應用于臨床,不斷推動了中醫藥學的進一步發展。

猜你喜歡
醫家傷寒論學說
淺議《傷寒論》中“脾家實,腐穢當去”
胰在臟象學說中的歸屬
“立天子以為天下”——周代“立君為民”學說的現代性觀照
基于數據挖掘的現代湖湘男科流派醫家治療激素難治性前列腺癌用藥規律研究
明清小說中的醫家形象研究
劉炳凡《傷寒論》教學錄音資料數字化保存及應用研究
學說英語
曠云學說普通話
《傷寒論》惡寒癥探微
《傷寒論》重言詞醫理考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