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候變暖背景下安徽省地震時空特征與氣象因子關系研究

2022-03-10 17:10楊清陳偉王俊呂希順
安徽農學通報 2022年3期
關鍵詞:氣象要素震級平均氣溫

楊清 陳偉 王俊 呂希順

摘 要:基于1970—2020年安徽省地震震級和氣象觀測數據,運用相關分析、Mann-Kendall突變分析、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地震震級時空特征、突變特征、周期特征及與氣象要素的可能關系。結果表明:(1)安徽省地震最大震級超過5級的有2年,超過4級的有19年,最大的是1979年的5.4級。地震震級與年平均氣溫和相對濕度呈弱負相關,與平均地溫和降水量呈弱正相關,與平均地溫相關系數最大。(2)安徽省地震震級突變點與平均地溫突變年份相同,M-K檢驗曲線均存在多個交點,存在一定的相似性。(3)安徽省地震震級、平均氣溫、相對濕度和平均地溫的第一主周期分別為5a、16a、23a和29a,地震震級周期規律與年平均地溫較為接近。

關鍵詞:地震震級;相關分析;Mann-Kendall法;Morlet小波分析

中圖分類號 P4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2)03-0169-04

1 引言

中國是一個地震頻發的國家,地震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地震防災減災是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近年來國內外大震頻發,引起了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在全球增溫背景下,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突出,極端天氣、災害呈增加趨勢[1-2]。關于地震與降水、氣溫之間存在著某種聯系,可能直接參與了孕震過程的問題,成為很多學者研究的熱點。

安徽省地處長江、淮河中下游,東西(南北)跨度接近6個經(緯)度,屬于由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南北氣候過渡帶,近年來全省氣候增溫明顯。為此,本研究基于安徽省地震、氣象要素數據,運用相關分析、Mann-Kendall突變分析、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安徽省地震震級時空特征、特變特征、周期特征及與氣象要素的可能關系,以期為地震的預測預報提供參考依據。

2 研究區域、數據來源及方法

2.1 研究區域 安徽省位于安徽省北部,介于東經114°54′~119°37′,北緯29°41′~34°38′之間,地處華東腹地,跨長江、淮河中下游,是中國東部襟江近海的內陸省份。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異,地處華北斷塊、秦嶺—大別斷褶帶和下揚子斷塊區3個一級地質構造的交匯部位,斷裂構造較為發育,是一個地質構造相對復雜、新構造活動具有一定差異的地區,著名的郯城—廬江斷裂帶斜貫全省,具備發生中強地震的地質構造背景。地處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地區,淮河以北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淮河以南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南北兼容,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春暖多變,夏雨集中,秋高氣爽,冬季寒冷。地處中緯度地帶,隨季風的遞轉,降水發生明顯季節變化,是季風氣候明顯的區域之一[3-4]。

2.2 數據來源 1970—2020年地震數據來源于安徽省地震局,1970—2020年地面氣象觀測數據來自中國氣象數據網(http://data.cma.cn/)。

2.3 研究方法

2.3.1 Pearson相關分析 通過對安徽省地震震級和氣象要素數據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研究地震震級和氣象要素之間的關系。

Pearson相關系數的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變量X是所有點的x坐標的集合,變量Y是所有點的y坐標集合。Pearson相關系數實質上是統計學方法中的一種線性相關系數,可以用來衡量定距變量間的線性關系。Pearson相關系數r越接近于1,表示2個變量的相關程度越高。

2.3.2 Mann-Kendall突變分析 運用MATLAB 2014軟件,使用M-K突變檢驗方法對安徽省地震震級、年平均氣溫、相對濕度和平均地溫進行突變分析。Mann-Kendall(M-K)檢驗是一種非參數統計檢驗方法,與參數統計方法相比不受參數值的影響[5],該方法適用于氣象、水文等非正態分布資料分析,計算方便,可用來分析地震震級于降水氣溫的變化趨勢,詳細過程見參考文獻[6]。M-K檢驗的順序統計曲線UF與逆序統計曲線UB在臨界線之間的交點對應的年份為可能突變年,只有統計曲線突變點之后超過臨界直線,才表明其通過可信度檢驗。實際應用中,如果臨界線之間出現多個交點的情況,往往說明M-K檢驗方法不能單獨作為判斷依據,本文結合滑動T檢驗進一步確定突變點。

2.3.3 Morlet小波變換分析 利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對安徽省地震震級與氣候要素進行周期特征分析。

連續小波變換(Continue Wavelet Transform)的公式為:

式中,[Wf(a, b)]為小波變換系數;[f(t)]為一個信號或平方可積函數;a為伸縮尺度;b平移參數;[Ψ(X-ba)]為[Ψ(X-ba)]為的復共軛函數。

式(2)的離散小波變換形式為:

小波變換通過改變伸縮尺度a來得到信號的低頻或高頻信息,然后分析信號的概貌或細節,實現對信號不同時間尺度和空間局部特征的分析[7-8]。

3 結果與分析

3.1 地震震級時空分布 選取安徽省1970—2020年的歷史地震資料,制作了震級一時間序列圖(圖1)。由圖1可知,安徽省地震最大震級超過5級的有2年(分別出現在固鎮和安慶),超過4級的有19年,最大的是1979年固鎮發生的5.4級地震。由1970—2020年地震最大震級空間分布(圖2)可知,安徽省最大震級空間布局分散,僅在六安市南部較為集中。

3.2 地震活動與氣象要素的相關關系 表1為安徽省地震震級與氣象要素的相關系數。由表1可知,地震震級與年平均氣溫和相對濕度呈弱負相關,與平均地溫和降水量呈弱正相關,與平均地溫相關系數最大為0.130。將著重分析地震震級與平均氣溫、相對濕度和平均地溫的突變關系和周期規律。與降水量相關系數最小,不再分析突變和周期規律。

3.3 地震活動與氣象要素的突變關系 使用M-K突變檢驗方法對安徽省地震震級、年平均氣溫、相對濕度和平均地溫進行突變分析,結果見圖2。圖2中紅色曲線為M-K檢驗的順序統計曲線UF,藍色曲線為逆序統計曲線UB,兩曲線的交點為可能突變年。安徽省地震震級M-K檢驗曲線存在多個交點(圖2A),突變點為2012年,2011年出現了近50年來的次大震級5.2級。安徽省年平均氣溫突變點為1997年(圖2B),1997年后氣溫升高明顯,突變前平均氣溫值為14.79℃,突變后值為15.74℃,經突變升高了0.95℃。相對濕度在1976年發生突變(圖2C),1976年后相對濕度進入振蕩期,2003年后明顯下降。平均地溫M-K檢驗曲線存在多個交點(圖2D),在2012年明顯突變,突變前平均地溫為17.67℃,突變后值為18.40℃,經突變升高了0.73℃。由上可見,安徽省地震震級突變點與平均地溫突變年份相同,有相似的性質。與其他氣象要素的突變年份則不同。

3.4 地震活動與氣象要素的周期對應關系 利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對安徽省地震震級與氣候要素進行周期特征分析(圖3),安徽省地震震級和氣候要素均具有明顯的年代際周期變化。由圖3A可知,地震震級存在15~25a的周期,在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前十年存在8~12a的周期,始終存在5a左右的周期。小波方差曲線在5a、10a、22a處存在波峰。表明地震震級有5a、10a和22a三大周期,5a為第一主周期,10a、22a第二、三主周期。

由圖3B可知,年平均氣溫始終存在25~30a、14~20a和5~8a的周期。小波方差曲線在7 a、16a和28a處存在波峰,20a處存在不顯著波峰。表明有7 a、16a和28a三大周期,16a和28a最為顯著為第一、二主周期,7a為第三主周期。

由圖3C可知,年相對濕度在始終存在20~25a的周期,在21世紀更為顯著,20世紀80年代后還存在10~15a的周期。此外,21世紀還存在5~10a的周期變化。小波方差曲線在23a,13a和9a處存在波峰。表明相對濕度有23a,13a和9a三大周期,23a為第一主周期,13a為第二主周期,9a為第三主周期。

由圖3D可知,年平均地溫始終存在25~35a的周期,20世紀90年代后還存在12~20a的周期,20世紀90年代前主要存在5~10a的周期。小波方差曲線在7a、9a、16a和29a處存在波峰。表明平均地溫有7a、9a、16a和29a四大周期,29a為第一主周期,7a為第二主周期,9a和16a為第三、四主周期。

由上可見,安徽省地震震級周期屬性與平均地溫較為相似。從小波方差波形看,亦與平均地溫更為接近。

4 結論與討論

(1)安徽省地震最大震級超過5級的有2年(分別出現在固鎮和安慶),超過4級的有19年,最大的是1979年固鎮發生的5.4級地震;安徽省最大震級空間布局分散,僅在六安市南部較為集中。地震震級與年平均氣溫和相對濕度呈弱負相關,與平均地溫和降水量呈弱正相關,與平均地溫相關系數最大為0.130。

(2)安徽省地震震級突變點與平均地溫突變年份相同,有相似的性質。安徽省地震震級M-K檢驗曲線存在多個交點,突變點為2012年,2011年出現了近50年來的次大震級5.2級。安徽省年平均氣溫突變點為1997年,1997年后氣溫升高明顯,突變前平均氣溫值為14.79℃,突變后值為15.74℃,經突變升高了0.95℃。相對濕度在1976年發生突變,1976年后相對濕度進入振蕩期,2003年后明顯下降。平均地溫M-K檢驗曲線存在多個交點,在2012年明顯突變,突變前平均地溫為17.67℃,突變后值為18.40℃,經突變升高了0.73℃。

(3)地震震級有5a、10a和22a三大周期,5a為第一主周期,10a、22a第二、三主周期。年平均氣溫有7a、16a和28a三大周期,16a和28a最為顯著為第一、二主周期,7a為第三主周期。年相對濕度有23a,13a和9a三大周期,23a為第一主周期,13a為第二主周期,9a為第三主周期。年平均地溫有7a、9a、16 a和29a四大周期,29a為第一主周期,7a為第二主周期,9a和16a為第三、四主周期。安徽省地震震級周期規律與平均地溫較為相似。從小波方差波形看,亦與平均地溫更為接近。

參考文獻

[1]秦大河,Thomas Stocker,等.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的亮點結論[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4,10(1):1-6.

[2]翟盤茂,余榮,周佰銓,等.1.5℃增暖對全球和區域影響的研究進展[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7,13(5):465-472.

[3]任秀真,徐光來,劉永婷,等.安徽省近56年氣候要素時空演變特征[J].水上保持研究,2018,25(5):287-294.

[4]吳博華,權全,王亞迪,等.旱澇交替下陜西地震時空分布規律與相關因子探究[J].工程地球物理學報,2020,17(5):643-651.

[5]顏雅瓊,申雙和.近50多年來淮河流域氣候水分盈虧時空變化[J].氣象科學,2019,39(4):457-466.

[6]Guo Lingpeng,Li lanhai.Variation of the proportion of precipitation occurring as snow in the Tian Shan mountains,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2015,35(7):1379-1393.

[7]魏鳳英.現代氣候統計診斷與預測技術[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7,63-66,99-104.

[8]Jenq-TzongShiau,Yun-Feng Chiu.Wavelet-Based Detection of Time-Frequency Changes for Monthly Rainfall and SPI Series in Taiwan[J].Asia-Pacific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2019,55(4):657-667.

(責編:張宏民)

3550500338253

猜你喜歡
氣象要素震級平均氣溫
基于累積絕對位移值的震級估算方法
成都電網夏季最大電力負荷變化特征及其與氣象要素的關系
地震后各國發布的震級可能不一樣?
新震級國家標準在大同臺的應用與評估
烏蘭縣近38年氣溫變化特征分析
沈陽市1951—2013年氣候變化特征及其區域蒸發的響應分析
從全球氣候變暖大背景看萊州市30a氣溫變化
1981—2010年拐子湖地區氣溫變化特征及趨勢分析
近50年來全球背景下青藏高原氣候變化特征分析
北京市朝陽區大氣污染物時空分布特征及與氣象要素的關系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