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創作實踐能力的培養

2022-03-21 10:54李薇毅
民族文匯 2022年2期
關鍵詞:創作實踐音樂教師音樂教學

李薇毅

內容提要:《音樂課程標準》中對小學音樂課學生創作實踐能力的培養有明確要求。筆者通過調查分析得出“觀念陳舊”、“缺乏引領”是造成小學音樂創作實踐相關活動落實的情況不容樂觀的主要因素。針對這樣的現狀,結合實際學情總結了“跨學科、借聲勢,編創節奏”、“以和弦進程為藍本,以樂句創作為目標”、“簡單作曲法,幫助學生用自己編創的樂句生成小型作品”的策略。并在課堂實踐中驗證了這些策略均能夠有效提升小學生創作實踐能力。

關鍵詞:小學生、音樂教師、音樂教學、創作實踐、編創、能力培養 。

《音樂課程標準》中對小學音樂課學生創作實踐能力的培養有明確要求。在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大背景下,從國家到學校,從家長到小學生本人,都從單純的學習知識發展成了各項能力的培養,特別是更具有個性化與挑戰性的創造能力提升。音樂學科也不例外,30多年前,學習音樂幾乎就是學會唱歌;20多年前,越來越多的學生能夠掌握1-2件樂器的演奏;10多年前,音樂欣賞課的重要性被越來越多老師重視??墒?,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以進入小學音樂教材的“創作實踐”卻至今被音樂課選擇性遺忘。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孩子們創作實踐的能力,從而滿足小學生個性化發展及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本人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國家對音樂創作實踐能力的要求。

2011年,教育部制定了《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在四大課程內容之一的“創造”中對“創作實踐”分學段做了明確要求。從一、二年級多形式記錄音樂,到中高段年級用旋律線或樂譜記錄音樂。從一、二年級利用身邊的資源編創簡單節奏音型,到中高段年級逐步完成2至4小節的節奏或旋律?!墩n標》在創作實踐方面不僅對理論性的記錄音樂提出了要求,還對開發學生創作潛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2016年,教育部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也明確提出,學生應具備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音樂學科中的創作實踐,就是發掘學生創造性潛能,在實踐中提升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良好手段。

2020年,教育部修訂的2017版《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中,將“音樂編創”設置為六大必修課程之一。其中涉及了即興唱奏、編配詞曲伴奏、命題創作、記錄創作、編曲技術等方面。這就要求作為基礎教育的小學階段,音樂創作實踐能力的培養已不容忽視。

二、小學生音樂創作實踐能力的現狀調查報告

2021年初,筆者在線上和線下分別針對西安市小學音樂教師和在校小學生發放了《關于小學音樂創作實踐能力培養教師調查問卷》、《關于小學音樂創作實踐能力培養學生調查問卷》。具體結果如下:

(一)《關于小學音樂創作實踐能力培養學生調查問卷》調查結果

本次問卷調查面向西安市各小學在校學生,共收到問卷4593分,其中有效問卷4593份。通過對問卷的統計發現,54%的同學有過自己哼唱或演奏自己編創旋律的經歷;66%的學生對音樂創作實踐活動感興趣;74%同學覺得音樂創作活動可以提高自己的音樂表現能力;65%學生希望通過老師的幫助可以將學過的歌曲用不同的方式重新表現。72.3%的學生希望自己創作的音樂作品能夠有合適的方式以完整作品的形式呈現出來。

(二)《關于小學音樂創作實踐能力培養教師調查問卷》調查結果

本次問卷調查面向西安市各小學音樂教師,共收到問卷122分,其中有效問卷122份。通過對問卷的統計發現,當前42.6%老師對創作實踐能力培養的概念不是非常了解;57.38%老師認為學生現有的音樂基礎只能讓創作實踐建立在“模仿”的基礎上;68.03%老師只是偶爾引導學生嘗試開展音響與音樂探索實踐或即興律動表演和節奏創編;60.1%老師認為阻礙開展創作實踐的主要因素為缺少專業的引領,包括專家引領教師和教師引領學生兩方面;40.74%的老師認為現行的課程設置,編創大多只能淺嘗輒止,很難讓更多的孩子形成知識鏈。

三、小學生音樂創作實踐能力的現狀與分析。

從本次調查結果來看,雖然小學生們大多很喜歡音樂創作實踐,且對自己創作的作品有一定呈現效果的要求。但是,現如今的創作實踐教學,跟孩子們理想中的創作以及國家對學生創作能力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具體原因如下:

(一)觀念陳舊。

目前在職的小學音樂教師主要是70后、80后和部分90后,這些音樂教師在成長過程中接受的音樂教學基本都是以聽唱法為主的歌曲教學。隨著時代發展,很多音樂教師逐步接觸了國際三大教學法“達爾克洛茲”、“柯達伊”、“奧爾夫”。雖然這些較為成熟的教學法,讓音樂教師開闊了一定的眼界,但在實際的音樂教學中,老師們普遍更喜歡傳統的講授引導教學模式。傳統模式對于現在普遍的大班額來說,的確有更易組織、更易完成教學任務的優勢。但對于個性化極強,很難統一標準和結果的音樂創作實踐來說,卻顯得格格不入,難以落實。因此,一線音樂教師需要轉變傳統觀念,明確音樂創作實踐的概念與培養方向,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摸索和總結符合自己學情的音樂創作實踐教學理念。

(二)缺乏引領。

通過調查發現,音樂教師們已經逐步意識到創作實踐對于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有著無法替代的重要意義。網絡上也有一些先行者會發布一些創作實踐方面的視頻,但是細細瀏覽就會發現,這些先行者多是踐行“奧爾夫教學法”或“柯達伊教學法”的幼兒教育從業者或是成人音樂專業的從業者。反而是中小學音樂創作實踐教學極度缺乏專業引領。這也就造成了小學音樂教師偶爾會安排有節奏、旋律等簡單編創的活動,但因自身專業待提升或方法不得當等緣由,缺乏示范性、推廣性與持續性。面對這種情況,小學段的音樂教師們更應學習扎實的理論知識、多渠道關注國內外的優秀案例、立足于自己的實際學情、研究適合自己和學情的教學方法并進行推廣,成為引領者。

四、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創作實踐能力培養策略。

(一)跨學科、借聲勢,編創節奏。

1.結合數學加減,生成節奏型。

首先將常用音符的時值轉換為數字。其次,用不足1拍的的“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通過組合時值相加得1拍的方法,讓學生利用數學加法,快速生成“雙八”、“前十六后八”、“前八后十六”、“切分音”等等節奏組合。最后,再次利用數學加法,結合拍號規定的每小節總拍數,用“二分音符”、“四分音符”“休止符”、“節奏組合”等,生成1小節或多小節節奏。因這種方式涉及小數點或分數加法,所以更適合中高段的小學生。

2.趣味聲勢編創節奏。

“結合數學加法,生成節奏型”的方法雖高效,但不太適合小學低段的學生。一二年級的學生,趣味化的教學方式更能激發孩子的創作靈感生成個性化的節奏。因此,筆者更推薦“借用聲勢編創節奏的方法?!?/p>

“借用聲勢編創節奏法”具體的教學過程是:首先,安排對應數量的目標格,例如:四四拍設置四個目標格子;四二拍設置兩個目標格子。其次,讓小學生結合生活中的音響或自己喜歡的聲勢,為每個目標格子設計合適的音響或聲勢。最后,用生成的帶有音響或聲勢的個性化節奏為熟悉的音樂作品伴奏。

(二)以和弦進程為藍本,以樂句創作為目標

說到“和弦”,現有的小學教材上基本沒有涉及相關知識,但和弦進程又是音樂創作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結合小學生的音樂理論體系尚未完備的因素,本人建議“和弦”的概念不必要介紹的過于專業,初步創作中,了解“三和弦”即可。

簡單來說就是先引導學生了解三和弦的組成,再用三和弦的三個音,按經典的和弦進程進行編創,最終形成一個或多個樂句。比如:利用“1645和弦進程”,為每小節配一組三和弦。利用對應小節三和弦中的三個音,結合之前編創節奏方式生成的節奏型,編創旋律。四小節旋律形成一個樂句。

本人先后利用這種方法,設計制作了微課《跟隨經典學編曲》、引導學生運用流行音樂中的“4536251和弦進程”為《外婆的澎湖灣》改編旋律、用“1645和弦進程”創作四二拍完整樂句,為后續小型作品的生成做好鋪墊。

(三)簡單作曲法,幫助學生用自己編創的樂句生成小型作品。

“持續律動作曲法”也可以叫“重復創作技法”。每個樂句旋律都幾乎一樣,各別樂句的個別音根據實際情況不太一樣.代表作《洋娃娃和小熊跳舞》。這種創作技法理解起來非常用容易,創作過程不繁瑣,能夠快速生成完整作品,大大增加了小學生音樂創作的興趣。利用這種技法,本人的學生們利用前一節課他們自己編創的樂句創作了原創歌曲《新年祝?!?,切實提高了學生音樂創作實踐的能力。

音樂創作不是高高在上的,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對音樂的理解,音樂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找到用音樂表達自己的方法,讓他們敢于創作、能夠創作、樂于創作屬于他們自己的個性化音樂,從而更好的培養國家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修訂組、王安國.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鄭莉. 現代音樂教學理論與方法研究[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

4.王耀華. 音樂創造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觀[J].中國音樂教育,2007,(7).

猜你喜歡
創作實踐音樂教師音樂教學
江文也鋼琴音樂民族化的創作實踐研究
中國工筆人物畫形像表現與創作實踐
當代中國景觀設計的思想演進與創作實踐分析
課改15年山區音樂教育現狀調查
關于淺談音樂教育的育人功能研究
淺論高職高專音樂教師職業素養的提升
節日影像志創作實踐初探
淺談新課程背景下多媒體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
音樂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淺析
中等專業學校音樂欣賞教學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