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精神向度下的共同富裕
——以浙江省先行示范區為例

2022-03-07 11:01
活力 2022年24期
關鍵詞:共同富裕物質精神

程 琦

(浙江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金華 321004)

一、促進人的精神發展是共同富裕的題中之義

當前,人們精神空虛與物質資料豐富的差異問題值得關注。網絡詞語頻出,一方面是當代青年的自我調侃;另一方面也體現出當代青年精神空虛的現狀。社會主義人的全面發展體現在諸多領域,其中經濟作為物質發展的基礎只是人全面發展的一部分,思維、道德、審美等各個方面的發展也至關重要。換言之,要實現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偉大目標,本質上是實現人物質與精神的共同富裕,也就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人作為社會活動主體,是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實踐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馬克思主義在承認人對基本物質需求的同時,強調人精神發展的重要性。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實踐觀精神向度是人自由自覺活動的體現,主要顯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物質生產活動是馬克思實踐觀精神向度的物質基礎,是人自由自覺活動的前提。馬克思從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出發,論述了社會生產方式在人的精神生活中的決定性作用。人的發展必然需要生產資料作為物質基礎,只有滿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即人自然屬性得到實現后,才能從事勞動等生產實踐性活動與創造社會歷史活動。因此,物質條件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要實現人的發展,實現社會的共同富裕,其先決條件是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

其次,馬克思實踐觀精神向度是人主體活動的凸顯,是人類社會尺度的體現。人的發展不僅需要衣食住行等直接物質條件提供基礎支持,還需要在精神上獲得充分的發展。人類作為具有高級思維能力、多種情感能力,以及具有強烈的主觀能動性的生物,復雜多樣的精神需求是區別人與動物的主要標志。動物的發展僅停留在滿足生存需要的自然屬性。人的發展在于人作為對象性活動的主體,其實踐活動的對象不僅局限于人自身外的客體,還可以是人本身,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在于人的需求是無限的和廣泛的。人自由自覺的活動因其主體性和能動性與動物相區別,這表現為人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同時,還能從人的需要出發改造自然、歷史與人的自身。物質生活雖然作為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基礎,但在人的本質規定的意義上,精神生活是人自由自覺活動的顯著標志。

再次,精神生產作為實踐生產方式之一,是馬克思實踐觀精神向度的基本形態,是人自由自覺活動的重要表現形式。人類的生產除了自然屬性再生產外,還包括社會屬性的生產,即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物質生產創造滿足人們物質需要的物質產品,精神生產創造滿足人們社會文化生活需要的精神產品,是“不受肉體需要的支配也進行”的生產,是人的“真正的生產”,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的生產。精神生產是社會生產的特殊形式。社會主義人的主體性得到極大彰顯的同時,精神生產又為物質生產提供“升級”的可能?!袄碚撘唤浾莆杖罕?,也會變成物質力量”。

最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精神向度的價值目標,也是人自由自覺活動的歸宿。經濟學中存在“幸福經濟學”的概念,幸??梢苑殖蓛深悾阂活愂强稍u估的幸福,另一類是體驗的幸福。在這里,幸福表現為諸多層面的價值因素與人文內涵的集合。同樣地,人類的物質層面的滿足,或多或少與個人的生活方式、精神層面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生產方式與人們的思維、價值、行為,是存在辯證統一的關系的:落后、有限的生產方式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勞動者自身的思維模式、價值判斷和行為特征;而人們精神層面的各種因素,又會進一步反映在具體的個體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上,兩個層面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制約。

馬克思論述人在社會主義的自由全面發展,并不是通過實踐的經驗總結,而是來源于對資本主義社會革命性批判的一般性構想。資本主義社會的消費是必要的,只是為了確保資產階級的利潤在目標范圍內。反之,“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社會、國家作為“聯合體”的物質載體,其發展并非單一的發展,而是全面、協調的發展,主要表現為政治、經濟和思想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是滿足人們對物質的需求和精神層面的需求。如何滿足人的多樣化需求,是人類發展和生產的動力,是人類生活和發展的主觀動力和客觀基礎?,F如今,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升,在此基礎上,我們更應該進一步定義共同富裕的精神向度內涵,提出精神層面的共同富裕目標,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工作實現由保量到保質的重要過渡,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雙富裕的幸福生活而奮斗。

二、精神向度缺失是后小康時代共同富裕的最大瓶頸

馬克思實踐觀的精神向度作為人自由自覺活動的體現。盡管不同社會形態下精神向度的具體內涵及其需求不同,但其基本要素具有普遍性,即人的精神需求、人的主體創造和人的自由享受。進入新時代,我國從追求“量”過渡到追求“質”的發展,在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的當下,精神向度的缺失主要體現為物質資料生產難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人的主體性創造難以轉化為物質生產力,以及人的發展不全面不充分問題。

(一)物質資料生產難以滿足人們的精神追求

精神富裕的內涵絕非一成不變,精神發展是隨著物質資料生產的提高而不斷革新的。在物質生活快速發展的當下,精神生活面臨著資本邏輯導致的物化、信息技術導致的異化、世俗文化束縛導致的庸俗化等多重困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體現在諸多方面,除了滿足衣食住行等物質條件的需求外,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精神層面的建設和發展也存在必然的需求。隨著經濟和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物質條件的進步,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斷提高,而供給側的主要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成為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求的限制條件之一。

(二)人的主體性創造難以轉化為物質生產力

物質與精神的關系問題不僅是基本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F如今,在文學創作和文學作品日益繁榮的同時,存在著量多質少、形式無內容、商業化生產、速食消費質量差和水平低等問題,文學作品不僅扭曲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行為方式,更覆蓋了整個文化生活的文明狀態。如果文化作為一種純粹的商品進入社會,作為市場經濟邏輯中的成分,文化的異化將必然發生,文化將成為博取消費者眼球、迎合市場經濟需求的牟利工具,其本身所具有的審美功能和精神層面的滋養作用將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走向變質,甚至是湮滅的結局。由此可見,社會主義精神建設的先進文化必然承擔著懲惡揚善、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陶冶人們情操、豐富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作用。

(三)人的精神發展不全面不充分問題亟待解決

由于人們對物質生活存在基本需求,市場經濟的發展可能會為此種結果提供滋長的溫床。在當前社會,由于物質需求的滿足導致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之風在社會上盛行,存在一部分人將自我價值的實現等同于個人欲望的滿足,享樂主義成為其人生的最終理想和唯一意義,這種“以物為本”的資本主義思想之風已逐漸在我國出現。與此同時,社會中存在將網絡信息、短視頻中碎片化、虛擬化的內容作為人們精神獲取來源的現象,人們的價值取向和道德尺度變得模糊甚至扭曲,魚龍混雜的內容決定其不能成為精神生活的主要建設途徑。人們的精神世界中高尚精神的缺失成為阻礙自身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瓶頸。

三、充盈共同富裕精神向度的基本對策

浙江省作為中國經濟強省,物質資料的充分發展為精神資料的發展鋪平了道路。作為共同富裕的先行示范區,文化工作在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中具有決定性作用,是關鍵變量。發揮精神文化的巨大效力,建設新時代文化高地,以文化力量促進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是當前浙江探索發展新模式的主要任務。

(一)打造數智化產業供應鏈服務體系:滿足人多樣性的精神需求

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求,是新時代以來我國確立和奮起拼搏的首要目標,同時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體現和本質承諾。社會主義的公有制生產關系在極大程度上減少了生產資料私人化的情況出現,勞動者能夠自主把握其創造的剩余價值,這為精神層面的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支持,使精神向度的共同富裕具有實現的可能性。在社會主義建設初級階段,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在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國對供給側進行結構性的改革建設,需以滿足我國國民對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的日益增長、升級和個性化需求為根本目的和總體方向。陳麗華認為:中國供給側新特點體現在新發展格局的背景、產業升級的新結構,以及創新驅動的新動力,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數智化產業供應鏈服務體系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從企業視角跳脫出來,站在產業供應端促進消費升級。浙江省探索“數字化改革+強村富民”的模式,開發數字化應用、建設未來農場。從農業集體資產運營端出發,構建全省一體化農村產業機制。

(二)推動高質量發展:將精神創造轉化為生產力

文化產業作為一種當代精神生產發展形勢,具有自然自覺的特點,不僅塑造了人們的心理觀念和價值觀,而且極大地影響了國家的文化能力。當前,中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有待提升,集約化、專業化程度有待加強,創新力和品牌力有待深化。因此,激發文化產業的戰略效能,將精神文化這個“關鍵變量”轉變為“最大變量”成為當務之急。以浙江省數字化改革促進高質量發展為例,推動全行業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的進程,加速三大產業與信息產業的深度融合,推動產業迭代升級;從衢州“碳賬戶”,到麗水“天眼守望”,一個個數字化平臺激活城市發展潛能。與此同時,浙江聚焦人才、科研、土地、金融等關鍵要素,以數字化改革牽引資源配置改革,不斷激發企業、市場和地區的活力。浙江省經驗表明,高質量發展,不只是生產力迭代,還需生產方式相適,離不開創新這個“重要抓手”、改革這個“關鍵一招”。

同時,還可以大力發展高質量的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創造具有中國風格和世界視野的國際化文化產品、文化形象和文化符號,將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有機地注入精神文化生產。打造“文化+創意”“文化+旅游”“文化+設計”“文化+IP”等新業態,營造和諧、多元、包容的文化生活氛圍,在不斷提升的同時豐富人們的文化需求,不斷為基于價值的文化凝聚力和人們的精神生活提供精神動力。鼓勵人們在高品質的精神生活中,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三)增強人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實現人的精神富裕

人們精神文化豐富的程度是衡量生活幸福指數的重要尺度。柏路認為,人的精神生活具有三種樣態:心理生活、文化生活及信仰生活。浙江省打造“未來社區”“未來鄉村”“新時代富春山居圖城市(縣域)樣板區”,將浙派文化培育在人本化、數字化的基本單元中。同時堅持群眾對政策效果進行評價,探索開展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認同感的“四感”監測調查的新模式。湖州省南潯孚鎮農家特色的“還時書屋”、金華浦江婺劇經典的折子戲、麗水慶元滿載鄉愁的“月山村晚”,一處處具有獨特風格的文化地標都展現出群眾精神生活的豐盈程度。推進共同富裕,不僅要實現家家“倉廩實衣食足”,更要實現人人“知禮節明榮辱”,推動形成與共同富裕相適應的價值理念、精神面貌、文明素養,在實現人們精神富裕的同時促進社會共同富裕。

當前我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但面臨著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隨著社會分工的精細化和專業化發展,人們從事固定的勞動,甚至有“單向度”發展的趨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促進共同富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高度統一的?!睂崿F人“內在超越性、價值共識性及實踐生成性的有機統一”,在有意義、有價值的信仰生活中發揮人的主體性。我們不是被動地等待神明賦予好生活,也不是依靠悔改和禱告來獲得精神上的救贖。相反,我們在以實踐為基礎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獲得了文化滋養和精神超越。將人的精神文化轉化為物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躍升,提升人們的幸福感、獲得感,真正實現共同富裕與人的全面發展。

猜你喜歡
共同富裕物質精神
喝茶養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論中國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喝茶養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第3講 物質的化學變化
虎虎生威見精神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第3講 物質的化學變化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