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的英語師范生的教學能力培養

2022-03-17 14:57胡小玲
昌吉學院學報 2022年3期
關鍵詞:師范生模態符號

胡小玲

(內江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四川 內江 641100)

英語教學能力的培養是英語師范生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直接關系到英語師范生在未來能否勝任基礎教育的英語教學任務,成為一名合格英語教師。教育部規定,自2015年起全面推進全國教師資格證統一考試,從而結束了師范類專業畢業生直接認定教師資格的歷史。為順應“國考”要求,高師院校需要加強學生的教師教育知識,提升學生的教師技能和素養。[1]英語學科“國考”考試大綱分為了筆試和面試兩部分。就英語學科專業知識的內容來講,科目二《英語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中約46%的題目是考核考生的英語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與評價,而面試則全面考查考生的英語教育教學實踐能力。顯然,英語學科“國考”要求加強考生的實踐教學能力,這就為高師院校對英語師范生的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新要求、高標準。與此同時,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各種新媒介的廣泛應用給現代外語教學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外語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也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如何在信息多元化時代培養出具備良好英語教學能力的英語師范生成為高師院校在新形勢下所必須面臨的問題。對英語師范生的教學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對教師教育課程體系的完善,對培養模式以及教學方式的突破。本文主要從教學方式的層面探討對英語師范生的教學能力的培養。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為優化提升英語師范生教學能力的課堂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多模態話語分析

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以韓禮德(Halliday)的系統功能語言學為基礎,將系統功能語言學對語言研究的方法運用到其他的非語言符號資源的研究上??死姿购屠瘴模↘ress&Van Leeuwen)認為,非語言與語言符號資源都屬于社會符號資源,且同樣具有語言的功能性和系統性。[2]模態是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可以是語言、音樂、技術、圖像,等。多模態的判斷標準有兩條,一是涉及的模態種類(包括聽覺模態、視覺模態、觸覺模態、味覺模態、嗅覺模態);二是涉及的符號系統(如語言文字、圖像、身體、環境,等)。有些話語僅涉及一種模態,卻含有多個符號系統,也可認為是多模態系統。[3]多模態話語是指“運用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覺,通過語言、圖像、聲音、動作等多種手段和符號資源進行交際的現象”[4]。

當今社會,文化多元化的日益增強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促使了圖像、聲音等語言之外的符號資源在人類交際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與語言符號相結合共同建構多元化的交際形式。澳大利亞學術團隊新倫敦小組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提出了多模態教學,主張課堂教學應幫助學生應對諸如世界文化多元化、思維方式和意義表達多樣化等帶來的挑戰[5],提倡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種渠道和多種符號資源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同時參與意義構建,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和培養學生能力。課堂教學實質上就是師生之間的交際,教師話語呈現多模態化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把多種模態和多種模態符號引入到教學過程中,從而實現與學生之間的交際。

二、英語師范生的教學能力現狀與培養分析

英語教學能力是英語專業師范生成為合格教師必備的職業素養。不少高師院校著力加強對英語師范生的教學能力的培養,進行了大量的探索與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教育實習和入職后的英語教學實踐能力卻不盡如人意。英語專業師范生的教學實踐能力現狀主要表現以下兩個方面。

(一)英語語言基本功不扎實

英語專業師范生作為未來英語語言的教育者,應具備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和語言能力,具備從事英語教學所需要的英語語言能力。然而,很多英語師范生的語言基本功水平一般,主要表現為英語發音不標準,口語表達中式化較為明顯,英語語法不準確,英語課堂用語單一。

(二)英語教學基本功欠缺

英語師范生的教學基本功欠缺主要體現在教學設計、教學實施以及教學評價三個方面。很多英語師范生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往往趨于形式,生搬硬套某些教學理論或方法,純粹為了設計而設計。具體表現為對課程標準的理解不夠深刻,對教材把握不當,對教學重難點的確定不準確,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選用不夠恰當。

教學內容設計的不合理直接影響到教學實施,也就不能較好地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此外,不少英語師范生的教學形式單一,不能較好地運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展開教學。就課堂導入方式而言,大部分英語師范生所采用的主要是問題這一單一形式,有的師范生會選擇圖片或歌曲或視頻配合問題的導入方式,但是往往過多地追求設計形式而偏離了教學內容。英語師范生雖能夠熟練地使用多媒體等教學設備,但是PPT課件設計主要追求形式,忽略了對教學內容的有效輔助性。

英語師范生普遍缺乏對課堂教學實踐進行反思的能力。多數英語師范生缺乏教學反思自覺性,有的甚至不清楚何謂教學反思。英語師范生對課堂教學的反思主要集中在教的層面,較少對學生的學進行反思。

就英語教學法類課程課堂教學對英語師范生教學能力的培養來講,主要存在以下兩方面的問題:

1.課堂教學形式不夠靈活多樣

大部分英語教學法類課程課堂教學更多的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師生互動較為缺乏。課堂教學形式還相對比較傳統。在信息多元化的教學環境下,英語教學法教師仍舊主要采用教師占主導的以文字為主的PPT課件進行授課。多數教師沒有較好地運用各種教學信息資源的互補、強化關系培養英語師范生的教學能力。

2.學生實踐教學機會偏少

在新形勢下,許多高師院校加大了對英語師范生教學能力的培養力度。首先對英語教學類課程設置進行了改革,開設了英語教學法、中學英語課程標準與教材研究、英語教學研究方法、中學教師課堂英語口語等作為必修或選修課程,但是,這些課程主要以理論知識為主,而且每門課程的學時普遍較少。英語教學法課程僅開設一個學期,只有32學時,而且大部分課程僅有16學時。在課時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教師忙于理論知識的講授,無暇開展相關的實踐教學能力訓練。此外,教學實踐主要集中在大四的教育實習階段,為期較短。各個高師院校所安排的實習時間1至3個月不等??梢钥闯?,英語師范生站上講臺進行實踐教學的機會偏少。這就導致了在英語實踐教學上,師范生相對于非師范生來說并沒有本質上的優勢。

綜上可知,為了培養出高素質專業化教師,有效提高英語師范生的教學能力已成為不容忽視的任務。在網絡信息技術高度發展和新媒介廣泛應用的社會環境之下,以多模態話語分析指導英語教學法類課程的課堂教學,可有效提升學生的英語教學能力。

三、多模態教學下的英語師范生的教學能力培養

以培養學生英語教學能力為目標的英語教學法類課程的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語篇,十分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以及英語教學實踐經驗的輸入與實際英語教學的輸出,不能以單純的語言符號作為教學主導,應注重多模態教學模式的構建,實現多模態語境下英語教學法類課程教學下的符號重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調動英語師范生的多模態感官,促進英語師范生通過多種感官進行意義整合,同時在選擇多模態時應充分考慮在英語教學法類課程教學中不同模態間的協同方式,從而實現模態間的最佳配置以提高教學效果,最終提升學生的英語教學能力。

張德祿、王璐通過實際案例分析發現,英語課堂教學的主模態是聽覺模態。在聽覺符號中,口語語言符號的應用較為廣泛,而教師話語又占到整個話語量的60%—80%。[4]要真正提高英語師范生的教學能力,在英語教學類課程的教學中,應弱化教師話語,著力提高學生的課堂話語,包括語言和非語言話語,實現師生的教學互動。

在討論如何提高英語師范生課堂話語量之前,有必要探討一下PPT課件在英語教學法類課程中的應用。原因有二,一是PPT課件是英語教學法教師最常運用的教學方式;二是PPT課件是實現英語教學法教師與英語師范生之間互動的有效途徑之一,有利于英語師范生教學能力的提升。

PPT課件一直廣泛地應用于英語教學中。然而,PPT課件并不是簡單地大量堆放教材上的文字性的知識點。PPT課件涵蓋了視覺、聽覺模態,具體來講,包含了文字、圖片、聲音、視頻、顏色等多模態符號。教師合理利用PPT課件將晦澀難懂的、抽象的教學內容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來,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英語教學法教師在PPT課件的設計過程中,應始終圍繞教學內容這一核心,選擇情景一致的文字、圖像、聲音多模態符號,把不同模態整合為一體共同參與教學主題的交際。值得特別注意的是,教師在選擇模態時應考慮多種模態間的強化、互補關系,而不是純粹地追求模態的多樣性。首先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的基本模態,而第二種模態、第三種模態起到補充、強化、優化等作用。如果兩種或多種模態出現交疊,那么模態間不能相互補充,對教學并無積極作用。如果PPT上呈現的是教師要講的所有內容,那么聽覺模態和視覺模態交疊,極大地減弱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英語教學法教師不僅是英語教學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者,而且自身也是英語教學的示范者。因此,英語教學法教師良好的PPT課件設計能力不但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而且還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課件設計能力。

英語教學法教師還可以應用多模態PPT課件進行互動課堂教學,從而提高師范生的課堂話語、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能力。英語教學法教師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成員按照教師指定內容進行教學設計和PPT課件設計,共同參與課堂教學。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多種媒介獲取多模態資源展開教學設計和制作課件。最后,先由各個小組對教學課件進行課堂演示,接著教師對比展示自己的教學課件。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展示自己的多模態教學課件時,主要以聽覺模態符號中的口語語言符號,視覺模態符號中的文字符號為主,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利用一些視覺模態符號中的圖像符號、身體符號、環境符號,甚至是一些觸覺模態符號等來補充和強化自己的話語,切記不可簡單地播放PPT課件,而應當作課堂的一個教學環節的真實再現。PPT課件互動教學改變了以英語教學法教師主導的傳統PPT課堂教學方式,有效弱化了教師話語,為學生提供了實踐教學的機會,使其從被動的多模態信息接受者轉變為發出者。PPT課件互動教學中,教師融合了聽覺模態、視覺模態和觸覺模態,互相補充,使得原本形式單一的教學變得靈活多樣,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參與度和課堂效果。其中,聽覺模態符號包括了教師、學生的口語語言符號以及PPT課件中錄音、視頻等的口語語言符號。視覺模態符號主要是PPT課件所呈現的文字符號和圖像符號,教師和學生的身體符號。觸覺模態是一種身體參與的認知活動形式。學生參與課堂PPT課件演示是一種角色互動,是典型的觸覺模態教學。盡管觸覺模態不如聽覺和視覺模態直觀,但是角色互動能夠完善學生的認知模式,對其學習行為產生極大的影響。

此外,師生PPT課件的對比不是為了體現教師的優越感,打擊學生的自信心,而是重在對教學的反思,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升教學。因此,PPT課件互動教學還可以增設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環節。教師組織師范生共同參與課堂評價與反思,進而培養師范生的教學評價能力。

為提高英語師范生的教學評價能力,教師還可以采用英語教學案例分析。英語教學法教師組織師范生觀看各類英語教學大賽實錄視頻。教學大賽視頻資源巧妙融合了視覺模態和聽覺模態,不僅提供了豐富的教師課堂語言符號,而且帶給了師范生視覺上的直觀感受與體驗。教師可要求學生針對同一個教學內容的各個教學環節進行評價,也可以對同一個教學內容的不同教學方式展開縱向評價。整個教學評價過程中,教學法教師只起引導作用,師范生占據主要話語。英語教學法教師除了運用教學大賽視頻進行多模態教學,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讓學生走進真實的一線英語教學課堂觀摩。真實的英語教學課堂將虛擬的多種模態搬到了真實的教學語境之下,能夠讓學生更為直觀地體驗英語教學。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感受真實的教學,也為了提高學生在教學評價過程的參與度,英語教學法教師可以提前與授課教師進行溝通,了解將要授課的教學內容,然后讓學生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教學設計。在觀摩結束后,可以開展授課教師與觀摩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觀摩學生評課和教學法教師評課。為了強化學生的教學評價技能,英語教學法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自評,生生互評,等。

四、結語

英語專業師范生的教學能力直接關系到未來英語基礎教育的質量,如何培養其英語教學能力一直是各個高師院校所密切關注的重要問題。在信息多元化發展和英語學科“國考”的雙重壓力下,對于這一問題的解決顯得更為迫切。英語師范生的教學能力的培養離不開課堂教學。英語教學法教師應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理論講授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合理利用多模態來提高師范生的課堂話語,增強英語教學法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從而提高學生的教學能力。當然,英語專業師范生的教學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不能僅僅依賴于課堂教學,還需要教師教育課程體系的完善,培養模式的改革,等;也不只是英語教學法教師的責任,也需要高師院校所有教職工,甚至是教育實習單位的緊密配合。

猜你喜歡
師范生模態符號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態情感分析模型
多模態超聲監測DBD移植腎的臨床應用
學符號,比多少
構建“兩翼三維四能”師范生培養模式
“+”“-”符號的由來
略論師范生兒童文學核心素養
變符號
師范生MPCK發展的策略
車輛CAE分析中自由模態和約束模態的應用與對比
淺析師范生PCK知識的構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