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種藥劑桶混拌種為核心的綠色用藥技術對水稻主要病蟲的防治效果

2022-03-22 23:49張春云朱鳳
安徽農業科學 2022年5期

張春云 朱鳳

摘要 研究以常規噴霧用和種子處理用2種劑型多種藥劑進行桶混拌種為核心,大田采用生物源藥劑,配合必要化學藥劑的水稻病蟲全程綠色用藥技術。2019、2020年試驗結果表明,復方藥劑拌種對紋枯病防效優異,且水平擴展盛期推遲20 d左右。對稻瘟病控制時間長、效果好。對縱卷葉螟防效優異,五(3)代防效為98.25%,第4代仍達83.86%。螟蟲防效較好,對二化螟第二代保穗效果仍達20%左右。由于其防效高、持效期長,大田可使用生物農藥為主,減輕了中后期化學用藥壓力。

關鍵詞 拌種;水稻病蟲;噻呋酰胺;異噻菌胺·肟菌酯;氯蟲苯甲酰胺

中圖分類號 S43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2)05-0123-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5.030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Control Effect of Green? Pesticide Application Technology with? Mixing Seeds in a Variety of Pesticide Barrels as the Core on Main?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of Rice

ZHANG? Chun-yun1,? ZHU? Feng2

(1.Plant Protection Station of Yizheng, Yizheng, Jiangsu 211400; 2. Plant Protection Station of Jiangsu, Nanjing,Jiangsu? 210000)

Abstract In this study, 2 kinds of pesticide mixtures were used as core of conventional spray and seed treatment, and the green technology of rice pests and diseases was applied in the field with biogenic chemicals and necessary chemicals. The test results in 2019 and 2020 showed that seed dressing with compound agent had good control effect on sheath blight, and the peak period of horizontal expansion was delayed by about 20 days. The control time of rice blast was? long and the effect was high. The control effect on leaf roller was good. The leaf protection effect of five (3) generations was 98.25%, and that of the fourth generation was still 83.86%. The control effect of stem borer was good, and the effect of ear preservation on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Chilo suppressalis was still about 20%. Because of its high control effect and long duration, biological pesticides could be mainly used in the field, which reduced the pressure of chemical drugs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stage.

Key words Seed dressing;Rice pest;Thifluzamide;Isotianil·trifloxystrobin;Chlorantraniliprole

基金項目 “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人才項目(NY-088);江蘇省第五期“333工程”項目(BRA2019314);現代農業-重點及面上項目(SBE2018310278)。

作者簡介 張春云(1974—),女,江蘇儀征人,高級農藝師,從事農作物病蟲害測報防治與推廣工作。

*通信作者,研究員,碩士,從事植物保護研究與推廣工作。

收稿日期 2021-04-02

儀征市地處長江下游,溫度高、濕度大,水稻病蟲害種類多、常年發生程度重、防治壓力大,少的年份大田需用藥3~4次,多則6~8次。近年來,隨著勞動力的緊張以及農產品安全監控的加強,急需發展簡便易行、省時、省工、節本、綠色、安全、高效的水稻病蟲害防控技術。為此,根據篩選、推廣氰烯菌酯、吡蟲啉、噻蟲嗪等一批高效種子處理劑[1-7],迅速控制機插秧惡苗病、稻薊馬嚴重為害,種子藥劑處理技術得到了廣大農民認可的啟發,筆者提出這樣的技術路線,即用當前高效藥劑噻呋酰胺、氯蟲苯甲酰胺、三氟苯嘧啶噴霧劑型SC與異噻菌胺·肟菌酯種衣劑型FS進行桶混拌種,大田噴施生物源農藥,后期關鍵時期,配合少量必要的化學藥劑使用,探索水稻病蟲全程綠色用藥防控的可行性,以期減少大田化學用藥次數,并達到農藥減量之目的。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與水稻品種

試驗田位于江蘇省儀征市真州鎮(粳稻)和月塘鎮(雜交稻),單季稻區。水稻品種為武運粳23、揚稻1號、兩優0367。

1.2 試驗藥劑

種子處理藥劑:24%噻呋酰胺SC(陶氏杜邦公司),28%異噻菌胺·肟菌酯FS(拜耳公司),20%氯蟲苯甲酰胺SC(杜邦公司),三氟苯嘧啶等SC(杜邦公司),18%多·咪·福美雙FS(安徽豐樂公司)。

大田防治藥劑:金龜子綠僵菌80億孢子/mL OD(重慶聚立信公司),24%井岡霉素A水劑、6%春雷霉素WP、32 000 IU/mg蘇云金桿菌WP(武漢科諾公司),0.5%藜蘆堿可溶液劑(楊凌馥稷公司),6%井岡·嘧苷素水劑EC(浙江桐廬匯豐公司),2%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EC、25%吡蚜酮WP、20%甲維·茚蟲威SC(江蘇東南植保公司),40%三環唑SC(江蘇稼穡公司),30%苯醚甲環唑·丙環唑EC(先正達公司),9%吡唑醚菌酯CS(巴斯夫公司),19%啶氧·丙環唑SC(杜邦公司),25%吡蚜·噻嗪酮SC(江蘇安邦公司)。

1.3 試驗設計

試驗處理分種子處理和大田噴霧防治兩部分(表1)。

1.4 試驗方法

5月22日人工拌種,藥種質量比1∶25。5月23日落谷,小苗塑盤育秧標準,粳稻用種每盤150 g,雜交稻50 g。6月18日小苗人工移栽,粳稻30盤/167 m2,雜交稻20盤/167 m2。

按本地生產上統一要求,分別于防治適期進行用藥防治。使用泰州產“飛天”牌背負式電動噴霧器均勻噴霧,用水量為450 kg/hm2。

1.5 調查項目與方法

1.5.1 病蟲害。

按照《主要農作物病蟲害測報技術規范應用手冊》(ISBN 978-7-10914986-1)相應病蟲調查方法進行。

1.5.2 安全性。

落谷后目測出苗情況,出苗后直至移入大田生長期,定期或不定期目測葉色、株高等,與空白對照區比對,評估對水稻的安全性。

1.6 數據處理

采用鄧肯氏新復極差法(DMRT)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評價試驗中各處理間的效果差異性。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紋枯病的防治效果

試驗結果表明,復方藥劑拌種的處理防治效果好,持效期長。2019年,病害重發,播后68 d(7月30日),空白對照區平均病穴率91.57%,病株率達86.93%。由表2可知,復方藥劑拌種的處理(T1、T2)防效高達100%,其中純拌種處理藥后89 d下降至84.14%,雖然顯著低于種子+生物(T2)95.75%防效,但仍極顯著高于同期的常規生產處理(T4)64.95%防效。藥后103 d,T1處理防效下降至65.51%,極顯著低于T2、T4處理,其中常規生產處理(T4)防效上升至79.27%,種子+生物(T2)為78.08%,兩者間無顯著差異。2020年試驗結果基本同上,新增的種子+生物+化學(T3)處理防效僅比T2、T4高不到5百分點,三者間防效也無顯著差異。

2.2 不同處理對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試驗結果表明,復方藥劑拌種的處理對葉稻瘟防效高。2020年,粳稻葉瘟重發。由表3可知,藥后73 d(8月5 日),也是大田第一次藥后5 d,純種子處理(T1)、種子+生物(T2)、種子+生物+化學(T3)3個處理對葉稻瘟均表現出非常高的防治效果,保葉防效分別達96.49%、98.67%和98.87%,病指防效分別為98.94%、9961%和99.66%,相互間差異不顯著,均極顯著高于常規生產防治(T4)處理(65.36%、73.40%)。

復方藥劑拌種處理對后期穗頸瘟仍有較高防效,防病持效期長。2020年水稻破口期遇雨水,穗頸瘟又暴發。藥后115 d(9月17日),進入發病盛期,純種子處理(T1)防效仍達65.83%,破口期采用必要的化學藥劑防治的處理效果最高,即種子+生物+化學(T3)處理防效最高,達88.82%,其次常規生產(T4)處理為82.06%,種子+生物(T2)為7236%,4個處理間防效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

2.3 不同處理對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

復方藥劑拌種處理對縱卷葉螟防效高、持效期長。2019年,南方遷入的蟲源在周邊雜草上和早栽稻田為害繁殖后,第3代遷入移栽后的試驗田為害,結果見表4。由表4可知,復方藥劑拌種2個處理(T1、T2)藥后68 d防效分別達92.71%、100%,極顯著高于常規生產(T4),藥后80 d時,純種子處理(T1)防效仍高達9825%,與大田生物藥劑(T2)處理99.71%差異不顯著。藥后112 d,六(4)代為害定局調查,復方藥劑拌種處理仍有較高的防效,達83.86%,與種子+生物(T2)的84.58%和常規生產(T4)的82.00%差異不顯著。

2020年,五(3)代防效及差異趨勢基本同2019年。但六(4)代為害定局時,純種子處理(T1)防效僅為20.67%,極顯著低于其他3個大田用藥防治的處理,其中種子+生物+化學(T3)防效最高,為85.72%,其次為種子+生物(T2,76.76%),常規生產最低(T4,70.83%),但三者間差異未達顯著水平。

2.4 不同處理對其他病蟲的防治效果

對二化螟有一定的防效。秧田由于覆蓋無紡布15 d,避開了一代產卵期(5月28日左右),無法評估一代防效。二代成蟲(7月26—28日盛發)從周邊稻田遷入雜交稻試驗田為害,調查結果表明,藥后90 d,復方藥劑拌種(T1)二代保穗效果仍為21.82%。

稻飛虱、稻薊馬、惡苗病、稻曲病等病蟲發生輕,未能得出各處理防治效果。

2.5 不同處理對水稻安全性

落谷出苗、揭膜,直至移至大田生長期間,定期或不定期進行目測表明,4個處理的水稻在出苗率、葉色、株高等方面與空白對照相比,未發現有明顯差異,表明試驗中使用的殺蟲劑和殺菌劑大田噴霧用懸浮劑型(SC)與種衣劑型(FS)進行桶混拌種,在該試驗劑量下對水稻生長安全。

3 結論與討論

2019、2020年試驗結果表明,復方藥劑拌種對紋枯病、稻瘟病、縱卷葉螟防效高,持效期長,其中紋枯病、縱卷葉螟拌種防效與何東兵等[8]、于居龍等[9]結果基本相似。由于防效高、持效期長,有效減輕了中后期化學藥劑用藥壓力,是技術路線中的關鍵。紋枯病嚴重發生的年份或田塊,種子處理后,大田一次生物藥劑主治,一次兼治(主治稻曲?。┘纯煽刂茷楹?縱卷葉螟六(4)代中等或以上發生程度時,特別是直播稻、機插秧等遲熟稻田須加施一交化學藥劑。稻瘟病輕發區,拌種兼治即可,重病區和感病品種,破口期須采用一次化學藥劑,可提高保穗效果15百分點。

該復方藥劑拌種對二化螟也有效果,因此生產上可兼治大螟;何東兵等[8]報道三氟苯嘧啶對稻飛虱防效88%~100%,王玖等[10]研究表明,異噻菌胺·肟菌酯拌種對惡苗病防效可達75%~85%;,這些有待今后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采用此防控技術路線,不但一藥多治,還可達到防治關口前移、藥等病蟲、壓低前期基數、減少用藥次數之目的,中期采用生物藥劑,后期針對二代二化螟(雜交稻)、穗頸瘟、縱卷葉螟、褐飛虱,配合必要的高效低毒化學藥劑使用,可有效控制全程病蟲害為害,比常規少用藥1~2次,值得進一步示范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春云,盧毅,張橋,等.不同藥劑·方法和時間浸種對水稻惡苗病的防治效果[J].安徽農業科學,2014, 42(9):2590-2592.

[2] 張春云,李紅,趙元明,等.機插秧粳稻惡苗病重發原因及控制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6? 44(9):131-133.

[3] 唐濤,劉都才,劉雪源,等.噻蟲嗪種子處理防治水稻薊馬及其對秧苗生長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4,30(16):299-305.

[4] 沈麗麗,陳翠芳,陳芳芳,等.氰烯菌酯等藥劑防治水稻惡苗病試驗[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3):382-384.

[5] 李鵬,穆娟微.25%氰烯菌酯懸浮劑防治水稻惡苗病的田間藥效[J].安徽農業科學, 2015,43(15):130-131,136.

[6] 黃紅霞,吳良軍,陳環球,等.吡蟲啉·戊唑懸浮種衣劑防治水稻薊馬試驗[J].湖北植保,2018(6):4-6.

[7] 梅愛萍.不同拌種劑對水稻薊馬、稻飛虱、惡苗病的田間藥效試驗[J].農業工程技術,2021,41(5):17-18.

[8] 何東兵,朱友理,吳佳文,等.不同藥劑拌種對水稻穗前病蟲害的控制效果[J].浙江農業科學,2019,60(4):601-604.

[9] 于居龍,張國,繆康,等.氯蟲苯甲酰胺拌種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評價[J].農藥學學報,2019,21(3):300-308.

[10] 王玖,魏伯奇,王佳林,等.不同劑量的肟菌酯·異噻菌胺種子包衣對水稻惡苗病的防治效果[J].湖北植保,2018(1):6-8.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