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鄉建者的鄉愁

2022-03-19 22:54葉康寧
關鍵詞:村鎮江南鄉愁

葉康寧

汪瑞霞教授的大著《從鄉愁到鄉建:江南村鎮的文化記憶與景觀設計》最近在商務印書館梓印行世。邇來平居多暇,將全書拜讀一過,獲教良多,也頗多感慨,聊書數語,以志收益。

據我所知,汪教授致力于江南水鄉村鎮文化景觀設計研究已經有十數個年頭了,她十年磨一劍。為了打造既有傳統文化特色,又有現代居住便利環境的江南文化村鎮,十年來,每一個節假日,她都奔走在考察調研的旅途中。如她自己所說:“多年來我和課題研究團隊先后對周莊、同里、西塘、震澤、烏鎮、焦溪、楊橋、奔牛等江南古村鎮進行實地調研?!边@十多年來,她把考察調研和設計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作了深入細致的思考。為了讓自己的思考更有深度,她焚膏繼晷、夜以繼日地埋頭攻讀各種歷史和理論書籍。這些閃爍著前賢智慧火花的書籍和她豐富的藝術設計實踐經驗照亮了她的學術之路,讓她終于在探索的道路上收獲累累碩果。今天的這部書稿,就是其碩果之一。

我們都知道傳統村落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是維系華夏子孫文化認同和繁榮發展的民族文化根基。然而,白云蒼狗,陵海變遷,伴隨著城鎮化、現代化的高速發展,鄉村建設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棘手難題,城市病蔓延,傳統村落景觀面貌受到巨大沖擊,傳統村落的文化“物種”正在迅速消亡,數千年來鄉村穩定而均質的生存狀態完全被打破,尋找失落的鄉愁成為中國人共同的心理需求。

汪教授的大著篳路藍縷,從無到有,正是對這種文化尋根現象最好的回應,必將為當前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村鎮建設實踐提供學理的支撐和有益的啟迪。此著立足于文化記憶理論,綜合運用了設計學、景觀設計學、建筑類型學、符號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從社會維度、時間維度、媒介維度、功能維度這四個層面,研究了江南村鎮的文化記憶與景觀設計的融合共生。以期通過基于文化記憶的景觀情境重構,來處理好村鎮保護與鄉建發展之間的平衡關系,意義深遠。

她的研究既有宏觀的理論視野,又能夠處處與村鎮建設的實踐結合起來。概而論之,她的新著《從鄉愁到鄉建》有以下亮點:

其一,從設計研究轉向跨界研究,打破了人文基礎研究與設計應用研究之間的藩籬。她大膽引入了文化記憶理論,并且運用嫻熟,從社會、時間、媒介、功能四個維度建構景觀設計的邏輯框架,以期將全民普遍存在的懷舊與鄉愁轉化為當代村鎮可持續發展的規范性和凝聚性力量,突出了鄉建中“人”的核心價值所在。近幾十年來,西方人文社科理論屢屢成為國內學者的研究利器,但能如汪教授這樣,將西方理論與本土實踐了無痕跡的有機結合,卻極為少見。她的論著既是鄉建觀念的全面總結,又是鄉建優秀案例的全方位展現。

其二,從功能修復轉向靈性激活,提出基于深度研究的村鎮景觀設計。針對當前快速城鎮化背景下的新農村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中出現的重硬件設施、“涂脂抹粉”式美化和輕鄉村自然稟賦特色等而造成的鄉土文化“失范、失序、失憶”等問題,提出通過對江南村鎮水岸共生的自然環境、集社合一的經濟社會和詩性融通的文化觀念等多元要素的深層研究,分析傳統江南村鎮景觀形態生成的內在基因,通過選擇、分解和提取江南村鎮文化記憶的符號要素,組建江南村鎮文化景觀語言符號系統,重構具有江南地域感知的景觀情境,彰顯江南文脈精神內核的延續性、凝聚性結構。

其三,從形式表征轉向系統建構,將村鎮空間看作一個融合共生的景觀系統。在論著中,凸顯了鄉愁在鄉建中的重要性。在她看來,鄉愁是鄉建的基礎,不能體現“鄉愁”的鄉建會隔斷文化的臍帶,造成記憶的斷層,也會失去鄉建本應該凸顯的區域文化特色。廣闊的鄉村不僅為人們提供了物態的生產、生存空間,還是一個村落文化記憶的媒介和精神符號,更是讓個體在相互信任的集體層面上平等交流的環境和交往空間。村鎮文化記憶的建構是一個歷史書寫、知識生產的過程與結果,依托基于生產、生態、生活的不同類型空間與人的生命融合共生的景觀系統設計而實現,回憶共同的傳統經典和行為準則有利于實現身份認同、增強文化自信。這些觀點對我們正在進行的鄉村建設極有應用推廣價值。

其四,從集體鄉愁轉向個案研究,聚焦江南這一最具文化底蘊的區域。這些年區域研究熱,區域在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等基礎學科研究中備受重視,但藝術學對區域研究的重視卻遠遠不夠。汪瑞霞教授認識到鄉愁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個體情感,鄉愁文化承載著一種普遍存在的情感寄托、一種刻印在人們心靈深處的文化記憶和道德原則。在古今中外文學作品中,涉及家國情懷的鄉愁主題比比皆是,成為一個永恒的話題,可謂一部人類心靈觀念發展史詩。而江南這一文化底蘊深厚的區域是研究以鄉愁個體情感內驅力和原動力來促進鄉建設計絕佳的樣本,她說:“江南村鎮是一種穩定的社會存在,它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是人民念茲在茲的精神家園,更是中國人理想中的“桃花源”。然而,經歷了近現代化社會發展、農村經濟體制轉型、城鎮化快速推進等沖擊,江南村鎮景觀呈現出趨同化、表象化與空心化之特征”,所以,“運用文化記憶理論建構一種以江南村鎮空間文化景觀為載體的回應鄉愁問題的樣本”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難能可貴的是,汪教授的研究并不止步于此,她還將其從事江南水鄉村鎮文化景觀設計的實踐成果給大家做了分享。我們一直都在提倡學術是天下的公器,但是,一涉及具體的經驗就各有各的“枕中秘”,同行是冤家的心理,在人文社科領域也一樣地根深蒂固。所以,汪教授能把她在江南水鄉孟河鎮進行古鎮文化景觀設計的實踐做切片式的展示,無疑有助于學術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

設計學還是一個相對年輕的學科,需要更多的學人用更博大的胸襟分享最新的成果、經驗和心得。汪瑞霞教授的這本新著,是她十數年研究工作的小結,對設計學賦能鄉村振興國家戰略的有效實施提供了寶貴的樣本和啟示,必將會成為設計學中國化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責任編輯? ?朱? ?凱)

3232500589223

猜你喜歡
村鎮江南鄉愁
永遠的鄉愁
鄉愁
山西8個村鎮入選第十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名單
九月的鄉愁
小編有話說①
小編有話說②
小編有話說①
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已達2409個
回頭一望是鄉愁
創建文明村鎮 打造幸福家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