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巖土工程地質災害成因及其防治探析

2022-03-26 02:08鄧晨
家園·電力與科技 2022年2期
關鍵詞:人為泥石流巖土

鄧晨

摘要:地質災害的發生,常與地理環境、地質構造以及當地的氣候環境特點都存在著直接的關系。對于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防治要貫徹“預防為主,整治為輔”的原則,加強對地質災害的預防和檢測,居安思危,宜主動預防,不宜災后治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高,科學技術不斷創新,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中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的應用也愈來愈廣,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和施工技術必將邁向新的臺階。

關鍵詞:巖土工程、地質災害成因、防治

1地質災害的成因

我國地質災害按照誘發因素大致可分為兩大類:1)、由自然因素引發的地質環境問題,屬于自然地質災害;2)、由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屬于人為災害。巖土工程引發的自然災害通常有類型多、分布范圍廣、發生頻度高、強度大、影響面寬、損失嚴重等特點,一旦發生將會對生命和財產造成嚴重的威脅。特別是在一些山區地區,如貴州、西藏等西部地區,巖土工程地質災害已成為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巨大破壞、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威脅的主要危害因素。

1.1常見自然災害

1.1.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軟弱帶或層面,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俗稱“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其產生的原因有地震、降雨、融雪或工程作用等、地表水的沖刷、浸泡等;河流等地表水體對斜坡坡腳的不斷沖刷、開挖坡腳、蓄水排水、堆填加載、劈山放炮、亂砍亂伐。

1.1.2崩塌

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較陡斜坡上的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或溝谷)的地質現象。其產生的原因有采掘礦產資源、道路工程開挖邊坡、水庫蓄水與渠道滲漏、堆(棄)渣填土;強烈振動等。

1.1.3泥石流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攜帶砂石和坡面松散破碎巖土體的洪流,它的面積、體積和流量都較大,典型的泥石流由懸浮著大量的粉砂及粘粒的粘稠泥漿推動粗大固體碎屑物組成。在適當的地形條件下,大量的水體浸透山坡或溝床中的固體堆積物質,使其穩定性降低,飽含水分的固體堆積物質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發生運動,就形成了泥石流。通常泥石流爆發突然、來勢兇猛,可攜帶巨大的石塊。因其高速前進,具有強大的能量,因而破壞性極大。

1.1.4地面變形

地面變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與地裂縫。1)地面沉降有自然的地面沉降和人為的地面沉降。自然的地面沉降是地表松散或半松散的沉積層在重力的作用所致;人為的地表沉降主要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地基軟弱夾層沒有查清,軟基處理不當或設計不合理所致。2)地面塌陷是由于受到地震活動、降雨、地下采礦及大量抽排地下水等,土體和表巖在人為或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向下方塌陷,并會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一種地質現象。地面塌陷按形成原因大致可分為:1、自然塌陷,貴州地區常見的有巖溶土洞塌陷等;2、人為塌陷,如坑道排水突水塌陷、采空區塌陷、抽汲巖溶地下水塌陷、水庫蓄水或引水塌陷、振動或加載塌陷、地表水或污水下滲塌陷、多種成因復合塌陷等。3)、地裂縫是地表巖層、土體在自然因素(地殼活動、水的作用等)或人為因素(抽水、灌溉、開挖等)作用下,產生開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長度和寬度的裂縫的一種宏觀地表破壞現象。

1.2常見人為災害

人為活動加劇或加速地質災害的發生所帶來的危害性大大超過正常狀態下產生的地質災害所帶來的損失。人類如果大量地向自然界索取資源,在進行大量的開發利用之后,特別是礦山的開采,不但使植被遭到了破壞,而且生態環境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在所有的地質災害中,超過一半以上都與人為因素有關。亂砍亂伐、礦產資源的不合理開發等等,都是造成地質災害的主要原因,常形成水土流失、采空塌陷等。

2、加強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2.1擴大植被覆蓋面積

為從根本上控制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發生概率,需相關管理部門擴大植物覆蓋面積,修補因工程施工所造成的地質環境破壞。切實提升植樹造林重視度,確保所應用的生物手段能有效改善當地氣候。結合各地區生態環境情況,制定更長遠的地質災害防治手段,如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等,只有將環境保護工作落實到位,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治地質災害。

2.2加強地質災害排查和監測

在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發生前,會出現明顯征兆。如滑坡發生時,地面會出現大面積位移、開裂等情況,需加強排查,具有一定的地質災害防治意識,對這些征兆進行細致分析,從而制定更加有效的預警措施,在地質災害發生前做好疏散或損失控制工作。同時,在巖土工程施工環節中,引進先進的地質災害監測技術,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更加高效與精準。舉例而言,將全球定位系統與遙感系統有機整合在一起,借助全球定位系統的功能,對施工區底層以及各施工階段的地表移動情況,對地質變化進行全面觀測。同時,利用遙感系統的功能,深入分析當地地形以及氣候條件,分析地質災害發生概率及可能造成的破壞程度,從而制訂出更加科學的防治手段。

2.3合理采用避讓措施

一些地質災害的發生是不可預測和不可避免的,或災害治理的經費過大,所以想要在巖土工程施工過程中對地質災害進行良好的防治,施工人員或擬建物可采取避讓措施。簡單來說,避讓措施主要指的就是相關的施工人員或擬建物在實際施工之前,先對施工所處的地質環境進行全面的勘探分析,并且明確可能會發生的地質災害,然后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盡量避免地質災害發生的地區以及避免可能導致地質災害發生的施工開展。除此之外,要及時做好地質災害地區的人員和財產的轉移,并且建立有效的地質災害避難所,以此就可以確保當發生地質災害的時候,所有的人員和財物都已經轉移到安全的地區,通常工程建設過程中,應避開大型泥石流場地、大型緩坡滑坡場地等。

2.4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工作

為更好控制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發生概率,減少地質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需提前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計工作,深入分析一些人為因素可能引發的滑坡、泥石流等,總結自然災害產生的運動規律、發生概率等,制訂科學的防治目標與防治原則。

通常應從地質災害成因分析,對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手段進行優化,避免地質災害對工程造成嚴重威脅或破壞。在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期間,應事先對工程現場進行勘察,針對行業管理規范與相關評定標準,使防治工作更加專業。貴州現階段地質災害的防治可劃分為加固、排水、護坡、支擋、引排等幾種,需工作人員細致分析巖土工程施工特征,加大防治工程管控力度,從根本上消除造成地質災害的人為隱患。

同時,在開展巖土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期間,也應制訂更加有效的運行機制,對當地地形、地質情況進行勘察,制訂出更加有效的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從根本上提升工程防治效果,確保邊坡、巖溶等結構更加安全穩定。

結束語:綜上所述,由于地質災害的多元化,地質災害的防止和治理相對比較困難,相關巖土工程工作者必須對此給予足夠的重視,應對導致地質災害產生的原因進行不斷地深入分析,對自然原因和人為活動原因引發的自然災害,應加強排查、提前預防、加強監測、加強勘察、詳細制定防治方案,使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具有更加完善的實用性和專業性,為我國巖土工程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翁紅英.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方法的實踐[J].居舍,2019(36):186.

[2]麻江濤.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及防治措施研究[J].建筑技術開發,2019(20):123-124.

[3]梁龍.幾種常見巖土工程地質災害成因及防治技術[J].有色金屬設計,2019,46(2):100–101.

猜你喜歡
人為泥石流巖土
巖土工程邊坡治理的巖土錨固技術分析
十二星座之“家長會被批評后……”
水文地質對巖土工程地質勘察的影響
泥石流
機械班長
建筑工程中巖土勘察及地基處理技術淺析
環境巖土工程發展綜述
奪命泥石流
山高人為峰
人為的“逆行射精”不可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