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種技術在西藏的應用與思考

2022-03-22 19:09甘雅文
安徽農業科學 2022年5期
關鍵詞:西藏

摘要 復種是糧食增產最簡單直接且行之有效的一種方式。將種地、養地相結合,防治水土流失從而提高土地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合理發展復種,充分利用光、熱、水、耕地等自然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介紹了復種制度對飼草生產的意義,分析了西藏復種制度的潛力條件、復種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意義、西藏復種發展趨勢,最后對西藏復種制度發展模式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 復種技術;西藏;應用與思考

中圖分類號 S34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2)05-0021-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5.007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pplication and Consideration of the Effects of Multiple Cropping on Soil Fertility in Tibet

GAN Ya-wen

(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Hulless Barley and Yak Germplasm Resources and Genetic Improvement, Tibet Agri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AAAS, Lhasa, Tibet 850032)

Abstract Multiple cropping is the simplest, direct and effective way to increase grain production. It combines planting and cultivation to prevent soil erosion to impro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land, to rationally develop multiple crops, and to make full use of light, heat, water and cultivated land and other natural resourc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 utilization wa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We introduced the significance of multiple cropping to forage grass production, analyzed the potential conditions of multiple cropping system in Tibet, economic benefit and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multiple cropping, develop trend of multiple cropping in Tibet. Finally, we took consider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modeof multiple cropping system in Tibet.

Key words Multiple cropping;Tibet;Application and thinking

基金項目 省部共建青稞和牦牛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課題(XZNKY-2021-C-014-Z01)。

作者簡介 甘雅文(1988—),女,安徽宿州人,助理研究員,碩士,從事作物遺傳育種研究。

收稿日期 2021-10-26

復種是在一定時期內(一般為一年)同塊耕地上連續種植多茬作物的栽培方式,目的是在空間和時間上增強土地的利用率,提高產出,在有限的耕地上增加更多的收益是土地資源集約化利用的主要方式,符合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目前我國用于復種的耕地約有40%[1],額外提供了25%的糧食[2]??梢?,復種制度對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促進優質農產品生產和農民增收方面具有重大意義[3]。在一些積溫較低的地方,主糧收獲后復種飼草或其他生長期較短的經濟作物避免了與糧食作物爭地的現象,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土地資源緊張的情況。除此以外,大量研究表明,合理的復種增加了溫、光、水等自然資源的利用率,提高了農田系統生產力;在復種時由于變換了中間寄主,有效減輕農作物的病蟲草害;若種植豆科作物,通過根瘤的固氮作用還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狀、調節土壤肥力等。由于復種制度在促進資源的節約化利用、保障糧食安全、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增加農民經濟收入方面具有重要意義[3],因此以復種為基礎的多熟制度在我國被大力推廣。

西藏是氣候資源較為豐富的高原,河谷地區冬播作物通常在7月中旬收獲后,耕地閑置,到下一茬作物種植前90~110 d的空閑時間是西藏的雨季,此時降雨充沛(占全年降雨量的70%以上),雨熱同步。為充分利用這段時間的土地及光、熱、雨資源,20世紀80年代西藏的農業科學家就開展了冬青稞復種研究,在拉薩市堆龍德慶縣羊達鄉開展試驗冬青稞收獲后復種蕪菁和雪莎,蕪菁產量達1 350 kg/hm2。1981—1987年,關樹森等[4]在堆龍德慶縣羊達鄉在冬青稞后復種豌豆和小油菜,鮮草產量達1 800 kg/hm2。通過多年來西藏農業科技人員的不懈努力,復種制度在西藏的中東部河谷農區落地生根,獲得了良好的應用。鑒于此,筆者介紹了復種制度對飼草生產的意義,分析了西藏復種制度的潛力條件、復種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意義、西藏復種發展趨勢,最后對西藏復種制度發展模式進行了思考。

1 復種制度對飼草生產的意義

受氣候變化和超載放牧的影響,西藏天然草場面臨嚴重退化,全區約有0.57億hm2天然草地,其中退化的草地面積為0.24億hm2,42.2%的天然草地處于退化狀態,即使是未退化的天然草場,由于西藏高寒、干旱的特殊氣候和貧瘠的土地,產草量也普遍極低,鮮草產量為 450~1 050 kg/hm2[5],在全國草地分級中處于末端,為七、八級。要緩解天然草地的退化狀況,就需要減少天然草地的載畜量,將部分牲畜轉移到西藏農區,發展農區畜牧業。然而西藏發展農區畜牧業面臨的重要瓶頸就是農區飼草料不足。在西藏的農村,普遍存在飼料、燃料和肥料“三料”短缺的問題,由于缺乏新鮮的飼草料,農民將青稞秸稈作為飼料飼喂牲畜,但青稞秸稈的缺口仍然很大。據統計,西藏作物秸稈最大產出量為94萬t,而牲畜對秸稈的需求量在160萬t左右,有將近50%的缺口[6]。秸稈飼喂牲畜后,牛糞作為燃料使用,普遍用于生火做飯或冬天取暖。由于牲畜糞便被作為燃料消耗,還田量很少,長此以往使農田土壤有機質匱乏,耕地生產力下降,這導致農區的農業及畜牧業的發展均面臨挑戰。為此,有學者提出“引草入田”[7],通過復種方式,在西藏東部和中部河谷農區年積溫>900 ℃的區域,冬播作物收獲后種植飼草,實現一年兩收,在保持糧食作物產量不變的基礎上增收一季飼草,增收的飼草可以緩解西藏農區飼草短缺的困境,為發展農區畜牧業奠定基礎。表1為不同地區復種飼草產量。

從表1可以看出,在西藏中部一江兩河流域,冬播作物收獲后,復種飼草鮮草產量達到21 270~60 000 kg/hm2。如果按照37 500 kg/hm2的鮮草產生量、每頭牛以15 kg/d的鮮草消耗量計算,如果一戶有0.53~0.67 hm2地,用于復種飼草則可以多飼養3~4頭牛。由此可見,在西藏河谷地區復種飼草具有良好的產草量,可有效緩解天然草場的壓力。

2 西藏復種制度的潛力條件

影響復種條件的因素有自然因素、人為因素和市場因素等。自然因素含耕地、積溫、降水等條件;人為因素包括勞動力資源、機械化水平等;市場因素主要有化肥、種子的采購以及復種產品的使用與銷售。在這些因素中,自然因素是決定復種潛力的客觀條件,只有溫度與水資源情況滿足復種要求才能開展種植工作。青藏高原雖然整體海拔較高,平均海拔在5 000 m以上,但在農區人們聚居的河谷地帶海拔較低,西藏中部的一江兩河流域平均海拔3 500 m左右(表2),而西藏的東南部海拔則更低,同時由于西藏的緯度較低,中部一江兩河區域屬于溫暖半干旱區,東部屬于暖熱濕潤區,該區域有足夠的熱量條件實現“一年兩熟”。通過對西藏一江兩河地區不同區縣積溫值、主要農作物和飼草生長的積溫需求分析可以判斷該區域是否具有復種飼草的積溫潛力(表3)。

從西藏中部農區的積溫來看,種植冬青稞及春青稞等主要作物后剩余≥0 ℃積溫在1 000~1 500 ℃·d,可供作物的生長時間為60~100 d(表4)。在剩余的生長期與積溫里復種飼草,除了早熟燕麥可以成熟外,其他絕大部分飼草都難以成熟,不能實現一年兩熟,但是該生長時期和積溫可以使大部分飼草完成營養生長,實現“一年兩收”,收獲一季飼草,有效緩解農區飼草壓力,增加西藏中東部河谷農區耕地復種指數,提高資源利用率。

3 西藏復種的經濟效益

經濟效益是農民選擇復種制度的主要遵循,在目前西藏的復種制度下,冬播作物基本不受影響,因此主要研究后茬復種作物的經濟效益,表5為西藏不同地區復種飼草的經濟效益分析。

從表5可以看出,如果在冬播作物收獲后復種飼草,利潤在9 012~32 250元/hm2,從選擇飼草的品種來看,復種燕麥的經濟效益要比箭筈豌豆好,因為燕麥草的產量要高于箭筈豌豆,并且銷售單價也較高;從區域來看,藏東南的復種效益較好,遠高于藏中河谷農區,藏東南熱量充足、降水充沛,復種作物的生長期要長于藏中河谷農區,飼草產量明顯較高,經濟效益更為突出。

表6為復種飼草作物的經濟收益,如果后茬選擇復種經濟作物則收益率更高,復種經濟作物的收益要明顯高于飼草,但是復種經濟作物田間管理復雜,對農民的農技知識要求要高于飼草的種植,同時復種經濟作物的區域最好靠近城鎮,便于今后產品的出售,所以雖然復種經濟作物具有良好的經濟收益,但是要求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農民也需要懂技術、能生產、會經營,付出的機會成本也相應較高。

4 復種的生態意義

復種具有有效改善土壤性狀、降低農田環境污染、調節土壤肥力等優點。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在農業生產中化肥使用量呈逐年上升趨勢,有機肥的施用呈下降趨勢,土地質量的持續生產能力受到挑戰,許多環境問題隨著化肥的大量應用而產生。在這種背景下發展復種模式對于農田環境,特別是土壤理化性狀的改良具有積極的影響,總的來說復種對土壤的影響如下:

4.1 復種對土壤理化性狀的影響

復種后,非毛管孔隙和土壤團粒結構增加、次生潛育化消除、氧化還原電位提高,為作物生長提供了很好的土壤環境條件。黃國勤等[11]指出,通過5年種植(紅花草早稻晚稻),土壤容重下降且物理性狀明顯改善,在2002—2004年的紅花草—早稻—晚稻的復種模式中,土壤容重3年連續下降。熊云明等[12]也認為,稻田復種輪作使土壤容重下降4.24%,非毛管孔隙度增加,氣液比值增大。復種不僅能使土壤養分表現形態改變而且可提高生物產量,研究表明不論哪種復種方式,土壤有機質和全磷、全氮的含量都隨土壤耕種年限的增加呈增加的趨勢。復種能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復種后土壤中化合物的還原和溶解能夠使土壤的磷素有效性增多。趙曉齊等[13]研究證明,紫云英還田磷素能夠被釋放在土壤中,并且土壤磷素能夠被活化,從而降低土壤對磷素的固定。劉英等[14]研究結果顯示,種植紫云英后,土壤中速效磷含量為試驗前的1.78倍。

4.2 復種對土壤有機質的影響

復種對土壤有機質產生明顯的影響,土壤有機質的含量主要來源于土壤原來的基礎以及外源有機物的補充。復種后比常規耕作下土壤有機質數量增加快,復種后因為外源有機物的輸入增加,促進了有機質的增加。從種植過程來看,土壤還原細菌在水作條件下比旱作時占優勢,主要原因是有機質進行嫌氣分解,有機質的積累增加;劉春增等[15]研究認為,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在紫云英與化肥配施的情況下能增加或保持。劉英等[14]研究發現,種植紫云英后土壤有機質的含量比試驗前提高。

4.3 復種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

農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成分是土壤微生物,它是有機殘體分解利用的最主要因素,能夠促進土壤有機質分解、轉化與循環。土壤養分轉化與腐殖質形成過程與土壤微生物的數量和活性緊密相關[16-17]。復種對土壤微生物有一定的影響,尤其是水旱交替時影響較大,絕大多數微生物在水作和旱作環境不能適應,水旱交替種植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傳病害的感染和蟲害的發生,因此反復的水旱交替復種有利于病害和蟲害的防治。研究人員認為,稻田水旱復種能夠增大有益微生物數量,減少土壤中厭氣微生物的數量,對細菌的繁殖有益處。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細菌,土壤中細菌數量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土壤營養元素循環的速率和土壤速效養分的供應,復種不僅使有益微生物數量增加、有害微生物數量降低,而且可增強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有機肥對有益微生物數量的提高有積極作用,與化肥配施效果很好,復種后土壤容重和土壤有機質對土壤微生物數量的變化產生影響。

5 西藏復種發展趨勢分析

復種制度在西藏河谷農區可以增加一季飼草的種植,有效促進農區農牧業結合,緩解天然草場壓力,達到保護西藏天然草地生態的目的,近年來從政府層面也積極鼓勵農戶在適宜地區開展復種工作,西藏的套復種呈現如下趨勢:

5.1 作物組合數量增多

在20世紀60年代西藏自治區農業科學研究所的專家開展復種試驗,主要種植作物是箭筈豌豆、雪莎和蕪菁,前茬作物是冬青稞,復種的組合數比較簡單,可供選擇作物較少。目前,經過科研人員的大量試驗,引種了多種飼草作物,開發了多種復種組合數,主要為糧飼復種模式,代表作物有冬青稞/冬小麥復種燕麥、小黑麥、箭筈豌豆、雪莎、飼用油菜、青儲玉米等飼草作物;糧經復種,冬青稞/冬小麥等糧食作物復種小油菜、菠菜、小白菜、紅薯、甜玉米等經濟作物;經濟作物復種飼草,前茬為冬播大蒜、油菜等經濟作物,在5月份收獲后復種燕麥、箭筈豌豆等飼草;后來又發現有些飼草在西藏可以越冬種植,從而開發出越冬飼草復種模式,前茬為冬播小黑麥、綠麥草等飼草,在5月份飼草達到最大生物量時刈割,此時正是飼草青黃不接的時候,牲畜面臨“春死”階段,能夠補充新鮮草料非常重要。收割飼草后可以復種早熟青稞,補充一季糧食作物,解決口糧問題。研究人員總結出了20多個復種模式,開發了200多個作物組合。

5.2 理論研究進一步加強

在西藏開展復種的初期階段,主要進行一些試驗性的種植,在種植過程中根據作物的表現來判斷該區域是否可以進行復種,基于經驗的判斷需要對多種作物進行試種試驗,成本極高。目前的復種種植中,科研人員首先會根據夏閑地剩余的積溫以及復種作物生長所需的積溫來計算該區域是否適合復種以及選擇作物,即進行種植潛力的判斷。研究人員根據區域積溫條件計算出西藏的區域復種潛力與海拔呈負相關關系,日喀則地區復種潛力較低,其次是拉薩地區、山南、林芝地區比較適合復種[8]。宋國英[10]計算了耕地復種指數,日喀則為96.32、山南為10182、拉薩為108.46.

5.3 田間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復種“三分在種,七分在管”,因為復種飼草主要利用夏閑地,此時糧食作物已經收獲,農民將圈養在家中的牲畜放了出來,種植的飼草容易遭到牲畜的破壞,同時在夏天也容易遭受泥石流或者洪水淹沒的影響。以前由于復種面積較少,農民對復種的管理不太注重,但隨著復種規模的增大,農民也越來越注重復種的效益,在管理上增加了投入,提高了復種的成效。

以前的復種基本不施肥,或者只使用一些簡單的尿素、二銨這樣的化學肥料[18],后來為了進一步提高飼草產量和增加耕地地力,增加了有機無機復合肥的使用,研究表明使用有機無機復合肥能縮短冬青稞生育期3~4 d,延長后茬飼草的生長時間,還可有效提高復種飼草產量、增加收益。玉米復種時試用有機無機復合肥處理的生物量平均達 2 662.7 g/m2 ,而對照玉米的生物量僅為 1 697.7 g/m2[19]。此外,還可以提高土壤除鉀素以外的有效養分含量,這樣在高強度耕地利用模式下,保持了土壤肥力,實現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6 西藏復種制度發展模式的思考

西藏因海拔較高,耕地資源數量和質量均有限,對于發展糧食作物的種植限制因素較多,是我國糧食生產最不具備比較優勢的省區,但是為了解決民生問題,西藏一直將糧食作物的生產放在首位,提出青稞產量達到100萬t的目標,近幾年青稞的種植面積及產量均呈增加趨勢。對于大力提倡種植業,重農輕牧的發展策略,溫軍[20]認為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西藏推行以內地種植業為核心的糧食主導致發展模式,但這種以種植業為主、偏重糧食生產、弱化畜牧業發展的行為模式忽視了西藏的地域特點和民族差異性。根據西藏居民的膳食結構,目前青稞產量可滿足居民生活所需,加之西藏的食品加工業滯后,市場上對青稞的有效需求不足,同時居民對高水平生活的追求需要更多的肉、奶等產品,這種情況下如果僅以種植業為主,特別是青稞生產為主的農業發展戰略難以滿足群眾對高熱量食品的特殊需求,確保糧食安全不僅是保證主要糧食的供給,還要滿足畜禽產品的供應,因此西藏應該走農牧結合的道路。復種模式的選擇是農牧結合的主要表現手段,在復種種植中還應注意以下方面的提高:

6.1 進一步加強技術研究

根據不同區域建立適宜的復種模式,西藏國土面積較大,即使是中東部的河谷農區,也有上千公里的跨度,加之海拔差異明顯,不同區域的氣候環境、土壤特點、耕種習慣等也都各不相同,在這種情況下推行復種制度需要根據各區域的特點分片進行,研究適宜不同區域的最佳復種模式,選擇好作物組合。在此基礎上完善復種作物的病蟲草害防治以及田間管理措施,形成整套的復種技術方案或者是種植標準。雖然關樹森[4]研究了20多復種模式以及260多個作物組合,但是這會讓農民選擇起來眼花繚亂,在實際生產中只需要向農民推薦2~3種效益較好的作物組合即可。

6.2 嘗試對復種區域開展補貼

由于農業的基礎性、弱質性和公共屬性等特征,一項新技術的應用在推廣初期可以通過政策補貼的方式來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所以可以效仿當前對糧種的補貼制度,在符合復種條件的地區采取農資補貼,或者直接用現金補貼的方式推廣復種制度。從良種補貼的經驗來看,即使是全覆蓋的基礎補貼,對新技術的推廣仍能發揮良好的作用,如果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進行補貼并提高補貼標準,則能更好地起到示范和帶動作用,加速新技術的應用[21]。

6.3 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復種季節主要在西藏的夏天,該時期雖然降水集中、雨熱同步,但是種植飼草的需水量較大,在等量干物質積累的條件下飼草的耗水量是禾谷類作物的1倍以上,天然降水存在時空分布的不均勻問題,如果僅依靠天然降水很難滿足飼草生長足夠的水分需求,為了使飼草快速生長,達到分蘗早、拔節快、葉片比例高的豐產群體結構,就需要對飼草進行合理灌溉,所以在西藏農區發展復種制度,需要建立健全水利設施,完善灌溉條件,做到灌排結合,滿足飼草生長的水分需求。

6.4 改變傳統種植習慣

在西藏推行復種,由于土地夏閑的時間較短,關鍵在于搶收搶種,為后茬作物的生長爭取更多的時間。這與傳統的種植習慣有所沖突,傳統的收獲過程中,農民在青稞成熟時身著盛裝,在田間地頭載歌載舞,用傳統的節日“望果節”來喜慶豐收,這一節日往往會持續幾天,過完之后才開始動鐮收割,這往往會造成青稞晚收籽粒脫落等現象嚴重。而對青稞的研究結果表明,青稞不需要完熟收割,落黃不久即可收割,做到九成熟十成收就行了。所以推廣復種制度要克服這些傳統種植中不利于復種的習慣,根據作物的成熟規律,一旦成熟就抓緊時間收獲,最好采用機械收獲,這樣能夠節省人力成本并縮短時間。復種時也盡量采用機械種植,如果現行農機具不滿足條件,還需要根據當地的生產實際情況開發相應的農機具,盡量已達到全程機械化種植。推行育苗移栽(玉米、蔬菜)模式,搶占生長期,比如在距離冬季作物成熟的20~30 d期間,在溫室中培育玉米苗,采用營養杯育苗,玉米在溫室中經過約30 d的生長,可以達到30 cm左右的高度,7月中旬冬青稞收獲后就可以將玉米移栽到地里,移栽前先將玉米煉苗2~3 d以適應大田環境,在10月中旬移栽的玉米經過3個月的生長,絕大部分可以結出棒子,市場價1元/個,按45 000株計算,具有較好的經濟收益。這種提前育苗后月移栽的方法可以運用在經濟價值較高的蔬菜上。

7 結論

西藏由于高寒、低溫、降水偏少的特殊自然環境,天然草場的生產力不高、載畜量較低。特殊脆弱的生態環境要求西藏的農業需走農牧結合、協同發展的模式。充分利用西藏河谷農區的夏閑地種植飼草,以緩解天然草場的壓力,同時可滿足城鄉居民對動物蛋白的更多需求,所以在西藏中東部河谷農區推行復種制度是促進農牧結合的重要舉措。

研究表明,西藏的中東部河谷農區有足夠的光、熱、水資源條件開展復種,實現一年兩收,增加一季飼草的收成。復種除了增收飼草,還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與微生物活性,改善土壤理化性質。為進一步推行復種技術,還需要農業部門加強相關研究,篩選較好的復種模式,嘗試對復種制度開展補貼,加強基礎水利設施建設,改變農民傳統種植習慣。此外,還應保障農資供應,推行全程機械化,對土地進行流轉,形成種植規模,適度增加農區的牲畜養殖,延長產業鏈條。

參考文獻

[1] 閆慧敏,劉紀遠,曹明奎.近 20 年中國耕地復種指數的時空變化[J].地理學報,2005,60(4):559-566.

[2] 郭柏林.我國復種指數變化特征、效益和潛力[J].經濟地理,1997,17(3):8-13.

[3] 周開芳,何炎.豆科冬綠肥翻壓對土壤肥力和雜交玉米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貴州農業科學,2003,31(S1):42-43.

[4] 關樹森,劉國一,尼瑪扎西.西藏一年兩收套復種技術研究[J].西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4(1):39-46.

[5] 曹仲華,魏軍,楊富裕,等.人工草地在西藏的地位與發展前景[J].草業與畜牧,2007(4):49-52.

[6] 馬興林,李征,鄧坤枚.西藏中部地區種植業生產現狀與發展對策[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1,22(1):37-40.

[7] 祝廷成,李志堅,張為政,等.東北平原引草入田、糧草輪作的初步研究[J].草業學報,2003,12(3):34-43.

[8] 金濤.西藏農業發展糧草免耕復種技術初探[J].西藏農業科技,2005,27(4):22-27.

[9] 周娟娟,魏巍.關于西藏飼草種植模式探討:以拉薩市為例[J].西藏農業科技,2019,41(1):10-13.

[10] 宋國英.西藏主要農區復種飼草經濟效益分析[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3.

[11] 黃國勤,熊云明,錢海燕,等.稻田輪作系統的生態學分析[J].土壤學報,2006,43(1):69-78.

[12] 熊云明,黃國勤,王淑彬,等.稻田輪作對土壤理化性狀和作物產量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4,6(4):42-45.

[13] 趙曉齊,魯如坤.有機肥對土壤磷素吸附的影響[J].土壤學報,1991,28(1):7-13.

[14] 劉英,王允青,張祥明,等.種植紫云英對土壤肥力和水稻產量的影響[J].安徽農學通報,2007,13(1):98-99,189.

[15] 劉春增,李本銀,呂玉虎,等.紫云英還田對土壤肥力、水稻產量及其經濟效益的影響[J].河南農業科學,2011,40(5):96-99.

[16] 向艷文,鄭圣先,廖育林,等.雙季稻種植制度下長期施肥對紅壤性水稻土氮素肥力的影響[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4(6):704-707.

[17] 劉恩科,梅旭榮,趙秉強,等.長期不同施肥制度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響[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9,14(3):63-68.

[18] 尼瑪次仁.西藏河谷地區復種飼料油菜試驗初報[J].西藏農業科技,2017,39(2):13-15.

[19] 何永濤,孫維,張憲洲,等.有機無機復合肥在西藏糧草復種模式中應用的效應分析[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1,19(3):568-573.

[20] 溫軍.西藏經濟發展戰略問題探討[J].中國藏學,2003(1):21-33.

[21] 康雅潔.我國農村經濟政策評價:以農業直接補貼政策為例[J].農業與技術,2021,41(2):121-124.

猜你喜歡
西藏
西藏
都是西藏的“錯”
『請把我的骨灰埋在西藏』
我們一起去西藏
天上的西藏
一個人的西藏
論《西藏隱秘歲月》的原型復現
西藏:存在與虛無
西藏非遺
徒步搭車到西藏 真正的說走就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