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巖石力學”課程思政建設與教育教學改革探析

2022-03-19 00:18陳祥勝
教育教學論壇 2022年6期
關鍵詞:教育教學改革教學分析課程思政

[摘 要] “巖石力學”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的基本方向,突出針對性和實踐性教學是“巖石力學”課程教育改革的基本特色?;诂F階段課程教學現狀思考與分析,分別針對教育角色、教學內容及授課方式提出了適用可行的改革措施,旨在優化“巖石力學”課程教學體系、突出學科特色和提升育人效果。此外,思想政治元素與黨史事跡的融入,不僅提升了學科的廣度和維度,還增強了學生的國家和民族認同感,達到了為黨育才、為國育才、育有用人才的根本目的。

[關鍵詞] 巖石力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教學分析

[基金項目] 2020年度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產教融合背景下中部地區高校土木大類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研究”(JXJG-20-5-1)

[作者簡介] 陳祥勝(1994—),男,江西九江人,工學博士,華東交通大學土木建筑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地下能源儲備巖石力學與流固耦合滲流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2)06-0057-04 [收稿日期] 2021-05-27

引言

隨著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召開,課程思政被逐漸納入教育教學,它是高校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同時也是專業課程教育教學改革的基本要求[1]。教育教學首先需將立德放在人才培養的首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才是專業知識的授業解惑,提升學生專業知識素養,以實現中國夢為光榮使命。從發展方面看,課程思政是對新時代教師育人職責的深化和拓展;從理論方面看,課程思政是對教育理念的發展和創新。

在江西省教育廳的指導下,華東交通大學積極開展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與教育教學改革,堅持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學校建設的辦學之基和立身之本?!皫r石力學”是土木工程專業技術基礎必修課程,是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基礎性學科,應用范圍包括土木建筑、道路道鐵、采礦、地質、地震、石油、海洋工程等與巖石相關的工程領域[2]。因此,“巖石力學”的教育教學改革不能生硬的將思想政治教育加入課堂與教案中,而需挖掘“巖石力學”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將其與專業課程特點與應用領域有機融合,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能超出專業教學所達不到的教育效果,是實現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切入點,更是課程思政教育的有益探索和實踐。

一、“巖石力學”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巖石力學”發展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經歷了初始、經驗理論、經典理論和現代發展四個階段。1998年,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思敬教授在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大會上提出巖石力學的新定義:巖石力學是一門認識和控制巖石系統的力學行為和工程功能的科學?!皫r石力學”課程的教學內容緊跟巖石力學和科技發展,知識內容逐漸豐富,教學方法不斷創新,但依舊存在一些與教育教學相關的問題。

(一)教材搬運現象嚴重,教學內容不成體系

專業學科教材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適用性,而目前“巖石力學”教材同質化競爭嚴重,課程內容搬運現象屢見不鮮,甚至出現東拼西湊的情況,導致教學內容不成體系,無法體現專業學科特色。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石油工程、礦業工程等學科涉及的巖石力學方面知識各有不同,側重點和知識面均有差異。因此,“巖石力學”教材的編寫和內容的設置與科學特點相聯系、與工程實踐緊密結合。此外,還存在部分教學內容直接照搬西方理論的情況,缺乏民族自信,缺少體現中國特色和學科方向特點的教學內容體系和教材體系。

(二)重視專業課程教學,忽略課程思政內涵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育教學中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僅有扎實學識遠遠不夠,還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仁愛之心,即爭做符合“四有”準則的人民教師[3]?!皫r石力學”屬于工科科目,以往的教學評價均以專業學科成績作為評判指標,以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為出發點。殊不知這樣的教學目的和方法忽略了學生的思想建設,缺乏政治引導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一旦教師出現分裂言論,對學生和國家教育的影響將是毀滅性的。因此,教師應恪守初心,牢記使命,以育人為本,做學生的“四個引路人”。

(三)課程教育模式單一,教學效果差強人意

“巖石力學”課程教學目前普遍采用多媒體+板書的結合方式,以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發展。教師循環往復的傳授,學生被動的接受,這樣的教學模式導致教學效果較差、課堂抬頭率低、無法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對于工程學科而言,只有結合工程實踐和工程應用,再利用富有創造性和啟發性的教學方法,才能使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提升。例如,以工程案例和重大工程事故為教學切入點,引出教學內容,深化教學知識點;以國家重大科技戰略和重大需求為指引,強調研究內容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愛國和學習熱情;采用互動研討式教學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討論,激發學習潛能;開展工程實踐和考察教學,帶領學生走進實際工程,將書本上的知識深化提升,達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目的。

二、“巖石力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研究

結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內容與“巖石力學”課程教學現狀,筆者擬從教育角色、教學內容、授課方法三個方面進行改革,旨在優化教育教學體系、突出學科特色、提升教學效果、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加強國家和民族自信,達到育人和育才的根本目的。

(一)提升教師思政意識,切身做到立德樹人

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與教育教學改革,教師是其中的關鍵與核心角色。只有切實提升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才能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篇》)。只有教師自身的思政和專業水平過關,才能切實做到言傳身教、立德樹人,具體建議有二。

1.將師德師風作為教師思想政治評價的首要組成部分,深化教學改革理應從教師做起,從學校做起。每位教師應牢記“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名責任、守底線”,以“四有”準則嚴格要求自己[4]。特別是針對剛博士畢業的青年教師,在思想上把好關,在行為上樹好樣,堅定政治方向,嚴守師德底線,牢記師者之本、師者之慮、師者之德、師者之志。

2.將課程思政納入教師崗前培訓和繼續教育環節,有助于幫助新進青年教師和資深教師了解何為課程思政,理解其基本內涵和意義。其次,細致解讀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重要內容和綱領,開展專業課程思政講課比賽,設置思政課堂,培養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提升對課程思政的認識,激發課程思政的教學熱情。

(二)挖掘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育教學

“巖石力學”盡管屬于工科學科,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但課程內容涵蓋很多與黨史和思想政治有關的知識點,特別是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事物、人物等。生硬地講授課程內容往往枯燥乏味,學生同樣味同嚼蠟,知識點的灌輸與吸收無法達到平衡。如果將理論與實踐進行結合、知識與思政進行融合,會達到意想不到的育人效果,實現立德樹人和為國育才的目的。在“巖石力學”緒論的課程教學中,可以突出我國陳宗基院士在巖石力學經典理論階段的貢獻,尤其是巖石流變力學,他提出了因巖石流變回彈引起的圍巖應力隨時間轉動概念,指出普氏理論的不合理性。此外,我國巖石力學典型的代表人物還有王思敬院士、馮夏庭院士等廣大科學家。通過對巖石力學發展概況的教學與學習,認識我國對巖石力學發展的貢獻,引導學生樹立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四個自信”和民族認同感。

在巖石與巖體力學特性課程教學中,可以將知識點與黨史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相結合,指出目前亟待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好學心,增強概念認識與知識點的掌握。例如,巖石的滲透性和裂隙巖體的水力特性與頁巖氣開采密切相關,而水力壓裂技術控制著頁巖氣的開采效率和開采量。首先,引出我國油、氣對外依存度高,能源安全形勢嚴峻的問題;其次,指出我國頁巖氣可采儲量極高,是油氣戰略接替資源,可以緩解我國油氣能源壓力;最后,明確我國在世界范圍內取得的成就,5年左右時間,頁巖氣開采量翻了315.2倍,創造了另一個“中國速度”。知識點的提煉和升華方面,可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鐵人精神”相結合,同樣是面臨能源的巨大壓力,同樣是黨和國家帶領人民贏得了能源勝利。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大慶石油工人,為了早日甩掉我國“貧油”的帽子,以“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情,用三年多的時間,建設起了我國最大的石油基地——大慶油田,鑄就了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5]。以胡文瑞為代表的頁巖油氣科研工作者,為了緩解我國油氣需求壓力和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傳承鐵人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將“苦干實干”“三老四嚴”落實到工作中,只有將工作做實、做細、做精,才能讓鐵人精神在新時代繼續發揚光大。

在巖石地下工程、邊坡工程、地基工程的教學中,可以將知識點與國家重大工程和災害相結合,提出重大工程建設的難點或指出引發災害的原因,結合理論知識達到雙重教學效果。以邊坡滑坡事故為例,首先,指出水對巖土體物理力學性質的影響,以提問或小組討論的方式,分析季節性降雨對滑坡的影響,探討水分對邊坡穩定性影響的內在機制。其次,通過讓學生自主思考,將摩爾-庫倫準則和有效應力原理應用在邊坡穩定性研究中,揭示水分對巖土體強度的弱化機理,并提出可行的預防處置措施。實踐性教學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還能將課程知識點靈活應用在實際工程中,達到融會貫通的學習效果。

在巖石力學研究新進展教學中,指出目前學科中的前沿問題和熱點問題,如巖爆預測、地熱開采、地下能源開采與存儲、滑坡監測與預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應用等。巖石力學學科的發展逐漸趨于超深、超大、自動化和智能化,這些知識的教授給學生提供了全新的思考方向,有助于拓寬其視野,激發其學習熱情。以地下能源開采與存儲為例,我國建成了亞洲第一座地下鹽巖儲氣庫——江蘇省金壇鹽穴儲氣庫,它多次解決了我國華東地區冬季供氣不足的問題,緩解了我國的能源壓力,顯現出強大的調峰應急能力。地下鹽巖儲庫的建造與運行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不僅涉及巖石穩定性和密閉性分析,還涉及巖石流變特性方面的知識。通過前沿研究課題的介紹與講解,可以將課程內容進行穿插和有效融合,讓學生明白如何運用書本知識,而不是簡單的記憶概念和公式。

(三)優化課程教學內容,完善專業知識體系

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授課方法,對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具有重要影響。由于目前部分巖石力學教材存在內容“搬運”、公式堆積、知識點不連貫的現象,這一方面會導致學生自學和知識點掌握較為困難;另一方面會給教師教學帶來一定的挑戰?;凇皫r石力學”課程的性質和特點,建議在教材編寫和教學內容上面做到有據可依、有理可循,具體的優化措施如下。

1.知識點尋根溯源,切忌東拼西湊。土木工程專業課程的每個理論和知識點的提出,都是無數科學技術人員努力的成果,都是當時在某個領域亟須解決的瓶頸性科學和技術問題。因此,每一個概念和公式都有自己的適用范圍和條件,尋根溯源是牢牢掌握知識點的關鍵“技巧”。如蘇聯學者普羅托季亞科諾夫(M. M. Protodiyakonov)提出的自然平衡拱理論,是一種著名的圍壓壓力理論,計算公式較為復雜。但若事先講授了普式的干砂底部開孔試驗,則此理論的掌握和普式拱概念的理解較為簡單。再者,在巖石反復加載與卸載下的變形特征教學中,學生可能有疑惑為什么要學習巖石的加卸載受力變形?事實上,舉幾個例子即可很好地解決他們的疑惑,如高鐵行駛過程中的地下巖石,會受到高鐵來回地重力加載作用,分析巖石變形特性對路基穩定性和地表沉降影響具有重要意義。建議課程教學可以適當增加課程知識點背后的故事,以助于學生擴展思維和知識點的掌握。

2.注重知識點貫通,切忌墨守成規。課程知識點的編排通常具有邏輯性和連貫性,并非是碎片化和零散式的,如何穿插教學內容,達到前后呼應的效果,是考驗教師和教材編撰水平的主要評價指標。每一個新的學習內容,都需要以舊的知識點為基礎。因此,建議教師在新章節內容的教授上串聯和穿插之前的課程知識,這不僅有助于新內容的掌握,還能強化學生記憶,進而達到知識點復習的效果。

3.注重引導性教學,切忌死記硬背?!皫r石力學”課程中有較多的知識點和理論計算公式,如應力應變計算、巖石流變特性、圍巖壓力計算、強度理論等。部分理論和公式貫通整本教材和教學內容,理論和公式中蘊含著許多關鍵性知識點,死記硬背不是掌握工科學科的方法,唯有抓住關鍵點和根本性的內容,才能做到舉一反三和融會貫通。此外,巖石力學部分章節中的理論知識涉及“彈性力學”的基本內容,這對于本科生而言無疑是晦澀難懂的。因此,教材的編寫應結合實際情況而定,并非是越簡單越好,也不是越復雜越好。

4.注重針對性教學,切忌泛泛而談。每個學校的專業學科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和特長,專業學科的教學和建設也應結合學校特色而定,不能一概而論。例如,交通類高校,建議將“巖石力學”與高鐵建設、路基工程、隧道工程、軌道工程相結合,形成以交通為特色的“巖石力學”教材或教學內容;石油類高校,可以將“巖石力學”與油氣開采、井筒工程、地質工程相結合,形成以油氣為特色的“巖石力學”教材或教學內容;礦業類高校,可以將“巖石力學”與礦山開挖、礦業工程、工程地質相結合,組成以礦業為特色的“巖石力學”教材或教學內容。因此,專業學科教學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針對性,如果教材內容只是單純地復制和搬運,將失去其靈魂和意義。

結語

融入實際工程及其背后的黨史故事和思想政治元素,可以實現僅專業學科教學達不到的育人育才效果,是“巖石力學”課程思政建設的一大方向。富有針對性和實踐性的課程教學既可以做出學科特色,還能做到理論結合實踐,是“巖石力學”課程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大特色。方向+特色讓“巖石力學”重新煥發出生命力,真正將立德樹人和教學育人融為一體,切實做到為黨育才、為國育才、育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鄭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若干思考——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思想理論教育,2017(1):4-9.

[2]蔡美峰,何滿潮,劉東燕.巖石力學與工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7-11.

[3]蒲應秋,王萍.構建新時代好教師的評價標準——論習近平總書記“四有”“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的內涵[J].教育文化論壇,2018,10(6):12-18.

[4]顏曉峰.“中國之治”與堅定“四個自信”[J].思想理論教育,2020(1):17-23.

[5]中共中央黨史教研室.中共黨史參考資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00-204.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of Rock Mechanics CHEN Xiang-sheng(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13, China)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Rock Mechanics is the basic direction of implementing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Emphasizing targeted and practical teaching i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of the Rock Mechanics Course. Based on the refle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of Rock Mechanics, applicable and feasible reform measures are proposed for the education role,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the teaching methods. The aim is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system of the Rock Mechanics course,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cipline, and enhance the effect of education. In addition,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Party history stories not only improves the breadth and dimension of the discipline, but also enhances the students’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achieves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cultivating talents for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China.

Key words: Rock Mechanic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analysis

3554500589228

猜你喜歡
教育教學改革教學分析課程思政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基于學習任務分析的教學設計
學前教育專業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的思考與實踐
關于中職語文教育教學改革的思考
在校企一體化背景下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探析
高職院?!敦泿陪y行學》課程教學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