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逆向設計”視域下地理科學專業野外研學設計與實踐
——以世界遺產地荔波小七孔為例

2022-03-14 05:55楊洪
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6期
關鍵詞:逆向設計七孔荔波

楊洪

(六盤水師范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貴州 六盤水 553004)

2013年2月出臺的《國民休閑旅游綱要》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鼓勵學校組織學生進行寓教于游的課外實踐活動;2014年8月發布《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首次明確了“研學”要納入中小學生日常教育范疇;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門印發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指出了研學旅行的概念。研學旅行是指由學校組織,學生群體參與,以學習學科知識、了解社會、培養人格為主要目的,是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門的一種學習模式[1]。在國家政策的推動及各方的努力下,中學研學旅行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如2020年貴州參與研學旅行活動的學生數量達65.57萬人次。2019年10月,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疲I設置管理辦法》明確旅游大類將新增“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專業,為培養研學人才搭建了平臺[2]。

因有關政策傾向與現實諸多因素影響,高校地理科學專業校外研學發展較為緩慢,學生對研學知之甚少,研學設計缺乏新意和內涵,而且已有的校外研學也僅僅關注學生的研究能力,忽視學生未來從事中學地理教育教學的需求[3]。伴隨著“學生中心、產出導向和持續改進”師范類專業認證理念的深入,高校在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都突出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4]。地理科學專業以培養基礎地理教育師資為目標,人才培養既要強調地理學科知識的掌握與運用,又要重視學生未來組織校外實踐能力的培養,而專業野外研學課程正是實現學科知識運用與校外實踐指導力培養的有機結合方式。

一、“逆向設計”與地理專業野外研學的契合性

20世紀90年代,“逆向設計(Reverse design)”一詞由美國教育專家威金斯(Wiggins)和麥克泰(MeTighe)正式提出,目標-評價-活動是其關鍵的三個步驟,其關注的是“學生最終學到什么”,學生對抽象的觀念進行深層次的探尋、發現,使知識、觀念內化。逆向設計是一種翻轉教學,教師先確定學習目標,之后圍繞目標設計可行的評價方式,再組織活動開展[5]。野外研學注重學生在復雜的現實情境中解決現實問題,對所學知識靈活遷移應用[6],二者雖然從字面上來看感覺有些距離,但殊途同歸,都為了學科素養與實踐指導能力的達成,兩者目標上具有一致性。

通過調查,國內300余所高校地理科學專業都開設了校外實習課程(主要有自然地理野外實習、人文地理野外實習、地理綜合野外實習),其目的是為了增強學生區域認知、培養地理綜合思維、鍛煉地理實踐力以及提升地理校外實踐指導力。許多高校在課程大綱、實習計劃、組織管理和成績評定等方面開展了有意義的探索,但大部分采取“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僅提交實習報告”的形式進行,教學模式相對單一[7-9]。

二、地理科學專業野外研學模式的構建

六盤水師范學院于2002年9月開設地理科學專業,根據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以及落實人才培養方案的實踐教學的文件要求[10],自2015年起連續開展地理綜合野外實習,該課程目標是通過實習,檢驗所學專業課程的基本理論,描述實習區域各種地理現象和分析其成因、演化趨勢;結合實習區域地理資源特征和中學生的學習特點,設計中學地理課外(研學)活動方案,為今后開展中學地理課外(研學)活動奠定基礎;通過小組成員考察、討論等,分析實習區域地理要素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及面臨的問題,探討解決的措施。課程目標支持了畢業要求指標的地理綜合實踐能力、活動育人和溝通合作。實習區域從六盤水市內延伸到了安順市、黔南州、黔東南州、黔西南州和省外的北海市、百色市等。

近年來,課程負責老師本著“持續改進”的認證理念,相繼考察了南寧師范大學、衡陽師范學院、曲靖師范學院以及貴州師范學院、安順學院等同類高校,與十余位同行進行了討論。經過與國內同類高校地理科學專業比較[11-12],依據該專業培養中學地理骨干教師的目標以及對多年課程實習的檢視,構建了“確定研學目標、設計研學評價方式-組織野外研學-研學效果評價與反思”的研學前中后“三步走”地理專業野外研學模式,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地理科學專業“三步走”研學模式

在地理科學專業“三步走”研學模式中,研學目標制定需要突出學科知識運用、地理野外考察技能提升,做到“可教、可學和可測評”;評價方式堅持學生中心地位,體現過程評價,以小組自評、互評和指導教師評價三方構成;研學階段采用小組合作、各小組依據野外研學目標制定小組目標、成員分工以及研學任務單,有序開展研學;研學后提交成果與開展效果評價。研學成果包括個人研學記錄、小組研學報告、小組主題匯報三部分。研學效果評價采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評價和教師評價,其中小組合作學習評價為小組成員反思收獲與不足,提出改進的意見。教師評價采用問卷調查形式,調查學生對研學組織、研學評價內容、研學成果完成、研學目標達成以及研學成績的真實看法,針對研學設計與實施提出相應意見和建議。其實,根據研學目標設計評價方式、再組織野外研學,最后效果評價就是常規教學順序的逆轉,與“逆向設計”中“目標-評價-活動”的步驟吻合,而且研學“三步走”是一個整體,形成了地理科學專業校外研學質量管理的閉環。

三、研學案例設計與實施

(一)研學基地簡介

小七孔地處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因有一座建于清朝道光十五年(1836)的七孔古石橋而得名,地處107°37″-108°18′E,25°7″-25°39′N之間。東北部與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從江縣、榕江縣接壤,東南部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環江縣、南丹縣毗鄰,西部和獨山縣交界,北部與三都水族自治縣相連。2007年6月27日,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經過審議,同意將云南石林、貴州荔波和重慶武隆“捆綁”申報的“中國南方喀斯特”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同年荔波小七孔入選國家5A級旅游景區名錄,被《中國國家地理》評選為中國十大最美森林之一。

(二)學情分析、目標與主題設計

1.學情分析

研學對象為地理科學專業大三的學生,地質地貌、植物地理、土壤地理、旅游地理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類課程已修完,專業基礎知識掌握較好,經歷了前期的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和人文地理野外實習,實踐技能較強,而且絕大部分同學樹立了從事中學地理教育教學的愿望,但還未接受系統的教師職業培訓,對研學設計與組織等不清晰。

2.研學總目標與主題設計

根據師范類專業“一踐行三學會”即踐行師德、學會教學、學會育人、學會發展的認證理念要求,結合地理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大綱以及“行走荔波小七孔,用地理之眼感受荔波小七孔的美”的主題,確定研學目標是:通過實地考察,學生能夠應用地理學相關知識解釋荔波小七孔地質環境、地貌、巖石地層以及植被特點;能夠分析喀斯特地貌景觀類型、成因與演化;通過走訪、訪談等統計荔波小七孔地學旅游資源,能總結其特征;通過參與研學活動,體驗野外研學活動設計、組織與實施,提升地理野外活動的指導與組織能力。

(三)評價設計與小組具體目標制定

1.評價設計

研學以小組為單位,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成績各占50%。過程性評價由個人考察記錄(20%)和小組合作學習評價(30%)構成,其中小組合作學習主要是小組成員對目標達成、存在不足與改進意見方面開展自評;結果性評價分由研學主題匯報(10%)和研學報告(40%)兩部分構成。

2.具體目標與評價材料

師生根據研學總目標和成績評價要求,圍繞地質地貌、巖石地層、植被與人文地理的內容制定具體目標和研學成果材料呈現,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具體目標與研學評價

3.具體研學任務、內容與形式

表2 荔波小七孔地貌研學的內容與形式

小七孔巖石與地層研學線路為野豬林-飛云洞-六十八級瀑布-拉雅瀑布-小七孔古橋-銅鼓橋-大七孔門,研學中視野地質羅盤對巖石產狀測量、稀鹽酸對碳酸鹽巖進行鑒別,其內容與形式如表3所示。

表3 荔波小七孔常見碳酸鹽巖識別、地層劃分的研學內容與形式

小七孔巖溶植被研學是從水上森林到石上森林,主要是對巖溶植群落特征及其植物區系分析,其內容與形式如表4所示。

表4 荔波小七孔巖溶植被特征的研學內容與形式

小七孔地學旅游資源豐富,研學線路需要貫穿整個區域,為小七孔西門-臥龍潭-古來里民族風情街-努內吉海濕地-翠谷瀑布-石山森林-拉雅瀑布-七孔古橋-銅鼓橋-小七孔東門,其內容與形式如表5所示。

表5 小七孔地學旅游資源的研學內容與形式

(四)研學組織與實施

根據開課計劃和野外研學方案,2022年7月組織了六盤水師范學院地理科學專業的三年級學生,考察了荔波小七孔地質地貌、巖石與地層、植被和地學旅游資源。

1.地質環境、地貌、巖石與地層

荔波小七孔地處黔南南北向構造帶上,主要褶皺有方村向斜、周覃-水浪背斜、荔波向斜、水堯-勞村背斜和茂蘭向斜等,南北-北北東向展布斷裂主要有甲良-大坡、方村-板潭、水利-水浪、荔波斷裂等??λ固氐孛藏S富多樣,如峰叢、溶洞、天坑、湖泊和漏斗等,其中天鐘洞因洞中有一鐘乳如銅鐘倒扣于地,鐘身遍布細石乳,似“法律條文”而得名,洞內有鈣化堆積物、形態逼真,道路平坦,觀賞性強。拉牛天坑四周較高,中間低陷,從坑底向坑口逐步變寬成鍋形,其形成與當地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巖性、地質構造和水文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臥龍潭是因為攔河壩所形成的綠水深潭和鈣化灘瀑布。鴛鴦湖由2個大湖、4個小湖串聯組成的一個奇妙的水網,湖水PH呈弱堿性,當陽光照射時湖水呈藍色。小七孔產出石炭系、二疊系的碳酸鹽巖和中三疊統的碎屑巖,出露的地層主要有石炭系大塘組(Cld)、擺佐組(Clb)、黃龍組(C2hn)、馬平組(C3mp),二疊系棲霞組(PZq)和茅口組(PZm),古生物化石以袁氏珊瑚、貴州珊瑚、大長身貝、腕足類、蜓類、有孔蟲、牙形石及苔蘚蟲為主。

2.巖溶植被特征

小七孔巖溶植被以水上森林最為典型,長約600 m,屬于罕見的巖溶地區森林生態系統,有珍奇樹木10多種,樹木植根于水中的巖石上,穿透巖石扎根于水底的河床,通過調查,水上森林冬青分布最多,草本植物有藍花草、五節芒、板藍、赤車等,植物種類豐富,其構成與分布如表6所示。

第二種觀點就是生活資料供應官與皇帝在其判決中給出的說理,他們都強調誠實信用的客觀面(即第三方締約人的信賴),它與總管在具體地經營企業時所實施的各項活動的整體有關,而將指任人的意志置于次要位置。這種觀點是對純粹的意志主義原則的超越,植根于保護第三方締約人的信賴的需求之上,他們與沒有代理權的表見代理人締約,也可能是因為,表見的被代理人有過錯地容忍或無視表見代理人的行為。

表6 水上森林主要植物構成及分布

石上森林、水上森林與漏斗森林合稱為“荔波三絕”。生長在石頭上的原始森林,樹根能伸進石縫,將巖石擠裂,形成“石包樹”;或者攀越巖石,尋找適合生長的土壤,形成“樹包石”。

調查表明,小七孔景區植物起源古老,成分復雜,珍稀、特有植物較多。其有蕨類植物18科、31屬、41種;裸子植物4科、6屬、6種;被子植物95科、235屬、328種。鐵角蕨(Asplenium)起源于三疊紀,紫萁(Osmunda)起源于侏羅紀,芒萁(Dicranopteris)起源于白堊紀,狗脊(Woodwardia)、鳳尾蕨(Pteris)起源于第三紀;馬尾松、柏木產生于古生代的晚石炭紀、中生代至第三紀。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第三紀孑遺植物;桃科(Juglandaceae)、楊 柳 科(Salicaceae)、殼 斗 科(Fagaceae)等被子植物被認為發生在侏羅紀或三疊紀甚至更早。依據植物群落-生態學單位系統,小七孔植被可分為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和灌叢及灌草叢。

3.地學旅游資源

通過實地考察、訪談當地居民與景區工作人員,根據《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以及區內資源的基本屬性,區內地學旅游資源分為8個主類19個亞類和43個基本類型,其分類如表7所示。

表7 小七孔地學資源分類

藝術人文活動 民間習俗現代節慶文學藝術作品地方風俗與民間禮儀民間節慶民間演藝民間健身活動與賽事宗教活動特色服飾旅游節水書“砍牛儀式”、鑿壁戀愛、搶婚等小年、端午、卯節等苗族蘆笙舞、板凳舞、花燈表演等龍舟賽、斗牛、陀螺賽祭祖、祭樹神、祭山神印染、銀飾、疊染等萬畝梅花報春節

從表7可知,第一,小七孔地學旅游資源類型多樣、特征明顯,展示了峰叢與峰林的相互演化,代表了大陸型熱帶-亞熱帶錐狀喀斯特地貌演化和地理生態多樣性過程,很好地詮釋了地球演變歷史主要階段的變化過程;第二,小七孔地學資源具有形態美、意境美特點。錐狀喀斯特峰林雄偉、湖泊秀麗。各種地貌景觀與生態旅游資源有機組合,形態和意境交相輝映,展示了美麗山川與當地布依族文化的完美協調;第三,小七孔地學旅游資源分布廣泛且相對集中,數量豐富,具有分布組合好、特點突出、互補性強等特點。

4.研學主題匯報

研學結束后,各組同學經過討論,選取感興趣或者調查深刻的主題進行匯報,匯報時長8~10分鐘,主要圍繞地理現象、成因以及演化趨勢進行匯報,匯報主題如表8所示。

表8 荔波小七孔研學主題匯報

四、荔波小七孔“逆向設計”研學效果評價

(一)調查與分析

地理科學專業野外研學主體包括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教學大綱、研學計劃(方案)、指導教師和學生。其中學生的直接評價最能反映研學的效果。指導老師依據研學目標性質、研學組織、研學目標、成績評定方式以及總體滿意度編制了調查問卷,通過問卷星發放,邀請地理科學專業2019級全體學生填寫,結果顯示:

關于研學性質,問卷結果如圖2所示。

圖2 組織方式偏好調查

95%同學認為野外研學是課堂、是在行走中完成學習任務,僅5%同學認為是游山玩水,是休閑與放松;關于研學組織形式,75%同學贊同任務驅動,85%同學能按研學任務、小組成員有效合作完成研學。

關于研學中知識與技能目標達成和問題討論,問卷結果如圖3所示。

圖3 知識與技能目標達成

討論4個及以上問題占85.57%,討論1個及以下占10.43%,92%同學認為達到了研學目標,95%同學滿意研學成果完成的質量,90%同學認為研學提高了地理考察能力與分析能力,95%同學認為觀摩了老師野外考察活動的組織與管理過程,提升了地理野外考察指導力。

關于成績評價,問卷結果如圖4所示。

圖4 成績評定方式

85%同學贊同多元評價,即個人記錄、實習小組合作評價、主題匯報和研學報告共同組成。

另外關于研學總體滿意度,85%同學非常滿意,10%同學滿意,5%不滿意的同學認為是因前期準備不充分,復習不及時,專業知識遺忘,研學中資料收集不豐富,記錄不完整,分析不到位,小組成員之間合作不夠默契等;關于意見和建議,部分同學提出了時間緊、任務重、指導老師少。建議增加研學前培訓,培訓地理綜合野外調查方法與技巧、培訓研學報告撰寫技巧,相互監督檢查復習專業知識,延長研學時間。研學中增加指導老師,邀請中學地理老師參與指導,邀請小七孔世界遺產管理處人員開設輔助講座。研學后除了主題匯報、研學報告外,增加研學成果展板匯報。

(二)討論

“逆向設計”是一種翻轉式的野外課堂教學模式,其要求根據課程目標設計評價方式,再組織教學,最終增強學生理解知識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世界遺產地荔波小七孔研學是學生身臨其境運用地理知識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培養研學指導技能的有益嘗試,為培育教師職業素養奠定了基礎。

優點:本次研學是六盤水師范學院近幾年荔波小七孔研學總結后的延續。研學目標設計符合學生實際,評價多元有效,研學中形式多樣,研學成果豐碩,學生滿意度高。在研學中既注重了地理學科知識運用、又發揮了師生之間的協作力,關注了學生實踐指導力的培養,學生觀摩指導老師整個研學過程管理,為將來從事地理野外實踐指導積累了經驗。世界遺產地荔波小七孔研學是一次學習共同體、教學共同體的良好檢驗。

不足:部分學生對研學性質、目的認識不到位,研學中只顧欣賞美景,走馬觀花。部分學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識儲備不夠,導致小組成員之間合作、討論以及匯報時地理味道不濃,師生之間互動也不頻繁。部分研學報告停留在地理現象描述、成因分析上,缺少系統性、綜合性的分析。

為此,今后將采取“前移后拓”的策略,進一步優化研學前、研學中和研學后的設計,進一步提升研學效果。首先,增加研學前的準備。借助超星平臺,將研學中涉及地理學理論、野外考察方法、研學目標等錄制成視頻,讓學生提前觀看。同時針對研學目標和研學基地的實際,向學生推送輔助研學資料,以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其次,增強研學中的師生互動頻率。通過增加指導教師數量,改變一批學生追著一位老師跑的局面。同時,指導教師設計多樣的研學活動,充分利用超星平臺大容量與反饋的及時性,實時跟蹤學生考察、討論,及時答疑解惑,提升研學的效率。最后,創新研學后的評價。除了主體匯報和研學報告外,適當增加繪圖技能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考核。指導教師通過學習通軟件設置綜合論述題,要求各組學生討論后作答,以提升地理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五、結語

野外研學是培養地理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重要途徑,逆向設計理念契合了地理專業野外研學開展的需要。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目標構建了確定學習目標、設計評價方式、組織研學活動、評價研學效果以及反思的前中后“三步走”研學模式。組織六盤水師范學院地理科學專業的學生赴世界遺產地荔波小七孔開展了地質環境、地貌、巖石與地層、植被和喀斯特地學旅游資源的研學實踐,采用任務驅動、小組合作、師生共評的形式,極大激發了學生的野外研學積極性,提升了學生運用地理學科知識和組織地理課外活動的能力,為培養基礎教育地理骨干教師奠定了基礎。

通過調查,學生對研學性質、組織形式、目標達成以及個人能力的提升滿意度高,主要存在個別同學理論知識遺忘、地理野外技能不熟練、合作效率不夠高、個別學生旅游心態重等不足;提出前移、中精和后拓的改進策略,即研學前加大培訓和資料收集、研學中合作更精細化、研學后增加技能和綜合分析的考核。

地理科學專業的綜合性、實踐性、區域性和師范性決定了組織野外研學的復雜性,需要從學科理論知識綜合運用、野外考察技能提升、地理實踐指導力培養以及課程思政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摒棄傳統的學生聽老師講、游山玩水、走馬觀花等做法,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通過成果導向、任務驅動、師生合作、多元評價等方式促進學生發展。

猜你喜歡
逆向設計七孔荔波
A New Species of Odorous Frog Genus Odorrana (Anura,Ranidae) from Southern Guizhou Province,China
美麗的荔波
游大小七孔
荔波——別樣的美
梅花香自荔波來
貴州大小七孔
核心置換
基于逆向工程的農用電動汽車殼體造型設計
基于多案例的汽車外觀逆向設計潛在侵權風險研究
逆向設計在高職“模具設計與制造”教學設計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